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消解科研之痛: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短板的损与补

2022-12-15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22年6期
关键词:科研工作辅导员马克思主义

王 少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2)

科研能力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体现为辅导员九个方面工作职责中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同时贯穿于“组织管理能力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及教育引导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具备开展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工作的能力”等辅导员职业能力中。“如何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是新时代高等教育对高校辅导员的根本要求”。[1]433立德树人既要走向实践又要坚持理论指导,科研能力是辅导员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根基,是辅导员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立得住业、站得稳台的专业化、职业化基础之一。

一、文献计量与认知误区

为了全面了解当前关于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研究现状,本文通过文献计量的方法,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知识图谱分析。通过知网检索,发现关于辅导员科研能力的研究最早出现于2006年1月。在将检索项设为主题=“辅导员”+“科研能力”,时间项设置为“2006年1月-2022年1月”后,得到311篇相关文献。本文采用CiteSpace软件对这些文献进行聚类和时间线轴可视化处理后,生成图1。

结合对部分文献的精读,本文对图1所反映的研究现状作如下阐释:从核心聚类“科研能力”来看,早期研究聚焦于专业引导、创新驱动,并将课题和论文作为能力基础,后期的研究开始关注理论思维和学科背景,重在探索提升科研能力的路径。“专业化”和“专家化”两个目标聚类在思维训练、成绩动机、能力要求、团队建设等方面形成对应的逻辑关系,基本可以总结为专业化最终要走向专家化。在“能力”聚类中能够看到从科研能力角度对辅导员的职业定位,即辅导员是大学生的思想引路人。“对策”和“提升”两个聚类指向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具体措施,学者们早期关注自我学习、思想教育和素质提高,后期根据新时代所面临的新形势提出辅导员要关注网络舆情以及要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重新定位辅导员角色。“大学生”作为对象聚类,指向培养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实践价值,学者们认为可以通过面向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主题班会等工作打牢辅导员的科研实践基础。“队伍建设”“科研团队”两个聚类紧密相关,在专业化职业化要求下,学者们将科研能力作为队伍建设的抓手,而专业教师关键词的出现则表明队伍建设中要重视辅导员的双重身份;专家化则是科研团队建设的依据,在三全育人要求下,学者们将科研团队的范围从辅导员外扩到专业教师和其他行政管理人员。“职业发展”作为结果聚类,在中期才开始形成比较丰富的研究内容,学者们通常将科研能力作为辅导员人力资源优势之一,在对科研能力建设现状的分析基础上指明应当将提升科研能力作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重要路径。

图1 辅导员科研能力研究聚类时间轴

根据文献计量结果,本文发现当前的辅导员科研能力研究存在不少认知误区,这些误区大多与对辅导员现实工作了解不深有关。首先,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要把培养和提升相结合。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发现,大多数新入职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需要的科研能力不匹配,他们通常不知道如何应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辅导员工作研究,在这种情况下,脱离培养的“提升”只能是无根之木。其次,辅导员科研能力是专业化职业化的基础之一,其实质是辅导员在职业中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的能力,而不仅仅是开展理论研究的能力。再次,辅导员科研能力和事务工作能力之间存在隔膜,不能自然地相通。在现实中,理论研究做的不好的辅导员,实际工作却可能做的很好,现实中也不乏理论研究做的不错,但事务工作能力一般的辅导员。这表明那种认为辅导员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呈绝对正相关,以及只要将事务工作做好并善于总结就能提高科研能力的想法过于乐观。第四,辅导员科研能力并不直接指向专家化,辅导员中的专家也不应是理论专家。《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的专业化表现在两个维度上,一是辅导员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关理论及知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务相关知识;二是辅导员在学业指导中要“了解学生所学专业的基本情况,组织开展专业教育”。由此,辅导员科研能力显然不只是第一个维度中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能力,还包括第二个维度中的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学业指导的能力。所以,辅导员不可能仅因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科研能力高就能成为辅导员专家,如果这样的话,那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很多教师都是辅导员专家。辅导员专家应当是既具备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能力,又能够对学生开展专业教育,还能够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学生工作实践紧密结合的专家。最后,不能将辅导员职业晋升双通道理解为两个独立的通道。《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再次重申要“建立辅导员职务职级‘双线’晋升通道”。双通道是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的本质特征,它使辅导员既区别于专业教师,又区别于高校一般行政管理人员。在将辅导员科研能力分为学习、调查、理论运用、实践总结等层次的基础上,很多学者认为具有科研潜力且愿意从事研究的辅导员应该向专家化方向发展,其余的辅导员则可以在兢兢业业的管理工作中向高校后备干部方向发展。这种认识割裂了辅导员双通道之间的联系,实际上是把双通道变成了两个独立的通道,忽视了辅导员职业中实践工作的基石性价值。

