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晚会导演创新分析

2022-12-16◎颜

传播力研究 2022年26期
关键词:晚会广播电视

◎颜 铮

(辽宁大学艺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一、引言

一台电视晚会,其成功与否与电视晚会导演的作用是分不开的[1]。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给社会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冲击[2],传统媒体也面临着挑战,需要不断变革,紧跟时代潮流,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因此,为了制作出大众喜闻乐见的晚会节目,扩大广播电视晚会的影响力,电视晚会导演要不断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提高广播电视晚会节目的质量,保证电视晚会的节目可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而提高收视率。

二、新媒体及其对广播电视晚会的影响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属于传统媒体,在传统媒体之后出现的各类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可以统称为新媒体[3]。不同于传统媒体,新媒体通过互联网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具有互动性、即时性、广泛性、多样性等特点。在新媒体背景下,观众既是信息接收者,又是信息发布者,观众可以通过手机、电脑、平板等互联网客户端,在观看晚会视频表演的同时,在网络上发布对于晚会节目的评价。对广播电视晚会而言,新媒体带来了网络直播的新型播放途径,3D、VR、虚拟偶像等现代互联网技术拓展了艺术表现形式,展现出了梦幻般的视觉效果。但是,如果广播电视晚会导演不能积极了解新媒体,将新媒体融入广播电视晚会表演之中,电视晚会表演很可能会被时代淘汰。新媒体是双刃剑,也是催化剂,能够促进广播电视晚会导演不断创新节目编排,提高节目质量。

三、广播电视晚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广播电视晚会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其本质上是一种联欢活动,面向的群体从儿童到老人,老少皆宜,受众群体广泛,观众基础稳定。然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在实现基本温饱后,人们就开始追求精神层面的享受,要想满足人们的精神文明需求,晚会节目的表演形式、内容也需要不断创新发展。但是,近年来广播电视晚会的节目质量仍然有所下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质疑、批评电视晚会,广播电视晚会的现状不容乐观。

(一)晚会节目形式固定,种类较少,节目缺乏新意

虽然我国广播电视晚会一直以来是以全面发展为目标,但历数历年来各电视台的晚会节目组成,主要节目始终是歌舞表演、小品相声、魔术这几种,类型单一,形式固定,缺乏新意。以湖南电视台的跨年晚会为例,其中歌舞类节目占比达到了一半以上。央视春晚的节目虽然更加精彩,但仍然是歌舞类节目比较多。节目种类较少,节目编排可能更加容易,但是这也意味着节目的竞争力不强。尤其是晚会表演的节目类型大同小异,容易出现“同质化”问题。在“内容为王”的时代,晚会节目必须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坚持全面开花,不断推出特色节目,从而满足不同观众的不同文化需求,增强晚会节目的竞争力,提高收视率。

(二)部分节目质量不高,缺乏观赏性,收视率不高

除了晚会节目种类单一之外,晚会节目的质量参差不齐也是导致收视率下降的重要原因。晚会节目种类单一,导演和节目表演人员只能在节目内容上下功夫,除了要突出晚会主题之外,节目编排的质量还要进一步提高。然而,在晚会的实际编排表演过程中,经常出现一些粗制滥造的节目,导演为了满足播放时间要求,将节目生拼硬凑到一起,节目内容质量差,节目衔接缺乏连贯性,不仅没有体现创新意识,而且也没有观赏性,给观众带来了糟糕的观看体验。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观众获取精神享受的渠道越发多元化,其审美品位也逐渐提高,这种粗制滥造的节目很难让观者满意。

(三)观众和导演之间沟通不畅,影响观众对节目的反馈

举办晚会的主要目的是给群众带来优质的精神层面的享受,给群众带来欢乐。但在实际的晚会制作过程中,晚会总导演负责整场晚会节目的统筹、编排、调度等工作,晚会节目更多体现了导演的喜好和想法。观众缺乏与晚会导演之间的沟通渠道,观众的想法很难传递给晚会导演,其只是自以为观众喜欢这些节目。比如,不同年龄段的观众希望邀请各自喜欢的明星,但是导演受到个人年龄的限制,对于同年龄段的明星了解较多,所以会在晚会表演中邀请更多自己比较熟悉的明星,这就会引起其他年龄段观众的不满[4]。再如,歌舞类节目向来是晚会表演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很多人更希望晚会表演中能够出现一些新颖的节目表现形式,然而导演出于综合考虑,还是会在晚会表演中安排许多歌舞类节目,不能满足人们对晚会表演的期待。观众和导演之间缺乏沟通和交流的渠道,观众很难将自己的意见反馈给导演,导演对于观众的意见不够重视,这使得晚会节目很难获得大众的喜爱,降低了收视率。

