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主流短视频的共同体美学

2022-12-16张经武王甜甜

艺苑 2022年4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共同体建构

张经武 王甜甜

越来越多的网民沉浸于短视频,将原来花在电视、电影、书报刊等传统媒体上的时间和注意力转移到了短视频之上,短视频日益成为网民获取信息、认知社会、娱乐社交的重要窗口。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国家广播电视总局等权威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底,中国网民短视频用户已经高达9.34亿人,我国短视频用户平均每人每天刷短视频的时间高达2小时。近10亿网民每人每天花两个小时刷短视频,这是多么让人惊叹的景观!显然,我们已经来到名副其实的短视频时代,短视频既成为薅夺受众注意力、占据受众休闲时间的疯狂媒介形式,又是满足受众好奇心、带着受众游世界、吸引受众看社会的媒介内容本身。不得不说,从形式到内容,短视频对广大网民的认知、情感、态度、观念都产生了深刻影响。近10亿的短视频用户就是我们国民的绝大多数,如果任由各种平台充斥低级趣味、只要博眼球不要良知的短视频泛滥成灾,那么短视频这一新媒体给中国社会造成的精神鸦片式的危害性影响势必会日益明显。毫无疑问,我们的主旋律、主流价值不能被海量低俗短视频所淹没、所遮蔽。在海量用户和海量短视频作品涌现的双重背景下,强调短视频的“主流价值”“主旋律”是必要之举,加强主流短视频、主旋律短视频的创作、生产和传播,以新的思维、新的美学去创作更多优质的“新主流短视频”,让主旋律、主流价值永远在场并且发挥其强大影响力,这正是当务之急。

一、新主流短视频与共同体美学

“新主流短视频”是相对于旧的主旋律短视频而言。所谓“主旋律短视频”,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能够引导受众树立正确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和世界观,能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彰显时代精神、弘扬正能量的短视频。这一类短视频深刻体现了多数人的共同心理需求和集体共同利益,它们整体上的规模、数量、质量以及影响力决定了短视频行业的健康程度。“主旋律短视频”不是可有可无,而是缺之不可。实际上,经过多年的发展和规范,当下各大短视频平台上并不缺乏“主旋律短视频”,缺乏的是真正让人们喜闻乐见、欣然接受而且愿意继续传播的优秀作品。许多“主旋律短视频”之所以不受网民青睐,主要原因在于其创作风格还停留于一种旧思维和旧习惯,要么是直接将传统主流媒体的大视频切割剪辑为小视频,要么还带有先入为主的宣教色彩,喜欢聚焦大人物,容易板起面孔、居高临下。因此,广大网民呼唤和欢迎新的“主旋律短视频”,即在生产制作上真正体现短视频美学,在叙事风格上讲究真实自然、注重平民情怀的“新 主流短视频”。

新主流短视频与传统主旋律短视频相比,在叙事内容与形式上进行了适应短视频新媒介传播特征的大胆创新,创作出更具有原创性、艺术性、时代感、互动感的艺术化作品。新主流短视频首先注重“短而精”的特征,往往在数秒到一两分钟的较短时间中呈现最精美的影像内容;其次具备“短而亲”的特征,即在较短时间内拉拢作品与受众距离,注重以平等立场对待受众,注重对话性与互动性;其三具备“短而小”的特征,即在较短时间内以较小视角去讲好故事或故事片段,尤其注重聚焦小人物、普通人去讲故事,在“短而小”中凸显正能量和大情怀;其四,具备“短而新”的特征,在短时间内以新颖的视听形式讲好一个新鲜故事,传播具有较强时效性和时代感的最新内容。

