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苗期管理技术
2022-12-14刘丽莹党佳旗胡青晨邹原东
刘丽莹 党佳旗 胡青晨 邹原东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442)
玉米在我国的种植历史已有数百年,是当今种植面积较大的粮食作物。玉米作为我国高产粮食作物,直接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以及人民的生活水平,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主要地位,因而保证玉米产量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玉米产量及品质的提高既与品种有关,也与栽培技术及方法密不可分。从整个生长季的管理来看,苗期管理是关键。玉米苗期根系生长迅速,当玉米节间向上伸长时,幼苗已基本形成了强大的根系[1]。为使地上、地下部分协调生长,形成壮苗,需要根据玉米的生物学特性及生产特点,在玉米苗期采取各项措施,以促进幼苗根系发育,适当控制地上部分生长,为穗期生长发育打好基础[2]。
1 查苗补苗
缺苗会影响田间植株的整齐度,致使单位面积株数降低,同时浪费土壤肥力,导致玉米产量下降。因此,要检查有无因种子的质量和鼠类、虫类危害而造成玉米不同程度的缺苗现象,如有严重缺苗现象,应及时进行补苗。如果缺苗较多,重新浸种催芽育苗进行补种,缺苗较少采用移栽的方法,移栽时间选在晴天下午或阴天[3]。为提高移栽幼苗的适应能力及移栽后的成活率,移栽时多采用带土幼苗,移栽后应立即灌溉定根水。
2 间苗定苗
间苗和定苗的时间影响幼苗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为避免幼苗相互拥挤进而出现遮光现象,需要在适合的时间间苗、定苗,以达到幼苗生长均匀、整齐、强壮的效果。间苗时间过晚,幼苗会因水分充足、光线过弱等原因发生徒长。间苗宜在幼苗1~3片叶展开时进行,间苗时间选在晴天下午或阴天,间苗的原则是去弱留强、间密存稀、留匀留壮[4];定苗宜在幼苗5~6片叶展开时进行,定苗原则是拔除大小苗,留下均匀一致的健壮苗,缺苗处采用“借苗”方式留苗,保证幼苗整齐度;此外,单位面积的株数也与玉米产量密切相关,单位面积株数过多,导致内部幼苗受光减少,通风能力差且后期易受环境条件影响发生倒伏,致使玉米产量下降。因此,在定苗期株行间应留有一定的距离,以提高产量。同时,要拔除自交苗、病弱苗、异品种苗等;定苗前要喷施1次杀虫剂,避免害虫在施药前咬伤植株而导致植株死亡。
3 蹲苗
蹲苗也是玉米苗期管理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为促使玉米植株生长强壮、根系发达,提高产量,应在玉米出苗后至拔节前进行蹲苗。蹲苗应遵循3项原则,即蹲黑不蹲黄、蹲湿不蹲干、蹲肥不蹲瘦。也就是说,宜对苗色黑绿、土壤墒情好、肥力充足的玉米田进行蹲苗;反之,则不宜进行蹲苗[3]。
4 中耕除草
中耕是苗期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具有增强土壤内空气流通、促进养分分解的作用,能为玉米根系的生长及水分和养分的吸收创造良好条件。在高温干燥天气进行中耕,可以调节土壤水分状况,增强土壤蓄水能力。中耕在拔节前进行2~3次即可,中耕深度以3~5 cm为宜,苗旁应浅,行间应深[5]。中耕时可兼带除草。除草包括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根据幼苗生长情况选择专用除草剂进行防治。为防止杂草生长,除草应在杂草萌芽时期消灭,以免在后期玉米长势旺盛时不好处理杂草。
5 施肥
有机肥是由一些动物的排泄物和动植物残体发酵而成的,所含营养元素多呈有机状态,能够提高土壤肥力,是一种最为理想的肥料。一般情况下,有机肥用量不得少于60 t/hm2。氮肥是玉米生长中必不可少的肥料,要依据土壤的情况进行施肥,一般每生产100 kg籽粒氮肥用量约为2 kg;磷肥也是植株生长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元素,但在施用中需注意用量,高、中、低产田施用量一般分别为 105、90、75 kg/hm2,可依据田块的具体情况增减;施用钾肥时,要保证氮、磷、钾的比例为1.0∶0.5∶0.6。微肥可在苗期采用根外喷洒方式施用,也可在播种前采用拌种的形式施用。
追肥有促根、壮苗、促叶、壮秆的作用,苗期可根据幼苗的长势判断是否需要追肥,幼苗若出现白化、发黄的症状,需适当追施有机肥和锌肥。在苗期土壤肥力充足,可以保证幼苗健壮生长,视情况可以不进行追肥和浇水;弱小幼苗及补种苗可适当施肥与浇水。结合中耕进行施肥[5],施肥方法可采用沟施或穴施,可施尿素75~105 kg/hm2,施肥深度为5 cm以上,与幼苗的距离不低于10 cm,防止烧苗。
6 浇水排涝
因玉米苗期根系生长迅速,需要供给大量的水分,所以应根据幼苗生长情况及时浇水。为避免基部茎节徒长过快造成后期倒伏,拔节期不宜浇水与追肥;对于一些土壤养分丰富的玉米田,应按需求适当浇水;麦垄点播的玉米若出现干旱情况,可适当浇水。玉米苗期的耐涝能力较差,苗龄小,水涝时间不宜过长,否则会造成幼苗死亡,玉米产量下降。如果水涝持续出现,4 d内若不及时进行排涝,玉米苗就会死亡。当出现大量降雨时,田间也易积水形成渍害,导致玉米根系发育不良,出现铁、锰中毒,加重茎腐病、根腐病发生等。因此,要注意及时排涝[5]。
7 病虫害防治
玉米苗期易发生病虫害,导致玉米叶片缺失、心叶扭曲、叶片萎蔫、死苗等,应及时进行正确识别,并适时防治。虫害发生严重易引发粗缩病、顶腐病、根腐病、白化病等病害。玉米苗期病虫害防治应坚持以预防为主,采取综合防治的治理措施,在播种前应加大推广药剂拌种,可用农贝得吡虫啉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兑水拌种。防治玉米根腐病可在播种前采用杀菌剂拌种,发生严重地块可选用含杀菌剂的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处理。防治玉米顶腐病可在发病初期用广谱杀菌剂、多菌灵或农用链霉素等杀菌药剂,如有心叶扭曲的现象可用刀纵向剖开后喷施。防治玉米白化病可以用细土150~225 kg/hm2和硫酸锌15 kg/hm2混合均匀,在玉米播种时撒在种子旁即可。地老虎主要啃食玉米幼苗茎叶,可以用2.5%敌杀死3 000~4 000倍液喷施幼苗行间,或者配制0.05%辛硫磷毒土,将其撒在苗行的两侧防治。蚜虫主要吸食幼苗汁液,造成幼苗生长停滞,可用高效、低毒、有内吸作用的高效氯氟氰菊酯或吡虫啉等药剂防治。黏虫啃食叶片表面叶肉,可喷施双甲脒与丁硫克百威混配剂或者4%高氯甲维盐(金功)1 000~1 500倍液防治。二点委夜蛾幼龄虫咬食玉米幼苗根部,可在基部用甲基异柳磷乳剂1 500倍溶液灌根毒杀大龄幼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