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旅融合背景下基于产教融合的非遗文创设计人才培养研究
——以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2-12-14谢白杨卿斐

西部皮革 2022年12期
关键词:创意设计产教文旅

谢白杨,卿斐

(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凯里 556000)

为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人才发展规划》《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关于促进新时代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引导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和旅游职业教育紧密围绕行业产业需要培养人才,文化和旅游部决定组织实施2022 年度文化艺术职业教育和旅游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1]。黔东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以校企“双元”教育促进产教融合为实施路径,主动与有条件的企业在非遗传承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为“文旅融合”背景下产业、教育、文化、旅游相结合的非遗文创设计人才培养指明方向。

1 “文旅融合”与产教融合的互动逻辑

1.1 “文旅融合”为产教融合提供了政策引领

国家鼓励职业院校围绕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战略,紧密对接文化领域转型升级、模式创新和新技术应用,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和文旅融合发展所需要的一批新兴和紧缺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创新的专业体系,推进人才强基、技术赋能,强化办学特色和内涵建设,为我校文旅融合新模式和新路径的诞生提供了政策指导。基于“产教融合”的非遗文创设计人才培养方向,由简单重复的生产者、装配者、运营者,转变为更高层次的智能生产系统的策划者、设计者。能力培养由单一应用向复合应用的转变,是“文化旅游一体化”对非遗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积极响应学校特色学科的发展战略导向,与本校工艺美术设计特色学科优势展开交叉融合,通过培养“旅游+”“+旅游”的文创设计人才,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帮助地方特色产业进步。

1.2 产教融合呼应“文旅融合”人才培养迫切需求

构建以产业需求为导向的非遗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产教融合不断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和师资队伍建设,协调校企教育,支持非遗文化培训,创新设计人才,匹配专业非遗文化、专业领域创新设计人才的需求与供给,加快教育与职业的有机衔接,促进职业教育体系的重构与升级,确保非遗文化的培养质量。推进非遗文化创意设计人才供给侧改革。

2 文旅融合为非遗文创设计人才培养提供优势

2.1 适应文旅市场变化,制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过程中,形成了覆盖文化旅游产业核心的价值链,呈现以文化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水平、提升旅游魅力的良好格局。与此同时,它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加艰巨的要求,其培养目标也从普通的技术人才转向了更高级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对于人才的培养,要关注市场的需求,让人才的培养更加精准,让政府、高职院校、文旅企业更加以人才培养为导向。

2.2 现代设计助力非遗传承发展,激发地方产业的内在活力

文化创意设计的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从“十四五发展规划”中可以看出,文化创意设计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必然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关键是传承。目前,大多数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面临着传承人匮乏、传承环境混乱、传播路径缺失的困境。通过整合地方产业和教育,有效整合高校设计资源、“非遗”文化资源和企业生产资源,最大程度保留“非遗”技术的文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通过现代设计理念和手法进行重新诠释和表达,以商业化的文创产品形式呈现给消费者,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消费观念的转变,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术从文化资源优势向经济资源的转变优势互补,服务当地文化产业和经济发展。

2.3 以“非遗”文创设计项目驱动教学,有效转化课程成果产品

我校工艺美术品设计专业与当地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打造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将“非遗”传承人聘请到学校授课,组织学生到银饰、刺绣、蜡染非遗企业进行考察和设计实践,通过“非遗”传承人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学习“非遗”技艺,突出“道技结合”让学生切身感受“工匠精神”,让更多学生通过学习、设计并制作作品掌握“非遗”技艺,成为“非遗”技艺传承的储备人才;将传统技艺融入课堂中,使得非遗传承深入人心,推动课堂教学,使知行并重的理念得以发挥,通过学生和传统技艺的接触,增加了传统技艺的内涵,追寻现代化的脚步,增加了非遗产物现代化的标准,丰富“非遗”技艺文创产品系列;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将学生的文创设计作品择优实现商品化,有效将高校设计课程成果转化为经济产品,打造高校艺术设计专业特色,实现专业品牌建设,打造艺术设计专业“设计名品”,培养设计专业“设计名生”,使得学校建立特色专业,企业培养设计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实现双赢[2]。

3 我校产教融合存在的不足

3.1 校企内涵融合度不高

我校对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缺乏深入思考,在非遗文化、创意、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偏重产业发展,忽视产业文化。学校与企业对彼此文化内涵建设缺乏沟通、认知和建设,导致学生与企业之间产生分歧,导致大部分学校出现校企合作。仅在学生实习转岗和非遗产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在深度产、教、研、学、创新层面的联合培养方面还存在差距。

3.2 学校培养目标与产业需求结合度不深

我校在新标准、新工艺、新技术等方面没有真正满足企业的需求,课程、教学活动等真实项目完全融入市场需求不高,而学校与企业没有建立技术技能融合机制,导致学校培养的非传统性文化创意设计人才不能直接为企业所用。

3.3 校企师资协同度不强

我校教师到企业进行临时培训或企业员工培训,企业技术骨干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是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企业对教师培训缺乏考核和激励机制,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同时,基于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考虑,企业不会让技术骨干离开生产去学校做兼职教师。因此,已经建立合作关系的学校与企业无法有效整合文化、创意、设计人才资源[3]。

