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教育:建构校园生命美学的理念体系与践行路径
——以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为例
2022-12-16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唐文红
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 唐文红
从教育本体的视角来看,教育是以人(学生)为本的,其目的在于向人类传递生命的气息,其本质在于追寻生命的意义和提升生命的价值。而“美”作为生命的价值与意义的一种极致体现和载体,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个结果;既是一个手段,又是一个目标。生命美不美关键在于人美不美,而人美不美核心又在于教育美不美。因此,作为教育的绝对主阵地,校园最核心的美学概念和对象就是生命之美和人之美。
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个思考,笔者于2010年在全国首提“美好教育”理念,并在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落地实践。2019年6月以来,随着以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为依托的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正式揭牌成立,“美好教育”的理念先后在深圳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集团)“一本部六校区”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其理念内涵不断丰富,其实践路径屡有拓展。13年来,从生根萌芽,到散枝长叶,再到开花结果,“美好教育”理念创造了深圳教育发展的一个又一个“美好样本”。
一、美好教育的目的:回归生命之美
就其本质而言,中华文化其实就是关于生命的文化,是关于生命本身的学问。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生命至上,这是中华文化生命观里对待生命的基本态度,重人贵生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这些思想在中国传统生命哲学中都有不同侧面的阐述。如《周易》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孕育生命,长养万物,这是天地最伟大的德行。《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美就是道,道就是美,生命内在的自我发展和成熟就是道、就是美。《易经》又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所谓生命之美,其实就是生生不息。儒家倡导“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讲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由此可知,生命之美即是精神超越。在佛家看来,美就是自性的存在,生命之美即明心见性。
现代美学大家朱光潜认为,生命之美是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自由生长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宗白华认为,美在生命,生命的本质在于精神,美是丰富的生命在和谐的形式中。生命之美即内在的整合、自由、生长,外在的和谐、协调、包容。
综上所述,生命之美主要表现在四个维度:一是生命的原生性。饱满的活力,天然的、旺盛的张力。二是生命的精神性。即我们的精神意识对外的投射,唯有人具有自我反省、自我觉知、自主创造和自我超越的能力,人的精神具有超越性和无限性。三是生命的自由性。生命可以觉悟道、遵循道、运用道,道的自由是无限的自由,所以人的相对自由其实是可以无限趋近绝对自由的。四是生命的德性。人是关系性、社会性的存在,有同情心、同理心,能换位思考,使自己与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处于和谐状态。
