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改善策略分析

2022-12-17

今天 2022年21期
关键词:双减知识点作业

李 刚

(甘南州迭部县白云学校 甘肃 迭部 747401)

引言

数学科目对于小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抽象性特点,作为思维的启蒙阶段,教师的教学方式往往更加倾向于直接表述和作业堆积,来提升学生认知和数学思维,但实际上这种方式不仅无法起到良好效果,甚至会在其幼小心灵中留下“数学难”的印象,形成畏难情绪,不利于其未来发展。因此,针对“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及改善策略的分析十分有必要。

1.“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现状问题

1.1 忽视教学环境创设

“双减”政策强调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无论是课上学习量还是课下作业均要进一步精简化,但由于以往教学模式的范式使得教师无法及时寻找传统课堂模式和双减模式下课堂之间的衔接点。因此,教师授课时经常存在不知从何下手的无力感,一部分教师精简课程后学生会明显感受到内容的减少,但并未有其他内容填补,甚至出现空档情况,更多时间用于学生自主思考,导致课堂氛围感低落。在授课中缺乏一些特定环境的创设,引导语普遍为“昨天我们学了XXX,今天要学习XXX”等,无法展现互动性。加之小学阶段学生的思想意识尚未成熟,爱玩、好动是他们的代名词,这种环境下学生无法真正获得知识,与“双减”理念背道而驰。一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还会不自觉的按照以往授课形式传达知识,学生在课堂前期感受到轻松的氛围,但课堂后期则会重新陷入紧张急迫的氛围中,不利于其身心发展,精神压力更大。

1.2 未能全面落实双减政策

“双减”政策的出发点在于“以生为本”,但由于应试化模式在我国教育领域的根深蒂固,使得部分教师授课时仍无法真正摆脱这类思想,并未突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授课模式以“大锅饭”为主,未体现出差异化、层次化教学,不考虑教材难易程度和学生的吸收程度,这种环境下学生无法产生兴趣,课堂效率提升困难。

1.3 过于追求情境无法发挥效果

部分青年教师在步入教育行业时与各项减负政策的出台同期,因此对新教学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基础较好,掌握多种授课方式,积极落实“双减”理念,但在实际授课中发现,这类教师由于接触小学数学教育时间较短,不具备相应的经验,因此教材内容与授课方式的搭配存在一些问题,甚至过于追求情境和课堂氛围的创设,使得教学效果不佳。这种舍本逐末的方式会让学生产生一定错觉,认为数学科目侧重于“玩”而非“学”,不符合双减理念。

2.改善当前教学问题的对策分析

2.1 深度明晰“双减”概念并落实

针对当前的教育问题,首先要从教师思维的角度入手,明确“双减”政策的实施的根本目的和价值,并深度挖掘教材中与双减理念相关的内容,寻找二者契合点进行重组,形成新的学习内容。新时期小学数学教材的编订也融入很多素质教育的内容,数学教师可以将这类内容作为“双减”课堂中的拓展内容,用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传达有关于数学素养方面的内容,培育健全人格,打造具有浓郁氛围感的学习环境。

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中学习小数部分知识点时,教材中给出我国古代数学家在《九章算术》中总结的割圆术,从最开始将π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直至后六位,是当时世界数学领域中具有代表性的成就之一。通过古代数学故事的引入能够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同时向学生传达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思想,使其始终保持高涨的热情对待数学课堂[1]。除了教材中所列举的内容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搜集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拓展思维,领悟数学中的精彩,积累知识的同时了解不同数学家对知识的探索精神,长此以往形成善于思考和批判的思想。

2.2 “数形结合”培养观察能力

“一个深广的心灵总是把兴趣的领域推广到无数事物上去”,这是黑格尔对于兴趣价值的解读,由此可见兴趣对于学习效果具有很大影响。以往授课过程中所应用的资料均围绕教材和相关辅助类书籍,学生能够轻易获得解题思路和答案,不利于其思维的发展,加之现阶段各类扫描查询答案的软件层出不穷,无法调动其学习兴趣,甚至养成不爱思考、直接搜题的不良习惯。在“双减”背景下想要在降低课业量的同时提升学习质效,这就需要教师寻找与学生思想契合度较高的内容,以兴趣为先进行导入。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教材中《数学广角——植树问题》这一章节,其难点部分在于掌握树的间隔和树的数量关系。教师可以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进行引导。如可以在黑板上按照手掌印画下一只大手,并让学生一起猜测这么做的目的,这一环节的价值在于调动班内学生兴趣,使其将关注点完全放在课堂上,做到这一点后再表明自己的想法,“每根手指都作为一棵树,中间的部分为间隔数”,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将抽象的知识点进行具象化处理。为了不让课堂过于空洞,可以利用实践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各课堂互动性。可以让学生效仿向前画手的行为,比量自己的手型在纸上画,并验证“树”与“间隔”之间的关系,从实践中获取学习兴趣和知识。

