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经典话语的特点、传承、意义及应用研究
2022-12-16王玉晴
王玉晴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 思政课部, 湖南 长沙 410100)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发表了内容不同的讲话,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等各个方面,讲话中总能听到习近平总书记极为经典的话语阐述,这些经典话语简明扼要、内涵丰富、信息量大、意蕴深远,能够揭示所述内容的性质和意义,能够深刻表达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核心思想,以经典话语建构起系统完善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学习价值。
一、习近平经典话语彰显习近平总书记独特语言魅力和人格魅力
(一)生动化的话语表达展现习近平经典话语的语言魅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公开场合的重要讲话、座谈以及发表的文章,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文风和话语表达方式,或温文尔雅、指点迷津,或铿锵有力、催人奋进,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话语的思想性、实践性、创新性、平民性等特点,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独特的语言魅力。
习近平经典话语主要通过格言俚语、诗文引用、形象比喻等表达方式将语义、语句运用特定的修辞手法展现,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运用到生活话语阐述中,让人感受到一种亲近、清新、深刻的风格,同时将群众期盼的、政府急需解决的、世界关注的问题摆上台面,展现了群众渴求、社会需求和世界要求的统一,抓住了社会发展的根本,抓住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体现了理论的彻底性。运用诸如“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人民的梦”类似的表达手法,表达了人民的期盼,社会未来中长期发展目标和规划;运用“既是追梦人,又是圆梦人”,表达了对广大青年人建功立业的殷切嘱托和期望;引用“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及“位卑未敢忘忧国”等古诗词话语,将政治抱负、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表达得淋漓尽致;谈到科技创新,提出“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谈到民生,提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亲切话语,这些话语表达内容及方式无不表现出作为负责任的大国领导人接地气、惜民爱民的情怀。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中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1]习近平总书记经典话语恰恰能够掌握群众,凝心聚力,激励广大人民投身中国梦的建设。
(二)经典话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大国领导人的人格魅力
话语是思想观点和能力水平的展现方式之一,它彰显个人品行,是个人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表现形式,个人的立场、态度、方法与感情都可以用话语形式表达出来。习近平经典话语娓娓道来,高屋建瓴但不居高临下,平易近人但不落俗套,更不失风度和温度。分析习近平经典话语不难发现,习近平总书记生动多彩的经典话语,不仅体现出其驾驭语言的能力,更直接展现出其清新清雅的为人风格。
管理学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领导艺术和管理技巧的反映,掌握娴熟的语言艺术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做到言之有事、言之有理、言简意赅、言之有趣,使被管理者有所学、有所悟、有所获,能给被管理者以思想认识启迪、精神境界提升,做到行动上追随,从而提升管理者的人格魅力。而人格魅力有助于团队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实现,对于治国理政亦是如此。通过提升语言水平和技巧,彰显治国理政的方法思路和为民情怀,进而落实到实际行动之中,才能够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语言魅力促进人格魅力形成,人格魅力形成强大的追随和影响力。习近平经典话语魅力就在于无论名言警句的引用,还是俚语俗语的使用都恰到好处,为大国领导人的身份增色,彰显了大国形象和地位,对于普通群众来说有极其巨大的指引作用,能够凝心聚力鼓舞广大人民群众致力于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
二、习近平经典话语源于“传承”并在治国理政实践中累积
高超的语言不是天生具备的,更不是后天自然而然形成的,必须经过日积月累才能实现。习近平经典话语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他继承了老一辈领导同志的话语表达方式,长期扎根地方不断探索国家治理思路而形成。
(一)习近平经典话语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形成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独特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经典话语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经典话语在阐述处世之道、人生道路及社会发展等方面体现出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直接影响习近平治国理政思路,反映在其话语体系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习近平经典话语还表现在对诗词典故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上。众所周知,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七年的知青岁月中,纵然条件艰苦,始终没有放弃读书,且阅读广泛,为后来高超的话语表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别具特色的风格。“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等经典诗词的运用,游刃有余,恰到好处。《习近平用典》这一部著作是习近平总书记经典话语的典型代表,从敬民、为政、立德、修身、笃行、劝学、任贤,为治国理政实践提供了指导。
(二)习近平经典话语传承了革命前辈的话语表达习惯
在革命战争年代,为更好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和革命策略,毛泽东用讲小故事、打比方等各种方式,阐释路线政策方针问题,让人民群众能够听懂高深的理论问题和讳莫如深的辩证法问题,做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毛泽东曾引用张果老倒骑毛驴的故事,强调路线和方向的重要性,提醒广大干部群众要想取得革命胜利不要不管路线、不问方向。在为抗日军政大学题写校训时,毛泽东谈到了《西游记》唐僧师徒四人的性格,借此要求抗日军政大学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这些故事来自民间,毛泽东用群众熟知的神话故事做到理论占有和说服力,提升了宣传效应。在抗日相持阶段,毛泽东同志在《论持久战》中讲过:“进攻某一运动中之敌,打早了,暴露了自己,给了敌人以预防条件;打迟了,敌已集中驻止,变为啃硬骨头。”[2]在广东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同样引用人们熟知的“硬骨头”和“涉险滩”打比方,认为改革开放过程是艰辛的,存在各种各样的硬骨头,而共产党员敢于啃硬骨头。
