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条路径,激活学校全域德育

2022-12-15苏华友梁艳萍任巧英

中国德育 2022年22期
关键词:全域思政德育

■ 苏华友 梁艳萍 任巧英

近年来,江苏省淮安市北京路中学在“建构有尊严的教育生活”的理念引领下,坚持以打造“全域德育”为抓手,以创建“江苏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发展示范中心”为契机,从环境营造、课程建设、保障完善等多个维度,推进全域德育发展。

一、依托环境,营造全域德育氛围

学校处处皆德育,校园宜人的环境也是具体、生动的育人素材。优美的环境能起到美化心灵、陶冶情操的育人效果。为了美化校园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2008—2010年,学校邀请专业设计团队,以“成长中的记忆”为主题,按照新古典主义风格对校园进行重新规划。重新规划后的校园既古朴、典雅、庄重,又富有时代气息。最近两年,学校又以创建学科示范中心为契机,在校园内新建了法治长廊、爱国诗词走廊、多功能教室等。新旧设施、景观相得益彰,成为学校开展全域德育活动的重要载体。总体而言,在建设学校的过程中,我们注意把握好以下两个原则。

学雷锋 在行动

让物境会“说话”。学校以“成长中的记忆”为主题的系列校园景观——“薇湖逶迤”“水杉参天”“杏林漫步”“诗词亭阁”……使人在景中走,如在画中游。唯美的校园给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良好的育人氛围。周恩来青年时期的塑像和基座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铿锵誓言,激励着一届又一届的莘莘学子发奋学习,报效祖国。古朴的校史陈列馆既向人们展示了学校的历史变迁和曲折的发展历程,也反映了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光辉历史。校园内,徐徐延伸开的法治长廊里,有庄严肃穆的国家宪法日雕塑、灿若星辰的法治名人、高光频现的法治进程等。置身其中,学生的法治意识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此外,漫画版的校园安全教育、古色古香的“爱国诗词亭阁”、温馨细致的提示牌等,都让校园物境鲜活了起来,在朝夕相处中,学生的人格修养、道德素养、法治意识等得以滋养,德育功效显而易见。

让教室会“魔法”。用学生自己创造的、能够体现丰富集体生活、精神生活的情境开展教育,是教育过程中最微妙的领域之一。教室环境便是这一领域的重要内容。为了优化教室育人环境,提升全域德育功效,学校思政教研组与德育部门共同牵头,针对不同时期全域德育活动的主题,设计不同的班级环境布置方案。比如,每年12月4日国家“宪法宣传日”之际,我们建议每班出一期以“尊法、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为主题的黑板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我们建议每班开展一次以“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我心向党 礼赞百年”等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并遴选优秀作品在各班张贴展出。优秀作业、班级活动照片、荣誉榜等也都在教室空间进行展出。此外,为丰富全域德育途径,学校还建有专门的多功能教室,以便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模拟“两会”、模拟联合国大会,开展美德故事宣讲、情景剧表演、演讲与辩论赛等系列活动,学生通过参与、亲身体验,产生了积极的情感体验,涵养了各项核心素养。

二、深耕课堂,筑牢全域德育主阵地

课堂既是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场所,也是实现思政课程及其它各门学科与学校全域德育融合发展的重要阵地。

立足“第一课堂”。这里的“第一课堂”主要是指思政课程及其它各门学科的课堂教学。教师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深入挖掘本学科的德育元素,打通育人“壁垒”,通过创设情境、精心导向、科学评价、情感升华等多种方法,满足学生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涵养品格等多方面的需求。

比如,为了把思政课程与学校全域德育有机结合起来,教研组根据不同年级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创新构思了一个全新的课堂教学环节——思政大讲堂。该环节放在每节课前3—5分钟,由班级学生轮流主讲。例如,七年级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时政演讲”,学生用身边事例、社会热点等素材,采用图片、幻灯片等形式进行演讲和评析;八年级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法律诵读”,学生选取与近期教学内容相关或自己感兴趣的法律条文进行朗诵,然后对法律条文进行解读或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九年级学生的活动形式为“时事辩论”,学生针对社会热点、国际焦点、两难话题等组织评论、辨析,以自己的视角,分析解读当下的时事动态。该环节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其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等核心素养,也丰富了全域德育活动的形式和内涵。

