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期杜氏肌营养不良1例

2022-12-16付向男秦杨刘瑞可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22年78期
关键词:肌萎缩肌酸激酶外显子

付向男,秦杨,刘瑞可

(沧州市人民医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 河北 沧州 061000)

1 临床资料

患儿男,12天,主因“发现肌酸激酶增高12天”由外院转入。患儿系G1P1,胎龄38+2周,剖宫产娩出,出生体重3300g,否认羊水、胎盘、脐带异常。生后因“发热”于当地医院儿科住院治疗,最高体温37.6℃,化验提示肌酸激酶32950.0U/L,给予抗感染及营养心肌治疗11d,复查肌酸激酶5569U/L,仍未降至正常而转入我院。父母非近亲结婚,无相关家族史。入院查体无阳性体征。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15.67×109/L,血红蛋白141.0g/L, 血小板664×109/L。CRP 0.23mg/L;心肌酶:肌酸激酶5 8 2 9 U/L,肌酸激酶同工酶206.4U/L,α羟丁酸533.0U/L;高敏肌钙蛋白T 0.742ng/mL;肝功能:总蛋白51.5g/L, 白蛋白34.9g/L,球蛋白16.6g/L,谷丙转氨酶39U/L,碱性磷酸酶206.4U/L;肾功能:尿素2.8mmol/L,血肌酐29.0μmol/L;PTH35.7pg/mL;12项自身抗体筛查:抗核抗体弱阳性(核仁型);B型钠尿肽、血氨、血同型半胱氨酸、离子、甲功5项、呼吸道病原体检查、尿便常规均提示正常。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动过速;心脏超声提示左心舒张功能减低、卵圆孔未闭(1.8mm)、房水平左向右少量分流;头颅核磁共振检查未见异常。征得家属知情同意后,委托北京康旭医学检验所进行基因检测,血标本采集及运送严格按照操作流程及规范。结果显示,受检者DMD基因44-60号外显子重复变异,发现受检者之母亲DMD基因44-60号外显子重复变异。目前患儿5个月,随访生长发育正常。

2 讨论

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是一种DMD基因突变导致的X连锁隐性遗传病,在活产男婴中发病率为1/3500[1]。抗肌萎缩蛋白基因(dystrophin DMD)为致病基因,外显子缺失为最常见的基因突变类型,其次依次是点突变、重复突变、微小插入等[2]。本例患儿为男性,基因检测结果提示位于44-60号外显子重复变异,证实来自母亲,并非新生突变。DMD为儿童致死性肌萎缩性疾病,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为终末期死亡主要原因。

受试者图1

受试者图2

受试者之母亲图3

杜氏肌营养不良的临床表现常为进行性、对称性肌无力。我国确诊年龄普遍较晚,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多因出现行走困难或说话较晚而就诊。该病新生儿期至3岁前,主要表现为运动发育延迟,多数患儿在18个月后开始走路,行走能力比同龄儿差。学龄前期(3~5岁)主要表现为双小腿腓肠肌肥大、足尖走路、易跌跤,有翼状肩胛,双膝反射减弱,双踝反射正常。学龄早期(6~9岁)主要表现出四肢近端肌萎缩、Gowers征、腰前凸、鸭步逐渐加重、下蹲不能起立、上楼更困难,常有踝阵挛。学龄晚期(10~12岁)上述症状进行性加重,马蹄内翻足明显,行走困难或不能。青少年期(13~17岁)表现为生活不能自理,需借助轮椅,常有双膝、髋、肘关节挛缩,脊柱侧弯,摸头困难。成年期(18岁以上)表现为全身肌肉萎缩,出现呼吸衰竭或心力衰竭而死亡[3]。因肌电图为损伤性检查,新生儿不易配合,若基因检测已确诊,新生儿则不需要做肌肉活检和肌电图检查[4]。梁颖茵[5]等人研究了70例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肌肉磁共振成像脂肪浸润的情况,提示肌肉磁共振是反应临床严重程度的理想指标,可为杜氏肌营养不良症患者日后病情评估提供一定帮助。申子云[6]等人分析了5例新生儿期及婴儿期杜氏肌营养不良的临床特点,结果显示5例患儿平均年龄为(32+1)天,其中4例为新生儿期发病,但均无典型肌萎缩或肌无力表现,都以肌酸激酶异常显著升高为首发症状入院。早期心肌酶谱检查对新生儿科医师早期识别有一定意义,尽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目前杜氏肌营养不良的药物治疗主要采用糖皮质激素[7],维生素E、辅酶Q等为辅助药物,维生素D和钙剂的补充骨对骼和肌肉发育也有一定作用。近年来Ataluren[8](商品名 Translarna)和Eteplirsen[9](商品名Exondys 51)作为基因靶向治疗药品已陆续在欧美上市,但目前我国尚未广泛使用。DMD患儿康复训练常需要持续终身,对改善生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十分关键,国外有相关康复治疗指南[10],可为临床工作提供诊疗依据。心理疏导也不容忽视,避免自暴自弃,情绪波动。由于杜氏肌营养不良病程较长,涉及多学科的诊疗,临床还应加强多学科综合治疗措施。

我国目前建立了CHFU数据库[11],由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神经科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专病工作室管理,为促进我国临床试验的发展、推动前瞻性治疗性研究做出了努力。据报道,大约有2/3的假性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先证者的母亲为携带者[12],对女性携带者的诊断是临床遗传咨询中的重点工作[13],当再次生育时,对于男性DMD胎儿,建议终止妊娠,对于女性DMD携带者胎儿,通常不建议终止妊娠,但应向家属详细说明未来可能出现的症状、预后以及治疗方案。

杜氏肌营养不良发病隐匿,新生儿期及婴儿期易漏诊,对于临床发现肌酸激酶异常升高者,临床常见情况不能解释时,应考虑本病的可能,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诊断。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基因治疗和干细胞移植技术也是新的探索领域。作者希望通过本病例报道以及相关文献的复习,对广大儿科医务人员的临床工作有所帮助。

猜你喜欢

肌萎缩肌酸激酶外显子
肌肉萎缩真有那么可怕吗
Adventurer on the wheels轮椅上的华丽冒险
大负荷训练导致肌酸激酶异常升高对心功能影响的研究
外显子组测序助力产前诊断胎儿骨骼发育不良
首儿所关爱脊髓性肌萎缩症儿童
探讨心力衰竭治疗前后心肌酶、cTnT、CRP水平的变化
1例脑梗死合并肌酸激酶升高患者病例分析
24小时内血清肌酸激酶稳定性变化的研究
人类组成型和可变外显子的密码子偏性及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