周恩来同志饱读诗书,知识渊博,思维开阔,思想深邃,语言天赋较高,在语言表达上能够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出口成章、妙语连珠,极具艺术,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征询别人的意见。在国家外交场合应付自如,赢得尊重,不失大国风采;在做群众工作时能够尊重群众,得到群众的理解和信任,语言不强势,但是却具有无形的力量,能够打动人心、引起共鸣。邓小平同志讲话也颇具语言魅力,他的讲话以简洁与精炼为特点,比如“不管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他的语言能够为人民群众所理解。江泽民和胡锦涛等领导人在语言表达上同样具有较高的艺术,语言注重精炼,振聋发聩。江泽民同志的“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胡锦涛同志的“以人为本”的宗旨,无不体现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而习近平总书记的“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赤子情怀亦是对以人民为中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发展。
由此可见,几代领导人治国理政话语各具特色同时又有共通之处,习近平经典话语正是在传承老一辈领导同志的文风及话语风格特点的基础上,发扬自身个性而形成的。
(三)习近平经典话语来源于总书记治国理政经验累积
习近平经典话语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工作实践的累积。七年知青经历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历史起点,其间习近平总书记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切身体会到百姓生活艰难,力图通过努力改变梁家河贫困面貌,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与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的劳动生活经历让习近平话语积累了丰富的群众性语言,话语表达也越来越接地气。在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时,习近平总书记创造和坚持了“四下基层”工作方法,他还曾经提出“当县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村,当市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乡镇,当省委书记一定要跑遍所有的县市区。”[3]在厦门、宁德、福州任职时,他基于地方的贫困,创新地提出“山上戴帽,山下开发”的脱贫模式,同时还提出“扶贫先扶志”重要策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经典话语,来源于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德工作时提出的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实践。除此之外,主政浙江时,针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施政思路。任上海市委书记时,他还提出领导干部应保持“君子检身,常若有过”的态度,确保“大道”不偏离,“小节”不丧失。一点一滴治国理政经验的积累,铸就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话语表述。
由此可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品德,尽心尽力为人民办实事的情怀,再加上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才能形成优良的、实事求是的文风[4]。
四、习近平经典话语对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意义
习近平经典话语涵盖人生价值、理想信念、国家治理、国际外交,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历史底蕴和现实基础,彰显着国家意识、人民意识、民族意识和时代意识,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经典话语代表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新方向,同时展现了中华文化自信和国家发展实力,反映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体现了一名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修养。经典话语具有丰富的理论学习和实践价值,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有契合之处,将这些内容通过习近平经典话语描绘应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擦亮课程理论底色,提升课程认同感,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拨云见日,走出人生迷雾
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的知青经历告诉我们一个在艰苦条件下青年的奋斗故事,这种奋斗将自己的人生与群众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种联系初步具备了人生的目的和价值。从梁家河到主政地方,再到中央,直至现在我们依旧能看到他毫不动摇的初心,这种初心褪去年轻时期的青涩,早已将人生目的和价值同家国情怀、世界发展联系在一起。
大学生成长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时代的发展早已不同于过去,青年人成长成才在人生重要路口面临着关键抉择,如何将个人的成长发展同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需要自己摆正态度,正视人生,面对人生困惑更需要有人指点迷津,拨云见日。习近平总书记作为过来人,用“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等亲切朴实的话语,既总结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又不断勉励青年学生提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治水平,处于社会发展新时代,应有所作为,才能明确人生目的,这样自己的人生才有价值。
(二)阐释理念,催人奋发进取
习近平经典话语以通俗的语言阐释了未来社会发展目标和中长期规划,目标清晰具体,契合时代发展趋势和群众需求,具有强大的实践指导性。习近平经典话语以少量的语句形象具体地介绍了中国梦、人类命运共同体、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等民众关心的问题,并对各行各业进行展望,进行了诸如培养大国工匠、德艺双馨人才,建设一流军队、美丽中国、健康中国、数字中国、平安中国等一系列未来规划,将宏大发展理念转化成阶段性的目标,清晰具体,操作性强。
从过去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到现在奋战抗疫一线的“最美逆行者”,一代代年轻人用行动不断续写着命运与共的时代篇章。习近平经典话语中提出了发展理念、发展愿景、发展依靠,对于青年大学生来说既是继承先辈初心,更是新时代使命的重托。
(三)传承文化,塑造主流意识形态
