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连下降为哪般
2022-12-13文/郑丹
文/郑 丹
◇加油站车水马龙,成品油购销两旺。 供图/IC photo
成品油出口两连降,原因涉及国内需求、国家监管、行业转型、市场竞争等多个因素。
2017~2019年,国内汽柴煤油合计出口量分别同比增长7.3%、12.8%、20.2%。至2019年,这一数字达到五年来的巅峰值5537.6万吨。这样的状况让人忧心不已。
“大量进口原油又大量出口成品油的‘两头在外’模式把中间环节的污染、排放留在国内,这种经营方式并不可取……”
“我们过去这种一味靠出口去缓解成品油市场过剩的方式,一方面出口的利润并不好,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国内绿色低碳转型以及‘双碳’目标的实现……”
“炼油界、石化界的同志和有识之士呼吁了十多年,都认为应该把这种‘把污染留给国内,把清洁送出国外’的做法逐步纠正过来……”
值得欣喜的是,在各方面综合努力下,2020年以来国内汽柴煤油合计出口量急转直下并由此进入下降区间。
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汽柴煤油出口转凉,比2019年5500多万吨的峰值直降千万吨,降幅达到近两成。直至2021年,出口量再度同比下滑11.9%,两年延续同比超10%的下滑态势。跨入今年,国内汽柴煤油合计出口量下滑的颓势依然不可收拾。
2022年1-6月,国内汽柴煤油累计出口1195万吨,较去年同期下跌55%。笔者综合梳理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并计算显示,在今年的前6个月中,国内汽柴煤合计出口量每月同比均呈现近50%或以上的降幅,特别是6月同比下降达到了67%。
今年4月开始到7月,国内汽柴煤合计出口量环比连续下降,形成4-7月出口量同比环比“双跌”的局面。
国内汽柴煤油出口量连续两年下降是在国内炼油产能持续增加的背景下出现的。因此,专家认为它不同于以往炼油产能、成品油产量和出口量同增的状况,原因也是复杂和多方面的。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原副总工程师朱和指出:“国内汽柴煤油合计出口量近两年连续下降的直接原因是供需变化导致的。”
2020年,新冠肺炎病毒疫情暴发。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人民展开了一场抗疫战争。为了有效控制病毒传播途径,国内多地采取停工停产、隔离封闭的办法。疫情之下,以交通运输为主要需求的汽柴煤油市场受到极大冲击。“当时,遭遇疫情重创的武汉,许多炼厂都憋库了。所以,增加油品出口是当时必须采取的办法。”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然而,2020年下半年开始,出口市场变了天。
一方面,我国国内由于疫情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油品生产有所恢复。另一方面,疫情蔓延到国外,国外对成品油的需求大幅减少,使国内成品油出口遇冷。数据显示,2020年8-12月,国内出口汽柴煤油1562.84万吨,这5个月的出口量仅占全年出口总量的1/3左右,最终全年汽柴煤油出口(4574.3万吨)同比下降17.4%。2020全年,国内汽柴煤油出口同比分别下跌约2.3%、7.6%、43.32%。
尽管如此,2020年的汽柴煤油出口量还是超过了2021年。究其原因,国内对汽柴煤油出现了旺盛的需求,带动消费量同比上升。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显示,2021年,国内成品油全年消费总量3.85亿吨,同比增长3.2%。其中,汽油消费同比增长5.8%,消费量达到2019年的1.05倍;柴油消费同比增长0.7%,消费量达到2019年的1.02倍;煤油消费同比增长5.7%,消费量仅为2019年的76%。
可见,当国内成为汽柴煤油增量的主场,2021年“出口转内销”成为主基调。
在全球暴发以煤炭和天然气价格暴涨引发的能源危机后,国内还遭遇了“柴油荒”。“有的小企业为保证供电用柴油发电,令柴油出现一定程度的吃紧,对油市产生了连带影响,也对成品油的出口产生了抑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一带一路”能源贸易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表示。
保供为先,出口为辅。2021年12月,国内汽柴油出口同比创出巨大跌幅,分别下跌35.2%、78.1%。
2020年以来国内汽柴煤油合计出口量急转直下并由此进入下降区间。
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市场营销研究所副所长李振光分析指出,2021年9、10月,国内汽柴油市场经历了一段供应紧张。在国有企业在加大保供力度的努力下,较为平稳地渡过了这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国内炼厂提高了加工量也透支了库存,年底时补库需求强劲。所以,去年12月汽柴油出口同比骤降,只不过汽油表现得没有柴油那么激烈。
