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胃热肠寒论治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

2022-12-13孙学华

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 2022年10期
关键词:乌梅黄连大肠

罗 宇 孙学华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上海, 200120)

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原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基于肝脏脂肪积聚(肝细胞脂肪变性)的组织学(肝活检)、影像学及血液生物标志物证据,同时合并以下3项条件之一: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代谢功能障碍的慢性肝病[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肝病协作组将 NAFLD 的中医病名确定为“肝癖”。NAFLD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指出肝癖多由饮食不节、劳逸失度、情志失调、久病体虚、禀赋不足等引起,通常以为肝体用失调、脾肾亏虚, 导致痰、 湿、浊、瘀、热蕴结肝体,发为肝癖[2]。

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同时,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肥胖症的流行,MAFLD已成为21世纪全球第一大慢性肝病[1]。在临证中我们发现一部分患者既有消谷善饥,同时又会出现大便溏薄、泄泻等上热下寒的症状,我们对MAFLD的症状特点进行问卷调查时发现,1 887例患者中约29%(556例)的患者兼有消谷善饥和便溏的症状。2017年NAFLD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将脂肪肝分为痰瘀互结证、脾肾两虚证、湿浊内停证、肝郁脾虚证、湿热蕴结证,而仅仅在脾肾两虚证、肝郁脾虚证中提到大便溏泻、便溏,并没有关于消谷善饥的相关描述。

我们对历代文献进行了梳理,认为脂肪肝中这部分既存在消谷善饥又有便溏症状的患者,辨证应属胃热肠寒证,现论述如下。

1 历代医家对胃热肠寒的论述

《针灸甲乙经》中提到:“胃热则消谷,消谷故善饥。”《证治准绳·杂病》同样记载“少阳之胜,热客于胃,善饥,治以寒剂是也。”消谷善饥即为胃热的表现,胃为水谷之海, 饮食入胃, 依靠胃的腐熟功能消化水谷, 因偏食辛辣肥厚, 或因情志不遂, 肝郁化火而使胃中热邪过盛,腐熟作用太过, 导致消谷则善饥,且无论心火、胆火犯胃亦可导致消谷善饥, 都归根于胃热,正合“胃中火热炽盛, 故机能亢进, 胃热消谷而致中消证”[3]。

《金匮翼》曰“所谓大肠有寒则溏也。”《中藏经》记载:“大肠者,肺之腑也。为传送之司,号监仓之官。肺病久不已,则传入大肠,手阳明是其经也。寒则泄……”大肠为传送之司,有传导糟粕的功能,凡外感寒邪,犯于大肠,或劳倦饮食所伤致寒邪内生,客于肠道,大肠传导功能失职,产生泄泻。《金匮要略》曰“大肠有寒者,多鹜溏。”隋代《诸病源候论》中有“大肠虚,气不足,则寒气客之,善泄”。大肠有传导糟粕的功能,凡外感寒邪,犯于大肠,或劳倦饮食所伤致寒邪内生,使大肠传导功能失职,便可形成大肠寒,进而引起泄泻。于艳丽[4]提出肠寒的特点是遇寒冷或吃生冷食物使病情加重,并将其分为虚寒型和寒湿型。

关于胃热肠寒,《灵枢·师传篇》的表述为“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少腹痛……” 故胃热肠寒证典型症状有心悬,即胃中嘈杂不宁,常有饥饿感,同时兼小腹痛,肠鸣,大便清稀且有不消化之食物残渣等肠鸣泄泻、清稀完谷的表现[5]。

肝癖者,如清代张志聪注《灵枢·九针十二原》 时说:“津液者,水谷气味之所生也……,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肓丰满。”患者素体胃火亢盛,腐熟太过,则多食易饥,过多的“水谷精微”贮积在体内,从而出现肥胖、肝脏脂肪增多[6]。同时由于过食肥甘厚腻,郁于中焦,脾胃壅滞而不得发散,郁而化热,胃中热,邪热盛于胃亦能杀谷[7]。胃热者喜冷饮,则寒邪内生,客于肠道,大小肠传导功能失职,故见泄泻,正如《脉因证治》中同样记载:“寒泄,大肠满而泄,溏。”另外由于胃热多食,小肠泌别清浊及大肠传导功能负荷加重而致功能失职,故见肠鸣泄泻。

2 肝癖胃热肠寒证的选方用药

对于胃热肠寒证,《内经》并未提出明确的治疗方案,但历代医家论著中不乏记载。《圣济总录》中记载了大量胃热肠寒方药如芍药丸、立通丸、沉香散、干地黄汤方、调中汤方、京三棱煎丸、分气黄 汤方、前胡木香汤、麦门冬汤方、半夏汤方等。

