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波糖与西格列汀联合用药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药理分析
2022-12-16牛肖梅黄健
牛肖梅,黄健
(深圳市龙岗区第二人民医院药剂科,广东 深圳 518112)
0 引言
在家族遗传、营养过剩、年龄增长、现代生活方式等因素作用下,人体无法有效利用胰岛素、胰岛素分泌量不足,故难以控制机体血糖水平,致使血糖持续升高,即2型糖尿病(T2DM)。此类患者抵抗力低下、机体代谢紊乱,以体重减轻、多饮多食多尿、易疲劳为典型症状,易伴随消化功能紊乱及心脑血管疾病,积极开展降糖治疗,能够有效预防急性(如高渗高血糖、急性感染、酮症酸中毒等)、慢性(糖尿病肾病、皮肤病变、糖尿病足、视网膜病变等)糖尿病并发症,改善患者临床结局[1]。西格列汀和阿卡波糖是T2DM治疗常用药,前者可增强肠促胰素水平,改善胰岛功能,发挥稳定降糖作用;后者属于传统降糖药,能够抑制葡萄糖吸收,但具有药效持续时间短、单独使用疗效欠佳、易引发胃肠功能紊乱等不足,本文将对二者的联合应用进行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筛选36例老年T2DM患者(2020年11月至2021年12月),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18例)和观察组(18例)。纳入标准:①确诊为T2DM;②年龄50~80岁;③入组前3个月,无糖皮质激素、胰岛素使用史。排除标准:①伴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者;②合并脑血管疾病者;③对西格列汀、阿卡波糖过敏者;④ 空腹血糖>15mmol/L者;⑤存在视听、智力、精神障碍者。如表1所示,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一般资料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治疗药物为阿卡波糖片(国药准字:H19990205,规格:50mg*30s,拜耳医药公司生产),初始计量25mg/次,进餐时与食物一起嚼服用,3次/d,用药2~4周后,加量至50mg/次,连续治疗3个月。
观察组:阿卡波糖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加用西格列汀片(国药准字:J20140095,规格:100mg*28s,杭州默沙东制药生产),1次/d,剂量为100mg/次,连续用药3个月。
治疗期间,叮嘱患者控制饮食,禁食高糖、高脂肪食物,保证规律睡眠,禁止吸烟饮酒,根据身体状况,开展适宜的运动锻炼[2]。
1.3 观察指标
①血糖水平:于治疗前、治疗3个后评估,所选指标为HbAlc(糖化血红蛋白,正常参考值4%~6%,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FPG(空腹血糖,正常参考值3.92~6.16mmol/L,采用氧化酶法测定)、2h PG(餐后2h血糖,正常参考值5.1~7.0mmol/L,采用氧化酶法测定);②胰岛素功能指标:测定时间同上,所选指标为FINs(空腹胰岛素,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HOMA-β(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③不良反应:统计两组头晕、腹痛、低血糖、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血糖水平
治疗后观察组HbAlc、FPG、2h PG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血糖水平对比(±s)
表2 两组血糖水平对比(±s)
组别 时间 HbAlc(%) FPG(mmol/L) 2h PG(mmol/L)观察组(n=18) 治疗前 9.68±0.75 9.84±1.33 12.98±1.64治疗后 7.05±0.62 5.89±0.65 7.04±0.72对照组(n=18) 治疗前 9.45±0.73 9.72±1.41 12.75±1.69治疗后 8.42±0.69 7.34±0.88 8.25±0.79 t/P组间值(治疗前) 0.9697/0.3385 0.2735/0.7860 0.4313/0.6687 t/P组间值(治疗后) 6.5289/0.0000 5.8742/0.0000 5.0035/0.0000
2.2 胰岛素功能指标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观察组HOMA-β值更高,F I N s、H O M A-I R水平更低(P<0.05),详见表3。
表3 两组胰岛素功能指标对比(±s)
表3 两组胰岛素功能指标对比(±s)
组别 时间 FINs(ng/mL) HOMA-β HOMA-IR观察组(n=18) 治疗前 132.65±7.80 40.18±5.54 3.03±0.28治疗后 80.43±5.98 66.45±4.23 2.32±0.19对照组(n=18) 治疗前 133.02±7.41 40.69±5.72 3.01±0.24治疗后 95.12±6.35 56.17±4.06 2.79±0.22 t/P组间值(治疗前) 0.1517/0.8802 0.2828/0.7789 0.2389/0.8125 t/P组间值(治疗后) 7.4405/0.0000 7.7356/0.0000 7.1515/0.0000
2.3 不良反应发生率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n(%)]
