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观转向与武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策略探析
2022-12-16李红海孟峰年石江年李颖侠
李红海,孟峰年,石江年,李颖侠
(1.西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2.兰州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教学部,甘肃 兰州 730070)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一颗瑰宝,武术历来在我国体育课程教学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分量,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如何使这一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扬,追根溯源需要大批的、高素质的武术教师队伍。武术教师的素质决定了武术课教学的质量,而武术教师的素质又取决于武术教师拥有的知识,那么武术教师应该拥有什么样的知识?这种知识跟其他学科的知识有什么不同?这种知识是怎么生成的?要回答清楚以上问题,仅仅依靠体育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我们对人类知识观的发展进行认真的梳理,在此基础上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对这种知识的构成要素进行分析,进而探究这种知识的生成策略。正本清源,不仅有益于揭示武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本质,为其合法化进行辩护,而且可以提高武术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武术课教学质量,深化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
一、知识观转向及其对武术教师教学的启示
所谓知识观“就是关于知识是什么以及它何以可能的学问。”[1]知识观主要涉及到人们关于知识的概念、知识的性质、知识的价值等问题的看法与态度。传统知识观受柏拉图哲学的影响,将“真”作为知识的哲学认识论标准,以追求知识的“真理性”“普遍性”“中立性”“客观性”“逻辑性”等为范式。
(一)知识观转向与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的兴起
1958年,英国思想家波兰尼[2]P4-13(Michael Polanyi)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改变了人们对知识的传统观念和看法,他认为人类的知识有两种,一种是可以通过语言文字、图像、数学公式等方式表达清楚的,他将其称之为显性知识;还有一种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更多的是人们关于自己行动、行为的知识,波兰尼将其称之为缄默知识。继波兰尼之后,福柯对16世纪以来出现的“知识型”进行了分析,批判了这种“知识型”中人的消解和“不在场”;摒弃了传统知识观的种种缺陷,后现代主义知识观在知识的认知上发生了根本的转向,从重视知识的客观性转向重视知识的主观性,从重视知识的普遍性转向重视知识的情景性,从崇尚知识的权威性转向追求知识价值和意义的多元化。
受波兰尼、福柯等人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艾尔巴兹(Elbaz.F)、舍恩(Donald Schon)、范梅南(Van Maanen)等各国不同学者开始反思现代教育学的知识体系应该向更为彻底的实践取向转变,关注教师来源于实践活动中的知识,探究“活动”或“行动”本身蕴含的知识属性。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研究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兴起的。
(二)知识观转向对武术教师教学的启示
首先,知识观的转向赋予了武术教师知识以合法化的身份。在传统知识观的视域下,知识的面孔是冰冷的,是靠理性思辨和逻辑推理得来的,与人们的“行为”或“行动”无关。武术教师从事的教学活动主要是以身体为载体而展开的,且大多关涉人的“行为”或“行动”,自然这种活动过程中的知识属性问题是遭到质疑或否定的,常见的现象就是自古以来人们习惯把以传授武术为职业的人称之为“师父”而不是“老师”。后现代主义知识观把内在于人们行为中的“直觉”“诀窍”“洞察力”等行为以及行动本身都赋予了知识的身份,使得这种长期以来被忽视、被压抑、被剥夺了资格的知识取得了合法化的资格,使其重见天日。
其次,知识观的转向对武术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做出了新的文本解读。体育学科领域里以往对运动技能的学习过程和机制主要是从生理学角度进行的,波兰尼的“缄默知识”理论对运动技能的学习方式和过程做出了全新的文本解读,赋予了这种“技能”以知识的属性。他以骑自行车和游泳为例,对缄默知识的显性化及其学习机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我们从事武术教学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使得在具体的武术课教学中,教师不再顽固地秉持一种知识形态,而是大胆地杂糅了个人的理解,使得武术教学更加直观、生动。
