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控制度建设及风险防范
2022-12-12唐佳泰安市城市管理综合服务中心
唐佳 泰安市城市管理综合服务中心
引言
内部财务控制、管理控制、业务控制,都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业务及主要控制内容,这部分工作完成效果与效率,直接影响大众对政府的满意度与信任度。事业单位作为由国家政府机关直接领导的机构,必须积极和有效履行社会责任,在解决国计民生大小事务上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与作用。作为社会组织中的重要构成,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效果会对社会发展质量产生重要影响,决定国家的生产条件和文化教育成果。为此,必须全面推进财务工作内控制度建设工作,在处理各项业务的所有环节中有效识别与防范风险。事业单位要结合自身属性与性质,客观审视与分析管理问题及诱发原因,在财务管理工作上形成新的设想与建议。
一、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一)内部控制体系有漏洞
事业单位作为特殊的市场经济实体,需在开展具体经营和服务活动的过程中运用管理与会计手段有效控制。从目前的内部控制及财务管理风险情况来看,因内部控制体系有漏洞,无法更加精准和有效地控制实物资产、货币资金、采购与付款等工作,在相关管理活动中,无法明确工作的具体内容和标准,继而会给资金的审批与运用等工作埋下安全隐患与风险。成本控制与资金监管是财务管理的重点与难点,易于引发管理风险和问题。而用于生产与经营的经费,大多情况下是由国家财政拨付,由此会弱化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和价值。受本身内部控制机制的影响,财务管理人员无法精准防范与控制各类风险。内部控制体系的不完善,不利于有效识别和规避财务风险,因此需在运行的过程中动态修复漏洞,并能在各个环节发挥突出的风险控制作用。
(二)财务管理不规范
现代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生产与管理活动中,衍生区别于以往的非结构性数据。而财务人员仍沿袭传统的工作理念和方式,无法更加科学和高效地处理虚拟资产,由此引发财务管理不规范问题。尤其是部分事业单位存在账外设账的问题,很难对具体的工作过程进行质量监督与管理,由此引发相应的资金安全与管理风险。信息化时代下,工作人员若缺乏良好的信息素养和大数据思维,无法动态提升重要财务数据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财务部门的信息数据类型更加多样和繁杂时,若不能设计更加先进的内控制度,很难实现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而一旦工作过程存在漏洞,将无法有效监督与管理职工的思想与行为,致使他们产生懈怠与消极的工作心理,不利于规范和高效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很有可能引发相应的法律风险与信用风险等。
(三)尚未实现全过程监测与控制财务风险
事业单位沿袭传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在开放和多元的工作环境下,展现出较为明显的不适应性。工作人员并不能定期和精准地盘点固定资产,原有的盘点制度也不能有步骤和严谨执行。无论是资产领用还是资金审批,相应的制度都有缺陷,不能达到监督与约束的作用和效果。尤其是固定资产管理过于粗放,不能严格执行制度和标准,无法科学与合理地追溯责任与事故发生原因。事业单位目前尚未实现全过程监测与控制财务风险,会因虚假账目或漏记等现象,给组织带来较大的财产损失,甚至出现侵占国有资产的严峻问题。
二、诱发事业单位财务风险管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既定体制限制创新方面的原因
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或各部门主管,大多是由政府部门任命,继而引发权责利不分明的问题。在实际开展经营与管理活动的过程中,各部门负责人都是秉承向上负责的原则和观念落实相关工作。而上层领导主要从宏观层面把控与监督事业单位的经济工作,不能充分与全面了解其中的具体细节和问题。事业单位既定的体制限制其制度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一旦工作制度和管理方案存在较大漏洞,不仅无法保证管理与经营效率,还会引发不同程度的经营与管理风险。事业单位有编制的人员缺乏良好的自我进化意识,加上整个组织管理较为涣散,不利于更加高效和规范化地执行国家政策。而财务部门作为事业单位的轴心,若不能动态优化与创新内控制度体系,将会给整个组织的发展和管理埋下较大的安全隐患与风险。
(二)内部控制方面的原因
