APP下载

《近事会元》“檐子”“兜笼”词语考释

2022-12-17高华健

今古文创 2022年43期
关键词:事会轿厢

◎高华健

(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00)

《近事会元》是北宋李上交所撰类书,其中第五卷载琐闻。“妇人乘檐子及禁断”“兜笼”二词便出自此卷。其中对“檐子”“兜笼”二物描述不详,本文就这两词详细分析。

一、“檐子”

《近事会元》“妇人乘檐子”条载:“唐高宗咸亨二年,敕曰:百官家口,咸预士流,至于衢路之间,岂可全无障蔽。妇人比来多著帷帽,遂弃幂帷,曾不乘车,别坐檐子。递相仿效,浸成风俗,过为轻率,深失礼容,理需禁断。”

作者在这里并未对“檐子”的形制进行描述,但从“曾不乘车”句能推论出“檐子”与“车”相似,是一种代步的工具,下面就来讨论檐子究竟为何物。

(一)“檐子”为“肩舆”的别称

《汉语大词典》中对“檐子”的解释为:“肩舆之类。唐初盛行,用竿抬,无屏障。”①《新唐书·车服》:“宰相、三公、师保、尚书令、仆射、诸司长官及致仕官,疾病许乘檐,如汉、魏载舆、步舆之制。”《宋史·舆服》:“龙肩舆。一名棕檐子,一名龙檐子,舁以二竿,故名檐子,南渡后所制也。”可知“檐子”就是“肩舆”的别称。

檐,都滥切,同“擔(担)”,肩扛、肩挑之义,故也称为“担子”。《旧五代史·卢程列传》:“程、革受命之日,即乘肩舆,驺导喧沸。庄宗闻诃导之声,询于左右,曰:‘宰相担子入门。’”

檐子与肩舆应为同物异名,“檐子”得名于这种坐具需要用两杆挑起,“肩舆”则是从挑竿者以肩受力的角度来命名。

(二)檐子的样式

史书中有关檐子的记载很少,只能从只言片语中得知檐子“舁以二竿”,但上文已经讨论过,“檐子”就是“肩舆”,所以下面便从肩舆入手讨论。

《说文解字》舆:车舆,就是车厢的意思。最初的舆,是一种用人抬着的没有轮子的辇,《通典·职官》:“春秋宋万以乘车辇其母。秦始皇乃去其轮而舆之,汉代遂为人君之乘。”随着没有轮子的辇的普及,人们为它起了一个新的名字:舆,一般又称为步舆、载舆,可根据扛抬的受力位置可分为肩舆、襻舆、腰舆。“肩舆”即用肩膀抬着车厢,又称“平肩舆”。《资治通鉴·晋纪》:“导使睿乘肩舆,具威仪。”胡注:“肩舆,平肩舆也,人以肩举之而行。”

关于舆的形制,见《玉海·车服》:“步舆,方四尺,素木为之,以皮为襻掆之。自天子至庶人通得乘之。”《宋史·舆服》:“肩舆。其制:正方,饰有黄、黑二等,凸盖无,梁以篾席为障,左右设牖,前施帘,舁以长竿二,名曰竹轿子,亦曰竹舆。”可知肩舆多为木质,为方形,有两长竿,上无覆盖,四周有遮蔽,前有帘子,中间坐人。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舆轿实物属春秋战国时期,1978年从河南省固始侯古堆一号墓中,发掘出三乘木质舆轿。