毋庸讳言,审视现今不少校园生命状况,不乏病态、扭曲、错位的情况,这是极不利于儿童、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2020版“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的抑郁检查中,轻度抑郁的占比17.2%,重度抑郁的占比7.4%。这组数据令人震惊,更感痛惜。
鉴于此,如何用生命美学改造校园生态,让教育重回生命之美的轨道,成为一个为教育发展定向的核心命题。而这一命题的参考答案,无疑就是基于生命美学延展出来的美好教育。立足于此的生命观,就是生命美学;立足于此的教育,就是美好教育。
二、美好教育的内涵:三性、三生、三将
美学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越。而生命美学是一种靠对生命的体验和直观直指本心的美学,是对自身生命意义的超越。同理,今天的教育是为明天培养人才,因此,教育是对当下生命成长的超越。共同的超越性,构成了校园美学的哲学起点和理想期待。
“切望课程更美好、教学更美好,受过教育的人变得更美好。”这是“美好教育”的理想情怀和崇高追求。再深化一下,可以概括为“三个三”,即三性、三生、三将。其中,“三性”是指顺应天性、培育人性、发展个性;“三生”是指关怀生命、联结生活、充满生趣;“三将”是指将尊重天性作为教育的起点,将培育人性作为教育的核心,将美好生活作为教育的价值导向。
基于这样的生命观、价值观,所谓美好教育,核心其实就是培养美好的人。美好的人不但有外在的身体之美,更有内在的精神之美。而美好教育的任务就是唤醒生命的自我意识和原动力,激发个体的内驱力和创造力,完成自我生命的自觉自由建构,实现生命的升华和内在的自我超越,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提升。其衡量的标准,可以通过“三有三会”实现:有家国情怀、有格局胸怀、有创造情怀,会友好相处、会智慧求知、会优雅生活。
三、美好教育的践行:建构校园生命美学格局的五大路径
好的学校可以在一个人生命成长的旺盛时期、关键时期,给人以美好事物的激励与幽微体验,由此奠定个体人生可以不断回望的、优美乐观的精神资源。所以,“美好教育”的愿望就是办一所让学生有美好记忆的学校,让美的气息、美的内容、美的形式、美的精神成为校园的自然状态,浸润师生的精神生命,从而实现“教育让生命更美好”的理想。
结合“美好教育”13年的探索经验和教训,在如何有效构建校园生命美学格局方面,笔者梳理出了以下五大路径。
(一)营造美好文化,引领生命的崇高美
学校文化是一个学校最根本、最核心的印记,是学校的基因序列,是一棵生命之树。学校文化个性是这所学校的文化内涵和精神积淀。“美好教育”倡导学校文化具有生命的崇高美,即在生命成长的基础上追求高尚的、健全的理想主义旨趣,把师生从当下引向美好的未来,始终怀抱生生不息的理想。
1.文化符号美
文化符号是学校文化的浓缩,传递着学校的思想理念。独特、统一的IA识别系统,既符合审美要求,又彰显学校个性。如学校校徽,整体结构以书本、博士帽组合为原型,书是启迪智慧的钥匙,博士帽意指学生学业有成,翠绿色象征着绿苗崭露,梵蒂绿色象征着那些呵护在绿苗周围的参天大树。每一个文化符号背后都有一个美好的寓意。
2.文化表达美
文化并不是挂在墙上的,而是要内化在师生的心灵深处。“美好教育”文化建设做到了润物无声。以龙岗区外国语学校为例,每周一早上齐唱校歌,对师生而言是一种温柔的唤醒。学校以“美好”提炼办学思想,进行一贯的设计,如办学使命是引领师生走向美好;校训是至善至美;办学理念是与美好同行,与国际接轨;办学愿景是办一所有美好记忆的学校;育人目标是做美好的人。我们设计了“美好文化战略图”,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全面的引领。
3.文化传承美
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其传承性。仍以龙岗区外国语学校为例,学校建校10余年,教师更迭一代,但是新进的教师很快被学校文化同化,走出校园的教师也因带有鲜明的文化印记而被识别。每位新教师都会领到一本“教师文化手册”,里面有美好教师密码、女教师密码等内容。学校还开展了“龙外精神大讨论”和“定义龙外教师”活动,得票最多的“精神密码”将获得“龙外专利认可”,从“它定义”走向“自定义”,做怎样的教师不是别人告诉的,而是自己领悟到并践行着的。这种隐性文化以人为本,获得了师生、家长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二)塑造美好环境,彰显生命的润泽美
