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诗人颜光猷贵州宦绩与诗歌风情发微
2022-12-12吴宪贞
吴 宪 贞
颜光猷(1638—1710),字秩宗,号澹园,谥曰文介先生,为复圣颜回六十七代孙,曲阜人,康熙癸丑进士。清初诗人,与二弟颜光敏并称“二颜”,有诗名,著有《水明楼诗》六卷。其外任贵州安顺知府的履历,正史《清史稿》无载,乾隆《贵州通志》、咸丰《安顺府志》记载简略,仅载其任官安顺,时间、任期及宦绩皆无;《贵州通志》和《安顺府志》中的《艺文志》亦无录其贵州诗作,而在颜光猷乡里的传记和史志中,则有较为丰富的任职记载。以上二者互证,可以丰富颜光猷在贵州的任职履历,领略其在贵州所作诗歌蕴含的地域风情。
一
清初诗人颜光猷外任贵州安顺知府之事,正史无载,清修《钦定四库全书》之《贵州通志》卷十八《秩官·职官》载:“安顺府知府,康熙,颜光猷,进士。”①(1)①③鄂尔泰等监修:《贵州通志(一)》,永瑢、纪昀等纂修,《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7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489—490,478页。清咸丰年间修《安顺府志》卷二十八《文官职官谱》安顺府知府条:“国朝康熙,颜光猷,曲阜人,进士。”②(2)② 常恩等修,邹汉勋、吴寅邦纂:《安顺府志(一)》,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第41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376—377页。《贵州通志》和《安顺府志》仅载颜光猷在康熙年间为官安顺知府,既无任职日期和任期,亦无片言只语的宦绩信息。作为一个主政一府的从四品官员来说,《贵州通志》和《安顺府志》中的颜光猷在贵州的仕宦履历可谓一片空白,令人难以索解。而在颜光猷乡里山东传世的相关传记、史乘、方志中则可以还原一些历史细节。
关于颜光猷任职安顺时间和任期,颜光猷《水明楼诗·卫既齐序》有云“后又同事黔中”语,考《贵州通志》卷十八《秩官·职官》:“巡抚:卫既齐,康熙三十年任。”③又见《清史稿·卫既齐传》:“三十年,……旋授贵州巡抚。”④(3)④ 赵尔巽等撰:《清史稿》卷二百七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10081页。由此可以断定,颜光猷在康熙三十年(1691)出京外任安顺知府,时年54岁。又考《山西通志·职官志》卷八十:“河东盐法道……颜光猷,山东曲阜人,进士,康熙三十五年任。”⑤(4)⑤ 觉罗石麟等监修:《山西通志(三)》,永瑢、经明等纂修,《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44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754页。知颜光猷在康熙三十五年(1696)离任,在安顺任期五年。
关于颜光猷在贵州安顺的宦绩记载,早见于颜光猷《水明楼诗》卫既齐序、江闿序和唐周基序言中,颜光猷与卫既齐除一同仕宦贵州外,还是上下级关系,私交不错。江闿时任解州知州,与颜光猷同在山西任职,为同僚。唐周基拜于光猷门下,为门人弟子。三人序言所记当具有可靠的历史真实性,兹录如下:
余去黔后,闻安顺营伍不免于脱巾噪呼,上下错愕,不知所措。先生出,而片言徐定之,声色不动,戢变难于仓卒,信乎?谈笑樽俎,折冲千里,其得于温柔敦厚之教,非浅鲜也。学殖养邃,大事可办,宁仅以诗人名哉?(《卫序》)
先生癸丑成进士,以中秘侍从之臣出守黔南,转运河东两地。政令一本简静和易,期与吏民休息。(《江序》)
其守我习安,治人以明,事神以诚,随俗利导,与民休息,囗陬千里,犬无夜吠之声。(《万跋》)①(5)① 颜光猷:《水明楼诗》,《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15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157—159页。
又时人兼世谊峄城李克敬撰《三颜公传》之《河东运使光猷》亦载:
公左迁补行人司正,既而以刑部郎中出守贵州安顺府。安顺地荒俗囗,囗囗杂处,鸟语兽心,不可齐以法。公曲意拊循,民苗怀德,在官五载,未尝毙一命而郡大治,群称之为“颜菩萨”云。时贵州提督李芳述驭将士无恩,众大激噪,人人震恐。公匹马入其垒,为晓譬利害,责以大义,严毅慷慨,皆投戈听命,论者比之韩愈之服王庭凑焉。②(6)② 李克敬:《三颜公传》,李经野等纂修:《曲阜县志》卷七(据1934年铅印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672页。
又见于乾隆《曲阜县志》之《颜光猷传》:
出守安顺府,值提督李芳述部兵激譟,光猷匹马入其垒,晓以大义,皆投戈受命。芳述曰:“公再生我也!”③(7)③ 潘相纂修:《曲阜县志》八十七(清乾隆年间纂修稿本),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8年,第518页。
