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的“本味”追求
2022-12-16江苏省徐州市桃园路小学
□ 江苏省徐州市桃园路小学 齐 静
英语课程极具专业性,它是一种独特的语言呈现形式。其不但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础的词汇、句型等相关基础知识,还要在掌握学习技法的同时体会英语交际性,将英语理论知识运用到现实中,为生活服务,真正体现英语独特韵味和魅力。小学是基础教育最重要的时期,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英语进行学习探索时,必须从学科本味属性着手,从不同视角出发,将其工具、人文属性融入到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充分调动课堂积极因子,让英语课堂在实践运用中散发独特味道。
一、媒体渗透,凸显英语情趣本味
智慧课堂一定是高效的,而高效课堂的关键不是知识容量,而是教学过程是否充满趣味性。生动形象有趣的课堂,不仅能牢牢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他们的潜在学习探索动能,还能充分展现学科魅力,彰显教学价值。在影响教学效果的因子中,趣味性无疑是非常关键的,它是学生兴趣的触发点,也是高品质课堂的有效保障。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强烈而多样的兴趣使我愿意主动倾听自然,探索知识奥秘,解决复杂问题。”有了浓厚的探知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才有可能取得成功。英语教学中,兴趣对课堂的助推作用也是显而易见的。学生兴趣的激发不是凭空产生的,它需要一定的外在力量进行辅助。多媒体在学生兴趣激发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教师不妨抓住学生兴趣点,将抽象复杂的知识进行直观化、形象化处理,借助多媒体展示出来,刺激学生感官,在多重激发中引导学生踏上主动阅读的道路。
为了确保课堂高速运转,凸显教学效果,教师要从现代信息技术着手,发挥多媒体优势,在多重情境营造中,凸显英语情趣本味。学习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1 Cinderella时,单元内容和主题非常有趣,学生显得异常积极,还有的学生用中文讲述着故事内容。教师抓住学生兴趣点,以多媒体技术为媒介,营造浓烈故事氛围。“Children,come on,what do you see and hear?”教师播放多媒体视频,在视频的引导下,学生注意力得到集中,津津有味地看着、听着。“I heard someone ask Cinderella to dress her,find her a pair of beautiful shoes,and comb her hair.”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着,课堂氛围得到快速调动。“Child,you listen very carefully.Please judge whether Cinderella is the servant of this family?”学生积极地讨论着。教学过程中,教师突破了知识死板、单一的属性,将学习内容与多媒体进行融合处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致,学科趣味性得到彰显。
学生情感被激活,兴趣得到了激发,思维被唤醒,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导入环节。学习效果取决于学习态度,兴趣是学习态度的具体化。教师没有强迫学生被动接收知识,而是给他们提供了宽松的学习空间,切准他们的兴趣点,让他们在感官刺激下诱发敏感神经,发现学科趣味因子。
二、游戏加持,追索英语交际本味
学习是生活中最有趣也是最伟大的游戏。教学中,教师不妨将阅读感知、知识识记回归到游戏中。玩中学呈现出来的效果远比单纯背诵知识点更好。当然,无论游戏的价值有多大,其都是一种辅助手段,将其融入学习活动中是为了唤醒学生的学习探索热情。教师对此要有清晰认知,不能就游戏而游戏,背离教学初衷。设置游戏时,关注其启发性特点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游戏概念相对固定,很容易理解,就是在特定时间、空间范围内遵循一定的规则,在积极主动愉快中完成某项任务的活动。游戏的呈现形式异常丰富,如何筛选出契合学生心理期待的形式,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考验。游戏形式选择需要考量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的因子就是学生,筛选出来的游戏必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期待。当学生兴趣盎然、满怀期待地进入游戏状态,语言认知自然生发。