正确和积极的内控意识,是不断增强内部控制制度适用性和应用价值的重要保证。目前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缺乏良好的内控意识,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无法及时和科学的创新。事业单位并未生成具体和完善的内审制度,在工作审核和业务监管方面也很难落实具体的措施。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方面的问题,是引发财务管理工作问题和风险的主要诱因。
三、财务风险管理视角下事业单位内控制度建设的策略
(一)优化财务预算管理体系
财务风险管理视角下,事业单位全面推进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首要任务是需要生成更加科学和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体系,继而精准定位管理与发展目标。以正确的工作与管理目标为导向,制定具体的财务管理与控制制度,在制度执行阶段加强风险识别与控制,由此促进工作目标的高效和高质量实现。例如,事业单位可参照以往的预算方案,科学和有效地制定新的预算管理机制,并在实践环节进行验证与优化。管理者要根据预算管理体系与机制的运行情况,创新的设计与严格执行内控制度。事业单位可定期安排财务人员外出学习,因而能在内控制度建设方面引入先进经验和理念。例如,安排人员进入大型合资企业学习与参观,了解其他体制组织的运行机制,从中获取利于事业单位创新发展的信息内容。财务管理人员必须根据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有明确方向地推进内控制度建设工作,并能在既定的制度框架下生成更加具有适用性的预算管理体系和机制。在具体执行预算管理方案的过程中,严格按照制度和规范按步执行与完成。而管理人员要有效监管与跟进执行步骤,在预期与预算内完成工作任务,通过有效把控工作过程精准防范与应对财务风险。
(二)搭建信息化内控管理平台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必须紧密对接市场环境,根据外界环境要素的变化及时优化与完善内控制度体系。在全面推进内控制度建设工作的过程中,需以精准和及时预测以及防范风险为宗旨,进一步优化与完善管理平台和工作环境。信息化时代下,事业单位应能将现代信息技术科学介入财务管理工作各个流程。通过搭建信息化内控管理平台,线上和线下能够同频共振,共同约束与监管工作人员的制度执行情况。财务管理人员需制定科学的财务信息数据管理制度,并在信息化平台中进行推广与宣传,使所有人员明确信息数据安全共享的意义和重要性。信息化条件下的财务内控制度建设,需加强财务数据的安全管理,无论是在存储方面还是在共享层面,必须综合考量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依托信息化内控管理平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利用技术手段提高信息数据处理的速度和质量,要通过开发风险识别系统,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动态识别与智能应对风险。例如,事业单位应科学制定财务信息传输的制度和规范,明确提出各种类型信息可在内部或外部流通。根据这一制度和标准,在信息化内控管理平台中植入风险预警系统,若工作人员不按制度要求对外传送财务数据,系统就能智能报警,由此有效规避与防范财务风险。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信息数据管理系统,对财务数据的传输与共享过程进行智能化的监测,出现异常时可自动预警。事业单位必须利用制度手段和技术手段增强财务管理的规范性,无论是在信息数据存储和共享方面,还是在现金管理和固定资产处理上,必须生成具体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并能以此为标准进行风险的识别与预警。
(三)制定协同推进风险识别与内控监督的具体规范
财务管理是事业单位具体开展经营与管理活动的关键环节,在对工作过程中可能引发的各类风险进行识别与防范的过程中,需能联动各个部门和岗位,协同应对可控与不可控的风险与管理问题。秉承以防范财务管理风险为主、优化其他部门工作过程为辅助的原则,制定协同推进风险识别与内控监督的具体规范。立足财务管理工作的内控制度建设,聚焦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业务,把握好与财务业务往来相关的其他活动。例如,生产部门的资金审批与材料采购,是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而相关人员的轮岗或升职,不属于核心业务,但仍会成为引发财务管理风险的重要因素。若不能有效把控人员的安全,会给事业单位带来极大的经济风险和法律风险。因此,在全面推进内控制度建设工作的过程中,管理人员必须具备良好的风险防范意识,对财务工作相关的所有内容进行质量把控,实现全过程的监测与控制财务风险。如何控制如何监测,需生成具体的标准和规范。例如,选择行政人员进入生产部门临时从事生产工作时,财务部门与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必须共同制定具体的培训与行动过程监管方案,保证行政人员掌握必要的生产技术,主管要全面监管与控制该人员的身心健康问题,避免引发相应的安全风险。而生产部门人员调换到行政岗后,财务部门能快速生成新的考核机制与绩效管理制度。财务人员必须根据整个组织系统的运行情况与变化,科学与及时地优化管理规范,生成具体的管理制度,并能对新的工作行动轨迹进行有效的风险识别与控制。