二、武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涵与构成要素
(一)武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内涵
艾尔巴兹[3]认为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指“教师在专业实践中信奉和使用的知识,是教师基于以往教育经验在面对具体教育实践问题时所呈现出来的知识。”据此,可以将武术教师实践性知识看作是武术教师在基于以往教育经验基础上形成、并信奉的,在具体武术教学中表现出来的个体性知识。这种知识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它更多地关涉到人的行动,大多很难用语言表达,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会自发地、无意识地、甚至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具有鲜明的缄默性特征,往往通过武术教师的“教学风格”体现出来。
同其他体育项目的教学相比,武术课教学既有与其相同之处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武术教师工作的繁重性,武术教师的教学工作是“手把手”式进行的,每个动作都需要教师“一招一式”地比划出来,是典型的“师徒式”传授,一堂武术课中教师的运动密度不低于甚至高于学生。其二是武术教学工作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渗透在动作技能学习的每个环节中,首先,武术动作的种类纷繁复杂,有徒手的,也有器械的,有单打的,也有对练的,可以说拳打脚踢刀、枪、棍、剑“十八般武艺”要样样精通;其次是动作方向路线变化多端,或腾挪躲闪,左旋右转,或折叠往返,前后空翻,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再次是运动动作速率时快时慢,时而犹如暴风骤雨,时而又如行云流水;最后是动作的衔接、配合要求较高,“每一动作包含的因素诸多,如手、眼、身、步的配合”[4]此外,还有身与心的统一,内与外的协调,刚与柔的相济等。其三是武术动作技能的默会性,所谓“默会性”就是“内隐性”或“难以言述性”,它是一种“理解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需要学习者去“体悟”和“感受”。比如太极拳追求的“天人合一”“阴阳平衡”思想,具体到武术教学中它是一种“意境”,通过武术教师的动作神韵表现出来,具有强烈的情景依附性,而绝非语言能够表达清楚的。
无疑,武术教学工作的特殊性对武术教师的知识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具备了大量、丰富的实践性知识,才能在具体的教学中达到化繁为简,举重若轻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对实践性知识的构成进行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在此基础上探究实践性知识的生成策略,不断地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智慧。
(二)武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构成要素
不同学科的教师在实践性知识的结构上不尽相同,基于武术学科和教学自身的特点,武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结构上至少应该具备以下要素:教育信念、自我知识、教学机智、教学策略和人际交往。
1.武术教师的教育信念
信念是“坚信某种观点的正确性,并支配自己行动的个性倾向。”[5]P99-100武术教师的教育信念是其自身专业发展的航标和灯塔,是其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内在驱动力之一,是武术教师经过实践所确信并恪守的东西。后现代主义知识观消除了信念和知识之间的严格差异,将教师的信念视作一种个体性的知识,认为所有的知识(包括信念)只有通过个体的主观构建才会对主体产生一定的意义,由此来看,不同教师所秉持的教育信念不尽相同。表现在具体的武术教学中,信奉武德传授的教师更加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着装、礼仪和言行举止,而信奉武术动作技能传授的教师则更加强调教学中学生动作学习的准确性、规范性和有效性。
2.武术教师的自我知识
武术教师的自我知识主要包括教师对个人特征的认识、个人效能的认识和个人与他人关系等方面的知识。个人特征的知识主要包括武术教师对自己气质、性格、能力、年龄等方面的判断;个人效能的认识主要包括教师对自己教学能力、教学风格、教学特点的判断;个人与他人关系的知识主要包括教师对个人与他人(领导、同事、学生等)合作关系的判断。巴西学者德博拉[6]认为教师在养成自身的实践性知识时应当考虑到学生自身的身体文化背景及其个人喜好的成因,这一观点无疑是在提醒我们在武术教学活动中开始之前教师对学生身体的熟知程度(包括受教育背景、身体技术技能现状、个人学习动机、喜好等等)必然也构成了武术教师实践知识的一个重要部分,因为学生同教师一样也是带着文化背景走入课堂的。
