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如何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思考
2022-12-12宗寰宇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宗寰宇 江苏省南通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引言
财政体制革新需求对事业单位提出了全新的挑战,为充分落实相关标准,事业单位需要积极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使其能够在内部环境下发挥科学引导作用,提高基础管控效率与质量。通过借助内部控制策略,事业单位能够以高质量、高效率推动预算绩效体系落实,有利于解决传统条件下存在的负面问题,进一步提高工作平衡性与可靠性。通过分析内部控制与绩效预算管理的关系,可以明确当前推进工作中存在的负面问题,对探索应用策略具有指导作用,有利于事业单位贯彻落实相关方针,实现理想发展目标。
一、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概念关系简析
(一)概念
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均属于重要的活动执行框架,其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具有显著应用价值,能够发挥影响作用,使基础业绩与管理效率得到充分改善。预算绩效管理主要代指对未来预期时间内收入与支出进行科学计划,使管理团队、执行团队能够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完成考核评价。该管理方案主要目标为提高基础绩效,从根源层面改善员工驱动力表现,降低消极怠工问题出现可能性。内部控制体系主要代表单位通过相关规章制度、应用程序对预期风险进行全面监控、防范,其属于执行流程中较为关键的约束策略,能够有效降低风险级别,实现理想管控目标[1]。内部控制与预算绩效管理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探索两者关系,能够明确工作执行方式与推动策略,具有正面意义。
(二)关系
内部控制对预算绩效管理实施具有重要支持作用,从整体角度分析,预算绩效属于经济管理的一种,其主要目标为强化组织架构运转效率,同时降低风险出现可能性,实现平稳发展效果。在这一目标驱动下,组织管理层需要充分利用内部控制工具,使实践活动风险能够得到科学规避。因此,内部控制属于预算绩效管控的基础条件之一。除此之外,预算绩效管控也能够在内部控制体系中得到体现。事业单位准备实施内部控制时往往会应用绩效管理作为实践框架,通过此类方式约束管理层与员工,激发个体积极性并降低出现不良问题的概率。由此可见,绩效管理对于内部控制而言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两者存在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的基础关系。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推动预算绩效管控现状探索
(一)人员认识有待提升
在事业单位利用内部控制落实预算绩效的过程中,受限于执行或环境条件等原因,经常会出现一些负面问题,不利于相关体系框架正常落实。例如,部分事业单位对于绩效管理的认识不到位,导致内部控制措施执行出现偏差,严重干扰了相关应用策略推进效果,最终无法充分发挥预算绩效管理作用[2]。常规情况下,绩效管控本身便包含了内部控制相关需求。通过强化管理方式,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良好的绩效管理目标。但是,在事业单位人员认识不到位的情况下,相关应用策略价值往往无法体现,最终导致执行工作流于表面,削弱了内部控制推动效果。除此之外,一些工作人员为降低管理压力,采用消极态度执行内部管理,落实预算绩效框架时经常出现错漏问题。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事业单位执行力,导致内部控制无法有效推动预算绩效落实,不利于管理质量与效率提升。
(二)编制不科学且执行存在问题
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中,针对预算内容进行科学编制属于关键策略之一。经过针对性编制的预算内容能够为执行活动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强化事业单位管理质量,对内部控制的落实也具有正面意义。但是在日常业务中,大部分事业单位预算编制均存在涉及面过广的问题,基础内容复杂程度高且编制难度大。此类问题对编制人员提出了较为严峻的挑战,若个体专业能力不足,便无法有效完成科学编制任务,导致预算绩效管理执行出现偏差,严重削弱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可靠性。除此之外,一部分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框架下,采用增量、减量方式进行预算绩效编制[3]。此类措施虽然基础效率较高,但其容易忽略业务非常规影响条件,导致预算管理出现偏差,不利于相关工作正常推进。因此,需要重视预算编制存在的负面问题,确保其能够借助内部控制予以完善,从根源层面为预算绩效管理做好推进准备。