习近平总书记的经典话语充满了清新的文化气息,饱含着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和自信。他在多种场合引用经典,表达执政理念和价值理念,较高的文化涵养更有利于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从“为万世开太平”到“革命理想高于天”,从“威武不能屈”到“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从“民惟邦本”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格物致知”到“实事求是”,从“自强不息”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都生动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斗争中传承、转化和发展,并赋予民族志向、民族品格、民族精神新的时代光芒[5]。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经典话语阐述了近代百年来仁人志士的理想和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制度和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时代精神,共同熔铸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脉相承,构成了中华文化的内容,体现中华文化的主体与主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也是每一位中华儿女特殊的身份标志。青年大学生理应认知自己身份,并自觉传承发扬中华文化。习近平经典话语既体现了“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文化熏陶,也体现了其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解读了中国发展密码。
通过文化传播意识形态,习近平系列讲话运用格言所形成的文化效应表明,注重文化诉求、强调文化表达、善用文化元素,有助于塑造主流意识形态的知识形象、理论形象和创新形象[6]。这是文化规律、传播规律,也是一条重要的政治规律,这种规律与思政课教学融合将会大大提升课程教学效果。
(四)辩证认识,勇于承担时代课题
在同青年大学生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到当前社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青年人要努力认清形势,既要认识到国家发展遇到挑战,更要迎难而上,知难而进。四十多年改革开放招致“中国威胁论”“拉美陷阱”以及“新殖民主义”等论调,为中国的发展设置了障碍。以系统的思政课程体系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济社会发展的话语,能够帮助学生对抗移动智能手机时代碎片化知识和普世价值的错误论调,体会课程中关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世界形势的客观描述,能够将书本理论知识与社会发展现实紧密结合,辩证认识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勇于承担时代使命。
五、习近平经典话语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索
高校思政课教师应探索推进课程教学改革,将习近平经典话语落实到章节教学中,不断尝试将学术理论语言与生活语言相互转化,用习近平经典语言指导构建思政课程“学”“研”“思”“讲”“行”五位一体的教学体系,并融入课前、课中、课后教学全过程。
(一)“学”——尝试专题或模块化教学,对教材进行重构
习近平经典话语与思政课程联系极为紧密,公开场合的金句、发表的经典文章、进行座谈的中心论题等音视频资料都可以为思政课程提供素材。高校无论是思政必修或选修课程都可以开展专题化教学,进行教材课程重构,可以用习近平经典话语对专题进行命名,或将其完美植入专题或模块教学中,提纲挈领,能够抓住专题教学或模块教学内容的核心。在专题中或具体章节,以“习声回响”视频、讲话或文字开篇点题,串珠成链为引领,教学语言生活化,既有习近平的经典话语,也有大众话语,亲切感强,学生回应大,授课效果好。
(二)“研”——将研究性学习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之中
研究能力对于高校院校大学生来说是核心素养能力之一,这种能力不可或缺。“问题+主题+课题”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理论认知能力,同时有利于学生学术伦理道德的形成。因此,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内容可以选取习近平经典话语或新思想的重要内容、热点知识进行探讨,以点带面,增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能力。研究性学习可以加强学生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开阔学生视野,培养着眼中国视角,提出中国观点,传播中国主张的综合能力,增强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认知能力,充分实现知行合一。
(三)“思”——注重启发思维,引导学生对现实的思考
对青年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因此在不断提升学生理论水平的基础上还应拓展视野,培养学生历史性思维,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拓展创新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将习近平经典话语按照章节一一抛出,用典故或诗句引发主题,阐述时代精神和形势发展,让学生不断思考理论及其讲话的背景,以及与青年大学生的联系,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思考问题,同时反思学习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形成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全员反思的学习行为方式。
(四)“讲”——培养表达能力,提升学生对理论的领悟力
青年大学生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者,也在不断塑造自己的思想价值观念,将社会热点、国家大事、内外形势等内容通过思政课翻转课堂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是对学生理论理解能力、知识宽广度、语言表达能力的考验,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话语表达习惯形成的锻炼。习近平经典话语表达方式和内容给青年大学生提供了有效范式,要注重人文素养积累,培养话语表达能力,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与自身实际相结合。课中教师应拿出部分时间让学生发言,课下可以充分利用院系或班级“讲习所”或“青马”平台,讲解习近平经典话语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可以从总体上提升学生理论水平,也可以让其成为新时代新思想的宣传者。
(五)“行”——外化的重要内容,注重实际效果的实现
以学生为主体,最关键环节之一就是将理论落实到思政课实践教学中。习近平经典话语理论内涵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文化自信等内容都可以为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现实指导。通过微电影、短视频、表情包等时尚元素,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让青年大学生在不断领悟和认同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外化为自身的实际行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以自身专业特长助力大国梦想的实现。
总之,习近平总书记经典话语对于“学”“研”“思”“讲”“行”,提升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主动将习近平经典话语应用到教学中,将贯彻新思想与培养学生能力紧密结合,走进学生,用友谊、信任和情感感染学生,激励学生。
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从话语魅力到人格魅力,再到大国领导人影响力,展现的个人形象、党的形象及国家形象,充满了感召力、向心力、凝聚力、创造力。高校思政课教学需要充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经典话语特色,运用话语体系强大的影响力向大学生传达社会发展目标,引导其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这也需要思政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认真领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和经典话语,学习语言表达方式,有效“植入”学生头脑之中,通过话语能力筑家国情怀,引导青年大学生正确处理人生同国家、民族、世界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