传统主旋律短视频虽然也以“弘扬时代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为使命,但在传播形式与作品内容方面往往没能主动适应移动互联网新媒体的新要求,没能与大众的接受习惯完全达成一致。不少主流媒体在最初进入短视频平台时,只将其视为一个传播宣传的新途径和新工具,没有在“媒介即讯息”[1]17层面理解短视频对于信息及文艺传播的革命性意义,只知盲目套用传统主流媒体的制作模式去制作短视频。结果可想而知,其刻板无趣的内容、平庸僵化的剪辑、说教式编排等特征导致许多受众产生厌烦心理。新主流短视频通过“短而精”“短而亲”“短而小”“短而新”等特征一扫传统主旋律短视频偏于高大严肃、传统呆板的不足,建构出适应在移动互联网短视频平台弘扬主旋律、传播主流价值的新美学。这一新美学可以概括为“共同体美学”,即注重对话性和互动性,重视通过小切口、小人物进行“共同体叙事”,最终激发家国情怀、正能量等共同体价值,让作者、作品和受众共情共振,建立起“情感共同体”。

“共同体美学”是近年来中国本土影视学者基于中国影视发展实践提出的创新理论,该理论由饶曙光等学者首倡,提出后引起数十位学者的共鸣,迄今诞生了近百篇相关研究成果。“共同体美学”重视“我者思维”基础上的“他者思维”,关注影视受众需求,强调基于共同价值的“共同体叙事”,强调作者、作品和受众之间的平等对话、协商合作、共情共振。[2]24新主流短视频的“共同体美学”即是强调基于平等对话、协商合作、共情共振的“共同体叙事”,注重通过“短而精”“短而亲”“短而小”“短而新”的作品创作与生产去弘扬主旋律、主流价值观等关涉集体利益和家国利益的共同体价值。

二、讴歌家国挚爱,建构国族共同体

斐迪南·滕尼斯(Ferdinand Tönnies)认为,共同体是由本质意志推动的、以统一和团结为特征的社会联系和组织方式,它以血缘、地缘和精神共同体为基本形式。[3]65-68而血缘、地缘、精神共同体等都是民族、国家等更大维度共同体互相联结的根本。“国族”一词出自《礼记·檀弓下》中的“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4]299一语,最初即有共同体意涵。今天,“国族”其实是国家与民族的合成词,“是独立主权国家内部超越血缘、信仰、祖先崇拜等束缚,通过共同文化、语言、风俗、历史和政治性利益等纽带,将不同种族、不同社群的人组合而成的一个互相认同的人类共同体”[5]91。对于中国而言,国族共同体就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新主流短视频往往以平民化视角、细节化画面、接地气方式来讴歌家国挚爱,传播可亲可敬的中国形象和中国人形象,通过家国情怀的充分激发促使受众越发爱家爱国,更加团结凝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B站账户“共青团中央”曾传播过多条用户剪辑创作的短视频,是“觉醒年代/中共成立100周年纪念——在逆风中破茧”短视频中的一个系列,名为《我们的考点,是他们的一生》,大多拥有单条超过一千万次的播放量。该系列短视频将高考考点与革命历史人物的故事进行巧妙结合,将电视剧《觉醒年代》里的经典感人画面进行了人物条目式密集编排,配以抒情歌曲促进共情共振。短视频中充溢的家国情怀吸引许多网友在弹幕或者留言区进行评论,“爱国,是我献给祖国微不足道的浪漫”“觉醒年代没有续集,因为我们就是续集”“勿忘初心,强国有我”“山河已无恙,且看日日新”。显然,就该系列新主流短视频而言,创作者通过个性化剪辑讴歌家国挚爱的“共同体叙事”得到了受众的充分认可,国族共同体意识得以夯实。

“央视新闻”抖音号于2021年底发布过一条名为《谁说站在光里的才算英雄》的短视频,点赞量将近350万次。该条短视频以2021年各种媒体广泛传播的各类平凡人的感人义举为呈现对象,涉及外卖小哥、消防战士、的哥的姐、抗疫志愿者、医生护士、青年大学生等众多行当人物。在陈奕迅单曲《孤勇者》的音乐伴奏及歌词衬托中,这些平凡人物的片段故事让人感动不已。这条短视频让人更加认识到“没有人天生是英雄”“平凡英雄就在你身边”的道理,平凡英雄挺身而出为人们守护的正是我们的国族共同体利益,无数平凡中国人的壮举共同汇聚成中华民族的强大精神力量。

