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大学生坚定革命文化自信的影响因素与路径研究
2022-12-17◎王蝶
◎王 蝶
(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淄博 255000)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革命文化自信凝聚着党和人民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为文化自信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有力的推动意识形态领域的创新发展。青年大学生坚定革命文化自信的过程,也是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创造良好的环境引导并帮助青年大学生加强革命文化的学习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坚定革命文化自信。
一、青年大学生坚定革命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青年大学生的品德修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同心同德向前迈进,必须有共同的理想信念。”[2]青年大学生正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否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对其成长成才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用革命文化所具有的感染力和向心力熏陶大学生,不仅可以帮助青年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严于律己,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扰,以革命精神时刻鞭策自己,更能以“人生导师”的身份协助大学生做好人生的每一个选择。
受多重因素的影响,青年大学生意识形态领域的构建要学会辩证取舍,这对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品德修养的提升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在与外界诱惑和自身短板不断斗争下的产物,而坚定革命文化自信有助于青年大学生以正确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发扬革命精神中的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增强责任感意识,筑牢高素质大厦。不仅能够坚定他们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念并乐于用其实际行动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可以为其今后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有利于强化青年大学生的民族情怀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践中,主动适应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形态变革而生成发展的,并在这种观念文化和制度文化中生成演进”[3]。革命文化的存在,彰显出历史进程的艰难性与革命的不易,展现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和挽救民族危亡过程中的坚强意志和精神力量,也足以证明当前和平安定生活的来之不易。青年大学生坚定革命文化自信有利于强化民族情怀。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坚定革命文化自信能够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以更严谨的思想和眼看待问题,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同时革命文化中所蕴含的民族情怀和爱国热情能够引导大学生时时刻刻约束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民族自豪感。
另一方面,青年大学生坚定革命文化自信有利于更好地传承优秀革命文化精神。不能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4]受当前社会大思潮的影响,青年大学生在革命文化的教育中也是比较保守,环境和学习资料的限制也让大多数的青年大学生对优秀革命文化知之甚少,除非有学习要求外,很少有人会主动了解革命先辈,学习以前的革命文化。青年大学生坚定革命文化自信有助于激发其自身的爱国情怀,在了解革命文化的过程中会产生共情力,激励大学生珍惜当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不断进步,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
(三)有利于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我国的革命文化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推陈出新,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可见,我国文化虽然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表现形式,但其基本宗旨和理念却具有一致性,都服务于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革命文化是国家某一发展阶段过程中所形成的理念的总和,它不是孤立存在的,也不仅仅是在革命年代发挥它独特的作用。现如今,它披上时代的外衣,不断与时俱进,以一种崭新的形式教育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人。
革命年代形成的那种不怕吃苦、不怕牺牲的精神不仅可以引导人、教育人,而且能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共产党人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迹和革命纪念物,这些都存储着时代的记忆,保留了革命年代的精华,记载着革命斗争的波澜壮阔,在新时代他们仍具有永恒不变的价值。每一处的革命遗存都有着精神引领作用,青年大学生通过参观博物馆、旧址等可以从中见证革命斗争的历史,在浓厚的革命氛围中感悟革命年代的惊心动魄,有利于提升青年大学生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和对共产党人的认同,有助于青年大学生珍惜当前的美好生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在日常的生活实践中严于律己、以身作则,不断增强对我国文化的自信。