“理想的学校必须是一个以涵育生命为目标的校园,不能只有冷冰冰的建筑物。”人创造空间,空间也塑造人。校园无论采取哪种风格,它一定是洋溢着蓬勃的、年轻的生命力的,让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得以恣意绽放,而不是对生命力的遮蔽和挤压。因此,学校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无不高扬儿童立场、生命关怀的大旗,充满书香味、国际味、人情味的“三味校园”,体现的不仅仅是一所学校所具备的人文关怀,更重视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爱。
1.让空间明亮,生命充满阳光
中国美学方法论强调心物一体,人在明亮的空间里就会增强归属感,增强温暖、舒适的感觉。校园一定是一个敞亮的地方,我们要让空间变得明亮,让阳光最大限度地照进来,方式有采用落地窗或增加玻璃窗的面积等,拆掉不锈钢防盗网等阻挡阳光的多余装饰;设置镂空、退台,安装楼顶透明玻璃;等等。
2.让色彩素净,生命尽情舒展
“色彩即思想。”色彩对空间可以起到冷暖调节、视觉上的放大缩小、调整空间形状等效果。在颜色选择上,我们要尽量做到柔和,模糊对比度。如在校园里,VI识别系统设为绿色,因为绿色象征生命、活力、希望;而在办公场所,则采用原木色等暖色系,给人以弹性、舒适、友好的感觉;走廊、楼梯间用亮色系,这些颜色恰能吸收阳光,进一步放大空间的视觉效果。总之,颜色传递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
3.让风格雅致,生命朝向优雅
学校要着力创造一种清爽、雅致、简洁的现代风格,做到干净有序、优雅整洁,营造一种简洁美、大气范。功能布局靠近学生,活动、学习便利。根据不同年龄特征布置装饰品,在校园里面,花木、盆景等根据区域、色彩设置不同的造型、选用不同的花坛花盆,做到一步一景,让景物说话,让学校超越物理性空间的存在,上升为意义丰盈、滋养学生生命的家园。在花草树木的选择上,既考虑其寓意,也兼顾其美观。比如龙岗区外国语学校校树——玉兰树,借用“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美好寓意,让学生有君子品格。
4.为景观命名,生命拥抱人文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一个温暖的名字,温暖的并不是河流和高山,而是我们自己,是我们日常生命空间的温暖。命名就是让冷冰冰的物理建筑空间,以话语方式进入师生的生活世界,在语言中开启人们对物理空间的文化想象,进而建构师生生存的精神空间。以龙外集团本部为例,虽为外国语学校,但景观命名也特别强调古典美,富有人文气息:内圆外方的拱门被赋名为“天圆地方”,典雅茶室名为“一味轩”,素净食堂取名“知味堂”,中式会客厅叫“在兹堂”,教师阅览室为“无境轩”,水塘叫“半亩塘”。还有诸如益清馆、启觉馆、有趣馆等,每一块花草地都有自己的名字,如翠微、枕流、灵犀、寸草、觉浅、栖霞等。于是,一个个班级有了好听的名字,一份份开学礼物也有了有趣的名字。名字是一种身份认同,也是对自我的积极暗示。学生体味一个个含义丰富的名字,受到美好寓意的启迪,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
(三)创造美好课程,深化生命的完整美
课程是学校的核心产品,是学生生命成长的主要供给。创造美好课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以课程深化生命的完整美。
1.课程体系美
课程结构决定人才结构。学校构建“玉兰花”课程体系,核心是“三有三会”的育人目标,中间是核心素养,外层是象征玉兰花瓣的六个课程群,分别是“美·慧、美·德、美·智”等,课程群里是一条条课程链,实现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机融合。“玉兰花”课程体系将办学理念、育人目标、课程目标一以贯之,从理念系统、内涵价值、课链建设、课程实施上进行由内而外的整体设计,共有100多个课程供学生选择,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
2.课程内容美