为纪念英雄飞行员王伟牺牲21周年,“人民网”抖音号于2022年4月1日发布了一条短视频《再一次呼叫81192,收到请返航》。该条短视频将王伟最后发出的语音“81192,我已无法返航”配上中美撞机事件最重要的细节画面予以呈现,在清明节之前看到这样的短视频,更加激起无数中国网民对英雄飞行员王伟的无比怀念,也激起中国网民保家卫国的情怀和“强国有我”的责任感。

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在播出的同时引起了观众的热烈讨论,其中“掉队的小鸽子”这一影像细节在微博、抖音、B站等新媒体平台上成为热点并且被制作成短视频不断传播。环球时报、人民网等主流媒体抖音号也进行了大量转发,视频中数百名小朋友手持和平鸽灯笼围绕在巨型雪花周围舞蹈,最后汇聚到舞台中央,但突然出现一只掉队的小鸽子没有融入其中,令人动容的是队伍中的另一只鸽子牵起了这只“掉队小鸽子”的手,一起回到了队伍中。不少短视频作者直接在作品中加入了独特的解读,认为掉队的小鸽子被同伴接回寓意“台湾回归,祖国统一”“一个(鸽)都不能少”。就是这样不一定正确的独特解读,恰恰构成了“掉队的小鸽子”短视频传播的强大力量,这股强大力量正是中国人的家国情怀、爱国精神。

三、书写地缘乡愁,建构地缘共同体

滕尼斯认为,“地缘共同体”是“血缘共同体”的进一步发展,地缘共同体直接表现为居住在一起,而地缘共同体又发展成为精神共同体,在相同的精神方向上发挥凝聚作用。地缘共同体的基础是区域地理环境的共居特征,在文化上表现为历史、道德、习俗、信仰、民族精神、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共同共享特征。新主流短视频的“共同体美学”还体现在通过创新形式书写地缘乡愁、建构地缘共同体方面。“地缘共同体”中的乡愁其实是“家国情怀”中的“家乡情怀”,每个人都有家乡,每个人的家乡都涉及某个具体的省份或者城市、乡镇,家乡所在的省份、城市、乡镇所发生的故事和所拥有的风景、美食、民俗、名人等都是乡愁的寄托物,都能凝聚起团结的力量。抖音平台有大量名为“大美西安”“大美重庆”“大美福州”“大美南宁”“我爱重庆”“我爱武汉”“四 川老乡”“安 徽老乡”“广 东美食”“山 东美食”等包含具体地名和乡愁特色的注册用户。这些抖音号本身就是以地缘共同体的建构作为基本创意,他们据此创作的短视频作品往往都着力突出地域共同体叙事,通过风景、美食、民俗、名人等特色地域文化的展示,赢得老乡们的点赞和传播,也赢得其他网民的欣赏和肯定。

