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杂合理论视阈下中式菜名英译策略探微

2022-12-16曹双飞

新疆职业大学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杂合菜名归化

曹双飞

(兰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中国的饮食文化内容丰富,菜品繁多,名称琳琅满目,很多菜名表现为典故、比喻、夸张和象征等形式”[1]。译者一旦翻译不当,便可能引起文化误解甚至是文化冲突,进而影响到中华饮食文化对外传播的效果和对外交流的成败。在文化全球化的当今社会,如何使中式菜名的翻译既能满足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又不至于丢掉中式菜名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特色?作为译者,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原有的中式菜名的相关研究,完善尚存的不足之处,提出更有利于彰显和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特色的翻译原则和策略。

一、中式菜名英译的研究现状

目前,学界对中式菜名的英译研究普遍侧重于文化翻译理论,如张伟平、刘祥清(2008)[2],陶爱霞(2018)[3]以及陆怡飞、贺安芳(2018)[4]等人从文化翻译理论角度出发,提出了若干中式菜名英译需要遵循的具体策略和方法。此外,还有极少部分学者如吴丹(2015)基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理论,指出在中式菜名的英译过程中,译者要“运用三维转换的翻译方法恰当地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从而使译语文化背景下的受众与源语文化背景中的受众产生同样积极的心理回应”[5];王爱(2012)以维索尔伦的动态顺应理论为理论框架,重新解读了中式菜名的英译问题,提出了中式菜名英译的七种具体的翻译策略[6];何再三、蒋学军(2009)以关联理论为指导,提出在中式菜名的英译实践中,译者要合理运用直译、意译和音译(加注)等翻译策略或方法,提高中式菜名的英译质量[7];而夏娜(2013)[8],常亮、刘彦奎(2018)[9]则以目的论为理论指导,进一步探讨了适用于中式菜名英译的直接可行的翻译策略。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有关中式菜名英译的研究视角众多,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然而,不论是目前占主流研究地位的文化翻译理论,还是研究才刚刚起步的生态翻译论、顺应论、关联理论亦或是目的论,实质上仍然没有跳脱出异化与归化的分歧。一方面,归化能够使译文通顺自然,容易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另一方面,归化也阻碍了目的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理解和感受,有时甚至会造成文化误解或文化冲突。相比之下,异化则是“把读者带入外国情境”[10],让目的语读者了解源语文本当中的异质文化,感受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但过度异化,也可能会使译文晦涩难懂,不易为目的语读者所接受。由此可见,归化法与异化法各有利弊。因此,如何平衡两种策略从而使得中式菜名的翻译既能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又能够恰当保留中式菜名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特色是目前中式菜名英译的一大困难与挑战。

实际上,归化和异化是翻译过程中必然要使用的两种方法。完全归化或完全异化的译文并不存在,所有译文都是归化和异化共同作用的混合体。这便是霍米·巴巴(Homi Bhabha)所提出的杂合。霍米·巴巴(Homi Bhabha)倡导突破传统的翻译模式,平衡异化与归化在译文中的使用,建立起“一个混杂而模糊的第三空间,即归化和异化、直译与意译、文化转换与文化保留杂合,最终创造出非此非彼、又亦此亦彼的译文,既能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又能巧妙地表达原文的神韵与风格”[11]。

二、杂合理论概述

“杂合”(hybridity)一词源于生物学,是指具有了发生交流的双方特点、但又是不同于双方的混合体,而且具备母体双方都不可比拟的优点[12]。语言学、文学、社会学以及文化学等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也都借用了这一概念,其赋予的基本含义也都基本相同,即将“杂合”这一概念看作是两种事物在彼此糅合过程中所产生出来的新事物。这种新事物除了遗传了原先两种母体的一些基本特点之外,还衍生出了自身显著的独特性。