张声生教授[8]提出“对于胃热肠寒证,治以清胃温肠,予黄连汤加减”。陈广坤等[9]认为半夏泻心汤证是由小柴胡汤证误下,导致寒热错杂,但不存在寒热柔和,寒热不能同时出现在同一脏腑,表现为上热下寒证。郭亚雄教授[10]则认为,上热下寒证的病机为脾虚脾土升降失司,风木之升及相火之降无以助,水火不能上下相济,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寒热错杂为病,常选用乌梅丸加减治疗。严石林教授[11]同样提出“其证是不同部位寒热错杂,上热下寒,胃热肠寒,实质为胃肠功能紊乱。治宜清上温下,安蛔止痛,方选乌梅丸。”陈晓[5]提出根据寒热轻重缓急及证候表现选方用药,如热重寒轻,消谷善饥偏重者,可选《圣济总录》的干地黄汤;如病程较长,出现久利者,可选《伤寒论》的乌梅汤。

肝癖病胃热肠寒证主要表现为两胁胀满,消谷善饥,伴有肠鸣泄泻,证属胃肠寒热错杂、上热下寒,治应清胃温肠、调和阴阳。我们经过多年临证观察,认为胃热重者可选用黄连汤,肠寒重者可选用乌梅丸。

《伤寒论》中的黄连汤即半夏泻心汤加黄连二两,并以黄芩易桂枝而成,黄连苦寒,可清胃中之热,干姜、桂枝配伍以温下寒以止肠鸣泄泻,二者合用,辛开苦降,寒热并投,上下并治,以复中焦升降之职;更以半夏和胃降逆,人参、甘草、大枣益胃和中。温清并用,使寒散热清,上下调和,阴阳升降复常。

刘法洲[12]提出,乌梅丸主治肝脏正气虚弱而寒热错杂者。肝脏正气虚弱则疏泄功能低下,疏泄功能低下,既可表现为多日不大便,又可表现为“久利”。清代伤寒名家柯韵伯“乌梅丸为厥阴之主方,非只为蛔厥之剂矣”。方中重用乌梅酸收,黄连、黄柏清在上之胃热;细辛、干姜、附子、桂枝、蜀椒辛温以祛肠中之寒;黄连、干姜之类,辛开苦降相伍,可以升降脾胃,调和中焦,人参、当归益气养血,酸苦辛甘并投,寒温并用,上清燥热而下温寒湿,使阴阳寒热调和。

3 病案举例

患者,男,28岁,2020年10月17日初诊。主诉:两胁胀满1月余。症见:两胁胀满,消谷善饥,喜食肥腻、辛辣,大便溏薄,每日3~4次。舌淡苔黄腻,脉弦滑。身高:172 cm,体重:75 kg,BMI:25.3;腰围:101 cm,臀围:107 cm;腰臀比:0.94;B超提示脂肪肝,弹性超声:268。中医诊断:肝癖病,辨证:胃热肠寒证。治以清胃温肠,方用黄连汤加减。药物组成:黄连12 g,甘草、干姜、人参、大枣各6 g,桂枝、半夏、枳壳各9 g,水煎温服,每日1剂,分2次服。嘱患者合理饮食、运动,服药2周后复诊,患者两胁胀满明显减轻,便溏较前好转,大便仍不成形,呃逆频,上方改黄连18 g,加旋覆花9 g,1月后三诊,患者诉食欲降低,胃脘嘈杂、呃逆缓解,大便成形,每日2次,体重:73 kg,BMI:24.6;腰围:98 cm,臀围:105 cm;腰臀比:0.93。3月后四诊患者诉食欲明显降低,体重:67 kg,BMI:22.6;腰围:91 cm,臀围:105 cm;腰臀比:0.86,B超提示肝脂肪浸润,Fibroscan-CAP:238;嘱患者合理饮食,适当运动。

猜你喜欢

乌梅黄连大肠
Efficacy of Wumei Baijiang prescription (乌梅败酱方) on regulatory T cells/ helper T cells Immune balance in mice with ulcerative colitis
大肠憩室是什么病
大肠变懒了
大肠变懒 了
不一样的“双黄连”
乌梅水泡脚治足跟痛
老拉肚子,喝乌梅茶
“小矮子”黄连
黄连最清胃火,但体寒者慎用
巧手乌梅汤,开胃又解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