短视频平台本身具有“大众化”“平民化”的特点,新主流短视频的作者不一定是入驻短视频平台的传统主流媒体、政府机构、公益组织和企事业单位,也可以是广大短视频用户。对于地缘乡愁的书写而言,在高度互联互通的今天,短视频用户往往既关心自己的家乡,也关心他人的家乡,因为那些地方都是中国人的家乡。在他们的作品中,往往能够创造出既突出又超越地缘共同体意识的优秀短视频作品。2021年7月发生的“河南特大暴雨”牵动着每个中国人的心,在危险笼罩的时刻,人们在短视频中看到的是互不相识的人为了生命紧紧拥抱在一起,无数爱心企业和爱心网友给河南捐款捐物,无数短视频用户纷纷创作支持河南、爱河南、挺河南的作品,在大灾大难面前真正展现出乡情力量和人间大爱。如抖音用户“北京小伙·羽铮”创作的《今天,我们都是河南老乡》通过类似于双人相声一捧一逗的方式来讲河南对中国及世界的贡献,为曾经遭受污名化的河南正名。该条短视频对河南的研究与了解达到了专业级水平,类似于相声的创新表现形式,既诙谐,又能体现出不同凡响的语言艺术魅力。短视频中所讲述的河南故事能勾起广大网民的河南乡愁,激发起基于河南的地域共同体意识。该条短视频的创作者是一位“北京小伙”,他显然超越了地缘共同体,是作为一个中国人去关心河南的。该条短视频收获了近400万个赞、近16万条评论。

书写地缘乡愁的新主流短视频往往善于发掘普通人作为乡愁代言者,讲述普通人的故事,让网民感觉更加亲切和真实。2020年一个名为丁真的普通藏族少年意外走红,短视频中的丁真脸上带着纯真干净的笑容,穿着一身民族服饰,周边的环境呈现出原生态之美,这些引起广大网友对这个川藏少年的好奇。很快,网友们的呼吁和短视频平台的不断助推促使丁真变成了四川理塘的代言人。短视频中远离城市喧嚣的格聂雪山、苍茫的草地、奔腾的骏马等都成为四川理塘的标志性乡愁元素。随后,借助新媒体平台,在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之下,文旅企业深度挖掘理塘文化底蕴打造新型产业,充分利用藏区民族文化特色,建造了仓央嘉措博物馆等旅游打卡点,还举办骑马节、康巴汉子选美大会等特色活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6]86-89在此案例中,新主流短视频抓住了最能寄托藏区地缘乡愁的理塘藏族少年丁真进行创作,以真实亲切的形式向全国网民展示其家乡风景,吸引大量游客产生地缘认同,前去旅游和消费。

四、传播中华文化,建构文化共同体

新主流短视频的“共同体美学”还体现在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传播方面,通过对中华文化的精短、传神和唯美展示,建构文化共同体。“文化共同体”是“以某一共同关心的文化现象为纽带结成的文化群体”[7]705,这一带有共同性的文化群体可以是在地(L ocalization)的,因地缘文化相同而被建构;也可以是脱域(Delocalization)的,超越了地域与国家界限。传播中华文化既要促进本国本土人民对自己文化的充分认同,建立文化自信,建构在地的文化共同体;还要促进外国外邦人民对中华文化的了解和欣赏,促进文明交流与互鉴,建构脱域的文化共同体。新主流短视频对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弘扬,有助于建构这两种维度的文化共同体,促进人民团结和世界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就是“要按照时代的新进步新进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8]147。新主流短视频对中华文化的传播,既是传承,也是发扬;既传播其传统精髓,又赋予其新时代内涵。走红国内外短视频平台的中国姑娘李子柒,通过浸润“乡愁”感觉的诗意生活,持续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文化故事。她以诗意传神的光影创意,将中国传统家庭生活中的食物、耕作、习俗、节庆、家人等标志性要素转化为生动鲜活的影像。即便短视频的受众来自世界各地,影像中田园风光、自然景物、四季变换、稼穑耕种、人伦亲情等内容呈现出的东方文化特色也无需翻译解说,都能被直观感觉得到。毫无疑问,李子柒创作的系列短视频具备强烈审美感觉和正能量特征,能够通过其感染力在本土和域外建立起两个维度的中华文化共同体,实现了对中华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和跨文化传播。