但《汉语大词典》“檐子”的释义中认为檐子“无屏障”,这与肩舆“以篾席为障,左右设牖,前施帘”的描述不符,这是由于唐初檐子的形制和后期不同。根据《近事会元》中“妇人乘檐子及禁断”的描述推断,这时的檐子应没有遮挡,所以“全无障蔽……过为轻率,深失礼容,理需禁断”。在敦煌莫高窟壁画《弥勒降生》《梵摩波提回宫》中也画有这种没有遮挡的檐子。到了唐后期,檐子加装了门或帘。《唐摭言·恚恨》:“(魏謩)公闻之,倒持尘尾,敲檐子门,令止。”《隋书·礼仪》:“方州刺史,并乘通幰平肩舆,从横施八横,亦得金渡装较。”幰,即车上的帷幔。唐新城长公主墓墓道东壁壁画中也画有一种有帘有轿厢的檐子图。②可见这时所乘檐子已有门有帘。从这些壁画中也可以看出,檐子内没有设置可使人垂下双腿的椅,乘坐者需屈膝盘坐其中,这是檐子与后来轿子的一大区别。

综上可知,在檐子是一种木质方形舆轿,有两长杆供人㧏抬,乘坐者于舆中屈膝而坐。唐初时无遮蔽,后改进,增设轿厢、帘子、牖等。

(三)檐子的乘坐者

檐子男女皆可乘坐,只是男子乘坐檐子限制较多,不如女性乘坐普遍。

1.檐子的乘坐者主要为女性,如:

《近事会元》:“妇人别坐檐子……递相仿效,浸成风俗。”

《旧五代史·马希范传》:“彭氏大怒,索檐子疾驱而归。”

《宋史·皇太子卤簿》中更有:“妃出入惟乘檐子,三接青罗伞一,黄红罗障扇四人从。”

这说明唐宋时期女性乘檐子已经十分普及了。

2.男子并非不能乘檐子,只是男子乘檐子较受限制。

《唐会要·大内》:“开成五年,黎植奏朝官出使,自合乘驿马,不合更乘檐子。自此请不限高卑,不得辄乘檐子。如疾病,即任所在陈牒申中书门下及御史台。其担夫自出钱雇,其宰相至仆射致仕官疾病者,许乘之。”

《东京梦华录·军头司》:“宰相三公诸司官及致仕官疾病官许乘檐子,如汉魏载舆之制。”

《五杂俎·事部》:“唐、宋百官,入朝皆乘马,宰相亦然。政和间以雨雪泥滑,特许暂乘轿……国朝京官,三品以上方许乘轿,三五十年前,郎曹皆骑也。”

《池北偶谈·乘肩舆》中有:“本朝近年,惟文潞公以太师平章军国重事,司马温公始为门下侍郎,寻卧疾,就拜左相,不可以骑,二公并许乘檐子,皆异恩也。”

可以看出只有身份尊贵的男子在年老或有疾病时才许乘坐檐子。黄正建在《唐代衣食住行研究》中讨论过其原因:一是男子乘檐子不合制度;二是担心男子丧失骑马驰骋的体魄和豪气。③其实宋哲宗在位期间就颁布过“禁京师人士舆轿”的旨意,明初有规定“国朝文武大臣皆乘马”,乾隆时期亦有大臣因“出入违例乘轿”获罪,可见各朝代对男子乘舆轿的要求都很严格。

(四)檐子的花纹与乘坐者的身份

檐子的㧏抬人数、装饰花纹,都与乘坐者的身份有关。乘坐者的地位越高,㧏抬人数也随之增加。在《唐会要·舆服》中提及:“今请外命妇一品二品、中书门下三品母妻……担子,舁不过八人,三品……担子,舁不过六人。”《宋史·舆服》中也有:“工商、庶人家乘檐子,或用四人、八人,请禁断。”说明工商庶人是不能乘四人、八人抬舆的。

后人们为了彰显身份差距,也会在檐子上做一些装饰,如皇太后、皇后乘龙凤花纹舆:《续资治通鉴·神宗》:“皇太后所乘舆,上设行龙六。”《金史·册皇后仪》:“皇后常服,乘龙饰肩舆,至泰和殿后合。”《东京梦华录·皇后出乘舆》:“士庶家与贵家婚嫁,亦乘檐子,只无脊上铜凤花朵。”皇太子妃乘的檐子可涂玄漆、刻兽纹:《宋史·舆服》:“皇太子妃出入……出入亦乘檐子。中兴简俭,惟用藤檐子,顶梁、舁杠皆饰以玄漆,四角刻兽形,素藤织花为面。”