四、内控视角下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风险有效防范措施
(一)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测与预警机制
事业单位若要精准识别财务管理过程中的各种风险,需通过不断建立健全财务风险预测与预警机制,继而在信息识别与数据共享方面提供扎实的保障。而管理人员在实际推进风险预警机制构建与完善工作的过程中,必须利用技术和行政手段增强其时效性与先进性。在既定的管理体制下,事业单位需在合理的范围内,对财务管理工作过程进行监督与追踪,利用大数据精准识别财务管理风险,及时地触动预警机制,更加及时和高效地进行财务风险应对与防范。财务管理人员要生成新的资金配置方案,在核心业务上做好风险识别与控制。科学设计产品销售与制造流程,能根据各个工作环节的特点与重要程度,生成具体的风险识别与控制机制。事业单位要有效把控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督促工作人员积极和负责地参与到财务风险管理工作中,在细节和关键环节做好风险的识别与控制。加大财务信息数据管理力度,在数据访问与应用方面分别设置相应的权限,避免出现重要信息和商业机密泄露的风险与重大问题。科学推进整合与审查工作,保证财务风险预警机制真正发挥作用,且能高效地识别与应对各类风险。管理人员要全面跟踪财务风险出现的各种阶段,继而能提前制定风险防范措施,并能对不同阶段的风险等级进行划分,分别生成不同层级的风险预警方案,尽量在风险发生时就能精准识别和有力控制,大大提高财务风险管理质量和效率。
(二)生成立体和多元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
财务风险评价与评估,是有效提高财务风险管理效能的关键。事业单位在具体开展财务管理和服务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立足核心业务板块做好财务分析,明确在何种环节需更加严谨和科学地进行风险评估,由此科学地设定风险评价指标。事业单位要总结以往工作经验和问题,生成立体和多元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管理者要具备系统思维和全局意识,从宏观和微观视角切入,考量财务风险问题与诱发原因。事业单位要在人员素质、内控制度适用性、工作流程完善程度等方面,综合考量与分析财务风险,结合财务分析的结果,理性和客观地评估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而在实际推进财务分析工作时,要能参照资产流动比率、结合资产负债表、短期负债比等,重新判定与评价财务风险的等级,客观的预测可能引发的结果。而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需深度嵌入到业务流程整合工作中,明确各项财务工作中可能存在的漏洞,而这些漏洞就是引发风险的根源。事业单位要能根据财务管理问题制定风险评价指标,逐渐形成更加立体和多元的指标体系。
(三)在既定的管理体制下最大程度突破财务管理控制壁垒
相较于普通企业,事业单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必须做好公共服务工作。事业单位有着公益和商业两种属性,必须以公益服务为先,在对财务风险进行应对和防范的过程中,必须在既定的管理体制下,最大程度地突破财务管理控制壁垒。运营与管理成本控制方面,财务管理人员既要考虑降本增效,还需根据社会大众的民生需求,适度地追加服务与管理成本。而在资金方面的风险识别与防范,不影响解决国计民生相关问题的前提下,要尽最大可能地提高内部控制制度的适用性,应创建开放和包容的管理环境,有效识别和控制风险的同时,鼓励财务和会计人员自觉地创新工作模式和方法,科学优化与完善财务信息数据管理过程。信息化时代下,事业单位必须做好大数据分析与重要数据的管理工作,继而有效规避和防范财务风险。
结语
事业单位在实际开展经营和管理工作的过程中,是以服务社会和大众为宗旨,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若想保证整个组织有序经营和高质量服务大众,有必要创新与完善财务管理工作机制和模式。根据事业单位实际管理问题,需创新建设内部控制制度,继而有效把控财务管理工作过程中的各类问题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