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2-12-13王晶
王晶
(泾县林业局,安徽泾县 242500)
林下经济是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为主要内容的立体复合经营活动[1]。林下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的有别于传统林业生产的林农复合经营模式,能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间和土地资源,提升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021年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正式公布,党中央、国务院对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作出重大部署,并提出“促进木本粮油和林下经济发展”,可见国家将推动林下经济发展放在了重要位置。本文从加快泾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方面进行了一些思考和有益探索。
1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
泾县是安徽省重点山区县,地处皖南山区,属山地丘陵区,位于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适中,无霜期长。全县总面积2 054 km2,林业用地面积达15万hm2,占全县总面积的73%左右,有林地面积131 882 hm2,林木蓄积量617.5万m3,森林覆盖率达66.94%。
生态经济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经济要求从实际出发,实现商业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2]。林下经济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和新型的生态文明型产业模式。近年来,泾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较快,林下经济产业初具规模,不仅有效拉长了林业经济产业链,也提高了林农的收益。全县林下经济产业基地0.35万hm2,贡献产值约1.5亿元。通过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着力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和国家森林康养基地,重点发展了森林康养产业,推进森林康养小镇、森林康养基地、森林人家、森林古道建设,涌现出像马头祥省级森林康养示范基地、蔡村镇月亮湾旅游景区、桃花潭镇文化旅游景区、水墨汀溪和“皖南川藏线”等一批森林利用景观点。森林康养年接待人次达268.7万人次,综合收入达55.4亿元,已成为践行“两山”理念、打通“两山”转化通道的重要样板地。
2 林下经济发展优势
2.1 区位资源优势
泾县隶属于宣城市,处于国家批准的长三角都市圈,区位优势十分优越,距南京、上海、杭州都市圈200~300 km,是国家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泾县森林植被十分丰富,植被资源在2 500种以上,自然风光优美,有许多特色鲜明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历史、红色资源。全县适宜发展林下种植的林地有2.33万hm2,森林康养林地6.67万hm2。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林地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泾县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2.2 产业基础优势
近年来,泾县把林下经济产业发展作为创建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的重点工程,实行县乡林长统筹协调推动,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对林下经济产业做出合理的规划与布局,持续实施“一亩山年增万元钱”林下经济模式,涌现出了一大批新兴林下特色经济,为林下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其中,以林下套种铁皮石斛、黄精、灵芝等为主的林药模式就达10余种,还有以林下种植竹荪、大球盖菇、羊肚菌、香菇等为主的林菌模式,林下道地中药材和珍贵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已初具雏形。
2.3 市场前景优势
长江三角洲地区居民消费水平高,对优势林产品的需求强烈。相比田园产品,林下产品依托于生机勃勃的森林环境,更具自然性、生态性和有机性,在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的前提下,林下经济产品在市场上越来越受百姓青睐,拥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泾县月亮湾旅游景区积极与上海旅游集团合作,开拓老年休闲农家游,每年分批次有序组织近万名老年人吃住农家乐,开展竹笋采挖、竹荪采摘等农耕体验,进一步带动了林下种植的快速发展。
3 林下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目前,泾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探索出一些好的模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仍存在不少问题。