发掘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社会文化等课程内容的美育资源,丰富学生的生命美育体验。除了常规的美育课程,学校还创造性地开发了“久久语文”“汉字之美”“神奇的纸艺”“艾生活”“I融合”等课程。如让学生背诵经典诗文200首,从诗文中提取生命教育、励志教育等精髓;让学生欣赏书法之美,进行临摹,感受汉字的博大精深;开展折纸、衍纸、刻纸等系列的纸艺课程,让学生将平面的纸变为立体的艺术品,赋予艺术以生命的质感;统整课程融合语文、数学、科技、美术等学科,让学生种植艾草、画艾草、做艾饼、学艾灸,不仅感受到劳动美学,还感受到民俗文化的质朴美。
3.课程实施美
改变课程实施的单一形态,呈现出多样性、自主性、灵活性等特征。学校在目标上突破层级界限,探索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融合,对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进行一体化设计、一体化开发和一体化实施。如体育课程在体育常规课、国家体质测试项目外,依据年级分别设置韵律操、韧性训练、跳绳、篮球、足球、游泳等课程。在时间上突破统一分配,探索实施长课、短课、微课,既有长达90分钟的社团和讲坛类长课,又有20分钟国学诵读课,还有课前3分钟微课。在空间上,充分运用校外实践场所,共建课程基地,广泛研究线上线下混合融合课程样态,建立包含慕课、线上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实验课程的课程库。如校外的“中医药博物馆研学课程”“腾冲研学”,线上的“硬币杂技团”等。在内容上打破静止状态,强调动态生成,如“认领一棵树”“生活与幸福”“我家在龙岗”“走进春天——大运课程”等课程内容根据环境与地域变化和师生的理解变化不断调整创新教学内容。只有课程的完整性,才能最大限度地保证生命的完整性。增加课程供给,调整课程内容,改善课程实施方式,让学生从课程中感受到生命的富足和完美。
(四)打造美好教学,丰富生命的自由美
美的教学旨在提供种种素材与支持,让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增加和扩展学生的经验和交际范围,激励学生的向学之心,让学生自己想学,并且找到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形成自己的思想世界,获得自由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实现自我生命在更高意义上的统一。
1.“五I”教学追求智慧美
以兴趣、信息、方法、质疑、智慧为要素对教学进行模型重组,形成各学科教学范式。在一节“戈德堡机械装置”的科学课上,教师根据“五I”教学理念,设计教学过程“科学探索,分析实验数据,设计新的实验——技术准备,选择工具,学习方法,实践技能——工程设计,解决方案,设计和构建原型,测试验证,形成解决方案”。从一堆零件到一个精密机械,从一个设想到一份研究报告,不仅有知识和能力的习得,还有对科学的热情和执着精神,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创造。
2.平等对话增进信任美
教学大部分以对话的形式存在:人与人对话完成情感发展,人与知识对话完成思维磨砺,人与自身对话完成生命锻造。平等对话让师生彼此信任。教师学会倾听,尊重学生的发言,学会发现学生话语中的独特价值,及时鼓励,有效引导,让学生感受到柳暗花明的乐趣,让自己感受到循循善诱的快乐,而不是遮蔽与漠视学生的错误。拆掉讲台,教师不再高高在上,教室前面的空间更像是舞台,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课前3分钟演讲、小型辩论赛、新课小讲师、作业小能手等,学生都是主角。教师尊重学生旧有的认知和经验,充分估量学生的潜力,选择合理的教学方法,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将自身的生命整体融入教学,真切地感受和回应课堂冷暖,对自己形成积极的暗示,使自身的知情意行达到和谐统一的状态。
3.灵活方法增加教学灵性美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对教学方法的钻研,是学生接受程度和课堂调节的关键。教师需要着力让课堂更富灵性美。如历史课上,教师改编的历史歌曲,学生易记易会,唱着歌就把历史学会了。音乐课上,教师创编校园舞蹈,将音、诗、画、舞融为一体,山水入画,歌舞做屏,旋律悠扬,情感激荡。折纸课上,师生合作完成一束玉兰花的制作,裁剪枝叶,鲜花怒放或含苞待放,都是艺术的精雕细琢。道法课上,学生进行法律保护自由还是限制自由的辩论。灵活创意的教学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生命投入,激发了学生的生命灵性美。
