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教育实验下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以“向日葵班”为例

2022-12-16谢鹏琪

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5期
关键词:教室理念班级

谢鹏琪

(兰州市实验幼儿园,甘肃 兰州 730070)

自开展新教育实验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和教师对新教育实验的研究探索涵盖学科广、范围大,尤其对中小学教育的意义深远。但在幼儿园中新教育实验的探索十分有限,且以环境构建、集体教学活动为主要教育实践主体,对幼儿园完美教室的文化构建研究几乎空白。

幼儿园是幼儿脱离家庭,进入集体生活的第一次体验。幼儿园的班级、教室将是幼儿生活三年的场所。班级内的环境、教师、同伴是幼儿成长可见的影响因素。教室所形成的场域、教师的理念、言行,家长对教育的认知,都将影响班级幼儿的成长与发展。本研究自2019年起即在“向日葵班”中实践新教育对“完美教室”的相关理念,致力于班级文化的构建,以期通过教育实践及课题研究,积累适宜幼儿园阶段的班级文化构建策略,进而为新教育理念如何结合学前期儿童身心特点和教育规律落地提供参考。

一、新教育的文化主张

从教育的文化视角来看,新教育的教育主张和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情怀、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以及优良传统。自觉把中国文化作为自己的精神家园,作为教育的根基和创造之源;通过努力,推动文化的自我创生,让中国文化的根本精神在我们这个时代重新显现并焕发活力。[1]P62新教育来源于、栖息于传统文化的同时,还提倡吸收西方自然科学、哲学和各种文化的精髓。

在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之一的“缔造完美教室”中,阐述教室文化是完美教室的灵魂,是一个班级的使命、价值观、愿景的集中整合与体现。[2]P139由新教育实验的文化主张可以看出,新教育实验的根与魂,是对中国文化根本精神的重新显现与焕发。因此,新教育实验下体现的班级主体——幼儿、教师、家长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的班级文化,也一定是建立在对诸如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悲天悯人、立己达人、知行合一等等的中国文化精神的传承与发扬之上的。

二、新教育理念下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幼儿园班级文化建设缺乏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研究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从幼儿园到高中甚至大学的完整教育形态,在全国中小学广泛开展教育实验实践,获得了丰厚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然而在幼儿园,新教育实验的实践与研究却十分有限,这体现在现有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足上。当前新教育实验在幼儿园阶段的研究数量少,且主要在环境创设和教学活动中,对新教育理念下的班级文化研究更是空白。究其原因是虽然新教育实验的出发点与教育愿景涉及全学段,但目前现有的课程与行动却主要集中在中小学,对幼儿园阶段来说,能够“拿来即用”的实践指导不多。

其次,幼儿园阶段对新教育理念的研究缺乏深度,幼儿园教育思潮变革迅速,瑞吉欧、STEM、深度学习、安吉游戏等理念浪潮此起彼伏,在信息迅速变革与转化的当下,幼儿教师要想深入学习并实践某种教育思想,不仅需要自身的钻研与思悟,还需要园所的支持。因此,要想新教育实验能够在幼儿园落地生根,还需要幼儿教师在学习、领悟的基础上,将新教育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教育理解与思考,实践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完成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的回归,生成适宜幼儿园土壤的新教育行动。

(二)幼儿园班级文化构建缺乏与本土文化、园所文化的思考与联结

班级文化的形成与班级教师的人格精神、教育思想甚至日常的言行举止都密不可分。教师在建班之初,对班级文化的构想往往基于自身的精神文化涵养,带有随意性,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也缺乏对幼儿文化积淀的意识,班级文化构建与民族文化、本土文化、园所文化的联结不足。

教育首先解决的是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要有根、有魂,必然扎根和生长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新教育的文化主张,无论是学校、园所还是班级,要开展新教育理念下的班级文化建设必然应当根植于民族与本土文化,生长于园所文化。

(三)班级文化建设浅表化,难以形成集体的精神价值及生活方式

新教育提倡给教室命名并用一些意蕴深刻的象征物,如班徽、班旗、班歌、班诗、班训等作为班级文化的载体,使班级文化得以呈现。教师往往在建班之初,就构思好了班名、班徽,后期也以完成班诗、班歌的创作为目标。但是,拥有班名、班徽、班歌,不等同于形成了班级文化。无论是具象化的命名还是象征物,都应当是在形成了集体人格、共同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之上,共同构建起来的精神意向。如果班级没有形成共同人格,在班级中没有发生动人的、散发着人性温暖的故事,再独特的班名、好听的班歌也难以打动人,因为它不具有精神的感召力。单纯对符号等象征物外在形式的追求,不是新教育理念下班级文化核心精神的领会与具象化,难免让人觉得“有皮无骨”,缺乏灵魂。

三、新教育理念下班级文化构建的策略

(一)提升幼儿教师专业性,增强教师职业幸福感

提升班主任的专业性,不仅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是改变班主任工作现状的迫切需求。[3]P66新教育实验最重要的逻辑起点是教师的发展与成长。[4]P64教师的专业成长一方面可以提升教师的教育眼界,转变教育视角,是进行新教育实验的内在需要,有助于教师对新教育理念在学前阶段的实践转化和落地形成专业认知,进而生成自身对本班班级文化建构的理解。另一方面,能够通过自身成长,在自主发展与成就幼儿的过程中,体会到教育的尊严与幸福感。