3.武术教师的教学机智
武术教师的教学机智是指武术教师在面对瞬息万变的武术课堂教学情景时表现出来的一种及时、准确、果断的判断力。它是武术教师教学智慧和艺术的结晶,是武术教师师生观、教学观和课程观的折射,更是武术教师个人知识、经验与人格的统一。在武术课堂教学中成功地运用教学机智往往可以起到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化尴尬为幽默的效果。例如,一次散打教学课上,教师在动作示范时因为重心不稳摔倒在地,在倒地后以一个“鲤鱼打挺”动作漂亮地站了起来,成功地“化险为夷”,博得了学生雷鸣般的掌声,之后,教师不慌不忙地对学生说:“一个人跌倒了不可怕,可怕的是当了懦夫,所以从哪里跌倒要从哪里爬起来……”在摆脱尴尬局面的同时,又及时地对学生进行了思想道德和意志品质的教育,可谓达到了“一箭双雕”的效果。
4.武术教师的教学策略
武术教师的策略性知识是基于个人教学经验和实践反思的基础上形成的,反映了武术教师对武术理论、教育理论、养生理论以及哲学等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武术教学管理策略、武术教学组织策略和武术教学评价策略。通俗来讲武术教师的策略性知识就是解决具体“怎么做”的问题,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属于程序性知识。
5.武术教师的人际交往
武术教师的人际交往主要指武术教师与他人(包括课程教学专家、学校领导、同事、学生家长、学生等)之间在心理和行为上相互影响的过程。室内课程的教学主要以“书斋式”“冥思苦想式”的方式展开的,是在一种相对“静”的状态下完成的,而武术学科多是在室外进行的,需要执业者具有高度的热情与激情,在知识的传授方式上除了口头语言更多则是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来进行的,在师生交往的过程中武术教师对人际交往原则(公开、公正、公平、默契)的理解也多是通过身体语言来表达的,比如微笑、鼓掌、点头、竖大拇指等。武术教师的人际交往知识还体现在日常课堂的教学和管理中,例如上、下课的礼仪(抱拳礼、鞠躬礼),对学生群体动力的把握(口令、口诀、语气词)等。武术教师的人际交往知识不仅能有效地传授课堂知识还能充分地调节课堂气氛,使课堂充满激情与乐趣,如,在初级刀术第一段的教学中,教师呼“1”,学生边做动作边呼“弓步缠头”,教师呼“2”,学生边做动作边呼“虚步藏刀”……这种师生交往知识不仅能使学生有效地记住动作的名称、顺序、衔接,还有助于建立完整的动作概念,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当然,武术教师各部分知识在具体实践中所起的作用并不是均分的,在结构中愈是处于中心部位的知识对武术教师在强度和力量上影响便愈大,也愈加稳固,如教育理念在武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中居于核心的地位,因此,对其他知识的影响也最大。而且,在知识的结构组成上各种知识之间存在着一种交互的关系,即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如武术教师个人知识的深化有助于其教育理念的更新,而教学机智和教学策略知识的增长又有利于其个人知识的丰富和进一步完善。
三、武术教师实践性知识的生成策略
(一)重视武术教学实践
顾名思义,教师实践性知识主要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情景中运用或产生的知识体系,教学实践是这种知识形成的主要环节。同样,武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也主要是从教学实践中获取的,在武术课教学中教师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进而将这种经验提升为教学智慧,一方面,武术教师运用这种教学智慧对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强化,另一方面,运用这种知识对自身原有知识体系中不合理的部分进行筛选和剔除,为获取新知识铺垫或创造条件。基于武术教师教学工作的特点和专业化发展的需要,我们对武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获取实践性知识在路径、方法上做出了以下思考。
1.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
这里所指的“导师”是指在武术教学工作岗位工作多年并具有高级职称的中、老年教师。同刚入职的青年教师相比他(她)们具有更加丰富的武术教学经验,对武术教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建立青年教师“导师制”有利于青年教师在短时间内更快地掌握武术教学的知识与技能,较早地完成角色转换。而且,由于这种指导是面对面、手把手地、“学徒制”式的指导,从缄默知识论的视角看更加有利于青年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取。
2.构建武术教师“实践性知识共享”机制