梳理上述材料可以看出,颜光猷在安顺的宦绩虽贵州史志无载,但时人已传播甚广,声名在外。从记载看,颜光猷在安顺任上,有两大政绩为人注目,一是能根据安顺当地“地荒俗囗,囗囗杂处”,文化相对落后的实际情况,入乡随俗、因势利导、与民休息,“政令一本简静和易”,在任五年,未曾刑杀一人,府境大治,以致乡人誉之为“颜菩萨”,他在《去安顺六首》诗其四中自许云:“苗女囗童且自亲,家乡万里可怜身。黄堂自笑衷肠软,五载何曾毙一人。”可见其官声、民声之佳,属于儒家所推崇的具有“仁者心”的循吏、良吏之列。二是颜光猷片言匹马徐定安顺营伍哗变之事,避免了一场难以预料的祸乱。其诗《去安顺六首》其一亦载其事:“群山斜拱习安城,大雨滂沱鼓噪兵。回忆当年野狗洞,梦魂重到亦心惊。”后人论其功绩,许为言折王庭凑叛乱、“勇夺三军之帅”④(8)④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卷十七,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509页。的韩愈,可见其作为圣人之裔,浩然正气的人格和忠肝义胆的儒者情怀。
另外,颜光猷在其《水明楼诗》六卷收录的安顺纪游诗中,提及贵州所辖镇远县的鸡鸣关,镇宁县的石头屯、油瓶关、宁谷司,普定县的习安,关岭县的盘江桥,还有安平县的玉龙洞,等等。考咸丰年间修《安顺府志》卷三《沿革》:“康熙二十六年,改安南卫为安南县,属安顺府。于是安顺府领通判厅一,曰南笼;州三,曰镇宁,永宁,普安;县五,曰普定,安平,清镇,安南,普安。”①(9)① 常恩等修,邹汉勋、吴寅邦纂:《安顺府志(一)》(咸丰年间纂修稿本),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第41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45页。这些地名与府志所载安顺辖境基本一致。这些诗作当是颜光猷知府任上巡视府境、勘察民情吟咏所作。诗集中有组诗《去安顺六首》,这可以看作是颜光猷离开安顺时所作的自我任职总结,其六诗云:“多年出守在黔阳,风浪滩头数举觞。”“漫说三年金十万,何人留得一钱看。”《晚晴簃诗汇》卷三十七《颜光猷》:“录其《去安顺》诗,亦见仁廉之效也。”②(10)② 徐世昌:《晚晴簃诗汇》卷三十七,北京:中国书店,1988年,第480页。其“仁廉”之评可谓一语中的。从诗作的字里行间可以折射出颜光猷任职期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为官追求和勤政爱民、恪尽职守的良吏品格,极大丰富了颜光猷的仕宦履历。
综上材料梳理,颜光猷在贵州安顺“忠信可行囗貊地”③(11)③④颜光猷:《水明楼诗》,《清代诗文集汇编》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151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204,159页。下文引诗均出自该诗集,不再另行标注。的任职宦绩即有了一个较为明晰的轮廓,从康熙三十年(1691)至康熙三十五(1696)的五年任职期间,这位出身于圣人之裔、深受儒家文化熏染的儒者之官,以淡泊宁静之志,行“厚泽宽仁”之政,有力促进了安顺的稳定发展和民族融合,是一位具有仁者心的循吏形象,“公之厚泽宽仁,至今口碑不置”④。
二
颜光猷的《水明楼诗》收录了其创作的400余首诗歌,包含了其在安顺任职期间描绘贵州风情的诗篇。据统计,以贵州地名、景观入诗的作品达30余首,虽数量不多,但皆以当地名胜古迹入诗,贵州地域风情浓郁,形成了一道奇特的风情画廊,展示了清初康熙盛世下贵州的人文风俗图景,对认识古代贵州发展变迁提供了一方独特窗口。但对于颜光猷描绘贵州风情的诗歌,乾隆《贵州通志》中的《艺文志》无载,即便是他主政过的安顺,如最早撰修于咸丰年间的《安顺府志》之《艺文志》,亦无光猷诗篇的选录,个中原因值得探讨。
据统计,颜光猷的《水明楼诗》收录写于贵州的诗篇主要有《鸡鸣关》《落叶龙潭》《自石头坉归至油瓶关作》《题宁谷司别业》《甲戌四月救火漫赋》《种竹》《习安述怀》《开笥见舍弟修来遗迹》《玉龙洞》《盘江桥》《关岭寺》《重过关岭》《顶跕喜晴》《题滇南胜境》《自顶跕入盘江有作》《王二河遇雨》《石头寨即事二首》《宁谷寺别业》《喜客泉》《白水河》《华盖洞》《相见坡》《海子铺》《去安顺六首》等。这些诗作多以安顺府境内的古迹、名胜为题,展现了诗人笔下独具特色的贵州地域风情。今择录考论如下:
有以古关隘名诗者,《鸡鸣关》诗是一首以古代隘口“鸡鸣关”为题咏的纪游诗,为光猷入黔上任时所作。考《大清一统志·思州府》卷三百九十八:“鸡鸣关,在青溪县东十五里,观音崖西。上倚悬崖,下临潴水,路仅一线,为天设之险。”①(12)① 和珅等:《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九十八,永瑢、纪昀等纂修,《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48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339页。关址在今贵州省镇远县东北清溪镇东。诗歌极力描绘鸡鸣关的地势险峻,惊心动魄:“岧峣鸡鸣关,扼塞清浪口。出门便登山,攀跻势愈陡。云梢垂岩壁,木末挂星斗。径窄方轨坚,沙摧危栈朽。鱼贯进肩舆,偪侧臂交肘。崖底泻惊湍,声唤蛟龙吼。”叙述与白描兼用,实有李太白《蜀道难》诗之妙。