3.1 经营规模偏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
在林下经济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充分依托龙头产业的带动,借助龙头企业的优势实现林下经济产业的产业化、集约化发展[3]。目前,泾县林下经济多为林农自发发展,层次低、规模小,以分散经营为主,产品供给量小,缺乏特色品牌和产品认证;从事林下经济产业的企业和合作社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示范辐射能力差。一是在种、养品种选择上存在盲目性,不能适应市场需求;二是生产上缺乏专业指导,组织化、集约化程度低,难以形成市场竞争优势;三是经营过程中多为农户自产自销,效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四是特色种植业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品种单一,缺乏竞争力,不能形成有效的辐射带动能力。
3.2 要素保障不足,难以调动社会资本和林农积极性
林地多处于山区,山区农民自身发展能力较弱,种植户对于市场信息的获取也存在延迟现象,无法根据市场需求及时、有效地调整生产方式,导致林下经济产业的持续发展受到了阻碍[3]。由于长期忽略林下经济开发项目规划,产业发展缺乏有序性和前瞻性,难以在扩大经营、拉长产业链方面有所作为,致使林下经济发展缺乏后劲。同时,林下经济产业财政引导、金融服务、技术服务和信息服务体系不完善,林下经济发展要素保障机制不健全,影响了社会资本投资林下经济的积极性。
3.3 产业化水平低,“三产”融合发展有待加强
目前,林下经济产业尚未形成一个系统的产业发展模式。林下种植、培育、养殖缺乏具有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良币驱逐劣币的机制尚未形成,致使出现优质不优价、产品附加值低、市场销路不畅等现象。加上林下经济传统种养殖与农耕体验、大健康(森林康养)、自然教育等结合不够紧密,三产融合发展任重道远。
4 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对策
4.1 加大政策和技术扶持
林下经济的良好发展需要政策和技术方面的扶持,政府部门应根据地域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鼓励政策和配套措施,向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倾斜,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社会和农户投入为主的投入机制,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农户初始发展阶段补贴和林下基础设施建设,引导科研院所与农民合作,进行技术推广和培训以及产前、产后的服务(包括销售环节),保证林下经济产业健康发展[4]。落实支持林下经济精深加工、培育龙头企业以及支持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户发展林下经济的普惠金融服务税收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带头企业,加强产业链建设。
4.2 区域化布局
发展林下经济必须遵从生态规律,在确保优化生态系统结构、不降低林木生态功能的前提下进行[5]。首先应因地制宜,合理确定林下经济发展项目、发展方式;其次选择适宜的物种在林下种养,确保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以互利为主,合理控制种养殖密度,保护好森林生态环境。因此,为促进林下经济产业的稳定有效运转,加强对林下经济产业的统筹与规划,实行集聚化、特色化和区域化空间布局。结合泾县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和特色,以龙头企业和林业专业合作组织、示范基地为依托,重点打造南部山区香榧+茶叶产业集群,西南部丘陵地区的特色早元竹笋基地群,中东部地区的青梅、油茶、黄精基地群,以及东南部山区的黄精、石斛、灵芝、林下种植区。重点推进“皖南川藏线”森林观光之旅、水墨汀溪山水休闲之旅、中国宣纸小镇宣纸技艺特色体验游、中国月亮湾国家养老示范基地森林康养之旅、桃花潭诗情文化之旅、国有林场和水西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文明研学之旅等森林旅游精品。
4.3 突出支持林下经济科技示范基地和“试验田”建设
加大科技扶持和投入力度,依托泾县国有林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国有林场等建设林下经济创新示范基地和“试验田”。与科研院所合作,加强名贵珍稀药材引种、乡土野生植物栽培驯化,开展林特经济新品种引进和栽培试验,建立林下经济种植种苗繁育基地,鼓励支持发展市场短缺品种,重点加强适宜林特经济发展的优势品种的研究与开发。
强化示范引领推广,加大政策激励支持措施,重点建设培育规模化、标准化林下经济种植示范基地,探索林下种植、养殖多种生产模式,促进科技与生产、集成与示范、保护与开发、培训与推广。让示范基地成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展示窗口,创新推广更多的“绿色、生态、高效”林特经济富民模式,为区域提供示范样板,起到“探路子、出经验、做示范”的重要作用。
4.4 创新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模式
