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职业意识的阶梯式培养探究
2022-12-16王香平
王香平 霍 艳 孙 婷
(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00)
关键字:职业意识;阶梯型;创造与培养
职业意识是指从业人员能够对自己的本职工作具有足够的认可度,同时理解自己的工作,包括其自身的职业心理素质以及思想素质[1]。职业院校设立之初的目标就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也就是说,职业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与企业一线的岗位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强的契合性。但实际上,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出口与我们的培养目标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频繁跳槽、跨专业就业等问题在一些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中非常突出。通过调查发现,形成这种错位的根本原因在于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认可度不高,所学专业无法满足其实现自身价值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学生在高考报志愿时本应该是明白所选学校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但在高职院校经过3年左右的学习后,却在毕业时没有选择本专业的岗位,这一方面说明很多学生在高考报志愿时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另一方面说明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后对所学专业的职业意识并没有真正建立和培养起来。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研究职业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发现高职学生职业意识的创造与培养,并不仅是高职院校的责任,职业意识的萌芽在幼儿园阶段就应当开始了。在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整个过程中,学校都应该有意识的、逐步的建立和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但目前,受我国教育内容所限,学生的职业意识在中小学阶段的成长速度并不快,却又需要在大学阶段出现一个“飞跃式”增长,这本身就是矛盾的。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溯源,纵观学生职业意识的发展过程,结合人的生理成长特点,我们发现,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应该呈现阶梯状、渐进式发展,即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应该在其每一个学习阶段,并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深入逐步加强。这样才能在高考报志愿时目标更明确,在大学学习时排斥心理减少,更加有利于其日后的就业。
1 利用家庭教育培养学生职业意识萌芽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起点。2021年10月国家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充分说明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家长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孩子的职业理想和意识。正因为如此,家庭教育在学生职业意识培养方面必须承担重要的责任。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鼓励孩子对各种不同的职业进行初期的尝试和探索,鼓励孩子和不同职业的人学习、交流,让孩子通过听、看、扮演、实践等环节,了解各种职业的特点和要求,熟悉职业环境,对职业价值观进行解析,使其对职业这一概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各教育阶段对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
2.1 幼儿教育阶段。幼儿3岁进入幼儿园时,其基本的语言能力、自理能力等已初步形成,幼儿在幼儿园班级的小社会群体开始体验和生活。可以在幼儿园阶段,通过环境模拟和角色扮演的方式体验各行各业的工作环境,感知工作场景,激发孩子对职业的兴趣。
2.2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关注学生学科教育的同时,还要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这就需要:一是中、小学应该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定期邀请相关行业的一线人员作为指导教师,为学生讲解和演示其所在行业、工种、工序等相关内容,让学生与一线人员近距离接触,充分理解该行业的特点和要求,明确该行业的价值输出与技能要求,树立学生对职业的敬畏意识;企业应该为学生提供参观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亲临工作现场进行观摩、学习。二是中、小学要建立完善、有效的学生综合实践评价体系。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评价内容应当是阶段式、立体式的,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应当有不同的实践要求,对学生的评价方式也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比如通过学生提交劳动课作品、完成校外社会实践报告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要为每一位学生建立综合实践档案,让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能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有一个初步的构想,并辅助其在高中时依照自己的优势和兴趣进行选科。
2.3 高中教育阶段
2.3.1 职业高中学生在进入职高之前已经选择了所学专业,职高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同时也要注重学生文化知识的培养,以打通学生学历晋升的渠道。
2.3.2 普通高中的学生虽然还没有选择专业,但目前高考体制的改革说明国家开始注重高中学生的专业倾向性。普通高中要延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综合实践评价体系,并加大对实践环节的给分权限,设置实践课程,设定多种实践内容,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式”评价。实践分数和评价内容在学生高考报名阶段对其未来的专业选择甚至就业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2.4 高职教育阶段。在对高职院校1 356名学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有四成以上的学生因为“觉得该专业好找工作”选择了所学专业;有53.17%的学生对自己目前所学专业的认可度一般,认为自己未来不一定选择所学专业就业。而在对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有55.56%的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无关;有近半数的毕业生更换过工作。这些调查数据说明学生高考报志愿选择专业时带有盲目性和跟从性,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时要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2.4.1 学校应为学生专业调整提供机会。学生在进入高职院校前可能对所选的专业认识还不充分,高职院校可将第一学期设为“专业犹豫期”。在专业犹豫期除学习基础类、素质类课程外,一定要设置认知实习。认知实习应以“参观+行业人员交流”为主要内容,但是要涵盖相关专业的多个岗位和工种,让学生对这些专业的技能要求、素质要求等有较充分的了解。等到学期结束前,组织学生重新对相关专业进行认定,此时学生对这些专业的认知盲目性有所减少,对专业也有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估,这样做一方面可以稳定学生的学习状态,另一方面增加了其择业时的确定性。当然,对学生专业的调整需要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这就需要高职院校重新认定专业群和专业模块,并将专业调整的要求在开学前就告知学生。
2.4.2 学生在选择好专业后,高职院校要强化其职业意识,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各专业要制定科学、完善的学生培养方案,合理配比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训实践课的课时,积极与企业合作,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进行顶岗实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走进社会、步入岗位前对自己的职业有充分的认知,便于学生在自己未来的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与价值。
2.4.3 高职院校要鼓励教师多进企业挂职锻炼,教师对相关专业岗位的熟悉程度,决定了其在课堂上对学生输出专业知识的实用程度;高职院校还应当多聘请企业的相关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为学生讲授专业课程或进行职业培训,这些都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从学校到岗位的过渡。
3 社会应该多途径推动学生职业选择
社会是学生毕业后权益保障的主体。从社会角度,政府应给予“蓝领”职业人更多的关注,在政策方面,从医疗、保险、休假等多角度加大“蓝领”阶层的保障力度,提高一线行业人员的社会认可度,尊重其行业价值。在我们回收的1 356问卷中,有26.4%的人认为自己在校学习的技能不足以让自己在行业内找到满意的工作,而45.87%的人愿意在毕业后继续参加政府举办的技能培训,提升自己的能力。针对学生强烈的培训需求,政府应创办职业技能再提升培训班,并将此举惠及到高职应届毕业生群体中。
总之,职业意识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是一揽子工程,不应该只由高职院校承担全部责任。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职业意识的培养是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应该在学生学习的各阶段体现并得到保障。阶段式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有利于学生尽早地认识到自我价值和职业特质,有利于学生更顺利地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有利于学生毕业后快速地进入一线岗位并在行业内获得发展,更有利于企事业单位顺利招聘到合适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快速、稳定发展,所以,开展职业意识的阶梯式培养是当今教育的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