此外,学校一方面发挥思政课程在德育工作中的思想引领和核心作用,另一方面,积极打造课程思政新模式,深度挖掘历史、语文、地理、体育、音乐等课程中蕴含的德育资源,梳理各门学科中的育德点并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的全域德育课程实施体系。例如,在八年级地理课第一章第三节“民族”的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在九年级物理第十四章第一节“电阻”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示我国在超导研究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学生创新的动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

开展“第二课堂”。这里的“第二课堂”是指校内除“第一课堂”之外的所有资源总称,既包括学校走廊、活动室、器材等物境资源,也包括校风校训、校本课程等文化资源。思政教研组积极参与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学校“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比如,有的老师主持了以“淮安运河文化”为主题的社团活动。活动中,学生畅游“百里画廊”,品味“淮扬美食”,致敬“淮安名人”,绘制“魅力家乡”,游览“名人故里”等。有的老师,以多功能教室为阵地,组织了“我是小法官”“小小辩论会——法治与德治谁更重要?”等系列活动。这些活动,提升了学生的能力,增强了其文化自信,为学校全域德育活动的深入开展增色不少。同时,学校思政教研组进一步加大第二课堂资源开发力度,开发了淮安红色文化漫谈、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赏析、以案说法、道德讲堂、国际形势瞭望、中华传统美德漫谈、淮安历史名人漫谈等系列课程,进一步促进全域德育的深度开展。

开辟“第三课堂”。“第三课堂”是指走出校门以外的社会实践活动场所,主要包括研学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博物馆、科技馆等校外德育服务场馆和以志愿者服务、社区服务为活动载体的社会课堂。在“第三课堂”活动开展中,思政教研组致力于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整合家庭、社区、社会等多方资源,开展丰富多彩的全域德育活动。例如,学校积极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参观各种场馆等系列“走出去”活动,鼓励学生亲手做、亲眼看、亲身体验,做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

三、提供支持,提升全域德育实效

全域德育的持续开展,离不开保障系统的支持,学校通过组织专业力量,通过相关活动系列化和评价机制体系化两条路径,促使全域德育走上轨道,走得更远。

全域德育活动系列化。思政教研组与学校德育处、团委等部门联手参与,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政课程的内容,寻找学校全域德育活动与思政课程的契合点,将德育活动进行阶段化、系统化、项目化设计。例如,在七年级,学校开展了习惯养成教育、文明礼仪教育、校园安全教育、感恩教育等;在八年级,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法治教育、宪法教育等;在九年级,学校开展了国情教育、传统美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励志教育、全球视野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系列化的活动,使德育活动的开展更能够环环相扣,支持学生的长线发展,也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逐渐养成。

全域德育评价机制体系化。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和德育效果的重要方式。针对学校以往采用“成绩报告单”的评价方法,学校思政教研组结合本学科素养导向、重视表现、多主体评价等做法,与德育部门在期末评价方式上进行了大胆创新,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评价,以此促进学生发展、改进教师教学和提高德育活动的实效性。比如,从七年级进校伊始,学校给每名学生定制了一本专属于自己的成长手册。成长手册包含学期奖惩、教师评价、同伴评价、家长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内容,注重对学生理想信念、爱国情怀、担当精神、日常行为表现等方面的考察。在期末评优时,我们不仅有常规的“榜样学生”“优秀团员”“优秀少先队员”等综合表彰的评选,还设立了“北中之星”“进步之星”“服务之星”“守纪之星”“文明学生”等数十个单项评选。通过创新、完善评价机制,我校初步形成了全方位评价的新格局,为学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指明了努力方向。

猜你喜欢

全域思政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用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思政课“需求侧”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全域人人游”火爆周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