4 产教融合非遗文创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实施路径

4.1 顶层设计方面

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对高职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通过产教融合,产业、企业、学校文化融合,搭建“三全教育”新平台,将政府、学校、企业、家庭纳入学生素质评价机制;通过四方协作整合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四大要素,从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对学生专业素质进行系统的、增值的培训与评价。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需要因地制宜。通过政府和协会的调整,将我校工艺美术设计专业与当地非遗企业的生产和教育相结合,从而有效地实施文化创意设计产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意转化和创新发展,推动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形成政、学、企共赢格局,这与新时期文化与旅游的协调发展非常契合。

4.2 专业建设方面

结合行业需求和企业标准,重建非遗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重构课程体系。通过调查研究,重建了基于专业方向的“基础平台+专业平台+专业方向”的非遗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结合“1+X”证书体系,建立与行业认证对接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拆分原有课程内容,灵活组织模块化课程,形成新的活页教材,实现课程内容与专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推进课程改革,使课程结构更符合企业要求。

想培养更多的文旅融合发展所需人才,需要院校与企业的有效合作。市场环境下,企业才是主体,需要依据实际变化,动态调整,确保自身稳定健康发展。基于此次特点,我校需要关注企业实际需求,选择相应的措施,满足实际所需,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与优化。比如:在企业调研中,院校要详细了解岗位设置、职业技术水平,明确教育人才培养方向、教育人才培养标准。结合企业实际技术要求,制定能够与之匹配的专项技能培训,更好输送企业实际需求人才。除此之外,为实现实际需求的满足,我校需要明确文化、旅游之间的融合发展,明确核心意义,满足市场所需。开发与企业需求匹配的特色课程、特色教材,便于校企合作的良好开展,推动文化与旅游业的深层次融合发展。

4.3 教学组织方面

以产教融合为抓手,搭建产教研学平台。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新的活页教材,设计符合非遗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学术认知规律的项目,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全过程设计和实施连接起来,引导学生体验专业氛围,融入团队合作。在实际的项目教学中,逐步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项目管理能力。学生通过现场实践,完成自主项目,反馈产、教、研、学、创平台,为非遗文化创意设计人才产业发展升级提供支撑,为产、学、研平台创新建设提供内生动力,形成“产、教、研、学、创”的生态融合机制。完善“专业技能+专业素质”培训体系。获得教育和行业认证“双重身份”的学生,毕业后可进入企业工程技术人才体系,构建非遗文化创意设计人才“供给需求”闭环反馈体系,形成产业发展改革与非遗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动态调整模式,实现产教联动。地方资源开发得到全面保护和系统规划。不同于简单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本课题拟构建多品类、多学科的本土化设计体系框架,体现地方资源开发利用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对校园内艺术设计实训室、文化服务实训室、工艺研发实训室等各类实训资源进行全面、有针对性地优化,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和文旅融合发展的理念,为企业与高校的充分合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即完善的校园培训资源不仅可以为企业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也可以在充分利用现有条件的同时,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条件。

4.4 师资队伍方面

优化生产和教育资源建设,促进校企教师有效合作。改革和创新教师培养和考核制度,推动教师进入企业,提高技术应用能力。调整教师在企业的培训比例,不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创新教师考核体系,在教师专业素质考核中突出项目实战能力考核,打造紧密合作的“双师”结构团队,从体制机制上保证“双师”教学团队的有效运行。围绕企业需求和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实际需要,调整教师专业能力评价方法和标准,使教师进一步注重自身能力的提升,将更多与文化旅游整合相关的实用内容纳入评估。实施校企人力资源共享机制,提高福利待遇,让更多企业人员参与专业课教育,推动企业全面参与我校的人才培养体系,有助于制定更完善、更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4.5 设计服务方面

积极开展创意设计,打破产业壁垒,加快特色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的对接,加快特色文化与产业等领域(建筑、生活、旅游、农林)的融合,加强产品类型和新业态培育。重点服务领域建设旅游,智库建设,促进旅游发展。深化与当地旅游产业的联盟合作,深化联合培养教育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打造研学体系,促进企业合作发展,在乡村振兴和文化旅游融合的大背景下实现稳定发展[4]。

4.6 顺应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传统旅游难以满足人们丰富的精神需求,因此,要将文化与旅游相结合,加快发展具有更高文化内涵的旅游业。基于此,要调整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提供更多高素质人才。以文化旅游融合为导向,校企多方合作,完善人才培养机制,适应时代需求。同时,注重职业教育建设,在我校培养非遗文化创意人才过程中引入先进技术,提高教学灵活性。运用信息技术深入理解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不断优化调整教学环节,强化人才培养目标,制定针对性目标。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探索,整合产业和教育背景下的“文化和旅游一体化”,提出非遗文创产业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模式,聚焦产教融合、校企协同教育,工学结合,推进专业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解决文化传承问题,创意设计人才供给,助力“文旅融合”与企业发展需求,同时整合企业资源参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并将非遗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岗位标准融入学校课程和非遗文化创意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中,通过教育、研发,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创意设计产教文旅
中职计算机专业产教融合混合式教学研究与实践
五粮液 国将·包装容器创意设计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基于产教融合的 OBE 教学模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2020-2021私人影院创意设计大赛展望
2019-2020’私人影院创意设计大赛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