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康复护理联合虚拟现实训练在掌指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2-12-14苏文韬
苏文韬
手部作为在日常生活劳动中具有较多暴露机会 且无太多保护的重要器官[1],掌指关节骨折是手外科临床中常见的创伤性疾病,因掌指骨较为复杂的周围组织结构,且参与构成指间关节和腕掌关节,若没能及时获得临床的有效治疗,将对手部功能的恢复造成很大影响。掌指骨骨折较于其他部位骨折的手术治疗,损伤范围虽小,却以具有轻便固定、解剖复位,以及早期功能锻炼该3大精细原则和要求,且穿针过程中易造成短缩移位、难以固定、关节面损伤与骨折成角现象,导致患者无法进行早期功能锻炼而影响关节活动等缺点[2-3]。有关研究表明[4],掌指骨骨折围手术期患者,根据个体受伤严重程度情况、吸收棒固定的牢固程度与患肢软组织条件进行的早期功能锻炼,可促进手部功能的恢复。基于此,本研究探讨强化康复护理联合虚拟现实训练在掌指骨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医院收治的掌指骨骨折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条件:经临床X片和CT等检查确诊为掌指骨骨折;均为外伤所致。排除条件:病理性骨折;合并大片的软组织及神经缺损;非手术治疗;病历资料记录不全;伴有意识不清或失语症状。按照组间基本特征具有可比性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1例,女19例;年龄20~73岁,平均58.05±10.17岁;骨折部位:掌骨22例,指骨8例;致伤原因:运动伤13例,交通伤8例,坠落伤3例,其他6例。观察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22~69岁,平均56.13±12.54岁;骨折部位:掌骨16例,指骨14例;致伤原因:运动伤8例,交通伤12例,坠落伤6例,其他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部位与致伤原因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自愿参加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营造良好就诊环境以拉近护患关系,术前评估有无手术禁忌证、应用预防性抗生素、术后根据渗血情况遵医嘱及时换药,给予消肿止痛、饮食指导和心理疏导,待愈合后拆线,并逐步进行功能锻炼。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强化康复护理联合虚拟现实训练干预,具体操作如下:
(1)建立专业护理干预小组:由本院专科主治医师、主管护师及康复治疗师各1名以及4名专科护士共同组成专业护理干预小组,在统一综合康复训练操作与流程培训后,由主治医师制订各成员的岗位职责及护理计划,并同康复治疗师制订术后综合康复锻炼方案;康复治疗师指导患者进行康复锻炼且评价康复结局;主管护师协助上级指示完善护理内容细节,督促护理实施进度;专科护士即收集并分析患者临床个体信息资料。在共同查阅国内外相关研究课题,结合本院患者病情制订综合康复方案大纲,期间可采取适当修订与调整,以确保护理方案的质量。
(2)量化训练等级标准:参照易于掌握、内容依次递进的活动量表[5](IMS),在循证专家护理意见及与查阅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将量表分为4个时间段的重点康复节点,以0~10分评估患者手部功能状态。其中0~3分归于1级被动康复;4~6分则实施2级主动康复训练;7~10分即为可进行独立锻炼的3级康复锻炼。本研究参照的IMS量表加权Kappa系数为0.69~0.83,符合医护人员对患者活动功能的评估,评分越高表示其活动能力的康复效果越强,说明临床可对其康复训练的活动给予更长的时间与强度,见表1。
表1 分期强化性重点康复计划
(3)虚拟现实训练:选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Bio Flex-FP姿势控制训练系统,指导患者站于采集板上,其重心位置和移动轨迹就会显示在评估界面上,戴上虚拟现实眼镜和伴有640×480分辨率的头盔,即时提供患者视听觉反馈。同时插入高性能的SGI图形工作站硬件,存在R10000CPU、图形发生器和56 M内存,满足患者对虚拟环境生成的有空间定位、数据手套使用和音响设备的实时需求。其中数据手套由于在手指关节处拟定了应力传感器,可探测患者整个手的移动,可捕捉到每根手指的相对屈伸与移动。且护理人员穿戴数据手套之后,可通过计算机进行采样并进行数据处理,实现人与虚拟环境之间的交互。患者进入训练界面后可自由选择大鱼吃小鱼、采蘑菇和凤凰飞翔等游戏训练,护理人员根据患者个体病情选择适宜的难易程度,指导患者根据相关提示做出躲避、指关节伸展、跑动等动作,训练周期为每周5次,每次30~45 min。同时使用层次分析法评测不同患者的训练和病情恢复进度,算出其训练和康复的综合成绩,继而更好的反应和拟定训练系统的稳定性。
