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暇教育视域下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策略
2022-12-17田冬梅
田冬梅
(如皋市外国语学校 江苏 如皋 226500)
闲暇教育是一种提高、填充人精神境界的教育形式,通过闲暇教育,能够增强学习者利用闲暇时间的能力,使学习者的个性得以得到充分地释放,从而成为有思想、有文化的社会成员。然而,传统教育思想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根深蒂固,让许多教师仍旧采取单向、灌输等方式,为学生渗透内容复杂的知识,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热情,使得学生内心生成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排斥心理。对此,在闲暇教育理念下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也应当主动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教学的功利性目的,让学生合理地利用闲暇时光完成学习活动,从而为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开发资源,辅助学生学习
1.1 制作微课视频,丰富学习资源
许多教师对闲暇教育存在误解,认为闲暇教育就是让学生遵循自己的内心,随心所欲地学习知识。显然,这样的做法,高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开展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工作时,教师应当意识到,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难以直接依靠教材对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自主学习,对此,教师要正确认识到闲暇教育的意义,明确闲暇教育不是让学生漫无目的、毫无章法地进行学习,而是要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学习活动,对此,教师不妨应用微课为学生制作学习的资源,让学生在闲暇时光更加轻松地学习[1]。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主动拒绝烟酒与毒品》时,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制作微课视频,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首先,教师先对教材进行解读,指出“烟酒和毒品的危害”等内容,是着重需要学生掌握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基于上述内容,教师再准备一些视频、图片等素材,进行微课的制作,并按照学生学习知识的特点,科学地罗列微课中各知识点的出现次序。在做好微课后,教师利用网络空间共享给学生,促使学生在翻阅教材时,可以透过浏览微课的方式,轻而易举地掌握烟酒、毒品的危害等知识。此外,学生也可以将微课上传到云端,以便在闲暇时间可以尽情利用微课巩固旧知。
微课技术轻松地化解了以往的教学难题。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以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为学生制作灵动多变的微课视频,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可以主动地放下心理的戒备,积极地利用闲暇时间浏览微课,获取知识。
1.2 自主检索知识,强化学习能力
要想让学生主动地利用闲暇时间学习知识,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查找相关内容,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让信息的上传、下载都变得十分便捷,在网络空间就包含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够有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所以,教师也要围绕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请学生利用闲暇时间进行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自主查找,以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精准增强学习能力。
比如,在《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这节课中,为了打开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了解更多与公民权利、义务相关的内容,教师便可以为学生布置自主检索知识的任务。在正式上课前,教师提出“利用身边的资源,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学习任务,请学生以网络为径自主进行相关知识的检索。在后续上课时,教师再为学生搭建资源共享的平台,鼓励学生在组内分享彼此收集的资料,以便学生增强对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的认识。
教师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布置自主查找知识的任务,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促使学生在闲暇时间的学习中遇到难题时,也可以主动地利用网络寻找答案,从而更加顺畅地建构道德与法治知识。
2.以趣为基,生成学习动力
2.1 衔接生活元素,创建实践活动
与教材上的文字相比,生活元素更能吸引学生的目光,调动学生的学习活力,增强学生与课堂的熟悉度,让学生自觉走入道德与法治学科。同时,与单纯地听课相比,实践类的学习活动更能强化学生的参与感,使学生透过动手操作的方式,完成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意义建构。所以,在闲暇教育理念下开展教学工作时,教师也应当积极地为学生引入生活实物,并组织学生展开实践类的学习活动,激活学生的学习活力[2]。
例如,在《变废为宝有妙招》这节课中,教师便可以引入生活实物,为学生创建实践活动,全面调动学生的学习活力。在教学前,教师先请学生收集生活中的垃圾,并让学生洗干净带进教室。在正式上课时,教师为学生介绍垃圾的分类方式,回收、利用垃圾的重要意义等,强化学生回收垃圾的意识。随后,教师为学生展示用纸做的沙发、用牛奶纸箱制作的收纳箱等,让学生认识到垃圾的再应用价值,主动地生成对手中废旧物品进行改造的想法。之后,教师请学生发散思维,自觉对手中的废旧物品进行改造,为这些废旧物品赋予新的使用价值。当学生制作完毕后,教师再搭建展示成果的平台,促使学生在他人的称赞中,获得幸福感、成就感。
