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植思政课堂劳动教育,深耕培育时代新人
2022-12-16重庆市清华中学校侯小艳
□ 重庆市清华中学校 侯小艳
劳动是人类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功能,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劳动教育,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劳动情怀,是新时代赋予劳动教育的重任。
一、劳动教育回应时代之需,解决时代之问
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劳动教育理应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的,但是在长此以往的历史长河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等传统观念还根深蒂固。劳动教育的价值目标的弱化和价值导向的偏向导致劳动观念淡薄、劳动技能生疏、劳动价值弱化以及劳动美德的丢失等劳动教育的痛点。
随着工业化、智能化和数字化在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广泛地应用,相当比例的劳动项目逐渐被机器取代。社会上也就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今天还需要劳动吗?我还用劳动吗?很多人片面地认为未来劳动可有可无,会不会劳动无关紧要,从认知和行为上否认劳动,进而否认劳动教育。然而,人工智能带给传统劳动的冲击是显现的、真实的、巨大的和发人深省的。为此,在人工智能崛起的新时代,对劳动者的技能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呼唤新的劳动者。劳动教育更是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劳动教育内容更加注重创新性,教育过程更加强化整体性,教育目标更加突出人的发展需要和人的全面发展。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应在原来科目基础上开设劳动课程,真正实现“五育并举”。高中阶段是立德树人的关键期,也是初步进行生涯规划、促进知行合一,形成科学的劳动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明确要求“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教育在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中彰显了重要的价值,它直接决定了劳动者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和技能水平。劳动创造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劳动教育方针,寓劳动教育于课程之中,有序地推进劳动观念、劳动精神的浸润和养成,分阶段地进行劳动实践技能的提升,深耕培育时代新人,让劳动创造成为时代新人的精神追求、价值追求和实践追求。
二、厘清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教育目标和综合价值
1.劳动教育系统内部的教育目标和价值
当前,我国的中学普遍开展了与劳动教育的相关课程,但是还存在着劳动实践活动单一、劳动效果和评价匮乏、劳动教育目标单一等现实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对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了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笔者立足于自身思政课堂实践,结合重庆市清华教育集团的课程和实践资源,整合了劳动教育的综合系统。
在遵循劳动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厘清劳动教育的目标,从本质上讲,劳动教育是一个具有综合教育目标的系统,即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情怀。五大教育目标之间层层递进,相互影响。从培育学生的劳动习惯入手,着重实践和品质养成,提升学生的基本劳动能力和创造性劳动能力,在亲身体验劳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观念,凝练劳动精神,由此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以劳动服务和报效社会和他人的高尚的劳动情怀。加强劳动教育,回归到学生自身的主体性教育方式,能够不断地激发学生在劳动实践中认知自我、发展自我和实现自我价值。
2.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目标和价值
劳动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根本性、突破性和全局性的地位,发挥着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综合育人实效。劳动教育的重要使命是教育和引导学生在自身劳动实践中实现手、脚、脑的综合运用、性格情操的锤炼、身心的自由发展等,以应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挑战,从而形成一种幸福生活的能力。在最近几年的高考命题中,更是贯彻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要求,突出德与智的考查重心,依托各学科考查目标和特点、基于高中生知识水平和成长规律,从文化、历史和实践的三个维度来创设劳动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劳动的价值、颂扬劳动精神、传播劳动文化,提升学生对生活中劳动的认识、理解和尊重,引导教育教学破除“唯分数”的不良倾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厚植思政课堂劳动教育,深耕培育时代新人
基于劳动教育有着综合的教育目标,专业的劳动课程可以不断地培育学生的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等,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和劳动情怀的培育还需要寓于高中思政课程中。思政课程是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寓劳动教育于思政课堂,深耕培育时代新人,实现思政课程和劳动教育的有机契合,实现劳动教育入脑入心,让学生成为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的劳动者,成为劳动精神的学习者、实践者和传承者,让奋斗成为时代新人的精神动力和实践追求。
1.以劳动价值为引领,尊重劳动者的主体地位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是社会历史发展的起点,劳动创造了人,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的全部领域,推动社会的发展。究其社会发展的主体因素,马克思充分地肯定了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无论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历史时期,劳动群众都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还强调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活的因素,并提出“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从马克思劳动价值观的论述中可以看到人的价值在劳动中得到了充分的认可和尊重,尊重劳动实质上就是尊重劳动者。
