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文化在道德与法治课的渗透与实践
——以《师长情谊为例》教学为例

2022-12-16曾艺雄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22年8期
关键词:孔子法治道德

曾艺雄

(龙海第二中学,福建 龙海 363100)

孔子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孔子文化的熏陶教育,既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能体现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性质。在课堂上进行孔子文化的渗透教育,有利于学生坚定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然而,当前很多学生没有认识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发展与文明传承的重要作用,更没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自身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作用。在互联网全覆盖、人手一部手机的今天,很多学生沉浸于手机APP 特别是短视频所带来的短暂快速、新潮愉悦的感官刺激,需要潜移默化、持久学习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很多学生的认识中已渐行渐远;而有些优秀传统文化较为抽象甚至晦涩难懂,相当多的学生无法与传统文化建立兴趣的连接点,无法从中获得愉悦感和成就感。

其实,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例如,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第一框内容中的“探究与分享”就提供了很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书目:《上下五千年》《诗经》《唐诗宋词三百首》《论语》及四大名著等;第二框的“相关链接”介绍了格言“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用中国古代名言阐释理想的重要性,第二课的“学习伴成长”开篇用《礼记》“季夏之月,鹰乃学习”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记》的“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来说明如何学习,第四课友谊的天空里用《诗经》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来说明友谊的特点,第六课“走进老师”的“相关链接”介绍了孔子的思想及教育主张等。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教材上的安排都是经过层层筛选、精心挑选、巧妙设计的,围绕核心素养,体现课程性质,反映课程理念。

发掘本土的孔子文化也很重要。龙海二中校园内有一座始建于1567 年明朝隆庆年间的孔庙,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一直以来,学校利用这座极具特色的古建筑,充分挖掘这个办学资源,深入开展“孔子文化在二中”一系列活动,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龙海二中的孔子文化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以孔庙为轴心,营造和美建筑文化。学校以孔庙为轴心,两边分别有对称教学楼,对称泮桥和绿地,前有墨池,后有砚湖和庙式建筑的图书馆,学校围墙用“礼、乐、射、御、书、数”等镂空字样的栅栏围墙,彰显国学氛围,正对校门是高达3 米的孔子雕像,教学楼外墙是绘有孔子故事的浮雕,楼道走廊悬挂着论语的名言名句,学校主要建筑东杏楼、西贤楼、致远楼、致行楼、致健馆、自立楼、自强楼等楼宇的命名也凸显浓厚的孔子文化元素。第二部分是秉承孔子思想精髓,塑造和谐制度文化。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渗透着孔子文化精髓,教师制度方面,包括敬业爱生、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的师德要求和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教学理念;学生管理方面也渗透着孔子育人理念,如二中学生每日行为规范就是结合孔子礼、仁、信、孝的育人思想而制定的。孔子的教育思想也渗透在学校的办学思想中,如校训“自强不息自立有为”、办学理念“秉承先圣、立德树人、阳光学生幸福教师、和谐校园”。第三部分以孔子文化为主题,打造特色品牌课程文化,编写了《孔子文化在二中》校本教材。这本教材系统地介绍了孔子生平、儒家思想、孔门学风、孔庙文化、《论语》解读等,并设置固定课时和专门教师,在起始年段授课切实把孔子文化融入课堂。

孔子文化能否真正走入学生内心,起到育人铸魂的效果,主要是看能否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的各环节渗透进去,让学生既能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精髓,思想得到升华,又能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践行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做到外化于行,内化于心。现以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为例,试作阐释。

一、聚焦文化困惑,设置问题链

针对很多学生对于文化方面的内容因为抽象而感到困惑的现象,教师需要在备课时设计好完整的问题链,既有总问题,又有子问题,每个问题相互衔接,层层递进,既有深度又有宽度,让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与对问题的思考中实现传统文化的领悟,在领悟中解决问题,在思考中实现能力的提升,推动核心素养的形成。

在《师长情谊》的课堂中“了解教师职业”这个教学环节,笔者先抛出总问题:教师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有哪些?这个总问题既总揽全局,又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凸显课程标准内容,聚焦了核心素养里的正确价值观。在这个总问题下,依次由材料展示、情境体验与名言收集引出子问题:孔子生平你知多少?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孔子关于师长的名言有哪些?先通过孔子生平的视频介绍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情感共鸣,引导学生思考:孔子为什么家喻户晓?他到底为中华民族留下哪些思想?为中华文明做出哪些贡献?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从哪些著作和名言当中体现出来?这些问题引导学生从孔子日常的生活场景到孔子的教育思想的归纳,再到孔子教育思想对当时乃至现在社会发展以及中华民族精神文明的影响和促进,最后引导学生概括以孔子为代表的教师在人类文明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些问题由总到分,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层层推进,形成一个完整的问题链。这个问题链既包括孔子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把课程标准的内容嵌入到这些问题当中,在引导学生思考的过程中,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推动核心素养的形成。

