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022-12-17师卉
师 卉
(文县东坝中学 甘肃 陇南 746400)
数学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含着对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的思维方式。在信息化日益普及的今天,数学的学习,对每个人的成长都有着重要意义。在这种意义之下,我们未来人才培养中,尤其是核心素养之下的人才需求中,数学能力的培养对个体的全面发展是有着积极意义的,我们当前的数学教师充分认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
1.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方法
1.1 紧盯课前预习课后复习活动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活动中想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需要老师对学生能够正确引导,对学习的过程严格要求。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既包括教学课堂活动进行中的深入思考和知识掌握,同时也包括高效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活动。教师应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指导,培养学生预习习惯和复习习惯。
针对如何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这一问题,教师在课前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实际感受数学知识,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提前构建框架,了解下节课要设计的教学内容,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课堂快速高效吸收数学知识。比如说在学习二年级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时,学生应该是在已经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数学知识上进行学习,所以教师应该利用长方形等四边形或者是三角形等常见图形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师让学生在预习时充分使用三角板或者小棒等教学用具观察角的特点,进而让学生理解角的相关数学知识。保证在课堂教学活动进行前学生已经掌握了角的基本知识。
在很对培养学生的复习习惯时,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素材,将数学知识和微课视频进行有机结合。比如说教师可以在制作微课视频时将角的概念和角的相关性质融入进“猪猪侠”或者“喜羊羊”等热门动画素材中,在微课视频的最后教师可以布置几道简单但是能够体现数学知识的课后习题,让学生在复习活动中进行解答。通过微课视频能够反复进行观看的特点指导学生复习活动中任务的高效完成。
1.2 利用情境创设教学法,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活动中一直都是小学数学教师喜欢使用的教学方法,它的优势就是能让学生在融洽的学习环境中接受知识。
比如说在学习小学二年级第二单元《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中“不进位加”的数学基础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来进行新课引入:教材中有学生去参加博物馆的情境,教师可以利用自己班级内部的人数对学生提出相关的数学问题:班内一共有四十七名学生,数学教师和数学教师带领大家去参观博物馆,那么进入博物馆的人数应该是多少?通过这种情境创设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学生对于陌生的两位数和一位数加法肯定不能够快速理解,教师就可以进行数字的拆分引导学生学习不进位加法:四十七名学生可以看成四十名学生和七名学生,再加上两位教师,先用七名学生加上两名教师,一共是九人,然后再用四十名学生和这九个人进行相加,得到40+9=49,所以需要进到博物馆中的人数应该是四十九人。
情境创设教学法的合理使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学生对于情境比较感兴趣,所以利用情境创设教学法来进行新课引入能够充分聚焦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让学生高效掌握课堂知识。
1.3 使用多媒体等教学辅助工具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一般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注意力一般只能聚焦课堂的前十五分钟,很多教师因此将课堂知识的重点放在课堂前十五分钟进行讲解,但是这种做法忽视了教材内容本身的逻辑性,不利于学生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所以在数学教学课堂活动中可以充分使用多媒体设备等辅助教学工具,在学生的注意力快要分散时将其及时的集中起来,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比如说在学习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面积》中有关“长方形面积”的相关知识点时,教师可以先在前十五分钟讲解长方形面积的概念和公式。然后在学生注意力快要分散时,打开多媒体,在多媒体上展示问题:兔子爷爷一家都特别爱吃胡萝卜,兔子爷爷有一块长方形的菜地专门用来种植胡萝卜,这块菜地长二十米,宽十米,那么兔子爷爷这块菜地的面积应该是多少呢?在问题的下面显示一块种满了胡萝卜的长方形菜地,一个兔子老头扛着锄头站在菜地的边缘。通过这种视觉上的刺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同时使用多媒体等设备进行数学知识教学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看到有趣的画面时本身就有了了解画面的动力,加上教师的悉心引导,让学生比较难懂的知识更的加容易接受,让抽象的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同时多媒体不用老是大量书写,为学生节约了大量的时间,这对于教学环节的精密连接是非常有利的。