(四)节目为迎合观众而失去了时代内涵

观众是晚会节目的接受者,也是整台晚会表演的重要参与者,尤其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观众流量直接影响到电视节目的生存与发展。广播电视从业者也认识到观众对节目产生的重要作用,逐渐形成了以观众为中心的节目编排理念。而在新媒体的发展背景下,晚会节目观众的喜好和口味也发生了变化,对于节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4]。部分导演在制作晚会节目时,一味想要讨好观众,虽然迎合了大部分观众的审美口味,但是却使节目失去内涵,甚至偏离晚会的主题。例如,湖南卫视的晚会经常邀请许多流量明星作为嘉宾,这些明星嘉宾自带流量粉丝,但表演功底却未必过硬,虽然迎合了年轻观众的喜好,提高了收视率,可是并不利于提高晚会节目的质量。同时,许多导演在设计节目时会参考以往的经验,因此对于晚会的设计没有较大的创新[4],没有突出时代变化和潮流趋势,节目内涵不足,晚会表演空有其表,观众对节目产生失望之情,导致电视晚会的收视率下降。

四、影响电视晚会导演创新的因素

(一)晚会主题限制了创新空间

在我国一般都是重要的节日才会举办电视晚会,为了彰显节日的特殊性,电视晚会的基调和主题也要围绕节日确定。比如,元宵晚会、端午节晚会等,这样就把晚会节目限制在了节日的主题框架内。而且,我国大型文艺晚会的节目形式都比较固定,一般都是以歌曲为主,然后在歌曲当中穿插戏剧、杂技以及语言类的节目,这已经形成了传统文艺汇演的结构,如果导演在这个框架里加入新颖的节目就会显得很突兀,所以导演只能按部就班地来,很难进行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因此,多数大型晚会最终都成了主题一致、结构和表演形式相似的情况。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观众的审美眼光在不断变化,长此以往,相似的表演模式只会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

(二)晚会导演自身创新意识较弱

晚会表演涉及到表演嘉宾、主持人、节目编排、场地布置、现场调度等众多工作,这些都需要晚会导演来统筹负责,所以晚会导演自身素质对晚会表演的质量和效果具有关键作用。因此,想要举办一台成功的晚会,就必须重视导演的自身素质。但是部分晚会导演因循守旧,沉湎于传统经验中,拒绝了解当下的潮流特点[5],故步自封,缺乏创新意识,设计出的晚会表演空洞乏味,缺少新意和特色,难以令观众满意,其面临的必然是收视率下降的结果。在新媒体时代,观众的精神文化娱乐方式越发多元,晚会导演必须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增强创新意识,编排出优质的晚会节目,这样才能在“内容为王”的传媒行业获得长远发展。

(三)观众审美不同,众口难调

目前,晚会节目的创新力度有限,人们感觉晚会节目内容大同小异,这主要是因为观众的审美不同,众口难调,导演只能选择满足多数人审美要求的作品。普通的人民群众是电视晚会的受众,但是观众由于生活范围、文化程度以及年龄不同,有着不同的审美要求。要想让所有的观众都对电视晚会节目表示满意是不太可能的,所以大多数的导演都会选择可以让大部分人满意的作品来迎合观众的口味,从而提高收视率。

目前电视晚会的观看群体主要是中老年人群,这部分观众普遍年龄较大,对社会流行元素不太敏感,如果晚会导演一味追求创新,会让这些观众觉得节目过于花哨。所以,为了迎合主要观众群体,晚会导演只好放弃大胆的创新,而是做一些细节上的创新。另一方面,现在的年轻人更喜欢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网络上五花八门的表演提高了年轻人的审美品味,对于晚会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喜好不同,即便节目制作精良,也很难打动这部分观众。所以,导演会优先满足主要的中老年受众的需求,在过往经验的基础上去进行少量的创新。

(四)晚会节目表演人员缺乏大局意识

晚会表演由许多不同的节目组成,每个节目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也是相互联系的。每个节目都是围绕着晚会主题精心设计的,但每个节目也有不同的表演团队。晚会的成功离不开导演对这些节目的科学编排,也离不开节目演员、主持人、后勤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大家群策群力,才能实现晚会表演的整体成功。但是,在晚会筹备期间,部分晚会节目表演人员缺乏大局意识,对导演提出的节目安排不满,不利于导演对晚会全局进行统筹调度,也影响了导演创新意识的发挥。