游戏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学习形式,它适用于英语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教师要从教学现实需要出发,进行适当的设置,将游戏助学效果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学习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3 Asking the way时,单元学习内容相对乏味,为了快速调动学生,教师设置了闯关小游戏。闯关游戏,全体学生都可以参加。学生两到三个人为一组,自由组合,这样学生在异常兴奋的状态下进入了学习状态。教师设置的闯关游戏是由四个游戏组成的,每完成一个游戏,学生就会获得一个星星奖励,为后续闯关游戏注入能量。在游戏内容方面,自然是贴合单元主题,采用问路的形式推进。如第一关设计“Lucy wants to go to the library.Please plan the nearest route for her.”为了更好地开展游戏,完成路线设计后,学生还要借助对话的形式展示路线。通过对路线图进行详细解析,更好地进行知识学习。就这样,学生一路过关斩将,很快完成了游戏。学生要想闯关成功,必须牢牢掌握基础英语知识,对问路的句型和词汇有精准把握。因此,学生学习劲头很足,认真对待。在游戏的助力下,学生对知识有了新的认知,思维更加灵敏活跃。
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不愿主动探索知识,心不在焉的现象常常出现。当传统教学形式无法吸引学生兴趣时,教师不要强迫学生学习,灌输知识只会让学生更加厌恶英语学习,不妨改变学习策略,引入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得启发,进而达到完成学习活动,点燃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
三、文化融合,探寻英语人文本味
工具性是语言最重要的属性,学习探索语言知识,其终极目标就是为人际交往服务的。人类社会的进步需要在语言交流和文化融合中完成。了解异域风情、人文习惯,实现文化文明交流,拓展交际视野,这些都是新时代教育教学的重要追求,也是学生肩负的使命。文化交融可以从不同方向切入,语言是最基础也是最有效的视角。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方法和形式进行革新、优化,摒弃传统就知识为中心的思想,打破知识背诵的魔咒,挖掘英语知识中蕴含的文化因子。词汇是英语教学中最基础、最常用的知识,在反复使用中,词汇积累了丰富的文化意义,内涵也更加多元。引导学生了解、识记词汇时,教师不能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而要从情感、文化层面出发,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感悟和体验,为后续文本内容感知扫除障碍,铺垫深度学习探索。
词汇中蕴含的文化因子只是一种视角,英语语言学习的各个层面都有文化的身影。如文明礼仪、生活习惯都会带有一个民族的烙印。教师要从不同层面着手,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将文本的魅力全方位展现出来。学习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8 Birthdays时,教师先进行视频连线,视频中是留学生Tom向学生求助,他要在本周六参加同学的生日聚会,他知道要入乡随俗,所以想按照中国的习俗准备礼物。在Tom表述的过程中,学生分为两派,一派认为Tom按照中国人过生日的习惯准备礼物是正确的,另一派则认为,为了给同学一个惊喜,Tom完全可以按照自己国家的习俗准备礼物。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询问Tom:“If it is your birthday,how will your parents prepare for you?What gift will you receive?”就这样,关于生日的大讨论由此展开。Tom表述结束后,学生也讲述中国人过生日的操作流程。“On your birthday,you must eat a bowl of noodles.The long noodles mean a long life.This is a kind of good wishes.”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巧妙融入文化因子,升级课堂的同时,让知识学习变得更加灵动鲜活有趣。
语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会显得熠熠生辉,也才会将其价值完全凸显出来,散发无穷魅力。不同民族的文化习俗存在较大差异。教学过程中,如果不能有效明确文化差异,学生就是按照固有思维进行理解,对语言的感知呈现出单一性,局限在自己狭小的认知中,语言学习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因此,教师以文化因子为抓手,进行知识讲授,凸显了英语的人文属性。
四、深潜阅读,挖掘英语学科本味
作为阅读的基本参照,文本的基础性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学生从文本中获得知识,感受交际场景,了解他国风土人情。可以说,教材是学习活动的支撑,为学生提供了异常丰富的素材。面对多元化的学习素材,要想有效利用,必须进行科学规划设计,促使学生立足文本,展开深潜式阅读。所谓的深潜式阅读是指学生对知识的感知不仅停留在表面,了解词汇读音,分析相关句型,这些都是最基础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要从表面知识出发,渗透到文本话题、情感的分析。在循序渐进中逐步感知作者的情感倾向和态度观点。