霍米·巴巴(Homi Bhabha)是“杂合”翻译策略的倡导者。他指出:“文化从来都不是单一的、铁板一块的,也不是简单的‘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二元关系”[13]。相反,文化之间的接触、碰撞和融合需要通过“第三空间”来实现。在这个“第三空间”里,两种文化都应该放下以自我为中心的架子,进行平等的对话与协商,由此产生“一种非此非彼、又亦此亦彼的新的文化状态”[14],即文化杂合体。

同样,翻译实践活动也需要在一个“第三空间”里进行交流、商讨等,其具体表现就是:“不主导完全按照目的语的文化去表达,而是提倡将不同文化混杂在一起,建立起一个混杂而模糊的“第三空间”,即归化和异化、直译与意译、文化转换与文化保留杂合,最终创造出非此非彼、又亦此亦彼的译文,既能忠实于源语内容,又能巧妙地表现出源语的神韵与风格”[11]。

霍米·巴巴(Homi Bhabha)的杂和理论给中式菜名的英译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按照杂和理论的指导原则,中式菜名的英译不仅能够恰当传达出源语的异质文化特色,还能够为目的语读者所接纳,进而规避归化异化所带来的局限性,弥补以往中式菜名英译研究所存在的缺陷。迄今为止,学界却鲜少利用杂合理论来研究中式菜名的英译。本文将另辟蹊径,以霍米·巴巴(Homi Bhabha)的“第三空间”杂合理论为理论基础,结合具体翻译示例对中式菜名英译的策略和具体方法进行探讨,以期能够进一步推动和丰富中式菜名的英译实践。

三、中式菜名的命名方法

中式菜名名目繁多,地方和传统特色突出,每一道中式菜肴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特色。尤其是中式菜名的命名方法更是独具一格。中式菜名的命名不仅讲究音调、格律,读起来琅琅上口,还注重将中国传统文化以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融入菜名当中,从而使得菜名极富艺术审美性。因此,要做好中式菜名的英译工作,译者就必须了解中式菜名的命名方法及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中式菜名的命名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一)以原材料及烹饪手法命名

以原材料及烹饪手法命名的菜名在中式菜名中数量最多。如:冷菜中包括青椒皮蛋、竹笋青豆,香椿豆腐等;热菜中包括番茄牛腩、青椒肉丝等;汤菜中包括紫菜蛋花汤、西红柿鸡蛋汤、豆腐海带汤等;主食中包括鸡蛋炒饭、牛肉馅饼、牛肉面等。

(二)以地区命名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民族之间的饮食习惯也大不相同,因此很多菜名都源于地区或地方的名称。如:四川辣子鸡、兰州拉面、德州扒鸡、柳州螺蛳粉、南昌拌粉、广东肠粉、海南椰子鸡、北京烤鸭、新疆大盘鸡等。

(三)以历史人物或历史典故命名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浩瀚繁多,因此很多菜名也都是历史人物所创,或是与历史典故有关。如:佛跳墙、东坡肉、太白鸭、毛家红烧肉等。这些以历史人物或是历史典故命名的菜名,让人们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了解了中国的传统文化。

(四)以动、植物名称命名

许多动、植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都具有极其高雅的寓意。因此,将中国的传统美味佳肴以动、植物的名称命名,以此传达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崇拜和向往。例如:芙蓉鸡片、麒麟鸡、红烧狮子头等。

(五)以金银珠宝命名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金银珠宝象征着高贵的社会地位和富裕的物质生活。以金银珠宝命名菜名,不仅可以表现出菜品色泽美丽、烹煮精细,还可以满足人们对美好、富足生活的向往。如:翡翠虾仁、黄金玉米、金银馒头等。

(六)以吉祥语或吉祥物命名

中国是一个崇尚福文化的国家。因此,很多中式菜名都以吉祥物或是吉祥语来命名,一方面可以表示中国人对平安、健康、美好的祝福和祝愿;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出中国人趋吉避凶的文化心理。例如:山东名菜全家福,富贵鸡、乡村大丰收、五子登科、满堂五福等。