二、青年大学生坚定革命文化自信的影响因素
(一)社会思潮的影响
信息的迅速传播使得各式各样的文化在思想意识领域飞速传播,青年大学生在信息的选择上出现分不清主次或者捕捉不到关键字眼的问题。革命文化因其更具年代针对性在社会上无法代替所谓的“顶流文化”而淡出人们的视野。
目前,西方参差不齐的文化也在持续输出,青年大学生因其自身的攀比心理等易受西方生活方式、生产方式、文化产业的影响,盲目跟风,体现自己的潮流感和时尚感。社会的发展进步是需要革命文化做支撑的,而被精心包装过得的“腐蚀性文化”深得青年大学生的喜爱,一定程度上消解着青年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不畏艰辛的精神,影响着青年大学生坚定革命文化自信,同时也加大了革命文化自信培育路径的难度。
(二)网络环境的影响
多媒体时代下,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大多数靠媒介进行传播。近几年,为了迎合受众的口味,新媒体发布的视频大多数是娱乐搞笑或者是最新的新闻资讯,很少有新媒体下大力气对革命文化进行专业设计和精心策划,甚至抛却革命文化来谈社会的发展进步,这造成了青年大学生接触革命文化的渠道越来越受限制,加剧了青年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疏远,无法深刻认识到优秀革命文化带来的重要意义。
当时的革命年代距离现今有很长一段时间,包括人们的价值观念、社会基础设施在内的很多事物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的日益发达,使得青年大学生接触信息的类型很大的带有主观性,更多的人会优先选择新颖的、追赶潮流的信息进行解读。除非有重大的活动外,优秀革命文化则被搁置一边,因此,会因为对革命文化了解的不透彻而造成革命时代所形成的优秀文化无法有效的发挥其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
(三)校园环境的影响
目前,在高校设立的课程中,很少有针对革命文化开设专门的课程,文科类性质的专业,因其学科性质会从教材上接触少量的知识。理工科专业更加注重专业技能的培训,学习革命文化的意识观念薄弱,这也使得青年大学生对学习革命文化的敏感度不高,在头脑中形成的仅仅是对革命文化的粗略认知,而不是一个全面、系统的理论体系。大学校园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所形成的观念调动着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部分学生会受网络低俗思潮的影响沉迷于游戏等,对世界的认知带有主观性,与当时革命年代所形成的吃苦耐劳、不畏艰辛的精神相背离,道德意识逐渐弱化。
学校图书馆藏书数量众多,但现实情况是涉及的与革命文化相关的内容较少,也没有专业的文本对其进行详细解读,在文本的规整上也存在着未科学分类整理等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阅读难度。校外实践活动在青年大学生的培养上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部分院校会针对学生专业安排相关的实践活动,例如,理工科专业学生偏向于组织竞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文科类专业会安排相关的博物馆、纪念馆、革命基地参观等活动,但所涉及的内容比较广泛,缺乏成体系的相关革命文化内容,潜意识里造成青年大学生革命文化观念淡薄。
(四)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对其价值观的培养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家庭成员互动过程中,家长的人生观、价值观会无形地、潜移默化地灌输给大学生子女。现在的青年大学生父母受当时时代条件的限制,很少有人舍得花费金钱和精力接受系统的学习教育,这也造成了他们虽然有培养孩子继续努力深造的意识,但因为能力受限不知道从哪着手培养,革命文化学习方面受到多重限制。
目前,社会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家长为了子女可以在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生存而更加注重智育而忽视德育。同时大部分时间青年大学生会在学校度过,这宝贵的陪伴家人的时间可能就会自由支配,很少有父母会主动的要求青年大学生接受革命文化的熏陶。青年大学生因家庭环境因素所存在的价值观念异化、行为失范等问题影响着其革命文化认知的培育。
三、青年大学生坚定革命文化自信的路径探析
(一)完善社会环境
针对我国出现的多元文化交织现象,我们应当采取理性态度和措施,在汲取其中有益成分的过程中坚定革命文化自信。
一方面,在加强青年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过程中要循序渐进,不要通过全盘否定某一文化来支撑革命文化的发展。相反,通过帮助青年大学生正视多元文化现象存在地合理性潜移默化地帮助他们产生文化认同。
另一方面,社会大环境下,政府层面要发挥其带头作用,通过实际行动营造良好的革命文化氛围。要注重加强基础设施文化建设,可以通过开设社区、乡镇图书阅览室等公益革命文化学习场所,在保证书籍的阅读质量和更新频率的基础上,搭建全民学习革命文化的平台。
同时,在重大节日和纪念日时要积极举办相关的革命文化活动,通过全民参与的形式调动弘扬革命文化的积极性。其次,也可建设相关的革命文化网站,利用新媒体,全方位、多渠道的展示中华优秀革命文化,使得青年大学生所处的环境有着浓厚的革命文化学习氛围。
社会上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公益性的革命文化事业因其特殊性质使得服务意识不强等现象时有发生,青年大学生因心智还尚未完全成熟,在此条件下学习革命文化会有着不好的感性体验,影响着其学习革命文化的积极。
长此以往,会不断消费着青年大学生的革命文化的品位和内涵。青年大学生坚定革命文化自信要有着良好的革命文化教育环境,所以,要不断规范公益性革命文化事业,创新革命文化活动形式,更好地发挥其育人作用,为青年大学生坚定革命文化自信打下基础。学习革命文化不是采取强硬措施进行灌输,而是以一种更为“隐性”和“接地气”的方式传播革命文化精神内涵,真正使得其发展为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
