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教学实施策略

2022-12-16福建省邵武市实验小学新天地分校林妹香

新教育 2022年32期
关键词:革命文本课文

□ 福建省邵武市实验小学新天地分校 林妹香

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有40多篇,约占全部课文的14%,充分显示了编者对学生学习此类课文的重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版)》中提出“通过语文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初步了解与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那么在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把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呢?

一、补充资料,链接阅读,走进革命岁月

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文本中描写的大都是革命年代的故事,如果学生对这段历史缺乏一定了解,那么学生对课文中人物的信仰、选择等就很难产生认同感,很难感受到课文中凸显出的人物精神品质特点等。教师要充分发挥出资料在学生阅读中的助力作用,拉进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学生走进那段历史,深化学生的阅读理解。

如学习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查阅跟抗美援朝有关的资料,以让学生对抗美援朝的背景、经过和意义有初步的了解,还可以让学生搜集一些记叙抗美援朝时期英雄人物的故事来读,比如《黄继光》《邱少云》《罗盛教》《谁是最可爱的人》等,以及毛岸英参加抗美援朝的缘由、牺牲时的实际情景等都可以让学生有一定的了解。这些资料的引入可以把学生带入到那段充满硝烟的历史时期,使学生感受到毛岸英与其他战士一样为抗美援朝尽上自己一份力量的决心,感受到了毛主席没有因为是自己儿子而搞特殊不让儿子上前线的伟大胸怀以及他痛失爱子的难过心情等。又如,学习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查找资料,这些资料可以是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资料、路线图等,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所向无前的大无畏革命精神等。

在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文本教学中,补充资料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提升阅读教学质量。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把握好资料呈现的时机等,以真正凸显出资料在学生阅读中的价值,有了资料的补充,学生对革命传统教育类文本的感受会更加深刻。

二、品味细节,引导发现,感受人物理想信念

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文本具有很强的思想性,文中人物的革命英雄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人物坚韧顽强的性格是对学生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资源。在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文本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给人物贴标签或者下定义式的教学,要善于引领学生就文本中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处展开思考,在平凡中读出人物的伟大,英雄的担当等,使学生感受到革命人物坚定的理想信念,使学生受到教育和熏陶。

以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军神》一文为例,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刘伯承语言、神态、动作的词句品读,引领学生走进人物内心,感受人物的精神品质。通过阅读品味,学生感受到了刘伯承做眼部手术不打麻醉药承受的巨大痛苦。有学生从他“手背青筋暴起,汗如雨下,越来越使劲”中走进了刘伯承的内心从刘伯承承受的痛苦以及他内心的坚持中,学生对刘伯承钢铁般的坚强意志感受更加深刻。

不少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都采用了通过细节来凸显人物形象的方法。在阅读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文本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可以表现人物特点的言行及细节描写方面的句子,引领学生细细品味,可以使学生从人物外表走进人物内心等,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人物坚定的理想信念,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的深处。

三、对比阅读,多维辨析,感受革命人物品质

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文本中有许多故事描写的是战争年代人们浴血奋战的英雄事迹,这些事迹中有着善恶、美丑、爱憎等强烈的情感对比。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以比较阅读的形式圈画出敌我双方言行不同表现的句子,引领学生阅读品味,可以激发学生的同仇敌忾心情,与英雄产生共鸣,实现以文化人。

如学习部编教材五年级下册《清贫》一课时,文章中两个国民党军官与方志敏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教学时,教师引领学生分别画出描写两个国民党军官与方志敏言行的词句进行比较阅读,并说说自己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从国民党“满肚子热望”“被激怒了”“用凶恶的眼睛瞪着我”“猜疑”“不相信”以及敌人从“摸、捏”到“威吓”再到“弓着背细细地捏一遍”等动作描写中感受到了国民党士兵的贪婪本性,另外从国民党军官情绪的变化中侧面印证了方志敏清贫的人生信念和矜持不苟的革命情操。而方志敏面对国民党士兵的威吓,他仍是“微笑着”面对这一切,方志敏的表现与国民党士兵的表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表现了方志敏廉洁自律、不怕贫苦和艰苦奋斗的美德。

对比阅读可以使学生对事物的本质特点感受更加深刻。在革命传统教育类文本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就敌我双方人物的表现进行对比,可以使学生对英雄人物的品质特点感受更加深刻,促进革命精神的传承。

四、梳理文本,讲述故事,传承革命精神

讲革命故事是弘扬革命精神,传承革命文化的重要途径。部编中高段教材中选编的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篇幅较长,在较短的时间内理清课文线索是学生讲好革命故事的基础。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有利于学生讲好革命故事,传承革命文化,凸显出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文本的教学价值。

如教学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为了更好地弘扬革命精神,传承革命文化,教师鼓励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大家听。首先,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梳理,结合课后练习让学生理清文本线索。在学生理清文本线索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讲好各部分内容,在学生有感情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他们对五位壮士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热爱祖国的精神品质特点感受更加深刻。

讲述革命故事是传承革命文化,让学生更好感受革命精神的有效途径。在《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教学中,在学生理清文本线索的基础上,教师鼓励学生抓住课文中可以凸显出英雄人物品质的词句有感情讲述故事,可以促进革命精神的传承与发展。

五、理解内化,思考辨析,照亮现实生活

革命传统教育类题材文本对于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感的形成有着导向与引领作用。在革命传统教育类文本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内容寻找到可以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共振点,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的话题,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内化,凸显出此类课文在育人方面的教学价值。

如学习部编教材五年级上册《少年中国说(节选)》时,课文诉说了中国人的强国梦想,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让学生结合查找资料交流一下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梁启超的百年梦想是否已经实现。学习完《七律·长征》时让学生说说红军长征的意义以及红军精神是否过时,现代社会是否还需要红军长征精神等,让学生说一说、辩一辩。这样的话题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思考,而且还可以把课文的育人价值落到实处。教师要善于采取多种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内化文本,以让学生在辨析思考中真正实现对文本的深度阅读。

在革命传统教育题材类课文教学中,教师依据课文特点,提出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的话题引领学生探讨思考,可以实现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内化,明白艰苦奋斗、乐观向上、团结拼搏、家国情怀等优秀品质精神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如此教学,可以让阅读点亮学生的生活,让革命优秀品质精神得到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在革命传统教育类课文教学中,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为教学导向,结合部编教材课文特点挖掘出课文的教学价值,找准引导学生阅读的品析点与突破点等等,可以涵养学生的革命情怀,为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革命文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背课文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