《自石头坉归至油瓶关作》提及油瓶关,诗写“朝下石头坉,云山逐人归。回顾所来路,烟岚横翠微”的美景,又写“日午到油瓶,苗童侍荆扉。丛篁开道路,密萝牵人衣。入门得所憩,村酒聊共挥”的风情,给人仿佛置身世外桃源之感。考《贵州通志》和《安顺府志》,无“油瓶关”之载。而咸丰《安顺府志》卷十三:普定县:“油坪关,在城南一百六十里沙子沟旁,两山夹抱,高八里,为桐运关隘,北通江龙场,南通永宁六马。”②(13)② 常恩等修,邹汉勋、吴寅邦纂:《安顺府志(一)》(咸丰年间纂修),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第41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175页。盖当是关,“瓶”为“坪”之误。
有以自然名胜名诗者,《落叶龙潭》是一首以名胜“落叶龙潭”为题咏的纪游诗。考咸丰《安顺府志》卷之十《地理志·永宁州》:“落叶龙谭,在城东八十里。水色澄清,多游鱼。相传潭有潜龙,人不敢渔。”①(14)①③⑥常恩等修,邹汉勋、吴寅邦纂:《安顺府志(一)》,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第41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143,130,213页。诗中所写“方池落叶边,溯流乘虚步。疑有蛟龙吟,风雨自来去。潭水清鉴发,危石潭中树。旁视洞壑遥,黝曲令人怖。纷纷鱼千头,跳跃成佳趣”之句与方志所载正合,抒发了作者对这一名胜由衷的赞美之情。潭址在今贵州省安顺市黄果树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内。
《玉龙洞》诗作于康熙三十一年(1692)。诗歌以咏史为基调,流露出作者的历史感喟。考《贵州省志》卷五《安平县》:“玉龙洞,在城东十里界首铺。群峰峭壁中,一洞玲珑奇巧,内有一石,平坦如床,上蟠石龙,鳞爪生动,相传明建文帝曾憇息其中,经旬始去。”②(15)②⑤鄂尔泰等监修:《贵州通志(一)》,永瑢、纪昀等纂修,《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7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18—119,119页。咸丰《安顺府志》除上述记载外,另录:“《县志》云:‘在界首铺,群峰峭壁,一洞玲珑,奇巧莫可名状,内有一石,平坦如床,上盘石龙,鳞甲生动,相传明建文帝曾憇息其中,经旬始去。康熙壬申(1692),邑令黄亮有记,太守颜光猷、训导张之佩、雷自宏并有诗刻石洞中。’”③洞在今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高峰寺内。
《喜客泉》诗写贵州名胜喜客泉的奇特景观。该泉又名珍珠泉、喷珠泉,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南。其名始见于明嘉靖三十年(1551)焦希程撰《喜客泉碑记》:“客至语笑,明珠翠玉,垒垒而沸,风恬月霁,晶莹射目”,“客语在左左应,在右右应。”④(16)④ 常恩等修,邹汉勋、吴寅邦纂:《安顺府志(二)》卷四十六(咸丰年间撰修府志稿),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第42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41页。《贵州通志》卷五《形胜·安平县》:“喷珠泉,在城西沙作铺路旁,深数尺,宽广如之,泉色清澈微碧。客至喧哗鼓掌,则数千百珠迸逗而出。明参政焦希程勒石纪胜名曰喜客泉,本朝总督甘文焜更名喷珠泉。”⑤咸丰《安顺府志》卷十六《形胜》:“珠泉喜客”,安平县八景之一,“前明参政焦希程题为喜客泉。国朝总督甘文焜,改为喷珠泉,均有碑记,详艺文。所异者,泉水清澈澄碧,或如舍利腾空,或如荷珠映叶,又或如合浦珠光,盈车满斗。客语在左则左应,客语在右则右应。”⑥
《华盖洞》诗以清镇名胜华盖洞为题咏,述及明代建文帝在此蒙尘之事,为咏景怀古之作。华盖洞,又名凉伞洞或云龙洞,在今贵州省清镇市,“洞溜华盖”为旧时“清镇八景”之一。考1948年《清镇县志稿》卷十一《艺文·张绍銮<重修华盖洞记>》载:“县城外西山之麓有洞焉,开朗宽平,为吾黔所罕观。右隅石凸成座,其上则岩溜攒凝,形同张盖,藓痕斑驳,色俨增华,华盖之名,由斯以起……相传建文帝蒙尘时曾住此。虽年久无征,而署名一碣,实万历时李御使木固所立,即其得名固已久矣。洞口巨石秀耸,屏翳天然。前清光绪末年,好事者醵金建阁覆之。石之真象既隐,洞之光线亦蔽,人为不臧,天趣反损。”①(17)① 张绍銮:《重修华盖洞记》,方中等修,龙在深等纂:《清镇县志稿》卷十一,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第36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583—584页。
