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药物联合疗法对口腔颌面部炎症疗效探析
2022-12-16王玮玲
王玮玲
(招远市张星中心卫生院,山东 招远 265400)
0 引言
口腔颌面部炎症是临床对口腔、唾液腺、颞下颌关节等颌面部器官和软组织所出现的炎症的统称,临床较多的口腔颌面部炎症包括智齿冠周炎、颌骨骨髓炎、面部蜂窝组织炎等,可单独发病、也可出现两种及以上并发;患者临床除红肿、病痛、张口困难、发热等典型症状表现外,不同类型的口腔颌面部炎症患者症状有所差异,如智齿冠周炎患者还会表现出淋巴结肿大、并发颌骨骨髓炎、面部蜂窝组织炎、全身败血症,颌骨骨髓炎患者可表现为白细胞增多的中毒症状、X线可见患者骨质破坏、死骨等,面部蜂窝组织炎患者症状严重者会出现呼吸困难、引起颅内海绵窦炎或全身败血症、中毒性休克甚至死亡[1]。口腔颌面部炎症是临床常见的口腔疾病类型,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且该病有极强的感染性。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该病症的感染率也呈现出不断升高的趋势,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很可能引发其他各种类型的并发症,损害患者身心健康的同时,还会使其日常生活深受影响,造成生活质量大大下降。临床治疗以使用药物控制感染、同时提高患者自身抗病能力为主要治疗方法,常规使用奥硝唑进行抗菌及感染的预防治疗,但临床疗效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丹参酮从中药中提取而来,在抗菌消炎、消肿止痛、促进伤口愈合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有效弥补奥硝唑在炎症治疗方面的不足。两种药物联合使用,杀菌效果更好,对炎症的抑制和改善作用也更为显著。本文通过对本院两组口腔颌面部炎症患者使用常规药物治疗与中西医药物联合治疗两种方法的相关数据对比,观察分析临床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择了两组共98例患者作为研究样本,以患者使用的治疗药物作为分组标准,将样本均分为对照组(使用常规奥硝唑治疗)和观察组(增加同时服用丹参酮治疗);研究指标包括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有效率两项指标;样本平均年龄(35.50±2.50)岁;平均病程(14.50±2.50)d;男女性别比例为55:43;所有样本均经临床相关检查确诊,且经相关征询后同意参与本研究、授权使用患者相关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样本选择时,有相关药物过敏反应患者、妊娠及哺乳期女性患者、有交流及意识障碍患者及相关资料不完整患者排除在外。相关资料数据分组后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一个疗程(6d)的药物治疗,并在完成治疗疗程后,对相关指标数据进行观察统计。
1.2.1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药物使用奥硝唑,用法用量:每日早晚饭后半小时口服,2次/d,500mg/次[2]。
1.2.2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服用奥硝唑的同时,增加服用丹参酮胶囊(规格:0.25g/粒)治疗,丹参酮用法用量:4粒/次,3次/d,分别于早、中、晚饭后半小时口服[3]。
1.3 观察指标
1.3.1 治疗效果
对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相关症状表现及临床检测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临床症状表现包括发热、局部肿胀、张口受限、疼痛等,以患者完成药物治疗后相关症状消失为效果显著,以患者治疗后各类症状表现大幅度缓解为有效,以患者治疗的症状变化不明显甚至加重,为无效[4];计算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
1.3.2 血液流变学指标
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沉降率。
1.3.3 药物不良反应
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因服用药物而出现头晕、腹痛、恶心呕吐等症状表现的患者,进行分类、分组统计,并对比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5]。