1.4 打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乐于参与课堂
据有关调查显示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有利于学生之间交流探索,也有利于师生完全互动解决问题。所以说良好的课堂氛围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落实新课标的要求,通过教学设计构思教学环节,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互动中来。
比如说在学习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千克、克、吨》的相关知识点时,虽然这部分知识比较简单,但是对于学生来说有一个易错点就是千克和克的相互转化关系,像1千克=1000克,总有学生在这个知识点上犯错误。教师就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踊跃的举出生活中相关的例子来帮助学生克服这个难点。学生能够进行积极踊跃的回答问题本身就证明数学课堂氛围的轻松和谐。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都见过哪些克和千克的相关知识呢?学生积极回答:在超市和爸爸妈妈一起买菜是能见到土豆1.7元/500克,还有同学回答去医院进行体检时,体重秤上的数字就是35千克等等。教师可以继续提问那么千克和克之间的数量关系应该是什么呢?像土豆1.7元/500克说的就是500克的土豆卖1.7元,那么我们换一种价格2元/500克,就是说500克的土豆卖2元,大家可以思考一下1000克的土豆卖多少钱,1000克就是两个500克,那应该是卖4块钱对吧。这个时候教师就可以引入1000克就是1千克,那刚刚同学说的35千克是不是就可以写成35000克,也就是三万五千克,这就是千克和克的关系。教师通过学生的举例帮助学生认识到千克和克的关系。
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是保证学生学习效率的基础,所以教师应该努力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能够让每一位学生都喜欢参与到教学环节中,实现师生互动,同学合作,最后达到实现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的目的。
1.5 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数学的影子。教师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教学,构建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知识场景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提高学生在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比如说在学习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余数的除法》相关数学知识时,教师在讲解相关概念和数学知识点时,可以创建一个贴合生活情境的数学题目,帮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巩固:小红家有爸爸、妈妈和小红三个人,今天三个人恰好都在家,家里一共有八个苹果,小红的爸爸想要考验一下小红的数学学习成果,于是让小红分苹果,小红思来想去也不知道这个苹果要怎么分,你能帮帮她吗?教师对学生进行提问:这个苹果应该怎么分合适呢,分苹果应该用到的是除法,那么这道题中的除法应该写成8/3=2...2,也就是说爸爸妈妈和小红每个人都能得到两个苹果还剩下两个苹果对不对。那小红将这个答案拿给爸爸看,爸爸会满意吗,大家看一下多媒体。多媒体上爸爸对小红的计算结果表示满意,小红灵机一动将剩下的两个苹果分别送给爸爸和妈妈,说为了感谢对她的养育之恩,爸爸妈妈都被小红的做法感动了。学生以后在面对生活中实际情况时不仅能够展示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还能够结合数学知识做出具有一定思想道德水平的选择,灵活运用数学基础知识。
通过这种生活实际情境的创建不仅仅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深入理解,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感恩,能够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1.6 做到评价主体多元化
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背景下,数学教师占据了课堂的核心位置,这种模式下课堂评价的主体往往是十分单一的,通常情况下我们所指的评价主体就是数学,单一的课堂评价主体导致小学生接受到的评价反馈过于的单一,小学生只能从教师的口中知道自己对于某一问题的答案是否合理,学习情况如何,这种评价是片面的和随机的。现阶段,数学教师需要认识到这一问题,尽可能的丰富课堂评价主体,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互相评价,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种评价模式具有主体多元化的特征。教师给出的评价必然是中肯的,具有启发性的作用,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会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别人和评价自己,学生在评价他人的时候也会学习教师的评价语言,这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同时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可以将学生和教师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有利于师生之间平等关系的构建,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结束语
总之,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自主学习能力是非常危险的,所以在小学阶段家庭和学校一定要站在同一个立场上,帮助孩子养成会学习的好习惯。让学生在学习的道路上爱学习、会学习、乐于学习、自主学习,这样才能让他们在中学阶段的学习中才能完美展现自己,使得学生自己全面素质得到发展,这样教师才能实现“教书”和“育人”两个教学目标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