据悉,2021年主营单位通过减少出口等方式增加国内汽柴油资源供应量约1800万吨左右。
国内尚且不够用,企业还得加班加点增产保供,自然不用出口。“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没有那么多富余的成品油,出口的压力也不像2020年那么大。”朱和说。
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汽柴煤油出口同比分别下跌约9.03%、12.93%、14.24%。
◇供图/视觉中国
2021年,在政府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控下,成品油市场刀刃向内,兴利除蔽。
在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石油市场所李然看来,一系列强监管措施使市场环境显著改善,成为去年国内成品油市场亮眼的特征。
据笔者综合梳理,2021年,几大政策措施颁布实施,直击炼化行业和成品油市场治理的痛点。
1月28日,国家能源局印发包括2项综合监管、10项专项监管、5项重点监管的《2021年能源监管重点任务清单》。其中,炼油行业专项监管中列出,重点监管地区和监管内容是山东及其他相关省份的炼厂设备升级改造情况和油品质量及承诺产能淘汰情况等。走私油、流动加油窝点的存在,使一些达不到油品质量标准要求的油品在市场中流通……成品油市场的一些乱象让合法依规经营的企业很受伤。
针对混合芳烃、轻循环油、稀释沥青等大量进入成品油市场,严重冲击合法依规经营企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乱象愈演愈烈,对我国石化产业提质升级造成不利影响,2021年5月12日,财政部、海关总署、税务总局联合发布《关于对部分成品油征收进口环节消费税的公告》。公告宣布自6月12日起,对进口轻质循环油等在内的几类产品征收消费税。根据这一公告,以前游离于消费税征收范围之外的轻循环油、混合芳烃、稀释沥青产品被纳入进口环节消费税征收,被专家称赞为是一项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公平竞争的举措。
根据这一公告,对进口混合芳烃、轻循环油视同石脑油征收消费税1.52元/升,对进口稀释沥青视同燃料油征收消费税1.2元/升。
据齐鲁石化胜利炼油厂生产调度科高级工程师李佳介绍,对企业来说,政策的实行有利于阻断地炼以稀释沥青名义进口重质原油,地炼整体进口原油量将有所减少,有利于推高汽柴油和沥青价格;进口轻循环油减少后,有利于缓解柴油市场分化的矛盾,柴油均价差会有所收窄。“总之,有利于维护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对依法合规经营的企业不啻为一个重大利好,因为上述产品的进口规模将大幅下降。”李佳说。
在征收调和原料消费税之外,核查原油配额、加强税收监管、加大环保督察力度等一系列真刀真枪的行动在进行。
2021年4月,国家发改委成立专项工作组,对涉及8省的55家地炼企业开展重点核查,内容包括申报进口原油使用资质过程中落后产能淘汰有无作假,有无落后产能重复计算、重复淘汰;对于2020年淘汰的17家地炼企业是否真关停、真淘汰、真退出等。核查内容还包括地炼是否合法经营,是否存在违规新建扩建改建炼油装置,是否违反进口原油使用管理规定擅自倒卖原油等。
2021年5月,国家发改委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中国中化、中国化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五家企业发出进口原油使用情况自查工作的通知,重点核查内容为进口原油代理加工情况、有无转售行为。
在专家看来,一系列强监管举措意义重大。
“在国家一直以来不鼓励成品油大量出口,把污染留在国内的政策导向之下,伴随一系列政策频出,可以看出国内成品油市场监管逐渐趋严,手段逐步完善。”董秀成说。
“相当于拿掉了不合规的、隐性的一部分成品油供应,造成了国内成品油供应量和企业成品油出口量的减少。”李振光说。
由此可见,连续两年下滑的汽柴煤油出口现象背后,是国家重拳出击对成品油市场加强监管和规范。
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研究显示,2020年,纳入官方统计口径的汽柴油资源比市场实际流通的资源少9000万吨。2021年,这一数字降到6000万吨,包括汽油1400万吨、柴油1600万吨回归官方统计,有效促进了国内石油市场的净化。
根据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发布,2021年,我国炼油净新增产能2520万吨,总炼油产能达到9.1亿吨。2021年,国内主营炼厂以改扩建为主,投产开建以及规划了多项炼油转型与结构调整项目;民营大炼化中,继恒力石化和浙江石化投产以后,去年盛虹炼化投运,三大民营炼化的总产能达到7600万吨,占全国炼油能力的8.3%。