有以河川水道名诗者,《自顶跕入盘江有作》诗及流经贵州境内的名水北盘江,虽为抒怀之作,未直接描绘盘江之貌,但给人探胜之欲。考咸丰《安顺府志》卷十《地理志·水》:“盘江,《通志》云:‘在(永宁州)城西三十里。源出乌撒可渡河,流入广西泗城州界。武侯平南中战于是水之南。’《水经注》云:‘水广百余步,甚有瘴气。’……《明一统志》:‘源自普畅寨,经普安州境,东北下流,合乌泥江、峚山子江,广百余步,贵州大滇路沿江上下,绝击汰之迹,水势滵汩。水涨时,漂巨木撞舟,峭壁箐嵐,人迹罕至。’”②(18)②③④常恩等修,邹汉勋、吴寅邦纂:《安顺府志(一)》,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第41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140,143,160页。
《王二河遇雨》诗写王二河“峰势恶无像,洪荒迥未开”的流经地形和“迅雷陡涧发,骤雨盖天来”阴晴变换的天气,展现贵州独特的地理风情。考咸丰《安顺府志·地理志下》卷十:“王二河,距(永宁州)城一百二十里。源出安顺府城西白坟井,流迳府城穿城河,出南水关,三次落洞,出府属龙潭寨,过木沙陇驩子寨,由斧头寨流为王二河。又流至下募役,经三叉湾,过石汪寨,至滑石哨,会白水河,与新桥河会。”③
有以历史古迹名诗者,《题宁谷司别业》《宁谷寺别业》二诗皆咏贵州安顺城南的历史遗迹——宁谷,体现出其独特而厚重的土司文化底蕴。考咸丰《安顺府志》卷十二《古迹》:“明宁谷长官司在府城南十五里。”④宁谷长官司即明清时在贵州安顺设立的地方管理机构,是当时在安顺所设六个长官司之一,属土司政权,为世袭官制。洪武十九年(1386)始置,至康熙十一年(1672)革除。其治所在今安顺市城南宁谷镇。该地因发现宁谷汉遗址,被国家列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顶跕喜晴》诗写顶营恒常多雨、湿热多瘴的环境,独树一帜。顶跕,即顶营司,系明清时期永宁州所辖土司,其址在今贵州省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考《大清一统志》卷三九二:“顶营长官司,在永宁州南一百五十里。元为寨,明洪武十九年置司,领三寨。本朝因之,长官罗姓。”①(19)① 和珅等:《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九十八,永瑢、纪昀等纂修,《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48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59页。《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二十一《贵州二》:“州北七十里。旧志:‘在州南百五十里,似误。’元置顶营寨,明朝洪武四年置今司,授土酋阿光继,又以从征官程士贵副之。领四砦。”②(20)②⑥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5268,5342—5343页。咸丰《安顺府志》卷十二《古迹》:“明顶营长官司城,在永宁州北,今已多塌。”③(21)③⑦常恩等修,邹汉勋、吴寅邦纂:《安顺府志(一)》,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第41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162,121页。1936年抄本《关岭县志访册》卷六:“顶营司,元亦称寨,自洪武十二年罗禄选充寨长,十九年颁印授顶营司长官”,④(22)④ 陈钟华纂辑:《关岭县志访册》(1936年抄本),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第36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631页。世袭,清因之。今关岭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存有顶营司古城垣。
《习安述怀》作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是一首述怀诗,作者以习安幽独之处来表现对“无为任造化”的坚守,对穷通、贫富和自己安顺为官的感悟,表现与其政令共通的一种顺应自然、适意达观的人生态度。习安,即习安州,古代行政区名。元置,治今贵州省普定县西,属普定路。明洪武十六年(1383)改安顺州。治所在今安顺市旧州镇。考《贵州通志》卷七《古迹·安顺府》:“废习安州,在府城西南五十里,元置。明改安顺州,后移于普定卫,城即今府治。”⑤(23)⑤ 鄂尔泰等监修:《贵州通志一》,永瑢、纪昀等纂修,《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7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85页。