针对以上误区,本文着力廓清以下几个事实。第一,培养和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是为了更好地开展辅导员实践工作。“鼓励辅导员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工作进行深入研究,提高科研能力,有助于辅导员总结提炼学生工作经验、提升工作技能和创新工作方法”。[2]因此,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培养提升必须与其日常事务工作紧密结合,打通科研和实践之间的隔膜,使科研能力为实践工作服务,而不是相反。第二,辅导员专家化不是要把辅导员培养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师。不能简单地将辅导员的科研能力理解成文献阅读能力、理论理解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人员的能力,而要把辅导员科研能力与辅导员教育引导大学生行为、引领大学生思想、解决大学生实际困难的职责能力紧密结合起来。第三,辅导员开展的科研活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既有交叉又有特殊性。辅导员进行科研活动要更多地关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要紧跟大学生思想动态,在实际工作中将个例和整体进行比较,探析少数大学生思想出现问题的深层原因,并结合实践经验进行对策研究。

二、现实困境与原因透视

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提升的困境和原因可以在现实中遵循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主观能动性原理发现。多数辅导员提到开展科研工作的困难时,通常有两个理由:一是没时间、二是不会做。“没时间”表明事务工作忙,“不会做”说明不懂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的科研方法。多数辅导员同时存在这两个难点,这两个难点其实也是一体的——因为“没时间”学,所以“不会做”科研。“没时间”难点中所反映的现实困境是辅导员日常所承担的学生管理事务工作琐碎、复杂,在一件工作接一件工作的压力中难以抽出时间去做科研工作;“不会做”主要是因为“专业背景分散,理论基础不够扎实,不善于结合理论深入分析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等制约了辅导员的科研兴趣和能力发展”。[3]由于辅导员队伍的学科背景多元,且有很多辅导员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出身,在时间不充足的情况下从原有的学科研究范式向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范式转变的难度确实很大。

揭开时间紧张和背景多元的面纱,造成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提升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辅导员管理主体和客体的态度错位。高校及其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和各教学单位是培养和管理辅导员的主体,它们对待辅导员科研能力的重视度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过程中发生了衰变。近年来,高校招聘辅导员的要求越来越高,博士辅导员开始成批出现,一个侧面反映了高校对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提升工作的重视,高校不折不扣地执行辅导员双通道晋升政策,将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和事务工作能力置于同一高度。学生工作管理部门面临辅导员双通道成长的直接任务,既要帮助辅导员获得和提高科研能力,又要考虑辅导员实际工作情况,在学生工作难度大、任务重和风险多的现实情况下,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显然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辅导员对学生实际问题的解决上,对辅导员科研能力的重视度有所下降。教学单位即各院系对待辅导员科研能力的重视度则更低,院系领导通常只希望辅导员把学生工作做好,至于科研能力那是专业教师的事情,而且有些理工科院系领导对于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几乎没有概念,即使是院系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对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关心也不够。

辅导员对科研能力在观念上存在两个转变。第一次转变是入职培训时。多数新入职的辅导员对辅导员工作的认知停留在自己当学生时与辅导员的交往体验,基本将辅导员看作是日常学生事务管理、为学生生活提供帮助、缓解学生心理压力的老师。在接受辅导员入职培训后,他们开始认识到辅导员具有双重身份,理解了学生思想工作的重要价值,了解到辅导员可以也应该开展科研工作。第二次转变是在进入职业角色后。辅导员工作琐细繁重,学生的大事小情都需要辅导员关注并及时解决,辅导员还需要和高校各个部门打交道,掌握各种行政技能。当工作全面铺开后,大多数辅导员面临角色转换的冲击,从学生到辅导员,他们开始意识到辅导员工作的难度极大、任务极多,在手忙脚乱中一步步适应事务工作的节奏。科研工作这种费时费心,又需要安静环境的活动只能被事务工作不停地、无限地挤压,特别是一些缺乏学术训练和面临学科范式转换的辅导员更是无法开展科研工作。待到新辅导员成长为成熟辅导员(通常需要2-5年的时间)并可以从容应对日常学生事务后又开始面临结婚和生育等现实问题,并且由于事务工作已做的得心应手,职级晋升的通道变得开阔起来,他们对职务晋升通道的逃避甚至放弃心理就在惰性中慢慢滋生。