综合以上关于“檐子”的描述,“檐子”别称“肩舆”,是一种木质方形舆轿,用两长杆抬,乘坐者要屈膝而坐。唐初无遮蔽,后增设轿厢、帘子。檐子主要由女性乘坐,男性乘坐受身份、年龄等限制,乘坐者身份越高,檐子的花纹越繁杂, 㧏抬人数越多。

二、“兜笼”

《近事会元》“兜笼”条载:“《唐志》巴蜀妇人多有。肃宗乾元已来,以兜笼易于檐负,京城奚车、兜笼,代于车舆矣。奚车似今之坐车耳。”

宋高承《事物纪原》也有详细的记载:“兜子,又名兜笼,巴蜀妇人所用。唐乾元以来,蕃将多著勋于朝,兜笼易于檐负。京师先用车、辇,后亦以兜笼代之,即今兜子也。”可以看出,“兜笼”亦称“兜子”,应是比“檐子”更便捷的代步工具。

(一)“兜”“笼”与轿的关系

《说文解字》:“兜,兜鍪,首铠也。”本义为头盔。王力《古汉语常用字典》认为“兜”发展出新义:轿子的一种。如《宋史·占城》:“国人多乘象或软布兜,或于交州市马,颇食山羊、水兕之肉。”

早在汉时便有“兜零”一词,亦作“兜铃”,指笼子,见《汉书·贾谊传》:“作高木橹,橹上作桔臯,桔臯头兜零,以薪草置其中,谓之烽。”《广雅》:“兜零,笼也。”另有中草药“马兜铃”,是由形状像马颈处挂的响铃而得名,由此可推测“兜零/兜铃”中的“零/铃”是指它的形状似铃铛。铃铛与头盔都有[+能将东西拢住的兜形]义,可见早在汉朝时“兜”的词义已经与“笼”相联系了。

《说文解字》:“笼,举土器也。”本义为盛土的容器,其余义项也多与容器相关,如装箭的竹器、鸟笼等。宋朱辅《溪蛮从笑》中还记载了一种叫背笼的盛物工具:“负物不以肩,用木板为中枷之状,钳其顶,以布带或皮束之额上,名背笼。”这种用带子束在额头上,笼身负在后背的背笼一般不用于载人。今湘西地区也在使用背笼,但已由以额承力变为以肩承力。用“笼”载人最早见于《太平广记·玉堂闲话》:“州多山险,路细不通乘骑,贵贱皆策杖而行,其囊橐悉皆差夫背负……至则有一二人背笼而前,将隐入笼内,掉手而行。”

综上,“兜笼”一词应取“兜”“笼”的容器义,是一种能把人固定在座椅中的轿子。

(二)兜笼的别称

查阅文献可知,兜笼别称众多,最为常见的是口语化程度较高的兜子,此外还有兜担、兜檐、兜舁、兜轿等。《旧唐书·舆服》中提到兜笼也称兜子,并根据材质分为竹兜和布兜两种。

《戒庵老人漫笔》:“步履虽不艰,至百步外辄用竹兜子,不好行也。”

《宋史·占城》:“国人多乘象或软布兜,或于交州市马,颇食山羊、水兕之肉。”

《夷坚志·赵令族》:“妻与令族共乘一兜担。”

《夷坚志·张女对冥事》:“有兜檐甚饰,使登焉。”

《唐摭言·杂记》:“嘏时方出关,途次横水驿,见兜舁人马甚盛,偶讯其左右。”

由于兜笼是车轿的一种,故而还可称兜轿,这种用法常见于元以后,应与当时兜笼使用范围广泛有关,如《二刻拍案惊奇》:“若肯来,当差兜轿来迎。”