1.3 观察指标
(1)掌指骨骨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采用TAFS系统对两组患者干预1个月后的掌指关节屈曲度进行评价[6],2~5指掌指关节和拇指掌指关节至指间关节总主动屈曲度分别为>220°及>120°为优;均180°~220°为良;均<180°为差。
(2)并发症情况:主要包括畸形愈合、肌腱粘连、钉道感染、内固定松动和关节僵硬等。
(3)躁动情况:采用Ramsay镇静躁动分级量表[7]对患者干预后躁动情况进行分级评价,分为4级,其中0级(1~2分):无躁动,患者表现安静,可合作;1级(3~4分):轻度躁动,需摇动唤醒;2级(5~6分):重度躁动,无刺激时也无法平静,表现为持续呻吟;3级(7分):重度躁动,表现为剧烈挣扎,需外力按压四肢。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实施强化康复护理联合虚拟现实训练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关节功能恢复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实施强化康复护理联合虚拟现实训练干预后,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躁动程度比较
实施强化康复护理联合虚拟现实训练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躁动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 讨论
3.1 掌指骨骨折病症分析及护理现状
手部作为人体劳动的重要媒介,掌指骨骨折患者往往因骨间肌肉牵拉而导致局部组织向掌侧位移,进而导致指伸肌腱发生端离,由于该部位的解剖结构较为精密,活动量较大且常伴有神经和血管方面的综合性损伤,造成预后周期漫长并影响临床治疗效果[8]。掌指骨骨折患者通常需配合辅助用具,对局部组织进行切开复位,同时其金属内固定材料以可随意改变形状、强度高并易于保存的外形特点,成为现临床使用最为广泛的内固定材料[9]。若临床手术治疗不当,将引起患者近指间关节僵硬而影响手部的抓握功能,且患者因恐惧、消极等负面情绪困扰,大多不愿主动进行康复锻炼,致使关节出现挛缩、僵硬等异常严重现象[10]。据多个临床研究表明[11],指骨生理功能可直接影响手部精细活动的完成度,现临床针对掌指骨骨折患者大多采用舒适/多样性护理干预,通常欠缺一定精准/规范性,因此,为优化患者术后早期功能康复锻炼,据个体病情特征展开康复护理,对进一步提升护理效果尤为重要。
3.2 强化康复护理联合虚拟现实训练的应用分析
手指部位骨质连续/完整性的破坏可见于各个不同节段[12],目前临床对指骨骨折的相关认识包括骨折具体分型、康复、损伤机制和治疗方案等,全方面的稳定整体治疗方可恢复手部关节功能。尤其是术后系统合理的功能锻炼方案,对松解患肢局部粘连、预防肌肉体积缩小以获得较大的活动范围,是骨伤科术后治疗的重要部分[13]。因此,本研究在成立专业护理干预小组后量化训练等级标准,遵循循序渐进的生理运动规律,在对患者病理指标等基本特征进行准确评估的基础上,实施被/主动锻炼、精细技能训练等环节,帮助患者稳步提升指关节功能[14]。经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掌指关节功能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躁动程度低于对照组。分析原因在于本研究考虑到指关节是完成精细活动的结构基础,保障血管与肌肉等复杂结构的完善性尤为重要,故而对各项康复训练动作的锻炼组数、重复次数、保持及间休时间、逐一进行了量化设计,使预后康复效果有依可循,同时充分利用患者康复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局部病灶的功能恢复[15]。虚拟现实训练是基于动作学习与控制理论的新兴康复技术[16],本研究通过图像与计算机等技术,为患者模拟丰富的生活情境,调动患者的参与积极性,减少躁动现象。同时游戏中的动/静态游戏姿势,能够很好地控制和协调患者掌指骨功能,且空间定位与数据手套的使用,让患者获知自身空间定位,探测整个手的移动,以及捕捉到每根手指的相对屈伸和移动,提升患者锻炼依从性以促进损伤与功能修复,减少不良并发症[17]。
4 小结
对掌指骨骨折患者实施强化康复护理联合虚拟现实训练,可提升其掌指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缓解损伤疼痛以减少躁动及诸多不良并发症现象,提高预后恢复质量。但本研究样本量较小,且样本量来源单一,评价标准主观性较强,应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和样本来源,增加客观评价指标,为临床干预提供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