新时代,新征程,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在社会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深入人心,让奋斗成为我们夺取新时代伟大征程的强大武器。习近平劳动观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观在新时代的继承和发展。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创造在社会应该成为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目前,在中学生中还广泛存在着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对劳动者行业的歧视等严重的社会现象,其本质上就是对劳动缺乏科学的理性认识、劳动价值观的缺失和弱化、缺乏对劳动者的价值和主体地位的科学认知。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弱化和淡化。
因此,在思政课《新时代的劳动者》和《我国的分配制度》的课堂教学中,强化劳动价值观的引领,尊重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充分肯定劳动者在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中的重要作用,以基本经济制度来肯定劳动创造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用制度来保障劳动创造带来的劳动报酬和利益激励,引导学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正视劳动者的价值,践行“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劳动价值观,以劳育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促进学生陶冶性格情操,提高人文素养,实现体面劳动、公正劳动、合法劳动和幸福劳动。
2.以劳动精神为依托,培育劳动品格和奋斗精神
劳动者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中会展现出来的精神风貌即劳动精神。中华民族是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创新精神的民族,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我们培育出了崇尚劳动、热爱劳动、辛勤劳动、诚实劳动的劳动精神,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在劳动中所表现出的勤俭、奋斗、奉献、创新等精神风貌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民持续创造。在思政课程《伟大的民族精神》的教学设计中,选择真实的劳动情境、具有时代特征的革命者、建设者、开拓者的故事来展现千千万万劳动者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比如,有身怀天下人民温饱的袁隆平、有“燃灯者”张桂梅、有开辟天路的毛相林,让学生走近这些劳动者的故事,在艰苦奋斗、持续奉献、团结创新的精神的引领下,逐步培养学生形成尊重劳动、热爱生活的优秀品格,铸就勤劳俭朴、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团结合作的劳动品质,这是对传统美德的继承与发展,更是当前的必然选择。
心有所信,行有所远。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引导每一个学生牢记时代使命,坚持劳动创造一切美好的信仰和理念,秉持劳动精神,从父辈那里接过劳动者的接力棒,积极投入到劳动的实践中,做新时代的奋斗者,践行劳动品格和奋斗精神,无愧于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
3.以劳动创造为根本,锻造服务社会为根本导向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观的引领下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尊重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在劳动精神的依托下,不断地培养劳动品质和劳动精神,形成成熟稳定的劳动能力和水平。为谁劳动是一个绕不开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劳动教育以为谁服务为最终的归宿,理清劳动教育归宿问题最终才能实现劳动创造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
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劳动者,首先是一个自觉传承劳动美德的传承者,传承劳动基因,团结奋斗、爱岗敬业;应该是一个有着深厚家国情怀的劳动者,把爱国情、强国志和自身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还应该是一个有着坚定理想信念的奋斗者,以奋斗来实现个人理想和民族使命;更应该是一个心系人民的劳动者,以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己任,立足于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实践中,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享受幸福人生。
因此,教师在开展“实现人生价值”课堂教学时在重视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厘清价值、价值观、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正确的价值观的指引下实现和创造价值。在教育资源灵活运用基础上落实劳动教育,借助劳动模范,讲好劳动故事,以劳动创造为根本,锻造服务社会的根本导向。比如有“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钟南山、“敦煌的女儿”樊锦诗、“雪山邮路者”其美多吉、“核潜艇之父”黄旭华,也有平凡的劳动者,正是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们心系人民安危、爱岗敬业,在工作岗位上坚定理想信念、提高个人素质、锤炼品德修为,才创造出了美好的生活。在故事的讲述中播下一颗劳动的种子、浸润一种劳动观念、修正学生的劳动价值、引导学生的劳动创造,厚植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情怀,逐步地引导学生在社会和个人的统一中、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4.以社会实践为契机,践行劳动教育真谛
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品格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彰显劳动的价值,才能真正践行劳动教育的真谛。因此,根据教学需要,以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实现必备劳动技能的提升、劳动观念和劳动精神的传承,实现创造性劳动和创新型劳动,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思政的实践课堂中,更加关注学生的劳动实践,比如,在《严格执法》保护长江的志愿者服务实践中,让学生走出课堂去调查研究本地环保执法情况,用双脚去丈量世界,用双手去清理长江边上的垃圾,用视频去呼吁保护环境,用心灵去感受母亲河的伤痛,坚定惩治污染破坏的决心,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将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进行有效对接,使学生以自己的劳动去为新环保法的施行贡献自己的力量,让学生劳有所获,劳有所得,增强劳动的实践性和价值性。
综上所述,将劳动教育寓于思政课程中,让劳动观念、劳动精神、劳动品格、劳动能力和劳动情怀在课堂浸润中、在实践陶冶中逐步养成,让劳动教育入脑入心,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劳动情怀等,深耕培育时代新人,让劳动创造成为时代新人的精神追求、价值追求和实践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