《关岭寺》《重过关岭》二诗写关索岭“乘危可跻天”“凌霄遥翠竹”和“烟云方怒发,激水乱流开”的险峻,与史志正合。考《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二十三《贵州四》:“关索岭,即所(关索岭守御千户所)治,滇、黔通道也。……《滇程记》:‘鸡公背与关索岭相对,两山之趾,界以溪涧。岭凡四十三盘,……左右皆崖箐万仞,中仅有道如梁,行者慄且汗矣。’”⑥咸丰《安顺府志》卷九:“关索岭,《一统志》云:‘在顶营长官司治东。势极高峻,周回百余里,上有关索囗,因名。’”⑦另有清人彭而述《关岭汉将军碑记》文、田雯《关索岭》诗有载。
有以古驿道驿站名诗者,《题滇南胜境》诗作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滇南胜境,即滇南胜境坊,位于云南省曲靖富源县境内。该坊始建于明代景泰四年(1453),云南巡抚洪弼派人修建,因坊额间镶嵌“滇南胜境”巨匾而得名,紧邻史称“入滇第一关”的胜境关,是古代自黔入滇的重要驿道。考《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七十:“滇南胜境哨,在平夷县东十五里,接贵州普安州,界有坊,题曰滇南胜境。为滇黔分界处,设有哨兵,自黔至此山始平坦。”①(24)① 和珅等:《钦定大清一统志》卷三百九十八,永瑢、纪昀等纂修,《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48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3页。
《相见坡》诗写入黔上任在驿道相见坡所见所感:
层峦叠嶂阻遥津,鸟语花香驿路新。过去翻愁归去路,前行不见后行人。关山峻削凌青汉,洞口阴森起碧磷。东望故园千万里,重门不掩梦来频。
诗写入黔古驿道的险峻和艰难,描绘出一幅令人惊叹的地理景观。相见坡,在今贵州省镇远县与施秉县交界螺蛳桥处。因相见坡重山复岭,驿道缠绕盘曲,坡头、坡尾,招手可见、说话可闻,俨然近在咫尺,实际相隔三十里,故名相见坡。考《贵州通志》卷五《施秉县》:“相见坡,在城东三十里。两坡对立,中阻小溪,行者相去数里而彼此招呼如在咫尺。”②(25)② 鄂尔泰等监修:《贵州通志(一)》,永瑢、纪昀等纂修,《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7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28页。《读史方舆纪要》卷一百二十三:赤水卫指挥使司,“卫西有香炉山,西南五十里又有相见坡。两山相对,道经其上,行者交相望见,故名。”③(26)③ 顾祖禹撰,贺次君、施和金点校:《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5347—5348页。
《海子铺》写普安驿站海子铺。该铺明清时为黔、滇驿道上的一处驿站。海子铺,因中有水塘名海子,故称。址在今贵州省盘县西,盘县清时属普安县。考《徐霞客游记·黔游日记二》:“仍前,升降大峰之西,冒雨又十五里而至海子铺。山坞稍开,颇大,中有水塘,即所谓海子也。”④(27)④ 徐弘祖著,朱惠荣校注:《徐霞客游记校注》,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708页。
综上考论,颜光猷贵州诗作数量虽不甚多,但内容蕴含丰富,涉及到贵州的古代关隘、自然名胜、人文古迹、明水竣山和驿道驿站,并且从细微的文学视角展现出贵州奇特的风情,给人以睹一隅而窥全豹之妙。
三
从上述考察,颜光猷在贵州的仕宦和诗歌创作有了较为清晰的轮廓。五年的贵州任职在颜光猷70多年的人生履历中可谓是一页剪影,但却能以小见大,知微见著,从中窥见康熙王朝治理远省贵州的许多历史讯息,探寻到顺康盛世下清朝为稳定和发展贵州的大致思路和政策走向。而数量不多的贵州诗篇,对于展现顺治康熙时代的贵州风土人情和人文历史及山川图景提供了一方儒者视角,对挖掘贵州多元传统地域文化和建设文化贵州、生态贵州具有参考和启示作用。
