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目的论视角下恭城瑶族民俗词汇英译研究

2022-12-16吴家欣韦储学

现代英语 2022年19期
关键词:瑶族英译译者

吴家欣 韦储学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一、引言

人生礼仪是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过程中社会化的程序和阶段性标志,在这个过程中,恭城瑶族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产生了很多极具民俗特色的词语。这些词语反映了当地民众的信仰体系和人生价值观,体现着中国民俗不一样的独特文化内涵和情景意义。因此,民俗词汇的英译有利于促进民俗文化的翻译,有利于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文化交流中,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推动恭城瑶族文化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瑶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瑶族人生礼仪历史文化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了解一个民族的礼仪文化是了解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关于瑶族文化的英译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文盼[1]以湖南瑶族文化词为例,采用了奈达对文化分类和耶夫·维索尔伦顺应论为指导,对湖南瑶族文化负载词进行了研究;钟安林[2]以乳源瑶族民歌英译为研究对象,以生态翻译学理论为指导,从“三维”角度分析乳源瑶族民歌翻译;李倩倩[3]以“一带一路”建设下瑶族服饰文化英译为研究对象,采用音译加注释和直译加注释等方法,努力展示瑶族服饰的文化内涵。但大多数的学术研究都是以湖南瑶族文化词英译,瑶族歌谣、服饰和饮食为研究对象,其中,湖南瑶族文化词英译主要集中研究居室、服饰、饮食、婚育、节庆等,由于地域差异较大,湖南瑶族、乳源瑶族与恭城瑶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内涵。关于恭城瑶族的英译研究较为匮乏。基于此,笔者拟对恭城瑶族的人生礼仪词汇开展翻译研究,探讨实现有效传播的途径和方法。

二、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的建立可以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德国功能派翻译学家汉斯·弗米尔(Vermeer)提出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研究从原文中心论的束缚中摆脱出来。弗米尔[4]曾在《普通翻译理论的框架》中指出:“翻译是有目的的一种行为,译者要从目的语读者出发,让译文的目的决定翻译过程。”翻译目的论包括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目的原则认为,一项具体翻译任务的目的决定了翻译一个文本需要直译、意译或者是二者中和,这样就解决了千百年来人们关于是应直译还是意译的争论[5]。在三原则中,目的原则是首要原则。其次是连贯原则,译文必须实现语内连贯,即译文必须能让译语读者理解,并在译语交际环境和文化中有价值。忠实原则是指译文要忠实于原文,也就是弗米尔提出的“译文与原文之间也应该具有连贯性”[4]。译者的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决定译文的忠实程度[6]。

三、基于目的论的恭城瑶族民俗词汇英译

在恭城黄坪村流传着这么一句话“人生有三礼:生一礼,婚嫁一礼,丧葬一礼”。诞生意味着一条全新的生命来到世间,但此时的他还只是一种生物意义上的存在,只有通过为他举办仪式,他才会获得社会的认可,才会真正被定义为一个“人”。婚姻是一个人的终身大事,是人生历程中重要的转折点,而婚礼又被认为是人生礼仪中的大礼。丧葬礼是人生最后一项隆重的仪式,是一个人落幕前的最后一次仪式,表示一个人最终脱离社会,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如果能把民俗文化翻译得地道准确,有利于对外传播我国独特的传统文化,加深其他国家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和发展[7]。所以,了解恭城瑶族黄坪村的民俗文化并开展英译研究,有助于其对外传播。译者将以目的论为指导,对恭城瑶族民俗文化开展翻译研究,努力实现译文的交际目的,促进跨文化交际。

(一)音译加注,实现翻译目的

采用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既可以保留源语言的文化信息,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化冲突[8]。由于少数民族词汇的特殊性,英语语言中并没有与之直接相对应的词汇,属于文化空缺现象,这类词汇可以采取音译加注的方法,既可传达出源语文化的内涵,又可使译语读者对此的理解和满足交际需要。例如:

原文1:婆婆(外婆)洗三,以后快长快大。

译文:Grandmother xisan ,hoping that you would grow up healthily.