亨德里克斯[7](Hendriks)从文化学的角度指出:“知识共享是一种交流的过程,在向别人学习之前,自己也得有相应的知识量。”亨德里克斯关于知识共享的定义来引发出了以下问题:既然知识共享是一种交流过程,那么交流的对象是谁?如何交流?知识交流的目的是借鉴他人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所以,这里武术教师交流的对象是指那些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精品课程教师或专家型教师等以及在武术教育教学领域里有一定影响力的人物。交流的方式一是请进来,聘请这些优秀的教师以学术报告、座谈会、公开示范课的形式传授他(她)们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智慧,二是走出去,以访问学者、在职培训等形式到一些武术名校、武术特色学校、体育院校、“985”“211”全国重点大学去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课程理念和教学方法,以观察、体悟、对话交流等方式获取有效的实践性知识达到知识共享的目的。
(二)倡导“行动反思”
舍勒的“在行动中认识”和范梅南的“实践智慧”学说诠释了实践性知识的两个基本特征,一是这种知识是以“个体”为载体而存在的;二是这种知识需要通过个体的反思和行动才能形成和发展。概莫能外,自我反思同时也是武术教师实践性知识获得的主要途径。武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会遇到许多问题的困扰,如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够高涨,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常出现各种越轨行为,还有教师自身难免也会出现一些失范行为,比如失语,示范不到位或示范错误等,面对此类困惑或冲突武术教师就得想方设法解决问题,会认识到原有知识的不足和弊端,在对发生的武术教学情景不断反思的基础上,会对原有的知识体系进行批判筛选,进而形成新的、有价值的实践性知识。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探究武术教师的行动反思方面,建议采用“札记反省法”进行。札记反省法是教师通过对一些教学事件、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的描述、观察、分析和反思,发现和总结其中蕴藏的意义,近年来在研究实践性知识中被经常采用,是一种叙事性研究方法。武术教师运用札记反省法应该对以下方面的活动进行反思。
1.对武术课堂中特定事件的反思
主要指武术教师对教学中某一事件的发生原因、处理方式、处理结果等方面的反思。例如,某次教学中,当学生之间发生冲突时,教师课后将学生之间引发冲突的原因、造成的结果、当时采取的措施、处理的结果是否满意等以札记的形式表现出来,通过反思审视自身的行动,整合并生成新的实践性知识体系,有效防止此类事件的再度发生。
2.对以往教学经验的反思
在教师的经验结构中,并非所有的经验都是有价值的,札记反省的目的主要就是批判性地选择在特定情景中何种经验是有效的并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师提升自我,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武术教师要不断反思、追问“今天的武术课教学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有哪些不足之处,原因何在?”审视自身经验中哪些是与教育教学规律相符合的?哪些是相违背的?
3.对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反思
如前所述,许多武术套路在方向、路线、速率上变化多端,教师要不断思考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更加合理,何种示范更加直观生动。另外,由于教授对象在水平和能力上往往参差不齐,教师还要反思采取何种教学策略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才能起到因材施教的效果,这些因素都是需要反思的对象。
(三)加强武术教师培训
专业培训也是武术教师获取实践性知识的一个重要来源。一个优秀武术教师的成长需要多年的投入,武术追求“童子功”,许多技能突出的教师大多有体校抑或武校学习的经历,竞技体育体制的弊端致使许多人错过了系统接受文化课学习的机会。通过培训既能更新和提升他(她)们的教育理念,又能掌握新的武术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有助于教师促进自身实践性知识的形成。而且,富有成效的培训还有助于武术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得失,总结武术教学经验,最终形成个人的武术教学智慧。此外,武术教师培训能将不同特长、不同风格的教师汇聚在一起,有利于相互之间切磋技艺,取长补短,促进自我知识不断更新。
总之,关注武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提升武术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关键所在,尽管目前学界关于武术教师实践性知识问题的研究还是凤毛麟角,但随着武术教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教师专业化的不断发展,这一问题必将引起人们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