颜光猷任职贵州安顺五年,宦绩不显,史志无载,究其原因,应该归于其在安顺“政令一本简静和易”和“随俗利导,与民休息”的施政方针。这一貌似道家“无为而治”思路却含蕴着特定历史时期许多真实的历史细节。从颜光猷的出身和学养来看,光猷出身于奉儒守官的道德文化世家,家学深厚、家风端肃,以忠孝立身、以名节处世,尊奉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条,积极入世济世,希望成就一番功业。这可以从颜光猷在河东运使任上所作所为得到印证,康熙三十五年(1696)光猷调任河东盐道运使,开始了山西盐道运使前后六年的任期。颜光猷在河东运使任上,革除所行盐引弊端,行通省盐引之法,《三颜公传》:“转河东道盐运使,除供亿,裁陋规,通商民之困。先是,山、陕、河南行引盐引尾,各州县著以关防,出境即为私盐,境壤错互,失足跬步辄罹法,群患苦之。公力请于巡盐,通省为一关防,著为法,民以永利。”①(28)①②李克敬:《三颜公传》,李经野等纂修:《曲阜县志》卷七(据1934年铅印本影印),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年,第672,672页。同时,在当地推行礼乐之教,重修书院,“以禄入之余修文宣王囗,备几筵俎豆,教佾舞,建师生舍,择商学诸生之秀者,诵读其中,亲授课以文艺,士亹亹向于学。”②《山西通志》卷三十六《学校》:“弘运书院在运学东。……国朝康熙,……三十六年,运使颜光猷重修。”③(29)③ 觉罗石麟等监修,储大文等编纂:《山西通志二》,永瑢、纪昀等纂修,《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43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248页。这些都可以说明颜光猷并非碌碌无为之辈,是想有所作为并能有所作为的。何以贵州史志对主政安顺的颜光猷无感呢?究其原因,还要从康熙王朝对贵州的治理思路来作进一步的考察。
自古以来,历代朝廷对西南远省的治理多奉行安抚教化为主、军事威慑为辅的方针。特别是明清以来,这一思路更加鲜明,乾隆《贵州通志》卷三十三《艺文志》载明朝皇帝朱祐樘《明孝宗谕都匀府》一文,在这道谕旨中明确提出要“佥举尔文献熟知民事,谙晓夷情”的官员任职贵州,“顺其土俗之宜,施以安利之政,……以夷治夷,使之日染月化而皆囿于华夏礼法之中”。①(30)① 朱祐樘:《明孝宗谕都匀府》,鄂尔泰等监修:《贵州通志(二)》,永瑢、纪昀等纂修,《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7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71—172页。这多少可以代表明代朝廷对贵州管理从俗而治的态度。清代顺治康熙时期,清廷对贵州的统治基本上沿袭明朝的治理思路。据《清世祖实录》卷七十六载,顺治十年六月,户部右侍郎王弘祚上疏言:“土司黑苗宜抚谕也。……滇、黔土司宜暂从其俗,候平定后绳以新制也。”②(31)② 马奇等撰:《清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第三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599页。又《清圣祖实录》卷十六载,康熙四年,贵州总督杨茂勋疏言:“贵州一省,在万山之中,苗囗穴处,言语不通,不知理义。以睚眦为喜怒,以仇杀为寻常,治之之道,不得不与中土异。凡有啸聚、劫杀、侵犯地方者,自当发兵剿除,其余苗囗在山箐之中,自相仇杀,未尝侵犯地方,止须照旧例,令该管头目,讲明曲直,或愿抵命,或愿赔偿牛羊、人口,处置输服,申报存案。……此兵不劳而坐安边境之道也。”③(32)③ 马奇等撰:《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第四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235页。康熙二十一年十二月,云贵总督蔡毓荣“奏请禁民人及土司携藏兵器并不许汉人将铅、硝、硫磺货与夷人”,康熙“不允”并曰:“众土司人等全赖弓弩长枪捕猎以为生计,今概行禁止,则土司俱失其生业。治民惟在所司官抚绥安戢,若不爱惜兵民,肆其残虐,民操白梃亦可为非。”④(33)④⑥刘显世、谷正伦修,任可澄、杨恩元纂:《贵州通志·前事志》(1948年铅印本),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第7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167,171页。康熙二十五年二月,他又谕吏、兵二部曰:“近见云南、贵州、广西、四川、湖广等处督抚提镇各官,不惟不善加抚绥,更尔恣行苛虐,利其土产、珍奇、赀藏、饶裕,辄图入己,悉索未遂,因之起衅。……务令该地方督抚提镇等官洗心易虑,痛改前辙,推示诚信,化导安辑,各循土俗,乐业遂生。亦令苗民恪遵约束,不至侵扰内地居民,以副朕抚驭遐方至意。”⑤(34)⑤ 马奇等撰:《清实录·圣祖仁皇帝实录》第五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本,第321页。康熙二十八年,“湖广巡抚丁思孔疏请民间禁用鸟枪,上命督抚各抒所见”,时任贵州巡抚田雯疏言“黔省山深地僻,村寨隔远,居民、商贾间蓄鸟枪以防不测。至苗囗巢棲洞处,驱狼捕兽,多用乌枪,俱勿庸查,诘以致惊疑。”是年“春二月驰贵州蓄鸟枪禁”⑥。这些材料都反映出顺治康熙时期从中央到地方治理西南远省一以贯之的基本思路,即沿循前代旧制,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加以治理。
