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变革研究
2022-12-17赵学利
赵学利
(白银市会宁县翟家所镇中心小学 甘肃 白银 730700)
以核心素养为取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为大势所趋。教育变革是过程导向事件,改革任务繁重且艰难。面对当前教育资源存在严重不均衡的问题,探讨研究教学变革的方向和方法,大力推进核心素养发展,成为小学数学教学变革任务的重中之重。
1.整合教学目标,从分解到融合
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起点,是引导学生能力发展的基石。以往的教学目标设计为了保证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高度一致。教学目标需要设定的具有精确性、分解性的特点。这种传统意义上的课程理论体系是以行为主义为基础的。这样做的优势是能够把教学内容和教学实践这几个环节能够建立起紧密的连接。劣势体现在过于束缚在教学实践中产生的具有价值感和成就感[1]。
核心素养打破了以往教学目标设定的壁垒。核心素养更加强调的是一种综合素质,是适应新形势和新环境的一种综合能力。在特定的情境中,要综合运用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还有能够学会学习、健康生活,对于社会更是要有责任担当,勇于实践创新。学习者应具备在特定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态度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核心素养更强调的是综合性,这一特性就对教学目标的设定有了新的要求,需要具备融合性。
传统的教学目标设定,大多是按课时或者知识点进行划分。通俗点讲,就是讲授某一知识点需要几节课时的意思。无论是“知识划分”,还是“课时划分”,都将教学目标进行了分解和割裂。知识取向的教学活动,无疑是教师的最好选择。如何在规定的课时内,将课程内容讲授完毕,是教学任务的要求。一门课程的设定,可以说是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模块,分门别类排序,由浅入深构建成了知识体系。教师的教学目标就是通过一节一节的课程,解锁全部知识内容。重点放在了知识内容上,而非学生身上。常见的情况,就是下课铃声已然敲响,老师会说,再给我两分钟时间,要把剩下的一点内容讲完,而不是说,这堂课的内容大家有没有听明白?老师的目的很明确,每一节课都要把教学目标完成,拉齐教学进度。而忽视了育人的首要任务。这样一种分解的一节又一节的课程,无法与核心素养相互契合。轻综合能力,重知识碎片的教学无法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
核心素养取向的课程目标在于培养学生们的学科思维能力,将原有的知识碎片拼凑为一个综合知识体,教师不要短视任何一部分内容,而是站在学科角度统筹规划,将知识长线完美展现,让学生在脑海中有一个大致的方向感,将知识进行融合。
2.深化教学内容,从横向到纵向
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更加侧重的是获取知识的多少,以及如何能够熟练地应用到日常生活的实际情况之中。值得深思的是,在小学义务教育年限不变、课程内容不变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学习效率,减少学习内容的同时提高学习过程的质量。教师可以把重复内容进行删减,令学生感到乏味无趣的内容压缩。对于重点内容深入探究,提升学生获取知识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学生在学习意识形成、学习方式方法选择、学习进程评估调控等方面的综合表现[2]。
现在的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是老师发现问题,并且用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表达,严重束缚了学生的质疑精神,限制了提问能力的发展。在日常教学中,如果教师面对干起不发的课堂环境,会急于抛出问题的答案,直接终止学生们的思考。于是,有的同学还沉浸在上一个问题的思考之中,老师已经讲到下一个问题的现象。遇到讲解习题,题目与答案不一致时,老师会按照答案强制性说服学生,不允许其他答案的产生。提问问题时,会按照学生的学习程度,进行筛选提问,挫伤了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还习惯在每节课最后几分钟里面做课堂总结,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自由。这都是教师在以课时为基础来进行教学带来的弊端,要引以为戒。毕竟,学习是教师灌输给学生的一个过程,不是一味的填鸭,而是不断地启发诱导,鼓励独立思考,分析理解和融合归纳的过程。不是讲授记忆的一个过程,而是深度理解,创新研究,最后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值得借鉴的是,作为核心素养视角下,阶梯式问题处置策略,可操作性行极强。阅读与感知,质疑与提问,修正与筛选,分类与解决,总结与展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便被动为主动,不再是教师的单向输出。至此学生形成了符合自身思维特点的解决方式。
3.改变教学方式,从单向传输到双向共享