Notes:Xisan means that on the third day of the baby's birth,grandmother bathes the baby in water boiled with pomelo leaves or mugwort.

“洗三”是恭城瑶族人生礼仪中一个重要的仪式,即婴儿出生后的第三天,用柚子叶或者艾草叶煮水给小孩洗澡,在洗澡过程中说一些吉祥的话语。在这个例子中,源语较为口语化,如果直接音译无注释,译语读者可能会不理解其中文化内涵,而在后面添加注释,这样既保护理论传统文化内涵,又起到对该文化推广的作用。

原文2:在经过媒人探亲,父母同意后,女家开送年庚(八字),男家就请算命先生“合八字”。

译文:After the matchmaker's visit,with the consent of the lady's parents,the would-be bride's family takes the girl's Bazi(the hour,day,month and year of birth of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to the would-be bridegroom's family,who will ask a fortune-teller to see if their Bazi match each other well.

Notes:Bazi is similar to horoscope,whichwas used formerly in fortune-telling.

“八字”指的是生辰八字,是一个人出生时的干支历日期。“合八字”是中国民间传统婚俗,多用于中国旧时和如今偏远地区的婚俗,古称卜吉。中国人相信通过推断双方的出生时辰,可以确认两人是否富贵、顺利,两人是否属相或者其他方面相冲,由此推断婚事的凶兆,而且一般是女方把自己生辰八字送到男方家,男方家请算命大师进行推算。这种行为称之为“合八字”。但外国算命一般通过星象或星座,而中国是根据周易算命理论来测算命运。所以译者选择翻译为“Bazi(the hour,day,month and year of birth of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并且在译文后加一个脚注(Bazi is similar to horoscope,which was used formerly in fortune-telling)。这种音译加注释的方法既实现文化对等,又可以传播其文化特色和婚俗习惯,让译语读者理解和接受。

(二)直译加注,有效传递文化信息

直译即保留原文形式的翻译方法和翻译文字,但这并不是机械地逐字翻译。直译是既能够保留译文文化特色,又能传递其文化内涵,使译语读者能够在阅读时理解与接受。在翻译过程中,有时译者想把源语所承载的各种文化信息转译到译入语中,因此“直译”是他们的第一选择。直译带有浓厚的源语文化痕迹[9]。例如:

原文3:“四眼婆”向来不许到庙里去……孕妇的丈夫叫“四眼公”。

译文:The four-eyed woman (pregnant woman)is never allowed to go to the temple....The pregnant woman's husband is called“four-eyed man ”.

从词汇表面上看,“四眼婆”“四眼公”是对女性和男性的一种称谓,译者将其直译为:“four-eyed woman”和“four-eyed man”。老一辈的人相信灵魂转生的说法,他们认为孕妇的两只眼睛加上肚子里宝宝的两只眼睛,就成了他们口中的“四眼”了。而且在恭城瑶族里,孕妇有许多禁忌甚至会有一些场合孕妇不得出现,因为他们认为会招来不幸,“四眼婆”也是对怀孕的妇女的一个不好的称谓。而“四眼公”就是特指孕妇的丈夫。所以为了实现文化的传递,译者把“四眼婆”翻译为“four-eyed woman(pregnant woman)”,将“四眼公”翻译为“four-eyed man”(pregnant woman's husband)。

原文4:丧礼宴桌上有一道必备菜“水豆腐”,所以“白事”也叫“吃豆腐酒”。

译文:There is an indispensable dish“tofu”in the funeral banquet,so“Baishi”is also called“a banquet with tofu”(attending a funeral ).