4.4.1 林下种植。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确定林下经济重点产业。以安徽三同生态农林开发公司香榧示范基地为中心,连接山区茶叶产区,以现有茶园改造为基础,重点实施以香榧+茶叶为主的林茶模式,推动生态复合茶园建设。同时,利用香榧、油茶投产前期长的特点,在新造香榧、油茶基地内套种黄精、三叶青、白及、铁皮石斛等林下中药材。泾县竹林资源优势突出,可开展竹林下培育竹荪、大球盖菇、羊肚菌循环种植模式和竹笋的采集加工。依托泾县国有林场、涉林经营主体等重点发展林下种植黄精、石斛、灵芝、丹皮等产业,加快以林药、林菌模式为主的林下仿野生栽培等示范基地建设。利用安徽百花汇生态蜂业开发公司与北京同仁堂合作的契机,与国有林场开展合作共建,开展“林、药、蜂”产融结合,在林下种植药材和配套蜜源植物,配套养殖土蜂,大力推广“林、药、蜂”模式,培育产业链,形成区域化发展格局,打造林下经济发展新业态。
4.4.2 林禽模式。在重点森林旅游、森林康养沿线,鼓励林农发展林下养殖业。结合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通过森林抚育,在林内保留自然生长的杂草或种植牧草,养殖绿壳蛋鸡、贵妃鸡等珍禽;同时,大树下种植牧草可适度发展肉用羊等养殖业,为游客提供绿色森林食品。林地养殖家禽,投资少,污染少,生产的家禽品质好、市场竞争优势大;同时,家禽的粪便可为树木提供肥料,树木可为家禽遮风避雨、通风降温,两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4]。
4.4.3 林旅融合。大力发展以森林旅游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充分利用泾县距苏浙沪都市圈较近的区位优势,打造“苏浙沪生态后花园”。依托现有森林资源,完善基础设施,开发森林旅游,发展健康生态旅游产业[6]。依托良好的森林资源和林下种植基地,建设一批具有林旅融合发展特色的基地和林产品园区,培育特色森林旅游线路和精品项目,发展森林康养、休闲体验、山地运动、生态教育等“森林+”旅游新业态,一产、二产、三产相融合。鼓励各类林业、健康、养老、中医药等产业基金进入森林康养产业,健全共建共享机制,以林促旅,不断丰富和拓展林业功能,推进林旅深度融合。
4.4.4 森林景观利用+文化。泾县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森林景观资源优势突出,建立了全省第一个古树公园。依托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宣纸文化园、桃花潭、查济古民居等历史文化资源,以文化提升康养内涵,充分发挥自然遗迹、古树古道、传统村落建筑、红色景点等文化资源对康养服务的提升作用,开发红色人文旅游、文化研学旅行、森林文化教育和社会实践基地。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把“森林康养+文化”作为一种有效的康养开发模式,做大做强云岭新四军红旅小镇、中国宣纸小镇研学旅游之家(宣纸大课堂)、桃花潭查济古民居诗情文化艺术写生实习基地,促进文旅融合。
4.5 创新林农利益联结机制
引导龙头企业与林业专业合作社、林农以股份式、合作式、托管式、订单式等模式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林业发展轨道。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就业创业等方式,让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引导电商企业与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专业大户等规模化林下经济经营者对接,建立林下经济产品直采直供机制,畅通林下经济产品销售渠道。拓展集体林经营权权能,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林业建设,促进乡村振兴。
4.6 完善和创新林权抵押贷款等模式
探索建立政府引导基金,采取先建后补、融资担保、贷款贴息、项目奖补等方式,支持林农、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等经营主体发展林下经济特色产业。完善和创新林权抵押贷款模式,推广“林权抵押+林权收储”贷款模式,继续推行“五绿兴林·劝耕贷”、林业碳汇预期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各种适合当地林业经营特点的贷款品种,探索“公司+农户”“林场+农户”等林业碳汇项目开发模式,降低综合信贷成本,进一步引导资金参与林业保护发展和生产建设。
4.7 强化科技支撑服务
搭建各类经营主体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技术推广单位之间的合作平台,推进科技协作,开展林下经济种业创新、仿野生栽培、节水保土、病虫害无公害防治、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的科研攻关和成果推广,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林下经济产业发展机制。推进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在林下种植、养殖各个环节的应用,逐步实现精确化、信息化管理。建立科技特派员制度,整合农业、自然资源、乡村振兴、旅游、商务等相关部门专业技术力量,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对发展林下经济的企业、合作社、大户、林农等提供全方位的实用技术培训、咨询和指导,提高其林下种养、加工生产、经营管理、销售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