(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规章秩序的制定和监管来不断完善网络环境有助于规范互联网秩序,帮助清理掉不合时宜的糟粕信息,保留并不断更新革命文化的相关知识。同时必要条件下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学习他们关于相关法律法规制定的举措,因地制宜地不断完善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革命文化是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的,革命文化自信的本质是人类对自己实践产物的坚定信心,网络环境要坚持这一导向,为传播我国革命文化打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场域。
短视频的发展备受广大青年学生青睐,创作者们不断创新视频制作形式,更新人们的视野,帮助人们突破自己的固有领域,同时又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我国有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鉴于此,可以打造一个专门的平台传播我国的革命文化,突破原有的枯燥形式,将其和短视频结合起来,用一种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我国的革命文化。今年正好是建党一百周年,各大平台纷纷传播有关党史学习方面的知识,与此同时,可将我国的革命文化融入其中,通过制作多种类型的短视频吸引青年大学生,无形之中进行熏陶。通过影视作品宣传革命文化方面,要敢于创新,下大力气创作出具有强大震撼力和良好传播效果的作品,彰显出国家的自强和自信,对青年大学生进一步坚定革命文化自信起到助推作用。通信行业因其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有着自身的一些优势。在此条件下,可以借助其短信功能发布相关革命文化信息,尤其在今年建党一百周年纪念日下,可以根据需求结合现实情况定期更新信息内容并发送,在全社会处形成良好的革命文化学习氛围。可见,新时代下,要想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让青年大学生坚定革命文化自信,就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让我国的革命文化影响力走远、走深。
(三)高校加强革命文化教育
高校要注重革命文化和青年大学生思政教育教学结合在一起,探寻思政课程呈现革命文化的不同方式,让革命文化富有生机活力。思想政治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途径,将革命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革命文化的理论阐释,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坚定革命文化自信。高校要注重营造良好的革命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学校、学院微信公众号,年级微信群等新媒体网络平台,发布积极向上的革命文化信息,在建党一百周年视域下,创新新媒体运营模式,克服之前传播革命文化的枯燥模式,例如通过动漫形式讲述革命年代的感人故事,传播不畏艰苦的精神等。另外,学校、学院层面可以组织相关的革命文化作品征集活动,全体师生员工都可参加,在校园中自觉形成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
除了校内革命文化实践外,高校也要注重加强校外革命文化实践,根据学校培养“五有”人才的需要和实际情况,鼓励青年大学生自觉主动地投身各类校外革命文化实践。充分利用寒暑假和周末进行社会实践,如参加党性教育基地、革命文化博物馆、三下乡活动等。通过引导青年大学生深入社会实践的方式,感受当代优秀的革命文化,深化大学生对革命文化的知识性认知,从而有力地增强青年大学生的革命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办学育人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引领师德建设,加强革命文化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文化发展的坚实基础,在校园中,通过多种途径帮助青年大学生理解其深刻内涵和价值要求有助于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在日常的行为中时刻约束自己。
(四)优化家庭环境
青年大学生的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接受学校相关文化的熏陶,更新自己的知识面。但并不能因此忽略家庭教育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价值观的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培养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文明素养、健康的行为习惯等,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在无形之中熏陶感染着孩子。家庭教育对青年大学生的影响不是固性的,家长的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经济水平会直接影响青年大学生的革命文化自信。父母要有培养青年大学生学习优秀革命文化的意识。马克思指出:“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应当力求趋向思想。”[6]新时代革命文化的传承是思想与现实相结合的过程。
青年大学生坚定革命文化自信必须重视家教家风所强调的人文礼俗影响的长效性。另一方面,家长要注意革命文化观念的引导和革命文化自信的培养。但这并不是要求家长为达到某种作用强行灌输,而是潜移默化的进行感染,在日常的生活交流中,通过具体的事件阐述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和对革命历史的讲述、刻画,为青年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家长要做好表率,时时处处用正确的、合乎时宜的价值观引导青年大学生。同时,家长要特别注意对青年大学生坚定革命文化自信意识的培育,用自己的所见、所得、成长经验引导青年大学生,提升自己的民族自豪感。
四、结语
革命文化因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新时代的今天仍具有强大的生机与活力,青年大学生坚定革命文化自信不仅能够助力自身发展,也有助于满足国家人才培养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