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获得的指标数据均使用SPSS 22.0 软件进行相关分析处理,计数指标及比例关系表示为(n,%),数据的检验采用χ2值;计量指标数据以小组全部指标数据的平均值±标准差表示数据检验采用t值,以组间数据对比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在完成药物疗程后,仅2例患者症状无明显变化,治疗总有效率为95.92%,显著高于对照组(40例,81.63%),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在进行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及红细胞沉降率数据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治疗后,各项指标数据均降低,且观察组的数据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组别 时间 红细胞沉降率(mm·h-1) 全血黏度(mPa·s) 纤维蛋白原(mg·dL-1) 血浆黏度(mPa·s)对照组 治疗前 26.62±5.70 4.42±0.66 412.12±67.92 1.89±0.22治疗后 23.54±5.83 3.88±0.47 359.47±57.63 1.71±0.13观察组 治疗前 26.58±5.47 4.45±0.64 412.31±68.89 1.88±0.24治疗后 20.11±5.71 3.51±0.42 302.41±56.55 1.49±0.16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
两组出现各类药物不良反应的患者统计结果显示,观察组完成药物治疗后,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患者各1例,经临床给予对症治疗后,相关症状消失,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8%(2/49),显著高于对照组(18.37%,9/49),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1两组患者疗效指标对比[n(%)]
表3 两组样本不良药物反应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不同原因导致口腔相关部位的感染,是口腔颌面部炎症发病的病因:如智齿冠周炎是因智齿萌出不全而形成盲袋间隙、并因食物残渣、细菌的长期存留而导致感染[7];颌骨骨髓炎是因患者发生化脓性牙病扩散、颌骨损伤、砷磷等化学性中毒、头颈部肿瘤放射治疗后颌骨坏死及特异性感染[8];面部蜂窝组织炎则是由于牙槽脓肿、牙周炎、智齿冠周炎等感染扩散或者其他因素导致的血源性感染[9]。及时有效的抗感染治疗是有效控制病情、防止相关并发症发生、减少感染扩散、降低因病情严重导致患者死亡的关键。
作为硝基咪唑类的衍生物,奥硝唑是临床常用抗感染药物,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炎症的临床治疗时,可通过分子中硝基与细胞成分的相互作用而导致致病菌的死亡、达到抗感染的治疗目的[10];该药血浆消除半衰期较长、血浆蛋白结合率低于15%,主要通过人体肝脏代谢,并经尿液、粪便排泄,其药物耐受性好、药效持续时间长[11],对口腔颌面部炎症的抗菌效果经广泛的临床证实,但对该症的消炎疗效不理想,临床需继续寻找更佳的消炎药物配合治疗。
丹参酮是从中药丹参中提取的具有抑菌作用的脂溶性菲醌化合物,包括了10个以上的丹参酮单体,其中的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Ⅱ,羟基丹参酮、丹参酸甲酯、丹参酮ⅡB 5个单体具有抗菌、抗炎、活血化瘀、促进伤口愈合的治疗效果[12,13]。相关临床研究表明,丹参酮可有效减轻由细菌代谢所加剧的炎症症状,且临床长期服用后,对人体无明显的毒副作用,具有较高的药物安全性[14-16]。
在临床对口腔颌面部炎症患者实施药物治疗过程中,在给予患者服用常规奥硝唑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服用丹参酮,可在充分发挥奥硝唑抗感染效果的同时,通过增加服用丹参酮进一步提升对患者相关炎症症状的治疗效果,协同促进药物治疗的临床疗效。与单纯使用常规奥硝唑治疗方法相比,联合中药提取的丹参酮进行治疗,能更加有效地实现抗感染和消炎、止痛的治疗目标,减轻患者病痛、加速康复。
本研究分别对采取常规奥硝唑治疗的对照组和使用奥硝唑联合丹参酮治疗的两组患者,实施了一个疗程(6d)的药物治疗、并对比分析了相关并发症和疗效的指标,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过程中,出现头晕、恶心呕吐患者各1例,不良药物反应的发生率为4.08%,显著低于对照组(9例,18.37%);完成药物治疗疗程后,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95.92%(47/49),大幅度高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81.63%,40/49)。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采用中西医药联合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综上所述,采取中西医药物联合治疗的方法,对口腔颌面部炎症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可在保证患者药物治疗安全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两种药物的协同作用、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