除此之外,颜光猷“与民休息”的政令还有一个重大的历史背景是在“三藩之乱”平定之后。作为“滇南孔道”的贵州,是重战和多战之地,平叛时耗时长,人力、物力耗费巨大,这在康熙的谕旨中可以得到印证,“大兵凯旋,輓输刍糗,供应人夫,极其浩繁,且起解吴逆家口,络绎运送,不无苦累,恐小民竭力供亿,生计艰难”①(35)①②鄂尔泰等监修:《贵州通志(二)》,永瑢、纪昀等纂修,《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7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75,175—176页。。这使本来“地瘠民贫”的贵州经济雪上加霜,急需休养生息,恢复经济。所以,战后康熙于二十二年上谕“免康熙二十二年、二十三年钱粮”,二十五年上谕“免康熙二十五年、二十六年钱粮”,三十二年上谕“免康熙三十三年钱粮”,以“加惠远省民生”,并特谕“如有不肖有司官役,借端蒙混及私行重征者,……从重治罪”。②由此可见,战乱给贵州等边省造成的影响和破坏,长达十数年之久。咸丰《安顺府志》载,安顺府境“为黔之腹,滇之喉,粤蜀之唇齿”③(36)③⑤常恩等修,邹汉勋、吴寅邦纂:《安顺府志(一)》,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第41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吴式芬序”,第5,5页。,地理位置重要,“西南冲剧,夷汉襟喉,土厚水深,川潆峰列,辐辏逶迤,扼塞强固,边鄙都会,滇黔要区”④(37)④ 鄂尔泰等监修:《贵州通志(一)》,永瑢、纪昀等纂修,《文渊阁四库全书·史部》第571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年,第106页。,成为历来兵家必争之地,“三藩之乱”中成为多战之地,“民之被其蹂躏、刳屠者何可胜数”⑤,受战争影响极为严重,也急需休养生息。
另外,颜光猷贵州宦绩不显应该还有其安顺史志材料缺失的客观因素。《安顺府志》常恩序云编纂时已有“志缺焉”,“其中不免挂漏”之叹,翁同书序云,“黔自《通志》外,旧鲜志乘,近年始有郡邑志之刻,而安顺犹缺焉。”东鲁孔庆鍸亦云“以安顺旧无志可考”。⑥(38)⑥ 常恩总纂,邹汉勋、吴寅邦总修,安顺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点校:《安顺府志》,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4页。这其中透漏出一个极为重要的信息,《安顺府志》在编纂时,已极度缺乏前代史志材料。成书于清咸丰辛亥年(1851)的《安顺府志》距颜光猷安顺任职已达160余年,加之交通不便、传播闭塞等原因,即便颜光猷乡志有载,亦难采录。由此看来,光猷贵州宦绩无载亦在情理中。
综上看来,颜光猷在安顺任上采取的“与民休息”施政方略,实质上是顺应了清朝廷治理远省的策略,因地、因时、因俗制宜,充分还政于民,尽可能恢复经济和民生,促进了安顺府境内各民族的和睦共处,不惟面子政绩,体现出古代士人“仁者心”的儒者情怀。
四
颜光猷在安顺知府任上“政令一本简静和易”直接导致的是其贵州宦绩似乎毫无建树、乏善可陈,以至史志无载,并且影响到其诗歌的传播。其《水明楼诗》收录三十余首贵州诗作,数量无多,这与颜光猷在外任安顺前在京为官时和调任河东运使时随处吟咏形成鲜明对比。从数量看,安顺五年的任职可以说是颜光猷诗歌创作的低潮期。《水明楼诗·卫序》有云“言者心声,声音之道与政治通”之意,可谓中的。光猷在安顺“政令一本简静和易”似乎影响到他在贵州的诗歌创作,如其《白水河》诗所云“诗思漫因游宦减”,呈现出相对的蛰伏状态,这似乎与蒋寅先生论及清诗创作时提出的“生活在别处”①(39)① 蒋寅:《生活在别处——清诗的写作困境及其应对策略》,《文学评论》2020年第5期。的理论相悖。推其原因,一者虽“期与民休息”,但如《习安抒怀》所云“冗役如猬集”的日常性政务仍需要花大量时间去精心理顺,避免波折;更主要的原因是与生活环境的陌生相关,正如严昌汝在咸丰年间所修《安顺府志》所载的《安平县志序》所云“来牧者又半自远方,或四五千里,或七八千里,凡黔之山水,苗之风俗,大率皆见闻所未及”②(40)② 常恩等修,邹汉勋、吴寅邦纂:《安顺府志(二)》卷五十一,黄加服、段志洪主编:《中国地方志集成·贵州编》第42册,成都:巴蜀书社,2006年,第99页。所致。
颜光猷贵州诗作数量虽不多,但却具有独特的价值,诗中所吟咏的地域景观比较集中地展现了贵州,特别是安顺的历史、地理文化和民族风情,这在清初入黔的地方官诗人中是极为少见的。考乾隆《贵州通志》和咸丰《安顺府志》中的《艺文志》,其中收录的明清两代诗文有关历史、地理景观与光猷贵州诗篇吟咏相合者,主要有盘江及铁索桥、关岭、白水河、喜客泉等,其中以文入两志者,明人有焦希程《喜客泉碑记》、胡宝《汉关将军庙碑记》、沈翘楚《铁桥碑记》;清人有李肇基《盘江考》、彭而述《关岭汉将军碑记》、卞三元《重修盘江铁桥记》、甘文焜《喷珠泉记》、田雯《关索岭记》《铁锁桥记》《白水岩记》、陈本忠《观瀑布记》、谢庭熏《关索岭辩》等诸篇。以诗入两志者,明人有何景明《盘江行》、杜拯《过盘江》、孙玺《关索岭》、谢三秀《关岭跑马泉》、朱家民《铁桥告竣志喜》、王锡衮《渡盘江铁桥》、王思任《读铁桥图记》、杨绳武《渡铁桥》、吴中蕃《乙未过盘江桥》《关索岭歌》、王珣《关索岭汉将军庙》、宋孝妇《盘江邮亭题壁》;清人有彭而述《关岭》《盘江桥》、田雯《关索岭》、许缵曾《宿顶跕》、程封《盘江》等诗作。由以上梳理对比来看,至少在乾隆初年,贵州安顺府境的盘江及铁索桥、关索岭和白水河瀑布等地理景观已引起文人骚客广泛瞩目,并留下了大量诗文题咏,诗文既关注于它们作为水道交通和陆路驿站的重要,又惊叹于三者的险要壮观,无论笔力还是艺术性,多为后人所称道。而光猷诗风平易淡然,温柔敦厚居多,加之官位不高、宦绩不著,这可能是光猷诗不为贵州史志所录的重要原因。
