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阅读教育,提高学生核心素养
——以二年级上册《树之歌》课文为例
2022-12-17高鹏
高 鹏
(临夏州积石山县银川乡银川小学 甘肃 积石山 731707)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除了要教会学生课本上的基础知识,还要对语文学科中,语言词汇本身的意思,语言的表达方式,生字的书写等引导学生掌握,这就是语文的核心素养。在实际课堂授课过程中,教师对于语文学科中应主要抓住哪些方面?怎么样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都是要进行探究的。本文以《树之歌》一课为例,在实际授课过程中,通过阅读的方法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提升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积累语文知识,开拓思维,初步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以朗读为本,细读文本
本文选取的《树之歌》是二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对于此类识字的课文,如何正确把握住文本的特点?如何引导学生学习文章的知识点?这是教师所需要把握的。
1.1 抓住单元的主题内容
在正式学习课文之前,要对本单元的中心思想、教学目标,进行有效分析。抓住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树之歌》这一单元,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汉字发展的规律,通过运用形声字,通过新的部首等方法,进行生字的认识和掌握。
1.2 抓住课文中的文字重点
对《树之歌》这篇文章有一个比较明显的语言特点,内容是介绍21种树木特性的儿歌,其中对每一种树木进行了描写,突出大自然树木种类繁多。在内容的篇幅上较短,但读起来有一定的韵律,朗朗上口。除了文章的第一行之外,每一行都是七个字。而且这首儿歌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读起来具有浓浓的童趣,比较贴近儿童,通俗易懂。
2.抓住语言训练,赏析句子
语文整体的知识要素比较丰富,通过生字、词语、各种句型以及修辞手法,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明白生字的意思,句子的表达形式,根据句子的表达形式进行仿照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升理解能力。
2.1 图文结合学习,强化语感
在进行儿歌赏析时,要注意采用图文结合的有效方法,抓住文章中具有表现力的句子,通过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认识每一种树木的名字,在这种方式下去学习语言,强化学生的语感。在《树之歌》这首儿歌中,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标出有关树木特征的词语,可以总结出:杨树的特点是高,榕树是壮,桐树像手掌一样,枫叶的叶子是红色,柏树的叶子颜色是绿色,木棉喜欢天气温暖,而桦树不怕严寒,银杏和水杉被称为活化石,桂花树,香气浓郁。
2.1.1 图文结合,采用游戏形式
学生们在知道每种树木的特点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一个小游戏,教师出示各种树木的图片,通过刚刚所描述树木的特征,去找到所对应的树木的名字,引导学生进行回答。
游戏过程:出示杨树图片,学生回答后,结合图片认识树木特点:杨树高大、挺拔、笔直,多生长在北方。出示榕树图片,学生回答后,结合图片认识树木特点:榕树生长在南方,树干分支多,枝叶特别茂盛,远看像绿茸茸的大伞。出示梧桐图片,预设:这是一棵梧桐树,它的叶子像手掌一样。教师出示枫树的图片。预设:这是一棵枫树,在秋天的时候枫树的叶子就变红了。出示松柏图片。预设:松树和柏树的叶子很奇怪,像缝衣针一样。引发思考:为什么人们习惯把松树和柏树合在一起说“松柏”,因为一年四季都是绿色,所以说它们四季“披绿装”。
2.1.2 赏析儿歌前两句,尝试背诵
教师指导赏析:整首儿歌基调轻松活泼,读起来朗朗上口。我们来逐句欣赏一下吧!