四、杂合理论视阈下中式菜名的英译原则

文化杂合的适度是确保源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彼此之间进行有效交流与优化的前提和保证。只有做到适度的文化杂合,译文才能既符合目的语文化的接受和传播规范,又能完整保留源语文化当中的异质特色。而归化或异化的选择则对译文的杂和度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译者主要采用的是归化的翻译策略,那么译文的杂合度就较低;反之,如果译者采用的主要是异化的翻译策略,那么译文的杂合度就较高”[15]。

鉴于东西方饮食文化在食材、烹饪手法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因此,译者必须在合理地综合运用归化法和异化法的基础之上,做到提高中式菜名英译的可读性,以及尽可能地保留菜名当中异质性的语言成分和独特的表达形式,使译文既能“在语言上有所创新,又能为读者所接受”[16]。

五、杂合理论视阈下中式菜名的英译策略

不可否认,只要源语文化进入目的语文化当中,无论译者采取的是归化的翻译策略还是异化的翻译策略,其译文都会具有某种程度的杂合。“归化和异化的差别只是杂合程度的不同而已”[16]。倘若译文的杂合度较低,则无法充分体现出中国的饮食文化特色和汉语独特而鲜明的话语手段;反之,若译文的杂合度较高,则“不容易为目的语文化中的各种规范所接受,阻碍读者阅读,甚至引起读者的反感”[17]。在文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为了能够有效地促进我国传统饮食文化与世界各国饮食文化的相互交流与融合,译者在微观层面上应该以“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杂和策略为指导,灵活采用多种翻译技巧翻译出既能传达出中华饮食文化特色,又能为西方食客所接受和理解的英文菜名。

(一)异化为主——传播饮食文化的主要手段

“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成功地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任何阻碍跨文化交际实现的障碍都需要在翻译过程中进行消除”[18]。由于中西饮食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对中华文化认知有限的西方食客难以消化中式菜名中蕴含的诸多历史典故和文化意象,而以异化为主导的杂合策略则弥补了这一缺憾。该策略是指运用音译加注、直译加注等翻译技巧或方法对中式菜名中所负载的相关文化信息进行再现,从而达到传播源语文化的目的。这不仅增添了译文的异质性,照顾了西方食客的饮食需求和阅读兴趣,也映射出译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是文化自信的极大表现。

1. 音译加注

狗不理包子:Goubuli Baozi - Steamed Buns filled with Vegetables, Meat or Other Ingredients

片儿川:Pianerchuan - Noodles with Preserved Vegetables, Sliced Pork and Bamboo Shoots

木须肉:Moo Shu Pork - Fried Pork with Scrambled Eggs and Fungus.

客家酿酒:Jiuniang - Hakka Yellow Wine

驴打滚:lvdagunr - Glutinous Rice Balls

艾窝窝:Aiwowo - Steamed Rice Cakes

锅贴: Guotie - Pan-fried Meat Dumplings

汤圆:Tangyuan - Dumplings Made of Glutinous Rice Ball

油条:Youtiao - Deep-fried Dough Sticks

中式菜名中具有传统特色的菜品,译者在英译时应该首先对其进行音译,然后再用英语对其主要信息如食材、烹饪手法甚至味道进行解释。这样不仅保留了源语的“中国味儿”,可以让外国食客更好地了解中国不同地域的饮食文化,同时也照顾到了西方的饮食文化。

2. 直译加注

百鸟朝凤:Hundred Birds Paying Homage to the Phoenix

“Phoenix is the mythical bird which is cyclically generated and reborn and considered king of the birds in Chinese mythology. Therefore, phoenix is the symbol of royal family in ancient China. Hundred birds paying homage to the phoenix represents the image of peaceful time in which people are willing to submit to the authority”[19].