(三)内控策略指标不清晰
内部控制应用策略对执行与风险防范措施具有详细要求,通过规范落实制度内容,能够为预算绩效管理落实提供重要支持。但是,部分事业单位在实践工作中制定的控制策略往往过于抽象,对于指标的设置不明确。在这种情况下,预算绩效管理容易出现执行偏差,导致人员认知不一致,继而削弱预算绩效体系内部认同感,不利于相关策略正确落实。除此之外,内部控制需要对评价指标进行系统划分,使其能够在实践工作中进行针对性落实。然而,部分单位在管理阶段出于执行成本考虑,没有正确划分内部控制指标,导致评价结果形式化、数据失真,无法有效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不利于事业单位进一步强化基础执行力与管理效率。
(四)主管预算分配无法衔接内控需求
通常情况下,事业单位借助内部控制工具能够建立完善的经济行为评估框架,使相关风险得以明确并在后续进行针对性控制。但是,由于单位内部主管需要在财政压力条件下进行预算分配,其无法充分落实内部控制需求,执行积极性、主动性相对较差,严重削弱了预算绩效管理与内部控制的风险衔接作用。在这种背景条件下,内部控制无法有效推动预算绩效管理落实,同时策略规范性也会受到负面影响,不利于事业单位快速定位经济行为问题,最终大幅增加预算绩效管理风险。因此,需要重视主管预算分配问题,确保内部控制能够与预算绩效管理建立正确连接,达到理想推动目标。
(五)内控强度相对不足
目前,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普遍存在执行缺乏强度的负面问题。导致此类问题出现的原因与内部控制不到位、不健全有关,通常情况下单位需要将预算绩效体系建立在内部控制策略基础上,使两者能够充分整合,发挥针对性管理与引导作用。但是,大部分事业单位受限于环境条件等因素,没有及时建立内控体系,同时对预算管理的重视程度较低,无法将两者有效整合。在这种情况下,绩效预算策略即便实施也无法提高管理质量,同时还会由于内控责任不明确,导致正常业务活动受到负面干扰[4]。除此之外,内控强度的缺乏还会导致预算绩效规范性下降,对财务信息真实性存在不良影响,容易导致后续管理工作失真,降低事业单位管理质量。因此,需要重视预算绩效执行强度缺乏问题,确保其能够与内部控制实现完美整合目标,充分利用互动效应,实现健全管理效果。
(六)信息化建设不到位
随着信息化技术逐渐发展,相关应用体系开始走入各行各业,事业单位同样也不例外。通过整合信息技术,能够使原有管理方式得到全面革新,有利于提高基础效率并降低出现错漏问题的可能性,显著增强内控质量并推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落实。但是,在实践业务活动中部分事业单位没有认识到信息化带来的革新优势,选择沿用传统方式推动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导致内控执行效率无法充分提升,削弱了实践工作质量。同时,一些事业单位虽然能够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意义,同时也引入了相关设备制度,但在实践执行过程中没有注重对工作流程的革新。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内控工作仍然沿用经典流程进行开展,无法享受信息化红利且削弱了预算绩效推动力度,不利于事业单位在新时代背景下提高基础竞争力。
三、内部控制推动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策略研究
(一)注重人员认识建设
为充分贯彻落实预算绩效管理方案,事业单位应当重视内控工具应用,同时结合宣传培训措施,使管理层与员工能够了解相关规范,建立正确工作活动认识,实现理想推动目标。在实践工作流程中,事业单位管理层需要明确财政资金应用所具有的特殊性,严格根据相关标准设置内控与预算绩效目标,深入推动两者融合发展。在宣传培训过程中,需要积极结合实践工作案例,使管理层与人员能够明确内控执行方式,并在预算绩效活动内完成正常业务需求,提高基础管理效率与质量。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应当从基层视角出发,探索内控与预算绩效宣传新方式,充分利用培训策略,使单位内部能够形成正向风气,为预算绩效管理的落实做好思想准备。
(二)提高指标透明度