新主流短视频能够牢牢把握具有“新时代感”的社会体验,结合新颖的形式创意和精心的内容编排让观众产生强烈的共鸣,充分激起网民的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2021年河南卫视举办的《河南春晚》唤醒了大众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同年河南卫视还推出了《七夕奇妙游》《重阳奇妙游》等多个庆祝传统节日的晚会,一经播出后同样迅速引爆网络赞誉和传播热情。2022年清明节,河南卫视又推出了《清明奇妙游》,同样热度不减。这些电视节目播出之后,河南卫视又将《天地之中》《唐宫夜宴》《陇上踏歌行》《千里落花风》等精华节目的高燃片段进行多样化短视频展示,其中《唐宫夜宴》《洛神水赋》等短视频片段在抖音、快手、B站等平台上获得全网超过30亿次的点击量,掀起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盛大观赏热潮。这些短视频尤其注重展示最唯美的瞬间,让受众从中感受盛世的繁华如梦和历史的风云际会,体会到河南卫视国风文化节目的用心与创新,体会到作为文化共同体一份子的自豪。

不仅主流媒体在生产适应短视频美学的中华文化短视频,短视频用户中的民间力量更是不可小觑。一些普通海外华人华侨也自觉加入了创作新主流短视频、传播中华文化的队伍。他们创作的中华文化短视频深刻影响了所在社区和外国网民,形构了脱域的文化共同体,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在B站平台上,美食区UP主(Uploader)“老少女阿珂”在英国居住,在她的短视频中,她经常会为英国公婆做“叫花鸡”“佛跳墙”等中华美食,也会带公婆体验汉服、旗袍、唐装等中华服饰,并且邀请更多英国朋友一起体验。2022年央视春晚还专门邀请阿珂展现在英国庆祝中国春节的仪式感,视频中的阿珂身着中国汉服与英国婆婆一起游逛伦敦中国城置办年货,这让许多同在海外的华侨华人都感受到浸润共同中华文化传统的浓浓乡愁和年味。网友们纷纷在阿珂的短视频中留言:“喜欢这种文化输出方式”“作为炎黄子孙,真的很骄傲”。诸如此类的短视频UP主还有“雨琪在芬兰”“Alex在比利时”“保罗在美国”“中奥米拉家”等,在他们的短视频中,美食、节日、唐装、汉服、古筝、二胡、剪纸、泥人、太极、熊猫、书法、汉语等大量中华文化符号在一个个日常情境中得以真实而亲切的展现,而且展现的方式通常是中外友人在一起。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网民,看到这些短视频,都会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体会到跨文化传播和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

五、追求共情共振,建构情感共同体

新主流短视频的“共同体美学”不仅体现为作品内容层面的“共同体叙事”,建构国族、地缘、文化等不同维度的共同体,还体现为受众接受层面的“共情共振”,作品与受众建立起情感共同体。实现“共情共振”的基础除了“共同体叙事”,还有平民视角、庄谐并重、以小见大等影像叙事技巧。

经过多年发展,短视频已经作为“新的尺度”深深嵌入和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一条条短视频背后的创作者,就是一个个普罗大众。海量短视频以碎片化方式拼织描画了普通人的生活全貌。从观看到拍摄,从现实到网络,短视频既是百姓接收信息、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又是他们进行日常生活表达的崭新工具。雷蒙德·威廉斯(Raymond Henry Williams)认为,普通人的日常经历就是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除了文化精英,普通人也是文化的创造者。[9]95就短视频而言,普通人就是绝对的创造主力军。普通人不仅创造出低级趣味充斥的短视频作品,也能够创造出贯彻平民视角、传播主旋律和正能量的新主流短视频。在抖音平台上,一个名为“张老九的生活”的用户发布的短视频曾被多家官方媒体报道和转载,视频内容就是这位外卖小哥张老九的点滴生活。尽管生活辛苦和不易,但张老九总是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许多网友留言:“他宣扬的不是苦难,而是面对苦难依旧乐观的精神”“满满的温暖和正能量”。B站up主“田野上的繁荣”是一名来自河南许昌的货车司机,他的视频就是记录自己的日常生活,每天开着货车,边吃饭边讲年轻时的个人经历。同时,他在货车上张贴寻人启事、积极为河南捐赠善款以及物资的举动又体现出普通老百姓的闪光之处,让人感动不已。就是这样贯彻普通人视角、体现老百姓智慧、弘扬民间正能量的短视频,越来越成为短视频的新主流。一些主流媒体也积极借鉴这样一种平民视角叙事,去纪录和传播生活中不断涌现的“善人善事”,让短视频平台充满温暖的共情共振。

