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品种马兰6号特征特性及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022-12-16张振卫宋春景井润梓
张 冲 张振卫 宋春景 井润梓
(1河北大地种业有限公司 河北 石家庄 054100;2辛集市马兰农场 河北 辛集 052360;3辛集市农广校 河北 辛集 052360)
马兰6号是河北大地种业有限公司以抗倒、中强筋的藁优2018为母本,抗倒、优质强筋的石U09-4366为父本,经有性杂交,通过“条+点、选+测节水高产育种法”,经连续8年异地交替定向选育而成的冬小麦新品系,经河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专家组讨论2021年6月予以通过审定,审定编号:冀审麦20218016。结合遵化试验站抗寒鉴定及多点试验证明,马兰6号适宜在冀中南地区地力中等及以上地块种植。
1 品种特性
马兰6号属半冬性中熟品种,平均生育期236 d,与对照师栾02-1相当。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分蘖力中等,成株株型紧凑,株高74.5 cm。穗长方形,长芒,白壳,白粒,硬质,籽粒饱满,千粒重41.5 g。抗寒性好,籽粒粗蛋白质(干基)16.0%,湿面筋(14%湿基)32.1%,吸水量(14%湿基)61.2 ml/100 g,稳定时间29.5 min,拉伸面积150 cm2,最大拉伸阻力602 EU,容重779 g/L,属中强筋小麦品种。抗倒性好,丰产性好,2018~2020年在马兰农场示范种植,连续3年表现为高产、稳产、优质。
2 试验产量表现
2017~2018年度第1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430.6 kg,比对照师栾02-1增产3.1%,增产点率80%。2018~2019年度第2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98.8 kg,比对照师栾02-1增产7.4%,增产点率81.8%。2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514.7 kg,比对照增产5.2%。2019~2020年度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68.9 kg,比对照师栾02-1增产5.8%,增产点率90.9%。2019~2020年在马兰农场,230亩连片示范种植,实现平均亩产605.2 kg。2020~2021年的高产高效栽培试验种植,实现亩产662.7 kg。
3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3.1 种子精选包衣,整地深耕细作。种子质量是小麦种植实现高产的内因,也是主因,只有高芽率、高净度、高质量的种子才是苗全、苗齐、苗壮的保证,才是提升小麦产量的基础。小麦种子常携带有病菌,要注意应用药肥包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可有效防治苗期的纹枯病、根腐病、金针虫等病虫害。对于精心挑选包衣的小麦种子要进行试种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与田间出苗率,便于准确计算播种量。此外,河北大部分麦区是玉米小麦两熟制,玉米秸秆全部还田,整地须深耕细作。可采用农用机械旋耕机对土地进行深耕,减少土壤板结,松散土壤,增加通透性,利于小麦根系生长发育。深耕时将深度保持在20~25 cm为最佳,土壤细而结实,不能出现虚空现象,土壤表面要尽量地保持平整,不可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实现蓄水保肥的作用。每4~5年深翻1次,深度在40 cm左右,可以打破犁底层,利于根系下扎,增加水肥利用效率,提高光合作用,增加产量。
3.2 选择适宜播种期。播种期、播种量和播种深度同等重要,对于小麦的生长和产量形成作用重大。播种期如果不能控制在适宜的播期内,会直接影响小麦的产量。通过不同的播种期试验处理,结果表明,不同播期对马兰6号品种的生育期影响不明显,但对该品种的群体和产量有较显著影响。播种过早,植株生长过旺,小麦过早吸收了土壤中的养分,如不能及时追肥较易演变为老弱苗,造成徒长现象;同时增大了病虫害的威胁,对小麦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反之,播种过晚,冬前群体小,越冬后春季无效蘖多,群体偏大,易形成弱苗,增加了春季管理难度和造成土壤营养浪费。所以,应很好的控制小麦的播种期,不宜过早更不能过晚,马兰6号适宜播期为10月5~20日,要将其控制在适宜范围之内。各地需以当地的气候为准,并结合土壤墒情选择适宜的小麦播种期。
3.3 严格控制播种量。播种量是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品种的小麦亩播种量有不同的要求。马兰6号幼苗半匍匐,分蘖力中等,不宜群体太大,若亩播量超过15 kg,冬前分蘖并不高,春季无效分蘖增多,造成营养浪费,降低产能效应。所以马兰6号种植管理要坚持“控群体、壮个体、高积累”的技术路线。把控亩播量10~15 kg,亩基本苗20万~30万,使冬前亩总茎数达70万~120万的适宜范围,产量最高达570.0 kg/亩。
3.4 合理高效调节水肥。马兰6号全生育期需要纯氮16~20 kg/亩、五氧化二磷10 kg/亩左右、氧化钾15 kg/亩左右。①基肥。为保证和提高肥料利用率,在肥料运筹中要重施基肥,氮肥采用基肥∶追肥为6~7∶3~4的比例分配,磷、钾肥以基肥方式一次性施入。②简化追肥,追肥把控在拔节至孕穗期,结合灌水(60~80 m3/667 m2)一次性施入。大水施肥可延长肥效,减少小花退化,增加穗粒数。③灌浆期结合防治病虫害喷施叶面肥1~2次,可高效延长叶片光合作用,防早衰,提高粒重,实现高产高效的目的。
3.5 综合防治病虫草害。近年来随着气候变暖,造成大部分病害发病期提前,危害期延长。害虫发育时期缩短,繁殖世代增加,危害范围扩大,危害程度加深。河北省中南部小麦病虫害亦呈加重趋势,特别是新发生的赤霉病、南方锈病等病害连年加重;纹枯病、根腐病、全蚀病、吸浆虫、蚜虫等常发性病虫害亦有回升现象。麦田治理病虫草害,要遵循“适期早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抓住关键时期科学实施防治。播种前进行种子包衣防治蝼蛄、金针虫等地下害虫和预防黑穗病、纹枯病等土传病害。返青拔节期是纹枯病、根腐病等病害侵染的高峰期,可选用适宜杀菌剂(噻呋酰胺、戊唑醇、丙环唑、多抗霉素等)进行喷雾防治。抽穗至灌浆期是赤霉病、条锈病、白粉病及麦蚜虫、吸浆虫、红蜘蛛等数种病虫害同时爆发的关键时期,可选用合适的杀菌剂、杀虫剂科学混用,防病治虫。在常年干热风地区,也可添加生长调节剂、叶面肥等综合施药,药肥混喷,一喷多效。麦田除草坚持防早、防小原则,如采取化学除草应以冬前喷施为主,春季查漏补缺为辅,控制杂草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