一方面是主营炼厂和民营大炼化的增量和转型,另一方面是传统地方炼厂的减量和升级。
朱和表示,2021年,国内地方炼厂原油加工量出现10年来首次下降,减量达2500万吨左右,包括汽油减少1300多万吨、柴油减少1100多万吨。
2500万吨/年,与2021年全年国内炼油能力同比上年的净增量相当,几乎抵得上一个大型炼厂一年的原油加工量。
李振光指出:“国内炼油产能过剩的状况有一定程度的缓解。去年,一些地炼主动关停装置用于产能置换,如山东裕龙岛炼化一体化项目,客观上起到了对落后炼油产能进行淘汰的促进作用。”
业内人士指出,从目前的国内形势看,炼油产能虽然过剩,但真正处于世界领先、符合绿色低碳发展要求的产能比例还不高。
2015年,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进口原油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提出为促进炼油行业结构调整及产业升级,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可以通过淘汰落后产能换取进口原油使用配额。
◇供图/中国石化
据笔者了解,清退落后产能的行动仍在进行中。2021年,传统地方炼厂又关停三家落后企业。自2015年来,已经累计淘汰炼油产能1.2亿吨。
“清退落后产能加上一些地炼企业的逃税油被清查,导致地炼企业开工率下降。地炼开工负荷自去年年初至今,下降了约10个百分点。”李振光表示。
尽管地炼企业2021年的原油加工量减少了2500万吨,但当年国内原油加工量同比却并未出现下降。继2020年国内原油加工量达到6.74亿吨、同比增长3.0%,2021年上升至7.04亿吨、同比增长4.4%。
按照以往,国内炼油能力增长,汽柴煤油产量随之增加。但这一状况正在被打破。
“应该注意到这是一个好的现象。2021年,像中国石化的炼油企业成品油收率不增反降,说明在炼油能力有所增加的前提下炼厂的汽柴煤等成品油产量没有增加多少,增加的是芳烃、石脑油这些化工原料的产量。这也使近两年国内汽柴煤油产量并未出现无序增长。”朱和指出。
淘汰、置换、成品油收率降低导致国内汽柴煤油产量减少,加上国内需求旺盛等原因,共同导致汽柴煤油的出口量下滑。
“从宏观层面看,炼油行业再过5年或者最多10年,峰值就要过去了。所以,行业要加快转型进程,未雨绸缪。”李振光表示。
据了解,国内炼油行业正在推进减油增化进程,成品油收率已由2020年的62.2%降至2021年的60%以下,化工轻油收率2021年升至17%,显示了我国在炼油总产能增长的同时行业结构加速优化。
一位大型炼化企业内部人士告诉笔者:“新建炼化一体化企业的成品油收率一般只有40%甚至更低,而传统炼油企业的汽煤柴收率至少是60%。同样是加工一吨原油,现在产出的汽煤柴油的比例可能只有以前的一半了。”
“公司成品油出口主要目的地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如新加坡、印尼和马来西亚等国家,柴油通过LR2船型流向欧洲和非洲。2021年,公司汽柴煤油出口量减少,出口价格低于国内价格,效益损失。”青岛炼化发展计划部经理穆海涛表示。
在采访中,好几家企业都反映了类似的情况。有企业表示,因为受国家出口政策的影响,汽柴煤油出口配额大幅度减少,这两年公司成品油出厂减少;有企业透露,受新冠疫情和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影响,公司成品油出口产品价格低于国内市场价格,汽柴煤油出口没有价格优势。还有企业表示,2020年,公司成品油出口效益不好,2021年因为出口量减少了效益反而好一些。
“国内和国际的裂解毛利是不统一的。在高油价持续下,国内炼厂开工率降低到了不足50%,因为当前的成品油定价方式压缩了炼厂毛利。”一位业内资深专家表示。
据他测算,国际油价在每桶118美元左右的时候,国内裂解毛利能够达到每吨20美元左右,然而同期美湾地区裂解价差可达每吨58美元,西北欧地区的价差约为每吨40美元。“在这种状态下,对国内企业来说,出口肯定是有效益的。但实际上,一方面企业没有配额,另一方面出口配额发放后,成品油供应增长反过来推动裂解价差走弱了。”他说。
可见,在政策导向不支持的态度下,出口有时又无利可图,影响了成品油企业的积极性。
此外,作为我国成品油出口的主要目的地,东南亚地区国家本身既是成品油生产国又是出口国,出口市场需求饱和导致竞争加剧,又将我国成品油生产企业置于残酷的现实中。
据朱和介绍,韩国每年出口成品油4000多万吨,印度出口5000万吨左右,我国每年出口成品油约4000万吨。但放眼整个东南亚地区,一年的成品油需求量也就2亿多吨。当然,除东南亚市场外,我国还同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非洲一些国家开展成品油贸易。
2022年1月1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这个区域市场包括15个成员国、覆盖22亿人口、区域对外出口额达5.6万亿美元。由于成员国中的许多恰是我国的成品油出口国,所以专家认为影响不可忽视。