中华饮食文化的审美性不仅体现在菜品所呈现出的视觉享受上,还体现在其既具有写实风格又具有写意笔调的命名上。然而,作为外国读者,他们却不一定理解这些命名背后所蕴藏的写实风格或是写意笔调。因此,作为译者,在翻译此类菜名时还应该从接受美学的角度尽可能地将中式菜名中的美感传递给西方食客。例如,在菜单排版允许的情况下,译者在翻译“百鸟朝凤”这道菜名时便不能单纯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将其意译为:Stewed Chicken with Ham Jiaozi,从而丢掉这一菜名当中文化负载词“凤”这一文化意象;相反,译者应该首先将其异化翻译为:Hundred Birds Paying Homage to the Phoenix,然后再对“凤”这一中华传统文化意象进行阐释,这样在保留源语言异质性的同时,不仅弥补了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出现的文化缺省,还拓宽了目的语读者的认知语境,“以便食客在兴趣盎然之中,加深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20]。此外,类似的例子还有:

叫花鸡:Beggar's Chicken

There's a incredible story associated to it. Long long agothere was a poor person who stole a chicken and was sought after by the proprietor. He was nearly caught when he all of a sudden had a great thought. He spread the chicken all over with clay which he found adjoining and hurled it into the fire to cook it. After a long time, the destitute individual removed the mud-coated chicken from the fire. When he opened the clay he found to his stun that the chicken had been warmed into a delicious dish with brilliant flavor. Thus the title of the dish.

译文:传说很久以前,有一个乞丐偷了别人家的鸡,被鸡的主人追赶。就在他快要被抓住的时候,他突发奇想,将整只鸡全部用泥巴裹了起来,然后丢进火堆。过了很久,当乞丐从火堆里取出鸡,敲掉裹在外面的一层泥巴时,他惊讶地发现这只鸡已经被烧成了一道佳肴,香味扑鼻,叫花鸡因此得名。

佛跳墙:Buddha Jumping over the Wall

“One tells the story of a scholar traveling through China by foot with his friends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He was preserving all his food in a clay wine jar and for each meal he was warming the jar under a fire. When he came to Fuzhou and started cooking, the delicious aroma was wafted by the wind toward a Buddhist monastery where monks were meditating. Although monks are supposed to be vegetarian, one of the monks was so enticed by the smell that he jumped over the monastery’s wall to reach the jar. A poet friend of the traveler therefore gave it the name “Buddha jumps over the wall”, claiming that even Buddha himself would jump over the wall to eat this delicious dish”[21].

译文:相传清朝年间,有一位学者和他的友人步行游历中国。他把所有的食物都储存在瓦罐里,每次吃的时候,就放在火上加热一下。当他来到福州,开始做饭时,食物的香味飘进了一座佛教寺院里。院里的僧人正在打坐。尽管僧侣们吃素,但其中一个僧人被香味所吸引,翻墙来看瓦罐里的美味。因此,这位学者的诗人朋友便给这道菜起名“佛跳墙”,意思是即使是佛祖,也会忍不住翻墙来品尝这道美味佳肴。

以异化为主导的杂合策略,一方面传达出译者尊重源语文化,以平等包容的态度尽可能地将中式菜名当中所包含的中国文化传递给目的语读者,满足目的语读者对中国文化的了解需求和阅读兴趣;另一方面,强调异化也有利于体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民族性,这是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归化为辅——有助于外国食客接受中国饮食文化的方法

中式菜名的翻译过程当中,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传递出中式菜名当中的文化信息,译者往往倾向于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然而,“如果一味地求异求新,而忽略了目的语读者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反而则达不到传播效果,甚至还会产生相应的反作用”[22]。菜名的用途是为了能给食客用餐时提供菜肴本身信息的参考。西方食客在用餐时,一方面是为了感受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品尝中华美食,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因此,在翻译中式菜名时,译者还需站在目的语读者的角度,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实际需求,辅助以归化策略删改缺乏可读性或是不符合英语读者审美期待的次要内容,从而使译文读起来轻松流畅,满足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1. 省译