(三)兜笼的形制

《汉语大词典》兜笼:“兜笼是一种没有轿厢只有座位的便轿。”《宋朝事实》:“其用兜子,所舁毋得过二人。”可以看出兜笼是需要人力扛抬的,同时清黄遵宪《游箱根》中对兜笼承力的描述与檐子很像:“人呼兜笼来,纵横宽尺八。脚手垂郎当,腰背盘曲折。”将杆子缠上带子,带子搭在肩头,手垂在下方提竿而行。这些都可以印证“兜笼”是以竿抬人,大体与“檐子”类似。

由北宋李彬墓出土的陶俑可以看出,兜笼主要由坐具与抬杆两部分组成,这种形式很像中国西南各地山区特有的“滑杆”,供人乘坐上下山,由竹竿和软扎组成,背夫抬两长杆,乘轿人坐在中间,四周无遮挡,可有顶,比轿子更为轻便。

根据古代严格的封建礼教制度可以推测,兜笼虽然没有轿厢,但可能挂有帘子一类遮蔽物,如《太平广记·华阳李尉》:“李妻乘兜子从婢一人而至,将出宅……先令探屋内都无人,乃下。”从李妻的谨慎举止看,她出门必是不能为外人窥见,她所乘的兜子就应是遮蔽严密的出行工具。《桂苑丛谈·太尉朱崖辩狱》:“乃立从召兜子数乘,命关连僧入对事,咸遣蔽帘子”,也印证了这一观点。

综上可知,兜笼是一种竹制木轿,与檐子一样是以人力扛着的代步工具,只是相比较于檐子更为简洁,只有抬竿、座椅和帘子一类遮挡物。

(四)兜笼的使用范围

兜笼最初用于山区,这一点在许多文献中都能找到例证。

《梼杌闲评》:“程中书上了山轿,从人不能骑马,也是山轿,皆用布兜子抬,两人在上扯拽而行,坐轿的皆仰面而上。”

《游黄山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

《近事会元》中强调“兜笼”是“巴蜀妇人多有”,大概也与巴蜀地区多山有关。同时,上下山乘坐的舆轿,必定要以安全为主,这也是兜笼将座椅设计为能把人固定在其中的形式的重要原因。

鉴于兜笼轻巧便捷等特点,它的使用也不再局限于山区,慢慢走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商人或庶民妻女不能乘檐子,兜笼便成为他们主要的代步工具。如:

《水浒传》:“阮小七便拨四名喽啰,用竹兜子抬了婆婆,送她往老母那里安顿。”

《池北偶谈·郑端清世子》:“(端清)让国,自称道人……每出,坐竹兜,四人舁之。”

《台湾纪事·先妣太孺人家传》:“惟太孺人以步履受困,故借竹兜子为坐具,用两人舁之。”

三、结语

综上可知,“檐子”“兜笼”都是以长杆㧏抬的代步工具,是肩舆,乘坐者主要是女子。“檐子”有厢,像是一种没有轮子的辇,舁者人数由乘坐者身份决定,身份越高,㧏抬人数越多。“兜笼”则更为轻便,最初用于山区后普及,主要由抬竿与座椅构成,有帘子一类的遮蔽物而没有轿厢,座椅较牢固能将人“嵌入”,像是今天的滑竿,舁者通常为两人。

注释:

①罗竹风:《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第2088页。

②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新城长公主墓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4页。

③黄正建:《唐代衣食住行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69页。

猜你喜欢

事会轿厢
电梯轿厢共振风险分析和对策
试论电梯轿厢意外移动保护装置检验
一种民用直升机可升降停机库
村民“说事会”,说出基层民主新气象
“最泥土”的治理方式——板凳上的说事会
防止电梯轿厢意外移动的保护装置
预测机
大吨位载货电梯设计的几个要点
科技之星·双轿厢电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