2.3 创新问题注重引导式教学

减负并不是“双减”政策的唯一目的,所对应的是“增效”,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数学教育强调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落实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学生数学思维建模、逻辑能力方面的引导,如此一来既能践行“双减”理念,又能实现提质增效。教师可以对某一问题展开深度学习与引导,让学生在解答的过程中逐渐从被动吸收转变为主动吸收,问题的设计需要符合本节课教材知识点,且具有引人深思的功能。

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中分数这一知识点为例,在授课时需要树立“以生为本”的思想,明确学生思想特点,问题的设置切忌过于单一化,可以利用带有趣味性的故事为导入,创设合适情境提升问题的可读性[2]。如问题情节:猴子同学在山上种了一棵桃树,并日复一日辛勤的为桃树浇水,但待到桃树快成熟时临时有事需要下山一趟因此错过了收获时间。但这时有一只馋嘴狐狸来偷吃桃子,猴子同学回来发现后询问小狐狸吃了几个,小狐狸支支吾吾说第一天吃了全部桃子的1/5,第二天吃剩余全部桃子的1/4,第三天1/3以此类推,最后数了数发现剩余20个。通过故事的形式能够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并被情节吸引,抵触感明显降低,此时是思维活动最快的阶段,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带入问题:树上原本有几个桃子?教师所创设的问题情节能够作为一种思想驱动力,使学生利用反向推理的方式逐步计算并获得最终答案。相比于直接切入问题的教学模式,这种方式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但需要注意问题的连续性,时刻关注学生在每个步骤中存在的错误,刚出现思想分歧时可以不去纠正,而是等最终公布答案后让学生自己发现所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正,久而久之养成认真严谨的学习态度。当学生已经具备严谨的态度和思辨能力后,完成题目后会自觉进行反思,提升“双减”政策落实的效果。

2.4 当堂反馈及时补救

“双减”政策的侧重点在于学生作业部分的减负,而作业作为教师了解学生的能力的重要依据,这一举措必然会导致教学评价效果方面的缺陷。针对这一问题,教师需要建立当堂反馈的管理机制,在每节课之后预留3-5分钟用于随堂检测,从而明确本节课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达标率。例如在课堂最后准备几个习题,为节省时间可直接用多媒体播放,集中做题。全班完成后再直接按照步骤进行讲解,学生在此过程需要对照教师讲题过程与自己的解题思路是否一致,否则便在目标步骤位置做好标记,当教师讲完后对标记部位提出提问,从而实现及时补救,尽可能做到不让问题在学生脑海中“过夜”,实现当堂巩固[3]。在讲解过程中教师还要认真观察学生的状态分析其掌握情况,指定一些同学进行接力讲解,形成一种紧张且集中的氛围感,在课堂的最后时刻强化记忆效果,做到张弛有度,如此一来,不再需要过量的作业累积就能实现增效提质,与“双减”政策理念相一致。

2.5 合理设计作业,强调层次性

作业布置是小学数学课堂完成教学任务的最终环节,在“双减”政策下首先需要控制作业量。但从数学教学与数学作业之间的关系来看存在很大的闹矛盾性,一方面数学知识存在一定抽象性和复杂性,需要通过多做题才能最大化地掌握多种题型;另一方面,数学题目会考查学生的严谨性,要求其认真分析每一个参考项,再进行答题,因此学生往往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完成数学作业。而目前作业布置方面所采取的“大锅饭”布置方式会造成一些学生“吃不饱”、一些学生“吃不下”的问题,可以采用分层布置的方式解放学生思想。以人教版三年级《倍的认识》为例,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见学生分为三个等级,第一等级为基础知识扎实且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作业布置尽可能多些倍数类的应用题,设置多个问题点,突出多样性;第二等级为基础知识扎实但思维灵活性和学习能力不佳的学生,作业布置时注意就知识点与新知识点的联动性,选择较为简单为问题,如8×4;9×5等,再带入应用类题目引导其举一反三;第三等级则为基础知识不佳、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这类学生的作业布置需要重点突出基础性。

结束语

综上可知,“双减”政策是我国针对学生作业负担而提出的政策,但其目的却不仅限于“减负”,更在于“提质增效”,要求从学生思想意识的角度进行引导,强调身心综合性发展。为有效落实这一理念,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务必牢牢抓紧这一改革契机,应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树立争取学习观,促进其数学思维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猜你喜欢

双减知识点作业
一张图知识点
一张图知识点
第四页 知识点 歼轰-7A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作业
关于G20 的知识点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