小学生心智发展尚不成熟,对知识的了解浮于表面,不能有效剖析文本内容。教师要发挥指引者的作用,在点拨指导中引发学生深度思考。学习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4 Seeing the doctor时,教师没有过多的赘述,直接将Story time的内容呈现出来,让学生阅读,快速进入主题探究。初读故事,学生梳理人物,圈点勾画相关词汇、句型,了解故事的基本内容。正所谓“文章不厌百回读”,语言学科的学习就是要从读的视角切入。初读结束后,学生解决相关疑难。如有的学生认为wrong这个单词是错误的、不对的意思,用在“What"s wrong with you?”这句话中不合适。教师发动学生解决问题,借助集体智慧,学生了解到这是询问病人时的固定搭配。解决完疑难后,学生顺利进入二次阅读状态,探究医生人物形象,感知生病后要采取的相关措施。文本内容是学习活动的根本。教师在渐进式引导中让学生触碰单元主题,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追求。”素质教育包括发展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增强实践能力,提升人文素养等。学生素质的提升首先是从知识习得这个角度体现的。没有知识积累、深潜式阅读,能力生成、素养提升就是一句空话。教师逐步引导,由简单到复杂,一步步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处。
五、场景再现,呈现英语个性本味
课堂设计要体现灵活性、多样性、开放性特点。这是现代教学理论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也是高品质课堂的重要保障。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课堂设计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最终归宿。无论是教学手段的筛选还是学习形式的确定,都不能忽视学生群体的身心发展需求。学生认知基础、兴趣点存在差异,对知识的感知呈现出个性化特点。要在把握知识共性的同时,给学生提供和谐宽松的空间,让他们充分展现自我,彰显个性认知。小学生爱表现,好奇心和求知欲极强,教师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中寻找突破,设置具体可感的场景,促使他们在多重体验中得到思维上的启迪,情感上的震撼。
场景再现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特点,能够真正唤醒学生思维,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提供更好的平台。学习译林版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7 Chinese festivals时,教师提前布置任务。“We have many festivals every year.Which festival do you like best and what"s special about this festival?Please collect relevant information and show it.”任务看似简单,实则有一定难度系数,更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的舞台。学生纷纷寻找合伙人,如有的学生他们准备的中国节日是春节,他们一边摆出相关物品一边进行介绍。“Spring Festival is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 in China.People eat dumplings during the Spring Festival…”相关场景的呈现为课堂增加了活力因子,学生的思维认知和学习感知热情被激活,在一个个的节日展示中,学生对中国节日的认知得到深化、拓展。学习活动的顺利推进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作为辅助,教师抓住中国节日丰富、多元的属性,结合小学生认知基础,调动他们的身心,让他们在情景重现中精准把握学习方向,思维活跃度提升,课堂也在众多实物展示中快速推进。
小学生活泼好动,场景再现的教学形式契合了他们的学习需求,收到的效果自然值得期待。教师在综合考量学生能力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将场景布设的主动权交给他们,营造自由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尽情发挥聪明才智,展示自我的才华。在身心放松的状态下,学生的创意逐渐浮出水面,创造力发挥到极致。
从学科属性中寻找切入点,对课堂教学展开“本味”设计,彰显了英语价值,让新课改理念真正落地。教师要在现代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回归到学科中,深度探寻英语蕴含的意蕴,从理论层面和实践运用层面出发,展开针对性、对应性规划,为他们搭建了更为自由、广阔的学习平台,让英语学习变得既简单又有趣,教学目标和追求在不知不觉中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