二、营造对话氛围,创设情景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制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等。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要有理论的学习和价值观的引导,但不能用满堂灌和简单粗暴的灌输、硬塞,要想取得较好的熏陶效果,需要教师营造平等融洽的氛围,让学生在师生交流、生生互动中进行反思和内化,在反思与内化中实现能力的提升和素养的培养。

如在《师长情谊》课堂中的“风格不同的老师”这个环节里,请学生来分享课前所收集的有关孔子的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比如,有的学生讲述了关于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论语》里颜渊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这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意思是孔子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学生掌握知识,让学生自己找到答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不注重结论的归纳,而注重过程的启发,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升华出理性的方法认识,强调引导,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也就是《学记》所所说的“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有的学生分享了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概括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做法。孔子在谈话、观察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教诲。其他学生又补充,比如子路和冉有一刚一柔,性格完全相反,所以对于他们的同一个问题,孔子就有完全相反的回答。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理念强调要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在学生分享与补充的过程当中,教师要适时引导与启发,比如学生分享了孔子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后,教师引用“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点明“循循善诱”是学生喜欢夫子的理由,引导学生认真思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在学生分享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后,教师适时引用孔子的话总结:“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在学生思考分享甚至建构后,引导学生增进对中华文化认同,正确认识自己,培育学生健全人格。

通过创设各种情景,营造平等的分享和对话氛围,体现学生的学习的主体性与探究性,让学生在轻松融洽的师生交流和生生互动中了解并认同包括孔子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交流与分享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推动课程目标的实现。

三、思想引领行动,知行合一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立足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坚持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相统一,主题学习与学习生活相结合。”[1]课程标准强调要坚持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主体建构相统一,建立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育人机制,要将理论传授与课堂实践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课堂实践中去思考和体验,做到知行合一。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课堂实践方面,课堂辩论是一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训练提高语言组织表达能力的活动载体,是最容易发现学生思想问题和捕捉学生闪光点的方法。[2]如在《师生交往》的教学中,教师开展了小型的课堂辩论赛,组织学生对于“对教师是敢于质疑还是服从”这个论题展开辩论,布置正反双方学生在课前收集孔子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课堂上由双方开展辩论。持“敢于质疑”的正方引用孔子的“学贵有疑”的材料进行论证,在辩论的过程中,充分引用孔子的很多名言,诸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多闻阙疑”“君子有九思”等,正方其他同学还补充了“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从另一个方面论证了敢于质疑的重要性;持“服从”的反方主要从中国传统的师道尊严和尊敬师长的传统美德等方面论证辩题,“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强调教师的重要性,要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辩论会终场,教师利用双方的材料和观点进行总结归纳,引导学生认识不管是“敢于质疑”也好,强调“师道尊严的服从”也好,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双方都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这样,让学生明确新型师生关系这一教学重点,从而在辨析活动中实现课程内容的掌握。辨析活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学习途径,设置辨析活动,需立足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结合教材相关内容,让不同的学生都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3],教师要着力设置多种课堂辨析活动,在课堂辨析实践中实现政治认同和能力的提升。

课堂是学习的根本,但还远远不够,还要将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和学生生活当中,要使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外化于行内化于心。为此,笔者学校道德与法治课教师立足本校的孔子特色文化,以学校里孔庙为主阵地,配合学校举办的孔子文化节,构建富有优秀传统文化气息的课外实践活动。校园孔子文化节的重头戏是专场文艺汇演,整场演出以孔庙朱红大门为舞台背景,以《论语》经典诵读为主线,以“孔子文化在二中”校本教材为剧本,穿插了充满传统特色的孔子教学模拟情景剧等节目,将孔子文化的优秀精髓渗透在表演中,全过程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创意十足。道德与法治教研组教师还特别制作展板摆放在孔庙,展板上展示了围绕孔子文化而开展的比如书法、绘画、剪纸、征文比赛的学生作品和学习体会。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孔庙每年举行十八岁成人宣誓仪式,仪式参照古代的成人仪式冠礼,强调要弘扬孔子儒家进取精神,学会“用行舍藏”,懂得“居勤行忠”,踏实做人,认真做事,成为国家有用之才。经典诵读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道德与法治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利用早读时间进行孔子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内化吸收经典文化精神。这些活动从外在方面给予学生强烈的仪式感,让学生感受到包括孔子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不仅调动了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在这些活动的参与和熏陶中,能力得到锻炼,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推动核心素养的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在广大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一直以来,龙海二中道德与法治教师致力于使“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包括孔子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真正渗透、融入立德树人的道德与法治课内外,通过课内课外多种教学形式,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动起来、活起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学生的内心深处,实现包括政治认同与道德修养在内的核心素养的培育,推动道德与法治课程目标的达成。

猜你喜欢

孔子法治道德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治理下的法治与法治下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