内部控制策略对预算绩效宣传具有重要推动意义,事业单位落实相关体系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对评价指标进行完善处理,使其透明化程度符合实践需求,进一步提高基础规范性与科学性。同时,为确保编制工作能够正常展开,事业单位应当结合实际情况条件,探索内控相关制度在编制活动中的影响作用,使基础执行流程得到充分规范,降低负面问题出现概率。通过贯彻落实内控应用体系,可以促使编制人员建立正确认知,并在绩效要求推动下积极提升自身专业技能,有效提高编制质量与效率,为后续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夯实基础条件。通过对指标体系进行深入优化,使其能够贴合事业单位实践业务需求,并完善编制流程内控制度,可以充分推动预算绩效管理,提高单位风险控制效果,完善应对市场挑战的能力。因此,需要重视相关规范的制定工作,尽可能根据实践业务活动信息进行整合与处理,提高指标透明性与可落实性,为后续进一步展开预算绩效建设提供重要支持。
(三)衔接内控需求
预算指标分配无法衔接内控需求会对实践管理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为避免此类情况出现,事业单位应当通过调整制度方式等措施,解决主管受财政压力影响的负面问题,使预算分配能够正确对接内控制度,从根源层面强化管理制度推动力。同时,为确保预算绩效体系能够深入日常业务流程,事业单位需要从员工主动性角度出发,通过严格内控措施完善相关管理策略,尽可能提高员工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全身心投入到业务活动中。为充分推动预算绩效发展,事业单位财务部门应当制定相应支持框架,如执行追踪机制、编写预算管理报告等[5]。通过此类措施,使主管能够正确制定预算分配,并在业务流程中与其他人员进行配合,完善评价与监督流程。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可以成立内控评价管理分队,定期针对业务工作进行深入检查,及时发现缺陷或风险问题,并在预算绩效推动目标下制定相关干预方案。通过此类方式,不仅能够显著降低实际风险级别,同时还能够强化预算分配对接效率,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四)规范绩效体系
推进预算绩效工作应当注重内控制度的完善与落实,通过设置明确的规章体系,能够充分集中单位内部力量,使各项活动有序进行,在预算绩效框架下正确开展。为实现此类目标,单位首先需要对各部门实际权责进行明确,同时制定可靠奖罚标准。通过完善内控制度,将预算绩效管理层面的执行力量进行统一,进一步提高工作可靠性,有效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此外,事业单位应当重视绩效对业务效率的影响,充分明确其主要执行方向,避免干扰正常工作展开,为内控方案的落实创造理想条件。
(五)提高信息化建设投入
信息化改革对于内控制度强化以及预算绩效管理推进而言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实践工作中事业单位需要重视信息化需求,将其嵌入至业务流程中,使内控策略能够与信息方案紧密融合,共同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例如,内控流程与经济项目应当在单位信息系统内进行完善记录,同时规范操作权限,防止违规更改、跳过审批等问题产生。除此之外,事业单位还应当加大对信息化建设的投入,积极引进新设备、新方案,保证预算绩效管理相关信息能够得到快速处理,降低人为操作出现错漏问题的可能性,为未来进一步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提供重要支持。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化不仅仅体现在数据处理方面,其还能够为内控体系提供部门信息共享渠道,使工作团队可以在统一层次展开业务工作,积极探索活动流程,最大限度发挥内控制度的应用价值,有力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展开。
(六)统一内外风险分析
为实现推进预算绩效管理的理想工作目标,事业单位应当注重风险点控制,通过合理部署内控体系,使内部与外部的风险分析能够得到充分统一。管理层需要积极构建内控应用框架,使单位内部业务活动在事实上得到充分监管,逐渐形成良好的绩效部署体系。通过此类方式,能够使预算绩效工作在内控基础上顺利展开,完善两者之间的信息交互渠道,进而强化管理层、员工对相关制度的敏感性,从根源层面降低风险级别,快速推进预算绩效管控任务。除此之外,事业单位需要结合员工业务反馈,对内控制度进行灵活调整,使其能够更加贴合实践需求,提高规章制度执行有效性。在这一过程中,事业单位应当分析其对于预算绩效评价体系的间接影响,并通过调整相关方案,使其能够规避风险问题,进一步强化相关执行力度,从根源层面落实绩效应用框架,为员工与管理层共识的建立做好基础准备。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内部控制方案能够有效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体系落实。通过分析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以明确需要采取的干预方案,有利于未来事业单位贯彻落实内控需求,强化预算绩效管理质量,为应对未来挑战提供重要支持,提高事业单位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