朱和表示:“这一协定生效后,将对我国炼油企业的竞争力提出挑战。国内成品油生产企业要掌握和利用好RCEP生效的有利机会,做好油品供需情况调查,以便更好地开展出口工作。炼油行业也会在推进‘双碳’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将成品油逐步回归到以国内需求为主、适当出口为辅的局面。”
成品油出口配额近年来呈逐年下降走势。
7月6日,商务部正式下发2022年第三批成品油出口配额,总量为500万吨,全部为一般贸易出口方式。至此,今年年内三批累计下发成品油出口配额2250万吨。有机构分析,今年的成品油出口配额或将全部发完。假使如此,同样是发放三批出口配额,今年比2021年三批共3761万吨的出口配额下降了40%。业内分析认为,今年成品油出口大幅缩减,出口转内销趋势已定。
出口配额的减少,从一个侧面显示出了国家成品油出口政策的缩紧。
回顾近五年,成品油出口配额先增后减,额度下降自2020年持续至今。
2018年,商务部共下发四批成品油出口配额共计4800万吨。在此基础上,2019年增加出口配额至5600万吨,2020年再度增加至近6000万吨。2021年,国内成品油出口配额被大幅削减,较2020年大幅缩减2141万吨,同比减少36.28%。
“原油加工生产成品油是一个高耗能高污染的过程,特别是在我国要实现‘双碳’目标的前提下,出口大量成品油本身不是一个具有助力的渠道。从这个角度而言,国内的成品油出口配额更多是为了去短期平衡中下游的供需情况。”前述业内资深专家表示。
从2020年看,当年国内成品油出口配额5902.1万吨,同比上涨5.4%。增加的出口配额主要是为了消化2020年新增大型炼化企业带来的产能增加和缓解产能过剩,即平衡国内成品油供需。但不巧遇上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最终完成率为77.5%,同比2019年98.9%的完成率下降明显。
◇减油增化是趋势,也是我国成品油出口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供图/视觉中国
“距离2030年‘碳达峰’,现在剩下不到9年的时间。从供应侧来说,炼化行业要按照国家政策指引,合理控制国内成品油生产和出口,助力‘双碳’目标的实现。”李振光表示。
3761万吨和2250万吨——去年和今年迄今为止成品油出口配额持续大幅缩水,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综合考虑全球疫情仍在持续、出口效益以及国内对成品油的市场需求状况,出口正在成为平衡国内成品油供需的调节器。
“今年国内的炼油能力还会增加2000万~3000万吨。成品油出口作为国家采取的适度调控手段,今后从原油进口就是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同时给予相应的配额出口成品油调剂余缺。在调剂国内炼油生产的同时促进炼厂减油增化炼化向一体化发展。这对于促进国内落后炼能的退出是有好处的。”朱和表示。
国际评级机构惠誉的研究表明,中国的成品油生产主要用于国内消费,出口配额用于平衡下游的中短期供需。中国的成品油出口占成品油总产量的比例较小,从2020年的14%降至2021年的11%,2021年发放的出口配额和实际出口量分别下降了35%和12%。惠誉认为,中期内中国成品油出口配额将继续下降,推动行业整合并控制长期碳排放。
“从规划的角度来看,成品油出口配额可能呈逐渐下滑的趋势。”前述业内资深专家说。
对于炼油企业来说,转型当前加上“双碳”目标的要求,促使其根据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及时调整生产策略。
“按照习总书记‘能源的饭碗必须端在自己手里’的指示精神,我们感觉到肩负着保障能源供应安全的责任。结合国家发展非化石能源的步伐,公司推进减油增化,加大组分转特色产品,转产高端化工产品,逐步减少成品油供应。”青岛炼化生产技术部生产工艺主任师简建超表示。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以液化气、丙烯、汽油、柴油以及芳烃产品为主要产品的装置盈利能力强,对应装置为催化裂化装置、催化裂解装置、连续重整装置、芳烃装置等。同时,生产汽油调和组分油的装置如烷基化装置、MTBE装置等盈利水平较高,因此会调高负荷率。”齐鲁石化胜利炼油厂生产调度科高级工程师李佳表示。
2021年年底,中央为助力“双碳”实现再出新政:新增可再生能源和原料用能不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创造条件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
积极的政策信号为炼油企业转型发展释放出利好。对炼化企业来说,转型迫在眉睫。
上述这些,无形中“画地为牢”,抑制了国内汽柴煤油出口量增长的空间。
◇当国外深陷战争与疫情的泥淖的时候,我国经济迅速恢复发展,带动了成品油需求。 供图/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