当然,除却上述景观外,出现在光猷诗篇中,体现安顺独特景观的诗歌也许更能体现出其价值的独特性。其诗中咏及的贵州境内,特别是安顺府境的古代关隘如鸡鸣关、油瓶关,自然名胜如落叶龙潭、玉龙洞、华盖洞,河川水道如王二河,历史古迹如宁谷、顶跕、故习安州,古驿道驿站如滇南胜境、相见坡、海子铺等,都极具历史、地理文化意蕴,但却很少作为文化或文学意象出现在清初文人的诗文中,缺少审美和文化眼光的观照。而光猷诗则相对集中吟咏这些景观,以亲历目及入诗,以深受儒家“温柔敦厚”之教浸润的儒者眼光描绘安顺府境风情,体现出其独特的人文价值。同时,作为清初山左入黔文人,光猷用自己的诗笔向世人描绘出贵州安顺独特的多元文化和奇异的地域风情。这里有多彩奇异的民族风情,有险峻秀美的山川河道,有历史厚重的关隘土司以及视为运输喉舌的驿道驿站,如一幅幅粗线条的水墨画,在作者淡淡的诗意中掠过。其《水明楼诗》于康熙三十七年(1698)结集刻板付梓,卫既齐、江闿、唐洲基为之作序,万拱极为之作跋,包括洪昇等在内的许多著名文人作了评语,给予极高的评价,这说明光猷诗在当时已较为广泛流传。晚清徐世昌《晚晴簃诗汇》还特别赞许了其《去安顺》诗,可见其贵州诗作在清代的阅读和传播,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边省与内地文学书写的交流,加大了贵州特别是安顺的地域风情的宣传,可以让后人以其诗歌为线索领略贵州“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沟壑纵横的喀斯特地形地貌、优美典雅的自然生态环境”,为后人研究和挖掘贵州地域风情和文化资源留下了些许文学记忆。从现实角度而言,对这些诗歌的解读有助于“深挖贵州历史遗产与现实元素,有利于贵州文化自信的形成和巩固,更加坚定贵州人文化自信的信念,更好地推动贵州经济社会实践和建设的发展”①(41)① 刘吉昌、聂开吉:《贵州文化自信的内在生成逻辑》,《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6期。。
当前,国发[2022]2号文件的出台和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为贵州省的发展擘画出新蓝图,其中“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厚植高质量发展的生态优势”和“繁荣多彩贵州特色文化,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①(42)① 谌贻琴:《高举伟大旗帜 牢记领袖嘱托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奋力谱写多彩贵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在中国共产党贵州省第十三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贵州日报》2022年5月5日,第2—3版。成为今后推动贵州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的重要组成。而像颜光猷诗篇中所展现出的贵州特有的山水景观和浓郁的历史文化风情,将成为贵州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厚重的文化底色和底气。因此,挖掘、整理和研究古代史乘、方志中的文学记忆和文化遗存,打造千姿百态的贵州山水和丰富多彩的文化风情融合发展的文旅新业态,理应成为建设多彩贵州亮丽的新名片。这即是探讨和研究颜光猷贵州宦绩和诗歌风情的启示所在。
综上所述,考察清初诗人颜光猷的贵州宦绩和诗歌风情,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丰满了诗人生平履历的研究,更重要的能从一个细微的视角揭示出清初朝廷治理贵州等边省的政策走向和变迁脉络,从颜光猷的贵州诗歌线索中挖掘出丰富的历史文化蕴含和地域生态元素,这对于促进当下贵州的经济、文化、生态建设及各民族安居乐业、和谐共生都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和启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