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提升高中生诗歌鉴赏的语言表达能力
2022-12-16常海军甘肃省灵台县第二中学
常海军(甘肃省灵台县第二中学)
诗歌鉴赏是学生语文主观题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带领学生切入古典文化的窗口。诗歌鉴赏学习的难点在于“主观”。这种“主观”,体现为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学生语言、审美、理解、思维的全面应用,是对学生文化底蕴、语言知识、思维逻辑、历史背景的全面考查,而不是对“绝对”真理的输出。答案可以多样,但必须答其意、有所思。诗歌基础薄弱,鉴赏过程中暴露的时代割裂感,是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下面对如何提升高中生诗歌鉴赏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进行简单阐述。
一、正确把握诗歌的创作背景
说到语言表达难题,学生的难点往往是面对一首诗歌时无话可说,无处构思语言。笔者认为,最直接地表达诗歌内涵的方式是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创作背景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内心的真实想法。把握诗歌的创作背景,语言表达难题就解决了一半。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以下统称“教材”)必修上册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时,在读诗时可以隐约感受到一股大江东去的豪迈之情,但是作者所想表达的意境不仅仅是描述壮阔的风景。学生在鉴赏时要结合当时的创作背景,即苏轼此时正值壮年,却因“乌台诗案”被贬谪居黄州。此时的壮丽景色结合历史典故为作者的所思所想更添了一番深意,这些背后的深意不通过创作背景是很难挖掘出来的,所以诗歌的创作背景确实需要学生去深入把握。又如,在教学教材必修下册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这首词时,仅读上阕,我们能感受到金陵的波澜壮阔,而读下阕,能感受到画风直转,以至于作者发出“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的感慨。但是这种韵味到底由何而来?在了解了王安石当时雄心壮志组织变法却最后落得罢相辞官的下场后,就不难理解诗人内心的这种愤懑伤感。从词的创作背景中可以了解到诗人要表达的意境,可以透过江山美景、人事兴亡来看穿诗人的政治抒情。在诗歌鉴赏时创作背景可以作为素材,让内容变得更丰满,让表达更具说服力。
二、多听、多说、多读、多写
鉴赏诗歌,学生应该多听、多说、多读、多写,打好基础。
多听,就是学生之间相互倾听对方的想法。因为诗歌是一种开放式的意境,很多诗歌所表达的意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例如,教材必修上册杜甫的《登高》这首诗,有宋人罗大经说此诗有八层意境。所以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对其有一个完整的概括,多听听他人的意见很有帮助和启发。在倾听的过程中,自己也可以查漏补缺,最终形成一个良好的整合。
多说,就是让学生在自己有准备的情况下,围绕教师所提的问题,脱稿评述诗歌,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感悟。教师要适时鼓励并纠偏,让学生能够巧妙转变思路。按照这种路径,学生会在长期的锻炼中形成自己特有的答题思路,养成良好的语言组织习惯。
多读,就是要读原著,既可以就同一位诗人在教材中的不同作品进行整合鉴赏,又可以将诗人所表达的不同意境的诗歌进行鉴赏。例如,在教学教材选择性必修下册李白的《蜀道难》这首诗时,教师可以结合教材选择性必修上册的《将进酒》和教材必修上册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进行串联鉴赏,一并进行学习和感悟。又如,在教学教材必修上册《登高》这首诗后,可以找一些杜甫表达不同意境的诗歌进行鉴赏。如此教学,学生可以更丰满地了解诗人,在鉴赏中充实自己的语言储备。其实,不仅仅同一位诗人,同时代的、同思想的、同流派的诗人的作品都可以做分类鉴赏,以开阔眼界,收到遇之不慌的效果。
多写,就是要求学生充分利用课内外的学习时间,在黑板上、作业本上、阅读笔记上围绕“诗眼”,展开一段评述,不断地对诗歌的意境进行品味、推敲。
三、结束语
诗歌鉴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高要求。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一直落足于自说自话的“品”,对于学生自主的“练”,以及教师随后的“评”其实关注甚少。而“练”题源自数年的高考真题,教师及时点评,恰有点石成金之效,可以有效解决学生表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