芙蓉鸡片:Sauteed Chicken Slices in Egg-White

芙蓉干贝:Steamed Egg White

翡翠虾仁:Sauteed Shrimps with Broccoli

翡翠鱼翅:Steamed Shark's Fin with Vegetables

碧翠鲍片:Braised Abalone with seasonal vegetables

珍珠鳜鱼:Stewed Mandarin Fish

中式菜名不仅惯用四字格结构,用词简洁,读起来琅琅上口,而且经常运用一些含有比喻、夸张的词汇来代指菜品的色泽或口味,或是表达美好的祝愿或祝福,如上述的芙蓉鸡片、翡翠虾仁、珍珠鳜鱼等。然而,对于追求客观中肯的英语读者来说,这些菜名一方面使他们对食材等主要客观信息的误解,如对于不熟悉翡翠虾仁或是珍珠鳜鱼这些菜肴本身的英语读者而言,他们可能会不理解“翡翠”或是“珍珠”竟然可以用作食材,因此引发文化冲突;另一方面,因为西餐菜肴名称多以写实手法为主,强调菜肴制作的原料和烹饪手法,很少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因此,在英译这类比喻型菜名时,找不到对等的目标语表达,译者应该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注重主要信息的有效传递,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删改源语中对译文理解没有帮助的次要信息,如比喻的描写手段等。换言之,译者应首先将菜名中比喻的食材直接译出,然后再将其烹饪手法译出。做到避其比喻、夸张手法之“虚”,译其原料、烹调方法之“实”。如将上述菜名中含有比喻的词汇:芙蓉鸡片中的“芙蓉”;翡翠虾仁中的“翡翠”;珍珠鳜鱼中的“珍珠”所指代的真实食材进行改写还原,从而有效传递源语的主要信息。

2. 转译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思维模式和表达习惯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中式菜名英译的过程中,为了顺利实现传播中国饮食文化这一交际目的,译者便需要在杂合理论的指导下,对中式菜名中不符合西方饮食习惯的名称或结构进行相应的转译,从而使译名既顺应西方的饮食文化和传统,又能够实现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交际目的。下面便以菜名“九曲大肠”的英译为例说明转译这一方法对于中式菜名英译所带来的交际效果。

“九曲大肠”这一菜肴的主要原料是“猪大肠”,其烹饪过程较为复杂繁琐,需要经过煮、焯、起、炸、煨等多道工序,因而得名“九转”。由于该菜肴烹饪后色泽金黄,所以又名“九炼金丹”。然而,由于中西方饮食文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审美差异,在中国备受食客喜爱的“猪大肠”可能并不会被西方食客所接受,反而会造成西方食客的排斥。因此,译者便可以从该菜肴烹饪精细、色泽喜庆这一特征入手,利用转译法将“猪大肠”这一并不受西方食客喜爱的食材转译为一个含有中国传统意象的译名“Refined Elixir”(精炼的长生不老药)。转译后的译名所产生的美好意象不仅可以消除西方食客的抵触心理,勾起他们品尝异国美食的欲望,还能使西方食客了解到“猪大肠”在中国所被赋予的美好的文化意象,既有助于实现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目的,又能照顾到西方的饮食文化和传统。

六、结语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式菜肴不仅味道鲜美,而且种类繁多。如何将各式各样的中式菜肴的命名准确地翻译为英语,在实现弘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目的的同时,又能够为广大的西方食客所接受,是目前译者迫切需要考虑的问题。霍米·巴巴(Homi Bhabha)的第三空间“杂合”理论为我们拓宽了中式菜名英译的传统研究领域,这不仅为未来的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为促进当前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猜你喜欢

杂合菜名归化
从功能目的论视角浅谈中餐菜名的翻译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归化已成国际篮坛普遍现象
归化,切勿只盯着一时之需
套路玩得深,点完餐的我泪流满面
“杂合”理论观照下的赛珍珠《水浒传》译本章回题目翻译策略研究
文化趋同下的翻译视角
浅析英语文学汉译中杂合现象的成因
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变形归类例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