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常态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向选择
2022-12-17杨维懂
杨维懂
(滁州城市职业学院 安徽 滁州 239000)
引言
创新创业教育在现时代已逐渐成为重要发展方向,高职院校作为新时代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基地,更是肩负着双创教育的重要使命及责任。在新常态下,为更好地落实双创教育,培养具备创新创业能力的创新人才队伍,还需高职院校从多个层面逐一实现,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创业精神培养、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等等。同时,还需对当下双创教育的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充分把握现阶段存在的教育不足,进而引入新理论及方法,将创新创业教育贯彻落实,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潜能及思维,促使双创教育价值得以切实实现。
1.新常态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
1.1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落后,存在认知误区
随着双创教育的提出,部分高等院校已逐步实施双创教育计划,但就现阶段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情况而言,还存在思想上的认知误区。尽管双创教育的实施如火如荼地展开,但院校领导在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解上并不全面和透彻,且形式化高于重视度,不能充分、科学地理解双创教育的意义及内涵,在实施方案上更是无法科学落实[1]。同时,在教育投资上,不论是人力、物力还是财力资源上,也远远不足,并未真正将双创教育有效践行,缺乏一定的实效性。另外,对高职院校而言,人才培养目标以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避免地存在急功近利思维,导致在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上,侧重将之认为是就业指导的一部分,如此一来,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育方式,更加注重理论知识的授受、技能技巧的培训,而在创新精神上则略有忽视,从而影响教育效果。
1.2 缺乏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体制机制
教育体制的建设与完善,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保障,也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关键所在。就高职教育而言,双创教育的开展涉及多个部门及主体,诸如教务部、学工部、团委等等[2]。但就目前高职教育情况而言,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仍有不足,表现在教育模式、教育制度、教育组织、师资队伍等多个方面,不具备较强的系统性,教育管理上,更多是以就业指导机构为主要负责对象,且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附加内容纳入就业指导工作当中,难以有效实现资源聚合。在师资方面,双创教育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标准及要求,需要教师在保障自身专业理论知识及教学能力的同时,亦需要具备相应的实践技能、创新创业能力。但就目前教师队伍而言,还需进一步加强其综合素质能力。
2.新常态下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向选择
2.1 革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树立正确文化价值导向
本质上来讲,创新创业教育可视作一种价值理念的教育,借此指导学生学会在纷杂的外部市场环境中,捕捉市场机会,通过创新创业实现其自身价值,进一步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新常态下,高职教育则需首先革新教育理念,将传统、狭隘的思想突破束缚,改善过去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片面理解——创新创业即创办企业、以就业为目标等。事实上,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在于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实现全面发展,使其能够具备良好的创新意识,并具备较好的创业思维、精神及能力,使其在适应新时期社会市场人才矛盾问题的同时,亦能够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能力,发展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多样化创新创业人才。为有效激活学生的创新创造潜能,使其增强创新创造需求,学校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期间,需首先将之形成文化认同[3]。对此,则可从物质、制度以及精神等层面逐一落实,以校园文化建设为依托,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充分融入其中,鼓励创新创造的同时,突出创业精神,引导学生积极创新,使其能够将自身个性充分发挥,在校园文化中逐步增强创新、创业的积极性,提升创新创业进取意识。另外,在建设校园文化期间,还需结合当地文化,将创新创业与之融合,并结合校内专业课程体系及教学资源优势,全方位展开创新创业教育活动,营造浓郁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给予学生更多的创新创业动力与支持。
2.2 关注学生发展,注重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首先需要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精神,使其能够在思想意识的指引下,更加主动积极的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从而更好地践行于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体系当中,使学生能够在切实的学习与锻炼中,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发展。因而对教师而言,创新创业教育亦是学生精神的激发,使其能够具备良好的独立自主意识。具体来讲,创新创业教育可分为两大板块,即创新教育、创业教育。前者注重理论教育,以精神培养为主;后者则强调实践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主。但两者并非完全独立的板块,相互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不可分割。就培养目标上而言,两者都是以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为主,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批判性思维能力。而在现阶段以传统应试教育为“根”的教育背景下,整个教育体系都是以考试选拔的方式实现教育活动,导致“考试文化”更具主导性与影响力[4]。
2.3 构建“全覆盖、层次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是支持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保障,同时也是指引教育高效开展的核心依据,对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此期间,则需立足学生主体,全方位考虑学生的学习需求,以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及发展需要,包括学生的共性需求以及差异化需求。同时,高职生以专业发展方向为主,在此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还需融合专业课程内容;在教育目标及培养方向上,既要以职业教育为中心,亦要落实新时代素质教育理念;而在教育方式及教育对象上,则需整合全体教育与分层施教,多维度、方位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全面贯彻其中,构建具有“全覆盖、层次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5]。首先,针对所有学生群体,可开展基础性启蒙教育课程,教育目标以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精神为主,使学生能够奠定良好的思想意识、思想精神奠基,为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提供基础保障。其次,在大范围基础上,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则需将学科专业作为指导依据,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以增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课程的粘合度,打造更具多元性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全覆盖”教育的基础上,实现“个性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最后,针对已落实创新创业实践活动的学生群体,则可对这部分学生开展继续教育,打造“职业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一步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创新创业援助与支持,使其能够顺利度过创业期。
2.4 建立完备的创新创业教育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的建设既是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支持,亦是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创新创业教育的角度而言,保障体系可划分为制度保障体系、组织保障体系、师资队伍保障、物质保障体系等方面。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制度保障体系方面。制度体系的建设是落实高职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与关键所在。具体在设计制度体系上,需注意几个方面的科学把控:其一,制度应保障其可操作性,明确制度具体内容,包括如职权职责、执行规程、评价标准等;其二,在激励与约束制度的设计上,应加强力度建设,注重领导责任的考核;其三,针对已取得改革研究成效的教师,应给予职称、待遇等方面相应的奖励与保障,增强教师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整体粘合度;其四,落实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教师思想上的革新与跟进,因而在制度上,亦需要注重教师创新创业教育认知水平的培养与提高。
其次,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保障体系方面。其一,应建立统筹机构或部门给予组织保障,明确领导人及其职责,保障机构及部门的权威性,以便更好地发挥组织职能与职权,提供给学生较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其二,需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组织的广泛性,即调动各类组织力量,全方位提供给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包括如所涉及的各类教育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参与;其三,在建立组织体系的同时,还需注重专业化原则,邀请各类专家、优秀教师等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骨干力量,在提供优质教师队伍的同时,带动并培训其他教师,提供给学校教师提升自我的支持。
最后,创新创业教育物质保障体系方面。经费支持是保障创新创业教育顺利、持续、深入开展的重要前提,因而在保障体系的建设上,学校还需重视物质保障,明确创新创业教育各部分及环节的经费需要,并合理分配,确保教育活动能够顺利展开。对此,则可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资金充分整合、科学调配,可建立专项经费,结合实际需要进行资金的分配。除学校内部资金调配之外,还需积极争取多渠道资金支持,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全方位扩充创新创业教育经费。另外,在经费的分配与使用上,亦需要注重科学性、合理性原则,提高经费的使用率,避免资金浪费。
结语
为更好地适应社会人才需要,新常态下,高职院校应需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重点教育内容,培养满足时代发展的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在此过程当中,应需首先对当下教育现状做透彻的分析,明确教育的不足,进而在此基础上,结合学生实际及实际教育需要,以正确的教育理念落实双创教育,让学生能够逐步提升双创精神及个人品质,在更加科学的教育体系中,实现创新创业能力的有效提升,形成新时期更具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优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