和传统主旋律视频过于严肃庄重的形式不同,新主流短视频在叙事内容与方式上进行了适应智能传播时代和短视频媒介的改革,不再板起面孔传播,而是讲究庄谐并重的风格,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受众共情。以“四川观察”政务媒体为例,其创作和传播就讲究“庄谐并重”,凭借开放融合的姿态和庄谐并重的传播形式打造出一个多元化、高品质、接地气的短视频新媒介,在抖音上拥有约5000万的粉丝群体和超过30亿的点赞量。例如,最近“四川观察”在抖音上发布的“失控三轮车即将撞到老人,刚入警的他徒手挡车”和“食堂爱意大叔抽空翩翩起舞,平凡生活里的浪漫”两条短视频,都是将正能量的主题寓于诙谐轻松的影像中,由此获得了网友们的大量点赞和评论。“四川观察”也被广大网友们亲切地称为“观观”,并且有网友调侃道“四川观察,四处观察”。“四川观察”通过更加人性化、生活化、轻松化的方式传播正能量内容,打破了传统主流媒体严肃庄重的形象,与受众之间成功建构了情感共同体。

新主流短视频所建构的“共同体美学”倡导“以情感人”的传播态度,重视通过普通人的微观视角讲述主旋律故事,从而更好地影响受众,凝聚起人民的情感和力量,建设更加美丽和谐的中国。人民日报抖音号发布过一条短视频“社区防疫工作人员三次摔倒,三次艰难爬起”,网友看到这一幕也感同身受,评论里充满着令人温暖和动容的话语:“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在该抖音号众多抗疫短视频中,主人公还有遵守规定居家隔离的老百姓、风里来雨里去送货的快递小哥、身着防护服的抗疫志愿者、指挥交通的警察等等,这些短视频都以伟大的平凡人为主角,以小人物的故事呈现大中国的形象,以平凡人的善举拨动一颗颗中国心,从而赢得广泛共情。

六、结语

随着短视频用户数量和人们短视频消费时间的同步快速增长,短视频已从媒介和艺术边缘进入中心位置,成为深刻影响中国和世界的新艺术和新媒体,也成为引领网民认知、左右舆论风向的主阵地。传统主流媒体作为传播主旋律、主流思想、主流文化、主流价值的中坚力量,必须积极融入这一主阵地,以“全媒体”“融媒体”思维去经营这一新艺术和新媒体。截止目前,几乎所有省级以上主流媒体都进入了主要短视频平台,都开展了短视频业务。但是,相当多的主流媒体在短视频平台所发布和更新的主旋律短视频还没能摆脱传统电视媒体的制作和传播逻辑,还是习惯于对电视长视频进行切割式剪辑,还是习惯于庄重严肃的风格和居高临下的架势,没能从根本上以适应短视频这一新艺术和新媒体的原创方式进行制作和传播。显然,主旋律短视频需要进行“新主流短视频”转向,按照真正属于短视频逻辑的新美学——“共同体美学”去创作和传播。即,以平民视角、庄谐并重、以小见大等技巧去进行短视频的“共同体叙事”,以“短而精”“短而亲”“短而小”“短而新”的创作去建构国族共同体、地缘共同体、文化共同体和情感共同体,以“共同体美学”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可亲、可敬、可爱的中国形象,提升中华文化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影响力,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共同体建构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论相对独立的刑事涉案财物处置程序之建构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爱的共同体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