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制赋能 才聚东营 为打造黄河三角洲特色人才集聚高地提供保障
2022-12-17
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决扛起黄河入海口城市的重要历史使命,需要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东营市委编办积极适应新时代人才强市建设需要,优化体制,创新管理,靶向施策,破解难点,为打造黄河三角洲特色人才集聚高地提供保障。
一、立梁架柱,聚合“改革势能”
强化统筹协调机制。顶格设立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作为议事协调机构的机构设置、主要职责、运行机制等,有效发挥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的能力。
细化任务落实机制。扩展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到30 个,将人才职责与各成员单位职责深度融合,颗粒化分解为170 项具体工作任务,如明确市教育局的落实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保障,市住房城建管理局的人才公寓建设分配运营服务,市卫生健康委的高层次人才医疗保健等职责,形成照“单”履职、按“单”办事、依“单”考核的工作机制。
优化服务保障机制。设立市委人才服务中心,承担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联系和服务等工作。设立市企业人才发展促进中心,承担企业家队伍建设、企业人才引进等工作。聚焦黄河国家战略,争取省150 名高层次人才周转编制支持,专门用于省黄三角农高区引进人才;设立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中心、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科研和人才服务中心,承担相应科研成果的转化、推广、应用等工作,形成了立体式、全方位引才服务保障新格局。
二、创新管理,激发“引才潜能”
盘活沉淀资源,腾出引才“空间”。出台《东营市市级事业单位周转编制管理办法》,将单位编制结构设置为“基础编制+X”,基础编制为核定编制,作为“常量”保持不变,保障正常工作运转;“X”为周转编制,作为“变量”,明确收回条件和期限,重点保障中心工作、人才引进、人员结构优化等编制需求,确保放得出、收得回,让编制资源真正流动起来。
放活管理机制,厚植留才“沃土”。对高职院校、公立医院、中小学幼儿园内部机构和中层职数实行自主设置、备案管理。学校医院招聘工作人员在核准的总量内,自主执行用编进人计划,自主组织实施招聘工作,赋予单位引才更大“话语权”。对事业单位招聘的各类高层次人才,不受本单位岗位总量、最高等级和结构比例限制,无岗位空缺的设立专项特设岗位。
激活编制效益,搭建用才“舞台”。出台《东营市科技创新青年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专门拿出100 名编制建立高层次人才编制“蓄水池”,重点围绕生态保护、盐碱地综合利用、现代能源和先进制造业四大板块引进科技创新青年人才,统一选派到新型研发机构、科研院所从事科技创新工作,实行跟踪管理,选派服务期3 年期满考核合格后,选择回事业单位的根据考核情况统筹安排,选择继续留在平台的享受相关人才待遇,让实践作为青年人才的“面试题”“赛马场”。
三、破解难点,塑造“磁吸动能”
针对人员队伍结构不合理问题,组织实施“双百引才计划”行动,年度用编进人计划优先保障高层次人才用编需求,平均每年安排下达“双百引才计划”岗位计划130 余名,占市直事业单位用编进人计划总量的30%以上。行动实施以来,共引进博士研究生112名,硕士研究生537名,有效缓解了市直事业单位科研力量薄弱、人员结构不合理等问题。
针对无空编事业单位引才问题,建立人才专项编制制度,满编超编事业单位确需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可申请核增人才专项编制,按照“人来编增、编随人走”的原则单独管理,专门用于引进急需紧缺人才。政策施行以来,先后为市危险废物与辐射安全管理中心、市湿地城市建设推进中心等43 个事业单位核增人才专项编制69 名,将有限的编制资源用在“刀刃”上。
针对高层次人才配偶安置问题,出台《东营市高层次人才配偶安置实施细则》,高层次人才配偶属机关事业单位在编在职人员、国有企业正式职工的,按照“全市统筹、同级就近”原则对口安置,对口机关事业单位无空编的,使用周转编制安置,解决高层次人才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