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学习的学习任务群构建
——以五上《牛郎织女》教学为例
2022-12-16高明亚周益民
文|高明亚 周益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2022 年版课标”)颁布后,学习任务群引起了广泛关注和热议,人们在求索其概念与价值的同时,更在探寻其落地实践的方式。最近,结合2022 年版课标学习任务群这一概念的学习,我们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对课文《牛郎织女》进行了设计建构。
《牛郎织女》是五上第三单元的课文。作为家喻户晓的传说之一,这个故事承载着优秀的传统文化信息,具备拓展延伸的丰富空间。我们设想,在教材设定的“创造性复述”这一单元语文要素的前提下,由该传说出发,注重情境、任务、资源、活动的整合,以学习任务群的构建模式开展专题性学习。
一、以学习任务群构建专题学习
学习情境:11 月,班级举办“走近‘牛郎织女’”博览会,邀请学生家长、相关老师和四年级对口班级参加。地点设在本班教室和科学教室,两个教室承担不同功能。
表1
学习任务:举办“走近‘牛郎织女’”博览会。
学习资源:课文《牛郎织女》、《民间文学里的中国·四大传说》(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 年版)中的“牛郎织女”主题(包括文献、古诗词、不同形式的传说文本、相关民俗文化解说)、音视频(如黄梅戏《牛郎织女》片段)、学生自主搜集的相关资料。
需要说明的是,五项学习活动(见表2)为核心任务博览会的举办创造了必要且重要条件,然而并非全部条件。在完成以上学习活动后,还有场地布置、项目程序、家长志愿者招募等事项,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二、对学习任务群设计的思考
如何以学习任务群的方式开展专题学习?在具体的设计实践中,我们有了一些体会。
(一)任务群具有指向性
学习任务群是达成目标的内容与方式,以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为中心,十分讲究任务的设置。任务设置必须指向学习目标。知识本位下的目标常常表现为某些知识点,学习任务群则将目标转化为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目标不再表现为单纯的知识,而表现为相关的核心素养。
譬如,绘制星座图本就具有跨学科学习性质,如果缺少举办博览会这一大任务,学生的活动指向的目标仅是了解牛郎星、织女星的位置。现在有了真实情境的需求,则指向了为来宾讲解相关星球的位置与知识,突破了对静态知识的追求,同时,也突显了语文的学科属性。
表2
(二)任务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任务的设置是否合适,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否恰当,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引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是一项很重要的评判标准。所以,任务的设计要用心考量。譬如,复述故事的前提是对情节的梳理。对通常的线索梳理活动,学生缺乏新鲜感,易草草了事。我们在“活动1:接力讲故事”的设计中,安排了“找相同”和“找不同”的学习活动,既有趣味性,又有思维含量,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明晰牛郎织女传说的内容要素与可能的改编方式。
内驱力的重要表现是“我要参加”,这就要激发学生是活动主人的意识,因此,我们要多邀请学生共同参与任务的设计。
本任务群学习中,“活动5:小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在提供必要的支持条件后,给学生自主选择研究课题的机会,赋予他们选择与决策权利。
(三)任务要有可操作性
“绘制连环画”是教师在教学民间故事类课文时经常设计的学习活动。但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尽管对这类活动兴趣高涨,但完成的效果差异比较大。分析原因,除去学生个体的绘画素养存在差异,从非绘画技能角度考查,会发现学生在画面的选择、解说语的撰写方面存在困难。这源于我们布置学习活动时,仅考虑趣味性,未正视实施的难度,导致任务虚化。我们在设计时提供了操作的支架,让学生有法可依。
“创造性复述”这一学习任务,我们在学习资源中给学生提供了三份该故事的异文,学生在“找不同”活动中概括出三份文本与课文表达上的差异,即“歌谣体”“加角色”“对话体”,随后,选择其中一种方式进行故事新编。这也是学习支架的提供。
再如,“活动4:绘制牛郎织女传说‘成长’史”难度较大,我们精心挑选、提供不同时期的“牛郎织女”代表性文本,比如《诗经·小雅·大东》等,在对这些文本的细读比较中,引导学生找出每个文本中出现的该传说的新元素,学生就发现了“牛郎织女”传说“神—人格化—爱情传奇—七七相会”的变化发展过程。
(四)任务间要有关联性
学习任务群强调学习任务之间的关联性,即各子任务(活动)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从而形成特定的“群”。这次的任务群构建,我们设计了“博览会”这一大情境,将学生的学习整体置于真实的大情境之中。各项活动的完成彼此之间呼应,互为支持。譬如完成“活动1”时对情节的梳理与基本故事元素的把握就为后续活动的顺利完成做了孕伏。“活动4”绘制传说“‘成长’史”则为“活动5”小课题的选择提供了一条思路。
还要看到,最终任务的完成现场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对学生构成很大挑战,比如博览会现场的“互动式故事新编”活动,是为了达成“受邀者沉浸式参与”的预期效果,由学生邀请参与者共同完成对传说的编创,这对学生的即兴应变、临场表达都是考验,要求学生在前期做好充分准备与预案。
如此,将各项活动组织在一个大任务之下,活动与活动之间产生了一定的黏性,形成结构化,彼此激发,获得了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