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优秀文化润养心灵,助家国情怀落地生根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学道法教学策略

2022-12-16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金阳路小学张家伶

新教育 2022年32期
关键词:中华法治道德

□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金阳路小学 张家伶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我们要敬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要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的理念与思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课程,包含行为习惯教育、思想品德教育、规则教育、法治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内容,其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新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仁爱、诚信、正义、和谐等核心思想理念,在很多方面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育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不谋而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活动是中华民族永续的战略需求,对塑造青少年的人格品质、挺直青少年的精神脊梁、厚植民族基因有着深远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思想沃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与传承,要以时代精神激活其生命力,就需要教师基于儿童的立场,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效渗透,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现代社会的时代发展特点出发审视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对当代青少年的引领价值和规范意义。因此,笔者就如何把优秀传统文化这一浑厚精神力量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使其转化成教材语言,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深入学生的观念视野,结合具体课例谈谈在教学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挖掘中华经典,崇文明理于自然

当下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仅局限于吟唱、知识普及等方面,缺少情感氤氲,照本宣科,忽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传递,不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将其肤浅地定义为知识概念化的掌握,难以得到学生的情感认同,致使教学成效较低。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录入了许多古诗文和经典名句,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基于这些内容艺术性强、思想性高、诗句押韵对仗等特点,是教师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需在教材的引领下,尝试挖掘诗文经典的育人潜力,拓展延伸到生活情境中来,将学生所接受的德育教育自觉转化为“生活语言”,成为日常习惯、生活常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特色育人,创新教育教学之路。

如五年级上册的《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中,就有出自《孟子·滕文公下》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四年级下册《合理消费》中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五年级下册《弘扬优秀家风》中引入《朱子家训》的“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都是旨在引导学生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熟悉的《三字经》《弟子规》和《千字文》,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先朗读,后拓展了解《弟子规》中的“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等内容,引导学生谦良恭俭让,诚信向善。

在课后,教师可以布置与家长诵读经典的共读作业,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培育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教师可以采用整体入手,细节渗透的方式,通过优化校园环境,在校园环境建设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环境的浸润作用,在教学楼墙壁上贴挂经典古诗词、建立经典文化长廊,定期在学校内举办多姿多彩的亲子诵读展示比赛、校内诗词大会、经典诵读比赛、诗配画、诗配乐比赛,陶冶学生情操、净化他们心灵,帮助学生养成独立完整的人格,塑造正确的德育价值观念。

二、借助传统习俗,蕴情育德于实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生长性、民族性、传承性的特点,道德与法治课程致力于将道德内涵内化升华为青少年的心理、精神和情感需求,让民族基因厚植于学生的精神血脉之中。教师借助中国传统文化习俗,加强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传统习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传播的根基与土壤,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的动力与支撑。传统习俗、节庆活动深深融入中华儿女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中,它蕴含着浓浓的家国情怀和感恩意识。

中国传统节日有着悠长隽永的历史色彩,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以及二十四节气都是重要载体。每个节日都有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来源、民俗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例如在四年级下册教材《我们当地的风俗中》就有传统节日的内容呈现,教师可以借助课堂,引导学生探究传统节日文化、习俗,并且让学生走出课本,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的同时提升文化基因,尊重文化差异,厚植文化底蕴。

例如,中秋节时教师要积极开展庆祝活动,带领学生鉴赏中秋佳句、亲手做月饼慰问孤寡老人、引导学生理解节日背后所蕴含的阖家团圆、思念的文化意义;元宵节带领学生一起制作花灯、竞猜灯谜、品尝汤圆等活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教师应通过开展主题活动实践形式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传统美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学生心灵、提高他们的文化自信、增强其使命担当,蕴情育德于实践,用明德引领社会道德风尚。

三、讲述传统故事,培根铸魂于行动

故事是一门“世界语言”,一则好故事胜过千言万语。述说中国故事是一个时代命题,讲好中国故事是属于青少年的时代使命。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及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特殊时代使命。

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引导学生讲好传统故事,对这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不仅要在学习中践行,还需要在实践活动中体现。让学生诉说好传统故事,开展道德文化讲堂,能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导向,让学生在趣、理、情并驱的讲述方式下让中国优秀传统故事走入心灵、厚植家国情怀,通过讲述传统故事传递中国精神、中国力量,让学生在故事中发现与建构知识框架,形成正确的核心价值观念体系,真正培根铸魂于实际行动,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教师可以根据“讲好传统故事”这一活动主题,在学校开展形式丰富的比赛,例如传统文化故事讲述大赛、经典故事情景剧表演比赛、成语故事成语接龙比赛等,站在儿童的立场深入实践,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情境相关的燃点、契合点,通过合作展演的形式展示传统故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体味其道德品质内涵。