五、新媒体下晚会导演创新途径分析

(一)明确电视晚会的主题,结合现代化技术进行节目创新

明确晚会主题,晚会节目才有了中心,能被“晚会主题”这条线串起来,不显得杂乱无章。而在明确晚会主题的基础上,导演应该加大创新力度,丰富节目表演形式,带给观众不同的体验。在新媒体时代,观众能通过互联网接触到更多的艺术知识,还可以通过互联网观看到更多新颖、有趣的节目,导演应考虑到这一点,在明确晚会主题的基础上,围绕晚会主题进行节目编排,引进现代技术,创新节目表现形式。例如,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导演可以将现代化技术应用于晚会表演中,通过舞台的灯光和舞美效果更好地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增强晚会的视觉效果和艺术表现能力。

(二)提高导演的专业素养,保证节目质量

导演是晚会表演的总统筹,是晚会表演的中心人物,导演的自身素养影响着晚会节目的精彩程度。在新媒体时代,导演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广泛了解各领域的不同文化,积极学习互联网相关知识技能,将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融合,创新节目编排的理念和想法,丰富艺术表达形式。同时,导演还要及时关注时代潮流,充实节目内涵,对节目进行严格把关,保证节目质量。

(三)拓展观众反馈渠道,制作贴近群众的节目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人们获得精神文化享受的方式越发多样快捷,审美品位逐渐提高,对晚会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导演应加强与观众的沟通,参考观众的反馈意见,从观众的角度需求出发,创新节目编排、提高节目质量,制作贴近群众的节目。在新媒体时代下,晚会导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拓展观众反馈渠道,参考观众的意见想法调整节目编排,创新晚会节目,制作大众喜闻乐见的晚会节目。比如,在晚会筹办前期,晚会导演可以通过网络投票或网络问卷调查等方式,选出观众最想看到的晚会嘉宾和晚会节目,结合观众的意见,来调度晚会嘉宾和表演的节目。同时,晚会导演还可以联系主办方,在晚会直播中穿插抢红包等互动游戏,调动观众参与的积极性,提高收视率。例如,今年央视春晚携手京东,在春晚直播过程中,观众可以定时参加京东的开红包活动。另外,导演应正视观众的质疑,认真考虑晚会节目创新。对于网友提出的某些节目“换汤不换药”“老瓶装旧酒”等问题,导演应在晚会筹办前期严格把关,认真筛查节目,创新节目编排,提高节目质量,避免粗制滥造、浑水摸鱼的节目出现。总之,导演应切实考虑观众的需求,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丰富晚会节目的内涵,实现电视晚会的创新,制作出贴近群众生活实际的节目。

(四)增强晚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紧跟时代潮流

新媒体的一大特点就是开放性,因此在改革传统的电视晚会节目时,就需要结合这一特点来进行。[4]晚会导演在明确晚会主题的基础上,应该不拘泥于传统经验,在晚会节目编排中积极融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和时代特征,丰富节目内涵,创新晚会表演的节目,提高节目质量。比如,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如其来,2020年的春晚便有了一个“临时节目”,主持人白岩松倾情创作情景报告《爱是桥梁》,并与康辉、水均益、贺红梅、海霞、欧阳夏丹等主持人共同演绎[6],用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向全体国人传递“明天会更好”的坚定信心,给全国人民打了一剂强心针。同时,导演还可限制小品、相声、歌舞等节目的数量,坚持开放包容的理念,多引进一些新形式的节目。总之,导演应该更新创作理念,坚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加大晚会节目的创新力度,制作出大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晚会节目[7-8]。

六、结语

在新媒体时代下,导演需要挣脱传统观念的束缚,利用网络资源等多种方式丰富自身的知识,提升专业素养[9],顺应时代潮流,结合观众需求,大胆创新广播电视晚会的节目和艺术表现形式[10],将晚会节目的内容、形式、结构与时代内涵特征等因素相结合,设计出符合大众需求的晚会,创新节目的特色风格,提升广播电视晚会的质量,保证广播电视的收视率,实现电视晚会节目的良好发展。

猜你喜欢

晚会广播电视
森林晚会
周二广播电视
周四广播电视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慈善晚会4
慈善晚会3
慈善晚会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