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学情·方法:指向自主学习的小学数学活动设计
2022-12-16江苏省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校蔡苏茜
□ 江苏省苏州市彩香实验小学校 蔡苏茜
小学数学教学渗透自主学习内容,教师要对教情进行深度研究,找到教学设计起点,推出系列性学习方案,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讨论,以提升教学设计的适合性。学生对自主学习活动有主观要求,教师组织学生研讨这些学习活动方案时,要广泛征询学生参与意见,在学情调查基础上进行改进和调整,以提升教学设计适配性。学生对自主学习活动有更高热情,教师综合考虑多种制约因素,对学生学习需要进行理性思考,都能够为活动设计提供必要支持。
一、教材分析,创设自主学习活动环境
数学有固定的教材内容,教师深入研究教材内容,能够找到更多自主学习活动设计的素材,推出更多自主学习活动方案,创设自主学习环境,为学生自然进入自主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1.整合活动内容
教材中蕴含丰富活动内容,教师对教学内容做深入分析,能够提前收集活动信息,为活动设计提供参数。数学活动关涉内容众多,教师对教材内容做整合处理,可以设计数学观察、物品测量、图形拼接、勾连绘图、实验操作等学习活动,针对性更强,调动效果显著。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活动环节,需要方法支持,教师在方案设计时融入更多新思想、新内容、新方法,都能够带来学习新体验。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平移》时,教师设计活动任务:在我们生活中有太多问题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阅读教材相关例题后,自然会做对接联系,每人列举一个关涉平移的生活实例,准备参与集体展示和讨论活动。学生开始阅读教材相关内容,研究平移概念的特点,列举出一些生活平移现象,形成典型数学课例。在互动交流环节,教师与学生进行直接对话,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及时投放学法,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专业评价,及时做出教学调整,课堂研学程序自然打开。
2.优化活动环境
数学活动需要内容支持,也需要有适合的环境辅助,学生对活动有更高期待,教师抓住教学契机展开设计,能够创造更多教学新起点,以满足学生活动操作的需要。教师准备活动场地、活动材料、活动方案、活动指导,都能够确保活动的顺利展开。特别是活动程序安排、活动场景布设和活动材料储备,都带来学习支持,也能够形成思维触动,促进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教师利用多种辅助手段展开设计和组织,为数学学习活动创造良好条件,确保活动顺利执行。如教学《平行四边形》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平行四边形图,并对其特点进行重点介绍,结合具体课例做详细分析。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对平行四边形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教师推出学习活动任务:利用长方形面积公式展开推演活动,最终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准备参与集体展示活动。教师指导学生复习长方形面积公式,给学生提供独立思考和操作的机会。教师对平行四边形特点做过分析,学生大多能够掌握推导步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跟进指导,给学生带来更多学习帮助,确保自主学习活动顺利展开。多媒体展示相关信息,为活动设计和组织创造良好背景条件,成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二、学情调研,设计自主学习活动目标
自主学习活动设计需要调研结果的支持,教师对活动内容进行筛选,对活动形式进行创新,都能够创造新的教学起点,以成功激发学生学习思维,为学生规划清晰学习路线。
1.明确活动要求
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活动之中,要明确活动目标和要求,适时调整活动程序,对活动方案做优化处理,确保活动的高效性。学生学力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参与活动的能力也呈现差异性,教师在活动目标设计时,要根据学生接受实际做规划,学生回馈积极,针对一些特定话题进行深度研讨,自然形成学习共识。教师目标设定需要体现灵活性,让更多学生建立个性活动目标。
教师设计数学自主学习活动任务时,要先做好学情调查,然后要设计具体的学习目标和要求,确保活动执行效果。在教学《运算律》时,教师先对运算律概念做解读,让学生先观看教材中的课例,对运算律概念应用进行重新梳理,促使学生自然进入到学习核心。教师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卡片或者其他材料展开数学实验操作。一个最为简单的数学解读实验,让学生列出课例做运算律进行运算,解读运算律内涵和特点,将学生带入运算律学习思考环节,学生从具体操作中获得更为直观的认识。
2.完善活动方案
数学自主学习活动方案设计时,教师不仅要做好学情调查,还要对活动需要的材料、场地、信息、方法做具体调研,唯有推出更为完善的活动方案,才能确保活动的顺利执行。学生活动能力有差异,教师对自主活动方案做改进时,要对各种因素做综合分析,以便找到最佳路线,让学生在活动之中展开创意思考,对活动目标进行深度研究,以便建立适合的学习起点。
教师组织学生展开数学学习活动时,要对设计方案做反复修改和调整,以适应学生学习需要,历练学生数学思维。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学生学习公式时常常死记硬背,教师要求学生借助数学实验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接受任务后,大多不知道如何操作,教师随机做出提醒,要求学生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做解读。学生开始观察多边形图形,利用分割方式,将多边形变成多个三角形,然后计算出内角和。教师在观察中发现,一些学生很难找到操作要领,便改变了要求,让学生结合课例,进行综合分析,分解出多个三角形,学生对此比较有感觉,其回馈也比较及时,并能够主动展开探索学习,其教学效果逐渐呈现出来。
三、方法指导,提升自主学习活动品质
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活动环节,教师要在学法上做出积极辅助,给学生提供学法服务,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学习需要。学生对自主学习活动有特殊参与热情,但往往缺少一些操作方法,教师针对学生学习需要进行设计和组织,自然能形成对应指导。