主体的重视度衰变和客体的观念转变在主客体的交互中进一步被放大。辅导员专注事务工作,积极为学生排忧解难恰恰是教学单位希望看到的结果,它们虽然不反对辅导员开展科研工作,但并不希望辅导员的科研工作影响到日常事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既要督促辅导员开展科研工作,又必须关心辅导员的实际困难,不可能像布置事务工作一样直接为辅导员布置科研任务,并且这样做也不符合科研活动的规律。大学生不在意辅导员科研是否好、教学单位等主体也不会鼓励辅导员花费过多时间做科研,反而会积极认可和肯定认真开展事务工作的辅导员,久而久之,辅导员会认为科研好像不是自己的事情,学生的日常管理才是最重要的本职工作,辅导员的第二次观念转变被强化。二次转变的观念和学生时代对辅导员的刻板印象合二为一,科研之痛渐成顽疾。

三、短板之损与补板之策

科研能力的短板之损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过程中的危害性日渐明显。辅导员由于工作压力大而不想科研、由于科研难做而失去兴趣、由于主体重视度不足而缺乏动力,长此以往,就会出现恶性循环。双通道中的与管理工作相对应的职级通道受到极大重视,辅导员被视为理所应当的学生工作管理人员,担子不停地压,抬头看路成了奢求。同时,辅导员所面临的很多学生管理问题似乎也不需要运用高深的理论去解决,只要有耐心、有经验、善于沟通就能把工作做得不错,理论在辅导员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被淡化,实践向理论的升华也就不再成为辅导员工作的必需。破损的短板使得辅导员逐渐成为一个纯粹的事务性职位,科研被边缘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基础被晃动,专业化失去了一大支撑,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成为辅导员工作的唯一目的,学生工作的思想引领价值被忽视,导致辅导员的学生思想工作浮于表面,以至于学生的问题看似解决了,却留下了不好的种子。由于短板和长板之间具有辩证关系,当短板一直存在,辅导员可能会在“斜木桶效应”的影响下,不停增加长板的长度,以至于出现事务工作能力过度发展的情况,呈现出双通道中的一条通道被不断扩容,另一条通道却无人问津的局面,辅导员职业发展方向变得单一化。在不断扩容下,通道的出口却不可能随之扩大,导致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随着辅导员职级晋升需求激增,高校其他行政管理人员的发展空间必然会被挤压,最终影响高校学生工作和行政工作大局,对高校事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长板再长,短板也还是短板,保持不了平衡的斜木桶永远立不起来。因此,短板必须要补,直面困境和困境背后的真实原因才能找到精准的补板方法。

(一)积极解决矛盾问题

目前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提升的面上困难主要来自辅导员日常事务工作和科研工作之间的矛盾、辅导员学科背景多元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专业化之间的矛盾。要使辅导员日常事务工作和科研工作并行不悖,辅导员管理主体和客体都必须树立科研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生工作的理念。之所以会认为科研耽误事务,是把学生工作仅仅看作“事”,而没有深入到“情”中。辅导员工作说到底是思想工作,是“人的工作”,是让学生学习、认同、坚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不能以解决学生问题为目的,而应以解决问题为手段、以思想引领为目的。辅导员在解决学生实际问题时,要坚持理论指导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并接受实践对理论理解、运用情况的检验。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教学单位等主体和辅导员必须认识到辅导员事务工作和科研工作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统一的,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辅导员工作中各项政策、措施的指导思想,并贯穿到各项学生事务工作的要求和完成标准中。