(五)锻造美好教师,传递生命的活力美
教师的生命向何而生?在笔者看来,活在师生关系结构中,才是教师生命的本质。其呈现方式有三:一是向着学生而生;二是向着自己而生;三是向着师生、个体和集体彼此的成全而生。
1.迷恋学生成长是奉献美
教育是迷恋他人成长的事业。教师无时无刻不朝向学生,对他们充满注视和期待,并随时回应他们的内在需求,注视、期待、回应他们身上看得见的发展,更注视、期待、回应他们身上看不见的生命成长之内在精神。在龙岗区外国语学校,每个学生就是整个学校,“看见孩子”的三重境界,记住每个学生的名字已经成为教师必备的职业修养。每学期与众不同的开学典礼、班级布置和小礼物以及各种仪式,都给学生一种庄重的仪式教育。班主任坚持写班级日志,三年如一日,并坚信“如果在本子上写满爱的故事,有一天本子上会长满爱心”。甚至有教师一年写了20万字的班级日志。语文教师将学生写的诗编辑为班级诗集。教师办班刊,利用周末时间组织“十岁成长礼”,设立“休闲日”,让学生在校园中享受野外的快乐。学生曾这样回忆教师:“我的点滴小事都有老师的悉心指导与陪伴,无关成绩,只因她的心里有如暖阳般的包容和爱。”这种奉献美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回应和期待,也激活了师生的生命状态——信任、依赖、亲近。
2.追求专业进步是价值美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级的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教师,需要实现自我价值,需要被认可,尤其是学生的认可。“美好教育”主张教师要做学生生命成长的范本。教师对专业的精益求精是对职业生命的敬畏,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体现了“至善至美”的校训。恰如印度哲学家吉杜·克里希那穆提所言:“真正的老师只对自己下功夫,就像磨一面镜子一样,他把自己最终做成了镜子。但他是一面没有目的的镜子,他并不去有意寻找谁的脸来照。它只是在那儿,但来到它面前的人看到了自己。它是一座桥,借着它,你只是来到了你自己。”在龙岗区外国语学校,教师没有老态和疲倦感,能保持持久的专业成长,除了有清晰的职业规划,更多是对专业的热爱和对教育的情怀,从中层干部到副校长都坚守教学一线,树立了良好的专业榜样。最大化实现自我价值就是人才,形成了学校独特的价值美学。
3.立己达人是境界美
教育有两重趣味,至少可以体现在三个维度上。首先,从教与学的关系来看,一是学而不厌;二是诲人不倦。其次,从师生生命关系来看,一是孩子的生命因为教师而美好;二是教师的生命在孩子身上得到延伸,师生的生命并合为一,最大限度地促成学生生命的成全,恰恰是教师自身生命的成全。最后,从个体与集体关系来看,一是个体依附集体,寻找共同的信仰;二是集体张扬个体,在个体的完美中获得整体的完美。
学校就像一个美好的磁场,她发挥着作为集体的独特魅力,为每位教师的成长成才提供肥沃土壤,而每位教师的成长又厚实刷新了集体的高度,重新为个体赋能。学生说每天穿一样的衣服,每天都按部就班地上课很枯燥、单调,于是,学校设立了“私服日” “闲暇日”。“私服日”那天,学校就像是学生的“秀场”。看到学生活泼、自信、快乐的情景,教师也重拾了童年穿新衣服的激动和骄傲。在“闲暇日”,学生带上自制的零食开起了“草坪下午茶”。教师也看到了学生独立、负责任、认真的一面,看到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学会社会性生存的规则和能力,最全面、最真实地了解每个学生,做到因材施教。所以,学校一直是基于学生的需要进行活动设计的,而不是成人的主观安排。“在龙外,我遇见了更好的自己”,这是很多教师的共同感受。大爱无言、大音希声,彼此成全,共同成长的生长力量成就了教育的境界美。
美是校园最显性的特征,是联结真善的桥梁;美是校园最独特的印记,浸润着现在和未来;美是校园最直接的教育渠道,贯通着宏大和细微;美是校园最高的追求,关乎着人文和教化。营造文化美、塑造环境美、创造课程美、打造教学美、锻造教师美,成人之美,美人之美,最终才能美美与共,才能让美成为自然和习惯,构筑起学校的美学大厦,也才有美的学生、美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