“吃豆腐”指的是在丧葬礼的宴席上有一道菜是“水豆腐”,所以人们把参加丧葬礼统称为“吃豆腐酒”。宴席上的“水豆腐”,表明主人家用“水豆腐”款待和致敬前来参加丧礼的客人。如今恭城瑶族的人们把“吃豆腐酒”比喻为参加丧葬礼。在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和文化背景下,“吃豆腐”有着不同的内涵,一种是指调戏女子,另外一种意思是指参加葬礼。原文4指的是第二种意思参加丧礼,所以译者将其译为“a banquet with tofu(attending a funeral)”,并在其后面加上注释,这样既保留了文化特色又能使读者明白,“吃豆腐酒”实质上是参加丧礼。

英语文化中虽然有其对应的词,我们可以采用直译的翻译策略,但为了使译语读者理解其文化内涵,因此需要在其后面添加注释,达到译文的交际目的。

(三)必要增译,实现交际目的

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词汇和句法存在差异,直译往往会导致译文造成歧义或译文晦涩难懂,令人费解,有时甚至出现误译或者漏译。在翻译英语过程中,如果发现某一个英语词汇存在意义模糊的情况,就会导致自身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能力的下降[10]。例如:

原文5:人刚断气,就烧三斤六两的纸钱,这叫“落地钱”,然后用三角布把灰装好放在棺材里,作为“冥钱”。

译文:As soon as a person dies,1.8 kilograms of paper,made to resemble money and burned as an offering to the dead,is burned,which is called Luodiqian,and then the ashes,spirit money to be burned for the dead,are put in the coffin with a piece of triangle cloth.

覃德清[11]指出在恭城瑶族文化中,“落地钱”“冥钱”指的是人刚断气,就烧三斤六两的纸钱,这叫“落地钱”。然后用三角布把灰装好放在棺材里,作为“冥钱”。这两个词语是恭城瑶族丧葬礼中极具文化特色的词语。如果只是将落地钱和冥钱直译出来,人们会不知所云,但将其增译,增加背景信息“made to resemble money and burned as an offering to the dead”,并且在后面中为了使其指义清晰,再一次增加一个同位语,“spirit money to be burned for the dead”对词语进一步解释,可以让译语读者清晰地了解这种丧葬礼仪的文化特色,为他们提供文化背景。由于文化差异,直译并不能体现其文化内涵,而增译也就完成了译文的交际目的,促使读者理解和接受。

原文6:新娘快到男方家时,就会在离男家不远的一个地方停下,据说这叫“挨时间”。

译文:The custom that the bride stops at a place not far from the bridegroom's house in order to give the bride time to freshen up and let the bridegroom prepare to welcome the bride is called“dawdling”.

原文句子简洁明了,但想要将其中文化习俗内涵使译语读者明白,就必须增译。在恭城瑶族婚姻习俗中,在大婚当天,新娘在距离男方家不远处,会停下来稍做休整。一方面是为了让男方家接亲的人回去报信,让新郎做好接亲准备;另一方面是新娘需要停下来重新梳理一番。在文中,译者增译了一个目的状语“in order to give the bride time to freshen up and let bridegroom prepare to welcome the bride”进一步解释新娘停下来的原因。译者在译文前面增译了“custom”一词,虽然原文中并没有直接指明这是一种习俗,但是译者根据上下文,为译语读者增译背景文化信息,使读者明白“挨时间”是恭城瑶族婚姻礼当中的一种习俗。

四、结语

瑶族民俗文化积存丰厚,底蕴深厚,其文化色彩独具特色、别具一格。因中西文化差异巨大,更因为瑶族的文化特色,增加了译者对其民俗词汇进行翻译的难度。通过对恭城瑶族民俗词汇的翻译,加深译者在翻译中国少数民俗词汇时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认知观,降低民俗文化词汇翻译时的盲目性,同时也为其他译者进行民俗文化词汇的英译提供一些参考,进一步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

猜你喜欢

瑶族英译译者
瑶族织锦
《瑶族婚俗古歌都才都寅译注》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瓟斝”与“点犀”新解*——兼论中国典籍中名物词的英译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话语分析角度看公示语的英译及翻译对策
金秀瑶族长鼓舞传承的文化生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