交叉学科研究是国家鼓励的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各学科都可以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出发,探索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结合办法。高校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应积极帮助不同学科背景的辅导员探寻自身背景学科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具有交叉可能性的研究方向。研究范式的不同是学科之间产生壁垒的主要原因,要从哲学角度向辅导员解读范式的内涵,引导他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范式,让辅导员明白研究范式之间不是绝对不可通约的,通约的钥匙就在实际问题中。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科背景的辅导员可以用不同的学科思维去思考,但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完成这一思考过程,在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找到转变的路径。

(二)从根本上改变态度错位

要把积极培养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要求从招聘开始一直落实到辅导员整个职业生涯中。辅导员管理主体要着力提高辅导员加强科研能力的动力,动力不能只是外界的推动力,而主要应是内生动力。增强辅导员开展科研工作的动力,要改革辅导员职称晋升政策。目前不少高校在辅导员职称评定中实行“三单”政策,为辅导员评聘职称单列指标、单列标准、单设学科组。然而在“三单”之下,辅导员晋升职称虽然变简单了,却带来了两个难题,一是辅导员职称和专业教师职称相比,被认为“含金量”不足;二是因为难度变低导致辅导员缺乏用心做科研的动力,对自己的科研要求在不知不觉中降低。“三单”是仍然需要坚持的辅导员职称政策,但“单”的内容不能简化为简易版的专业教师职称要求,而要探索符合辅导员科研特征和目标的评价体系,将运用理论指导学生工作实践的成效以及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的能力作为辅导员职称评定的主线。增强辅导员开展科研工作的动力,宜奖不宜惩。要结合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业教师科研情况,出台辅导员科研奖励办法,对辅导员申报课题、发表论文、开展学生工作调研等进行相应奖励,提高辅导员科研积极性。增强辅导员开展科研工作的动力,要适时引入竞争合作机制。没有竞争的保护是无价值的,甚至是有害的。高校的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专项课题要有限地允许教学单位的教师参与申报,但在课题申报中要突出辅导员职业优势,将学生工作实践经验纳入评审标准,从而促成专业教师和辅导员的主动合作,特别是要吸引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和辅导员一起申报课题,合作开展科研,让辅导员在合作中逐渐学会新的研究方法,加快转变研究范式。增强辅导员开展科研工作的动力,要发挥头雁效应。高校要树立辅导员队伍的科研榜样,并要在高校的统筹安排下,让科研能力突出的辅导员适当参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科研工作,使专家型辅导员真正获得专业身份的荣誉感。增强辅导员开展科研工作的动力,学生工作管理部门要积极作为。学生工作管理部门应以入职培训中的辅导员第一次观念转变为契机,要求各教学单位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对新入职辅导员的科研能力和事务工作能力进行一体化培养,并把辅导员科研能力培养提升情况纳入院系学生工作年度考核中,彻底锚定辅导员双通道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定位。学生工作管理部门还要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合作,建立辅导员和思政课教师的沟通桥梁。辅导员向思政课教师反馈学生的真实想法和态度,思政课教师向辅导员讲解相关理论的内涵和运用方法,从而使学生思想工作的理论和实践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三)通过教育对象倒逼辅导员开展科研工作

在面向大学生开展入学教育时,就要让他们明白,辅导员不只是“管家”,还是“专家”,辅导员不仅处理学生日常事务,还擅长结合理论研究做学生思想工作,让学生对辅导员凭借科研能力深入开展思想工作有所期待。在这种期待下,辅导员必定会将大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和成长规律作为主要研究方向,而这些问题具有很强的理论价值,必须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专业理论才能深入探究。辅导员拥有丰富的学生工作案例,但缺乏将案例提炼、归纳、升华的能力,在学生的期待中,他们必须以案说法,挖掘案例中的理论问题,学会对正面和反面案例进行双重对向性思考,从而借助案例提升工作质量,增强育人效果。在教育对象的倒逼下,辅导员在做学生思想工作时,不仅会做到有温度、有力度,还能做到有深度、有高度,不仅解决具体问题,还能从根本上坚定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

猜你喜欢

科研工作辅导员马克思主义
“海南乡村振兴与数字治理实验室” 辐射带动我校科研工作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西安航空学院第二届科研工作会议召开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高等艺术院校科研工作研究
实现党校科研工作“四个服务”目标的几点思考——以昌吉回族自治州党校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