3 讨论
T2DM的发生,与胰岛素分泌功能缺陷、营养过剩、遗传、胰岛素抵抗、体力活动不足等因素密切相关,该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属于终身性代谢性疾病。老年D2TM患者病情缓慢、隐匿,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明显高于1型糖尿病患者[3]。有研究显示,胰岛β细胞功能减退,胰高血糖素样肽-1水平降低,故血糖水平随之升高,是D2TM患者的主要病理改变,充分考虑到老年患者药物耐受性,选择适宜的降糖药物,改善受损的胰岛功能,防止血糖波动,快速解除高糖毒性,是此类患治疗的关键[4]。双胍类(如二甲双胍)、磺脲类(如格列吡嗪、格列本脲等)、格列奈类(如那格列奈、瑞格列奈等)、噻唑烷二酮类(如吡格列酮、罗格列酮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伏格列波糖、阿卡波糖等)等,均为临床常用的降糖药物[5]。本研究结果显示,在胰岛功能指标方面,治疗后观察组HOMA-β水平高于对照组,HOMA-IR、FINs水平低于对照组,在血糖指标方面,治疗后观察组HbAlc、FPG、2h PG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观察组(16.67%)和对照组(11.11%)差异较小,在治疗前,两组胰岛功能指标、血糖水平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
分析原因如下:阿卡波糖结构类似寡糖,是复杂的低聚糖,属于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能够抑制蔗糖酶、葡萄糖淀粉酶、异麦芽糖酶、麦芽糖酶等多种α-葡萄糖苷酶活性,减缓肠道葡萄糖的吸收,进而起到降糖效果[6]。有研究显示[7],阿卡波糖随餐口服,作用于小肠上部细胞刷状缘处,可逆性、竞争性地与α-葡萄糖苷酶结合,减慢蔗糖分解成果糖和葡萄糖的速度,减慢低聚糖、双糖等分解成葡萄糖的速度,以此缓解餐后高血糖。经临床实践可知,阿卡波糖长期应用,可能引发腹泻、腹胀等胃肠道功能紊乱症状,与小肠分解吸收障碍有关,少数患者还会出现转氨酶升高、黄疸等不良反应,且该药作用时间较短,不利于血糖长期控制,难以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8]。西格列汀具有有助于控制体重、低血糖等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等优势,属于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能够提升活性肠促胰岛激素水平,提高血清葡萄糖转运蛋白4功能,增加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有效减少葡萄糖摄取,进而发挥降糖作用[9]。研究发现[10],西格列汀能够增加肠胰蛋白酶水平,促进葡萄糖依赖性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的分解,抑制胰腺β细胞凋亡,促进胰岛素释放,调节高血糖素α细胞,进而改善各项胰岛功能指标。阿卡波糖联合西格列汀治疗老年D2TM,前者作用机制相对简单,通过减少、减缓肠道对糖的吸收,避免进餐后血糖升高,但存在用药次数多、无法改善胰岛功能等不足;后者具有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调节胰高血糖素α细胞、抑制胰腺β细胞凋亡等多种作用,能够弥补阿卡波糖作用不全、药理机制简单的缺点,提高老年患者血糖控制效果,且每日仅需服药1次,患者用药依从性较好[11,12]。
不仅如此,用药后血糖水平大幅度波动,是影响老年T2DM治疗效果、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因素的重要因素,二者联合应用,从多靶点、多机制出发,能够起到稳定降糖作用,减少老年患者血糖水平波动,进而起到保护微循环和心脑血管的作用[13]。有研究显示[14],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老年T2DM患者分为研究组(西格列汀+阿卡波糖治疗)和参照组(阿卡波糖治疗),治疗后研究组血糖水平(HbAlc、FPH、2h PG)低于参照组,HOMA-IR值低于参照组,HMOA-β值低于参照组,且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日平均血糖波动幅度、血糖水平标准差均低于参照组,说明两种药物联合应用,能够减轻血糖波动,发挥稳定降糖、改善胰岛素功能的重要作用。有学者指出[15],在T2DM患者治疗中,西格列汀联合阿卡波糖,能够降低胰高血糖素含量,增高胰岛素含量,有效控制患者体重增长,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且在调节血脂指标方面,该疗法也存在明显优势。还有研究显示[16],血糖波动以及氧化应激,是T2DM患者出现慢性并发症的主要原因,应用西格列汀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能够抑制胰腺组织氧化应激反应,改善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等氧化应激指标,减小血糖水平波动幅度,减轻继发性胰岛功能损伤及功能紊乱。
综上所述,予以老年T2DM患者西格列汀联合阿卡波糖治疗,可改善胰岛功能,提高血糖控制效果,且治疗安全性较高,具有推广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