生活实物的引入、实践活动的创建,都让学生亲身体会到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的乐趣,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自觉透过生活元素,探寻道德与法治知识,从而践行闲暇教育理念的基本要求。
2.2 巧引游戏活动,养成良好习惯
游戏活动是学生的“心头好”,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都倾向于透过游戏获取知识,但是,许多教师对游戏活动存在偏见,认为游戏活动只会耗费学生的时间、精力,不利于学生的学习活动。显然,这样的想法,低估了游戏的教育意义。在闲暇教育视域下带领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知识时,教师要认识到游戏活动的教育价值,积极地创建恰当的游戏方式,以便学生在“玩中学”的学习模式下,全面调动学习的动力,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自觉在闲暇时间玩游戏,强化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记忆。
比如,在《国家机构有哪些》的教学中,教师便可以巧妙地引入游戏活动,让学生在玩乐中无意识地记忆知识,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活动中,教师先组织学生了解不同的国家机关名称,以及相应的职权,为学生参与游戏活动准备知识经验。随后,教师为学生引入“谁是智慧星”的游戏活动,并向学生介绍游戏的规则:学生独自参与游戏,当教师呈现某一国家机构的名称时,学生说出对应的职权、职能,当教师呈现职权、职能的内容时,学生也要快速地说出对应的国家机关名称。如此,在游戏中,学生也能够重复记忆国家机关的名称、对应的职权等知识,在轻松的学习方式下,提升学习实效。
游戏活动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整合,逐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促使学生在课下也能够积极地延续课堂上的游戏活动,从而充分利用闲暇时光完成道德与法治知识的学习。
3.尊重差异,张扬学生个性
3.1 自由对话,打造开放环境
课堂不应该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开放性学习场所。在过去,教师将课堂看得太过庄严、严肃,导致许多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过多的自由,也较少主动地发散思维,对课堂形成遐想。因此,学生也难以形成闲暇意识,主动地在课堂之外的闲暇时间,对道德与法治知识进行自主探索。对此,为了让学生重拾对课堂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教师有必要为学生创建自由对话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生成常态学习的自觉性[3]。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正确认识广告》的内容时,教师便可以创建小组互动的学习活动,让学生获得开放性的交流环境。在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出“你对广告的态度是怎样的呢?为什么那么多的商户、厂家,想要做广告呢?”等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每一个学生形成自己的想法。随后,教师再创建互动交流的活动,请学生在组内阐述自己的想法,以便学生在自由的交流氛围中增强对广告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广告的作用。
传统教学形式下只有教师的精彩表演,学生难以融入到课堂之中,而在倡导闲暇教育理念下,教师主动地为学生打造开放性的对话环境,能够让学生在思维冲浪中获得较大收获,以便学生以闲暇心态对待道德与法治学科,积极地在闲暇时间讨论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
3.2 自主选择,彰显个性光彩
相较于传统教学形式,闲暇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个性,期望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地释放。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也应当将目光聚焦在学生的个性上,主动地为学生创建自主选择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遵循自己的内心,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学习形式,并形成特定的社团。这样,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够获得发展的空间,从而在闲暇时间也能够自觉探寻道德与法治知识[4]。
比如,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中主要包含“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方面的知识,但是,不同学生感兴趣的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此,当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所了解后,教师围绕这些课程设定相应的社团,如围绕道德层面的知识,设定“道德探究社”等。之后,教师依次为学生介绍这些社团,并向学生介绍每一个社团主要的活动内容,以便学生真正地根据自己的喜好做出恰当地选择,并在社团活动中推动自身的个性成长。
教师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为学生创建自主选择的学习社团,能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有效平台,促使学生在闲暇时间也可以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一同深入道德与法治学科。
总而言之,闲暇教育不在于教师设计环环相扣、滴水不漏的教学环节,而在于教师是否真正地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为学生设计更适合他们的学习活动。对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继续做好教育资源的开发、教学活动的趣味安排,以便学生与“闲暇”同行,提升学习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