出示第一句儿歌和杨树、榕树、梧桐树的图片,学生填写句子空白处,参照图片尝试背诵。杨树( ),榕树( ),梧桐树叶( )。
提示:梧桐树叶像手掌,使用了比喻的手法。
教师提问:你还观察过哪些树叶的形状?出示银杏树叶、泡桐树叶、柳叶、荷叶的图片,指名回答。
预设:银杏树叶像扇子。泡桐树叶像一颗颗心。柳树叶像眉毛。荷叶圆圆像盘子。
出示第二句儿歌和枫树、松树、柏树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句子。
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
结合图片发现三种树木的颜色特点:三种树木的颜色不同——枫树秋天红,松柏四季绿。
朗读指导。出示儿歌前两句,学生齐读。
杨树高,榕树壮,梧桐树叶像手掌。
枫树秋天叶儿红,松柏四季披绿装。
教师点拨:“壮、掌、装”这几个字的韵母都是ang,读的时候要突出这几个字,会更有儿歌的韵味。
师生合作读儿歌。教师读树名,学生接读树的特点。
引导记忆树木:杨树、榕树、梧桐、枫树、松柏。
引导记忆特点:高、壮、像手掌、叶儿红、披绿装。
引导学生尝试背诵。
通过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对每个树木的特点进行总结概括。掌握儿歌的朗读方法,明白儿歌是怎么写的,引导学生对儿歌这种文学体裁的掌握。
2.2 引导发现,主动识字
在新课标的教育模式下,对于学生学习的方法要多种多样,其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发进行学习,从而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
2.2.1 学习儿歌后两句,随文识字。
教师出示儿歌第三句以及木棉和桦树的图片,学生看图读第三句,领会南北方的不同。
木棉喜暖在南方,桦树耐寒守北疆。
教师提问:南方和北疆气候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同学们说的真棒!木棉喜暖,桦树耐寒,它们一个在南方一个在北方,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南方气候温暖,北方气候寒冷。
指导认读“耐”。用加一加的方法记忆字形:而+寸=耐。理解字义,拓展运用:“耐”就是忍得住,受得住。“耐寒”就是忍受得住寒冷。“耐”还能组什么词?耐劳、耐用、耐心、耐力……
指导认读“守”。分析“守”的字形,理解字义:宝字盖的字一般和家有关,“寸”可组词“寸步不离”,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像看家一样寸步不离地守卫着就是“守”的意思。
指导认读“疆”。识字认识“疆”:指事字,从土,从弓,从畺。“疆”字的左半部分是一个“弓”字和一个“土”字,表示以弓来丈量土地。“畺”三横两田表示田之间的疆域界限。“疆”的本义为田界。
出示儿歌第四句以及银杏、水杉和金桂的图片,学生看图读句子。
银杏水杉活化石,金桂开花满院香。
指名读:这句话有没有不懂的地方?预设:“活化石、金桂”。
引导理解“活化石”。出示图片理解“化石”,教师点拨:古代生物的遗体、遗迹埋藏在地下变成像石头一样的东西就是“化石”。化石历史久远,具有科学研究价值。
提问:想一想“化”还可以组哪些词?文化、变化、绿化、美化。
教师出示银杏和水杉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理解“活化石”:猜一猜,银杏和水杉为什么叫“活化石”?预设:它们生长历史久远。点拨补充:银杏最早出现于3亿多年前的石炭纪,水杉最早出现于2亿年前的白垩纪。就是说恐龙出现的时候已经有银杏和水杉了,难怪它们被称为“活化石”。组织讨论:小组研究一下“金桂”是指什么?桂花开花呈金黄色,因此叫金桂。
3.感悟为主,理解为辅
引导学生学习儿歌内容时,不能只是单纯的朗读儿歌或者是进行语言训练,应该以感悟内容为主,以语言训练为辅助,把学习内容和语言形式相结合,从而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来进行丰富的,有效的语言能力训练。
3.1 展开想象,丰富课程内容
引导学生通过读文儿歌来进行想象,把作者没有注意到或者忽略的部分,通过想象去进行弥补,使儿歌变得充实,更贴近生活实际,使课程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2 仔细揣摩,体会弦外之音
文章中有很多结尾留下悬念,也留下很多空白。这就为学生的学习打开的另一扇门,是要让学生通过在读儿歌的过程中,领悟作者的想法,走进作者的内心,解读儿歌的内容,让学生正确的明白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
3.3 拓展资料,深入理解文章
教师在新的教育模式下,不单单只教授课文上的内容,与课文内容相关的知识点书上不会叙述过多,所以,要利用其他网络资源,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把跟课文内容有关的课程,加以利用,补充与课文内容较密切的课外资料,这样方便学生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总之,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能单一的进行阅读,要在读的过程中理解文章的内容,做到在读中进行感悟,达到相互帮助的效果,使在阅读的过程中,能调动情感的抒发,自然的明白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
4.读写能力互动,培养表达能力
《树之歌》读起来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句子让学生们在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儿歌内容中大自然的乐趣,让学生通过读来进行仿写。在课堂上抓住学生活跃的心理,引导在读的过程中学习生字的写法。
4.1 发现规律
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儿歌一般都是比较押韵,学生也学习过押韵的一些常识,但是二年级的学生理解能力还是较弱,对押韵的学习不太明白,印象不深刻。所以在学习《树之歌》时,不用一开始就告诉学生什么是押韵?压的什么韵?押韵是诗歌的表现形式,每首诗歌在内容上都是有一定规律。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的方式来逐渐发现并总结押韵是什么。教师引导,最后和学生一起归纳总结。
4.2 启发感悟
让学生仿写《树之歌》,重点引导学生们如何写好第一句。可以出示例句,通过例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进行尝试和仿写。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读和写融合在一起,把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放在阅读上,通过一些实际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文章写了什么?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应该怎么去写?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整体核心素养。
结束语
整体来说,语文的学习要从阅读重视起来,让学生通过一定的阅读,把读和写进行结合,实现学生对于课文内容的理解,有效感悟作者想表达的情感,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教育目标,充分把握教材,利用好课堂有限的时间,通过阅读为主要学习方式,把握文章中的基本词语,使两者结合,更好的进行读写训练。帮助学生提升自身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将为未来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