在教学中,以讲授五年级上册的《中华民族一家亲》为例,笔者通过让学生课前搜集各民族对中华文化贡献的故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并利用班级开展一次少数民族展示会,学生通过课前搜集的知识制作成精美的PPT,在课堂上踊跃展示,声情并茂地现场介绍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节日以及节日习俗和寓意,通过一则则生动活泼的小故事,学生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让学生学会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了解和而不同、和谐包容的传统文化差异内涵。

教师可以结合《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通过“主题班会话民族”“书法作品抒情感”“绘画作品话团结”“剪纸艺术显情怀”“投壶游戏显趣味”等实践活动营造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切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唱响民族团结最强音。

在五年级上册中的《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一课中,教材以不同中华传统美德故事为内容载体,向学生直观呈现了高尚的人格修养和文化品格。这些传统故事中都涵养着丰富的民族精神,教师通过讲述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历史人物身上积淀了诚信为本、奋发向上、立己达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优秀品格,学生借此学会孝敬父母、尊敬师长、懂得感恩,养成勤俭节约、勤奋向上的生活习惯,提高了辨别是非黑白、善恶美丑的能力,孕育滋养学生厚重隽永的爱国情怀,切实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综合素养。

四、汲取文化精粹,育美启智于胸怀

中华民族有着灿烂悠长的历史文化底蕴,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用他们勤劳的汗水和无穷的智慧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成就。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鲜少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观念,感恩教育中忽略了对大自然无私给予的感恩,缺少价值的深入引领,并且对传统文化中一些不符合当下时代发展观念的内容,没有以一种批判性思维看待,致使课堂本质毫无深度和灵魂。

培育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需要教师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极汲取思想文化精粹的部分,通过多彩的课堂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从小了解祖国广袤的情、物产风貌和瑰丽文化,逐渐培育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上的丰厚积淀,提高艺术审美情趣,厚植爱国情怀。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五年级下册的《百年追梦 复兴中华》、五年级上册《我们的国土 我们的家园》《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中就体现着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教师应认真揣摩文本内容,扎实做好对学生的爱党爱国教育、国家领土主权教育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

教师在讲授《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时,通过视频、图片向学生直观展示了广东舞狮、苏州刺绣、陕西皮影、四川川剧等优秀的文化精粹,让学生感受灿烂的中华文明,感受独特的艺术熏陶,净化着学生的心灵,启迪着他们的智慧。课后让学生通过信息采集,调查当地的民间艺术记录下来,在班上以主题班会的形式来谈一谈对当地这些民间艺术的理解。

例如,蓝印花布传统印染技艺是南通本地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是南通民间地方文化的杰出瑰宝之一。为了大力弘扬具有地域特色的优秀民间艺术文化,教师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潜力,结合教材开展“蓝印花布进校园”主题探寻活动,通过主题班会、参观博物馆、“青与白”书画创作活动切实体验家乡文化特色,感受独属于家乡的蓝白情怀。

在《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的教学中,教师通过让学生搜集古代科学发明的图片,让他们感受到浑厚的文化氛围,从东汉张衡、南朝祖冲之再到明朝李时珍等不同领域的传奇人物,树立学生的民族自信、提升他们的精神品格。教师可以再从古代科技拓展延伸到现代科技,让学生在探究中树立民族自豪感,培育梦想,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感受当下世界的新变化,激发其勇担时代重任的责任与梦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固守不变的,而是在不断推陈出新中发展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离不开时代激流涌荡的发展特色。《道德与法治》教材内容中已经潜移默化地融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衔接了相关现代法律知识。我们倡导培育的无论是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还是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都与传统文化精神血脉相连。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课堂上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有效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从其中汲取丰富营养,孕育审美情趣,从小学法知法懂法,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

当下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经过岁月的跌宕起伏打磨而成的,诚信、向善的价值理念一直被人们孜孜以求着,这就在过去、现在乃至未来架起了一座文化桥梁,实现了把横亘千百年的优秀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审美情趣等转化为人们的精神需求和行为养成,用时间砥砺践行了人类文明行为规范。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有效融入,可以完善学生的行为规范、道德观念和精神品质,实现核心素养下学生个人发展的价值引领,有效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发展。

不忘本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教师应依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深刻认识教材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内在联系,提炼其精神标识,挖掘具有时代特色的文化思想资源,嵌入教学活动实践的各个方面。让传统文化精髓陶冶学生心灵,让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发扬者,助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涵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培养他们的爱国精神,担负他们的伟大使命,同时又使道德与法治课程攀升到新的时代高度!

猜你喜欢

中华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