1.传授活动方法
数学自主学习活动程序启动后,教师要根据学生操作情况做辅助和指导,及时传授一些学法,能够为学生规划清晰学习路线,也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积累意识,并在实践中探索学法,为后续学习创造条件。数学思想方法的应用,能够为自主学习活动注入新的动力,教师要对相关方法做深度研究,为学生带来最及时的指导。
学生对数学实验有更强认同感,教师借助教材数学实验方案做活动设计,能够创造更多学习起点,也能够顺利启动学生学科思维。如教学《确定位置》时,教师拿出一张地图,现场做实验操作,让学生观察,找到学校所处的位置,然后寻找指定的地方,以学校为原点,说说指定地方的位置,用数对来表示。学生对这样的数学实验感觉比较陌生,也找不到研究的起点,教师推出实验活动,学生感官被调动起来,教学呈现多点对接的状态之中。教师具体展示和引导,学生观看和思考,教与学达成更多默契。教师针对学生学习需要展示和解读,为学生顺利启动学科思维创造条件。学生数学认知基础不在同一水平线上,对教师传递的信息也有不同对待,教师需要做好统合思考,以提升教学适合性,让学生尽快找到学习路径。
2.优化活动组织
学生进入自主学习活动环节,可能会遇到许多问题和困难,教师要做好学法指导,也需要在组织程序上做优化处理,针对学生学习需要做程序调整、方法优化、组织改变,以提升活动效率和品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设计数学学习活动时,要关注活动进程是否顺利,存在哪些制约因素等,以便做出准确指导,确保数学自主学习活动顺利推进。如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时,教师先组织学生结合课例,解读分数乘法的操作要领,对竖式计算的应用做解析,学生从课例解析中找到计算路径。为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设计数学竞赛学习活动任务:随机设计一个三位数乘两位数的题目,指定同学回答,如果对方在10秒钟之内不能给出准确答案,则判定其失败。数学竞赛活动给学生带来更多新鲜感,课堂学习竞赛气氛渐浓。
四、延伸设计,培养自主学习活动能力
教师推出学习活动,学生有自主选择的要求,这样可以形成学情调查,自然掌握学生参与活动的心理诉求。教师在延伸活动设计组织时,要对学生学习环境做出准确判断,及时投放适合的活动任务,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展开相关活动和学习。
1.拓宽活动设计
数学活动有多种形式,教师要做延伸设计,让学生有主动选择的机会,这对激发学生活动主动性会有更多帮助。活动形式需要创新,教师展开深度发掘,广泛吸纳现成的经验,无疑能够提升活动设计品质,教师要做好对接设计,让学生产生活动兴趣。特别是数学游戏、数学竞赛、数学网络活动,都是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形式,教师要做出创新设计和组织,以顺利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师展开延伸设计,对数学自主学习活动形式做改进,要考虑学生接受实际。在教学《梯形》时,教师先与学生一起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对梯形的特点做详细分析,与平行四边形做对比,学生对梯形有了更多直观认识。在课堂结束时,教师设计课外探索活动任务:深入到生活之中,寻找梯形的应用案例,利用直尺做测量工具,计算其图形面积,看谁能够在规定时间内,找到更多生活案例。学生对梯形特点比较熟悉,其反馈更为快捷。在展示环节,教师要求学生做案例展示,学生积极响应,并介绍自己的操作经历,对计算方法做归结,促进学科认知的内化。教师组织学生做互评活动,评选出一些典型案例,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对生活中应用梯形的情况有更多认识,自然能够做出积极回应,借助更多生活机会展开实际测量和计算,在实际应用中获得学习体验。从课内到课外,教师延伸设计和组织,为学生学习创造良好条件,成功激发学生学习思维。
2.创新活动形式
数学活动形式亟待创新,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研学处理,找到活动设计取点,根据实际教学环境,推出一些实践性、开放性、操作性、互动性学习活动任务,学生认同感更高,其训练效果肯定会更显著。如生活参观、信息搜集、数学调查、课题研究等任务,要求学生先对活动进行确认和讨论,然后推出具体的教程,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还能够提升研究、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学科综合能力的提高。创新自主学习活动形式,能够对学生感官形成冲击,也能对学生思维带来一些启迪,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更多灵感产生。
创新自主学习活动组织形式,教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分析,对活动程序进行梳理,对学生参与活动兴趣取向进行归结,以便做出具体的调整。在教学《用计算器计算》时,教师先与学生一起观察计算器,熟悉其中的功能键,利用计算器做计算操作,学生逐渐对计算器计算功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为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设计实践探索学习活动任务:深入到生活之中,对计算器应用做专项调研,观察计算器在生活中有哪些特殊的应用,将调查信息记录下来,准备在课堂做集体展示和介绍。学生对计算器比较熟悉,但对其生活应用不是很了解,教师推出调查任务,给学生提供探索机会。学生针对社会重要群体展开调查,如会计、出纳等从业人员,询问计算器的特殊功能和创新用法,很快就有一些新发现。在课堂展示环节,学生都能够主动发言,介绍一些调查心得。教师设计社会调查学习活动任务,这是带有研究性的学习活动,其操作难度比较大,但其实践价值更高,为学生提供延伸学习的机会。教师推出个性化学习活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互动顺利启动,其研学效果显著,促使学生自然建立学科能力。
学生对自主学习活动有不同要求,教师深入教材展开教学调研,分析学生学习特点,设计适合的活动方案,为学生提供更多活动方法支持,都能够优化自主学习活动程序,提升其活动训练效率和品质。小学生对学习活动情有独钟,这是非常自然的选择,教师从不同角度展开辅助和组织,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良好学习习惯。数学实验、数学观察、数学调查、数学测量、数学信息搜集等,都属于数学自主学习活动范畴,教师要做好优化组织,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和活动体验中成长学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