1.转变教育理念,过完整幸福的教育生活

由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幼儿教师不仅是教育者,同时还是保育者,幼儿园课程主要以养成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品质为目标。没有考试和分数,幼儿教师的工作似乎没有“升学”压力,但也让幼儿园的工作质量难以评估。面对每天细碎繁琐的工作,教师容易产生倦怠感,难以享受教育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因此,通过教师专业性的提升,能够转变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幼儿在教育过程中共同成长。不仅如此,教师的成长还能够影响幼儿的成长,带动园所发展。当教师能够内观,通过自身成长收获教育的成就感时,就更容易体会到教育生活的幸福感。

2.转变教育言行,在教育中成就自己与幼儿

完美教室的“美”,应当是由内而外生发的美。要实现教师和幼儿共同的幸福感,教师需要不断修正自己的精神样貌、教育理解,由内而外调整自己的教育理念和言行。在向日葵班,教师们常常坐在一起,交流教育感受,互相吸收近期所学,分享教育经验。正是由于经常性地沟通、学习和交融,班级教师逐渐形成了共同的教育理念,为班级文化构建打下了基础。共同理念的形成也促成了班级教师教育言行的协同一致。如面对幼儿的好动活泼,理解这是年龄特点与个别差异,教给幼儿如何做,而不是喝止幼儿不要做;让幼儿感受到被倾听、被理解、被接纳,形成安全感和归属感;用更多正向语言鼓励幼儿想成为一个“好孩子”,进而逐步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过渡等等。

教育言行的转变,让幼儿感受到了爱与安全,班级规则在师幼和谐的氛围中逐步形成。教师与幼儿都感受着教育带来的改变与成长,良好的心理氛围逐渐形成,教育过程成了师幼彼此成就的人生旅程。

(二)形成班级文化符号体系

以新教育理念为指导的班级文化,其首要标志便是创造出一套彰显自身愿景与价值观的形象符号系统,如班徽、班旗、班歌、班诗、班训、班级承诺(誓约)等。[5]“向日葵班”的班级理念是温暖、积极、勇敢、坚持。班级文化以民族精神中的乐善敦厚、自强不息、坚持不懈为根,传承“质朴从教,幼有善育”的园所文化。并在师幼共同成长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班徽、班旗、班歌。通过课程建设、环境创设、家园协同等途径,从不同视角对班级文化加以填充、完善,使文化符号不仅成为班级集体人格的精神象征,也成为了集体的精神力量。

(三)提升班级文化构建的课程化视野和行为

奠基生命个性化、多样化成长,需要以课程化视野对班级文化内容进行适宜生命成长需要的转型重建与创新探索。[6]由于缺乏对班级文化构建的课程化视野,教师在班级文化构建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低效、碎片的教育行为,导致班级象征物缺乏精神意向,班级集体人格难以形成。教师在班本课程生成时,应当考虑班级文化的价值诉求。

向日葵班自建班起,明晰班级文化建设的路径,小班课程以适应入园焦虑为主,课程目标在帮助幼儿建立安全感,形成初步的班级归属感;中班课程围绕社会性学习展开,逐步形成集体荣誉感,学会处理社会交往中的问题,在游戏、体验中,理解积极、善良、勇敢、坚持等良好品质,帮助幼儿建立自尊及自信。大班以自律和学习品质养成为主要目标,帮助幼儿完成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除此之外,在班本课程建设中,扎根本土文化,围绕黄河主题、兰州城市文化,开展如“金城的桥”“一条大河”等主题课程,联结家庭资源、社区资源,通过游学甘肃省博物馆、水车博览园,徒步滨河路并做环保宣传,调查黄河生态环境和兰州文化等系列活动,在社会实践中,逐步形成幼儿对本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

(四)改善班级环境创设

教室是幼儿离开家庭最主要的生活场所,教室中区角的布置、墙面的创设、色彩的搭配,都对幼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新教育重视人的主体价值,始终强调教室为生命而存在、与生命相联系。[7]P32因此,班级的环境创设要能够与儿童联系,看见儿童的需要,体现儿童的发展。向日葵班在教室创设“向日葵书吧”,书吧允许幼儿从家中带来“伴读”伙伴(玩偶),有效提高了幼儿的阅读兴趣;班级主题墙上,是幼儿用符号、图画记录的生活趣事、学习故事;班级约定,也是在师幼协商后,幼儿自主绘画张贴的。人文性的环境既是班级文化的体现,也是影响班级文化的隐性力量。

(五)家、园、社协同育人下的文化融合

根据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论”,幼儿是在社会环境以及与成人的不断互动中学习的。班级文化的建立,离不开家长对班级文化的认同,特别是在学前阶段,幼儿在规则和是非意识形成期,家庭对幼儿的成长影响显著。家园共育的重要性应当被看到和认可。如何构建家园共同体,让有着不同教育背景、生活环境的家长认同班级文化,形成共同的教育愿景,在幼儿园阶段对班级文化形成和巩固非常重要。

向日葵班通过每日家园微沟通、家园好书共读、每月一次线上微型家长会及创新生发于班本课程的亲子社团活动,加强家园合作与沟通。家长通过亲身参与,家园合作,加深了对班本课程的理解,形成对教师教育理念的理解和认同,进而逐渐融于班级文化中,成为班级文化建设的共同体。

班级文化既是班级中幼儿、教师、家长的集体人格、价值系统,由班级主体缔造,是一个民主创造的过程,同时班级文化的根苗也孕育于我们的民族精神、语言文化,是一个传统继承的过程。新教育实验中,教师在构建完美教室班级文化时,既要考虑班级文化的来源与走向,也要从整体上把握文化构建的步骤和途径,最终实现班级主体幸福的生命成长状态。

猜你喜欢

教室理念班级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环保节能理念在建筑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
班级“无课日”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313”教室
班级“四小怪”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如何缔造完美教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