教师,教书育人,重在育人。传统的“满堂灌”和“一言堂”已经不适应现在的课堂教学实际。在新的形势下,对学生是教学课堂主体有了更高的要求。从核心素养角度来看,教师要从课堂教学主角变为配角,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激励者。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形成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每个学生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再通过社群来组织学习,分享学习心得,让不同的思想和见地碰撞出知识的火花。促进同学之间交流与合作,沟通与分享[3]。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大力倡导学生们进行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是思维和行动,以及情感的统一。在活动中,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会不断地积累并且丰富实践经验。实践活动还涉及一个情境性的因素,学生会感同身受,受特定环境和条件的影响,在情境下分析解决问题,比浅表地从书本中获得符号化知识、概念化知识,更加容易消化理解。从根本上,提升了学习质量。
在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适当放权给学生,摆脱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思想,尊重学生作为课堂主体可以使用应有的权利。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实践中来。在班级授课制度推行下,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内容进行研究探讨。根据自己掌握的已有知识,现有的学习情况,去决定自己的实践活动计划、自主安排学习进度,用擅长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实践活动要求学生完成相应的主题任务。要注意让学生区分,学科的实践活动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实践,也不同于综合课的综合实践。实践活动是让学生们要根据探究课题的难易,自主探究,分工合作,循序渐进地开展。以小学数学教学为例,每一个单元知识都有相应的实践活动任务。这些任务,根据不同知识环节,分布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这样可以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体验。 实践活动中,无论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还是同学之间的合作,都助力学习成果的获得。
4.教学评价从标准化到开放化
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是检测课程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方式。标准化的测试方式是衡量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但现实教学情况却恰恰相反,同一名教师面对的是几十名甚至几百名学生,这些学生有着明显的个体差异,标准单一的评价体系,不能够呈现出全部的教学过程,更不能够全面地把学生的学业情况展示出来。
具体来说,标准化评价滞后于学习过程,易于将学习过程简单化。改革标准化教学评价体系, 既符合核心素养要求,又与学生身心发展相适应。在当前教学活动实际中,教师很难用发展的眼光对学生长期学习的成果做一个完整的衡量。大多数情况是,选取其中某一个时间节点,比如一次考试成绩、一次活动的突出表现等进行评价。而这种评价标准过于死板,只能单一地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站在学生角度来看,分数、排名是重要的。学习变得越来越急功近利。大量的培训机构衍生出来,变成学生提高分数的救命稻草。不少学生沦为了考试机器,得分圣手。内驱力已然变成分数。分分分,学生的命根等诸多不良现象。细究其原因,在于教学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仅仅局限于分数。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毫无疑义。长远来看,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
核心素养培育理念,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不单一地追求成绩,注重的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在评价过程中实践的收获和感受。评价主体也会适当发生变化,不再只是教师的评价,还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同学之间的互评,班委会、社群小组代表的评价。评价的方式,也在标准化测试基础上,增加了过程性评价、表现性评价。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按照学生实际表现给出评价,并通过相互交流用文字记录,给出客观的建议。
核心素养培育,更注重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学习的动态变化,实事求是的给予评价,评价要灵活、具体,鼓励每名学生的进步。学习主体存在个体差异,越是有差异,越是真实。成长记录是真实展示学生的成长过程的变化的客观依据。可以反映学生的个性特征,兴趣爱好,成长经历,取得的成绩,还有部分艺术类作品展示。教师可以收集整理成册,建立学生档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适当放权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导性作用,有利于教学评价的个性化进行,不断地完善教学评价体系。
结语
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的小学数学变革,势在必行。对于教师群体,有了新的要求,育人理念发生改变。无论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教学评价。都将在教育领域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