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思政研究共同体的建设研究

2022-12-12

英语教师 2022年2期
关键词:共生英语专业跨文化

郭 晨

引言

“课程思政”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是全面培养新时代高校学生专业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渠道。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同年,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英语专业教学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发布,调整了学生培养的素质要求、知识要求和能力要求,强调了学生的“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由此,高校英语专业开始广泛、深入探讨将课程思政融入专业教学的可能性及其实践效果。较大学英语而言,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起步较晚。但目前,全国高校基于“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不仅从宏观角度探讨了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问题(姜智彬 2020;刘正光、岳曼曼 2020),还从具体实践层面提供了设计和实施路径(衡清芝 2021;张志武、毛婕 2021),已经形成了相对成熟的体系,能够为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提供有益的借鉴。

2018年版《指南》明确了英语专业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属性,2020年版《指南》明确了英语专业跨学科的特点,打破了部分高校英语专业“重技能、轻人文”和“只专不博”的倾向,指向新文科背景下“技能+人文”的新型教学模式。在该教学模式的指引下,英语专业教学能够有机地融合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的良好载体,能实现专业学习与政治学习同向同行的大格局。英语专业课程虽种类繁多,但归属明晰。建立专业课程群的思政研究共同体能够更加有效地集结师资力量,挖掘、整合相应的思政元素,以体系而非碎片化的形式在系统专业课程中实现课程思政。

“与语言、文学课程群相比,文化课程群的建设滞后。文化课程长期处于散在状态,尚未形成一个完整的学科群。”(张卫东、冯梅 2019)然而,文化类课程是实现学生素质提升的重要载体,具备隐性思政教育前沿阵地的天然优势。鉴于此,尝试以此为突破口,从共生建构、协同育人的角度出发,建设新时代背景下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的思政研究共同体。

一、思政研究共同体的概念界定

思政研究共同体的概念建立在“共生理论”的范式之上。“共生理论”源于生物学中的“共生”观念,被德国学者德贝里(AntondeBary)正式提出。德贝里明确指出“共生的本质就是不同生物密切生活在一起”,强调共生体中共生单元的合作关系。后被广泛运用于多个学科领域,如李思强(2005)指出共生建构淡化了对立,明确了发展和谐性,能够适应新时代要求。从共生建构的视角看,建构共生体至少应包括共生个体、共生环境、共生的密切性等维度的多重建构。共生个体是搭建共生体的重要单元,共生环境是搭建共生体的外部保障,共生的密切性是搭建共生体的重要因素。不同个体的和谐发展,共生环境和共生密切性的积极创造与维护等共同建构出自然、生态的共同体系统,为高校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建立思政研究共同体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英语专业课程种类较多,“主要以英语语言、英语文学、翻译、比较文学与跨文化及国别和区域研究等为学习和研究对象”,可归为多个课程群。每个课程群及课程群中的个体又都彼此自然形成内在的密切性,成为建构共生体的基底和载体。担任相应课程的教师成为这个共生体的共生单元,需要通过建立密切的共生环境,建构出自然、和谐、生态的共生体。思政研究共同体从课程思政的角度为任课教师创造建立课程联系的另一着眼点,任课教师个体在课程体系中通过对思政点的挖掘、整理和设计,建立与思政密切联系的课程体系。该体系能够有效凝聚一线教师的力量,促进其集体备课、集思广益,针对问题改变现有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能力,在团队合作中提升育人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单个课程在共同体的搭建中也彼此完成了充分的互动,成为更高效传播知识体系的强有力路径。此外,思政研究共同体中所有课程完整互动的时间跨度长,彼此间层层递推的关系显著,能够形成全方位育人的协同效应。

二、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思政的层级结构

张卫东、冯梅(2019)对我国40所高校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开设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并指出“各院校开设的文化课程内容和数量不尽相同,少则3门,多则11门”;“开设的文化课程门类比较齐全,有中国文化类课程、西方文化类课程及跨文化类课程”;中国文化类课程主要是与英语专业及中国文化相关的全英或双语课程,西方文化类课程多包括“英美文化与社会”“西方文化入门”“西方文明史”“英美文化选读”“英美概况”等课程,跨文化类课程主要包括《跨文化交际》《中西文明比较》等。

从调查结果可知,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中,中国文化类课程通常只有一门,跨文化类课程多于中国文化类课程,西方文化类课程最多且覆盖面广。尽管三个课程群之间的数量分布并不均衡,却也形成了内在的层级结构。结合《指南》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培养要求,从课程思政的角度看,中国文化类课程是思政的基点,西方文化类课程是思政的拓展,跨文化类课程是思政的深化,三者间形成了层层递进的关系。

学生通过中国文化类课程,充分学习、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和党的政策方针,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在“讲好中国故事”的专业素养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通过西方文化类课程,在中国立场的基础上,以同情之理解的态度充分了解西方文化传统和当代社会面貌,以中国文化作为潜在的比较对象,巩固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良好的道德品质;见贤思齐,学习西方文明的精华之处,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在“解读西方”的专业素养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学生通过文化比较类课程,学习中西方文化基因的不同之处和进行中西比较的基本立场、方法,强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良好的道德品质,杜绝文化中心主义的倾向;在中西方经典思想碰撞的火花中培养良好的人文素养;在跨文化的专业素养实践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建设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思政研究共同体的实践路径

建设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思政研究共同体,就共生个体而言,任课教师从多维度树立思政教育的共同体意识,营造共生育人的内部氛围;就共生环境而言,学院系部搭建课程群课程思政教研平台及培训平台,创造共生育人的外部环境;就共生的密切性而言,学院及任课教师群策群力,整合校内外资源,充分发挥文化类课程的思政优势,完善教学模式,全方位共同建构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思政研究共同体。

(一)树立教师的课程思政共同体意识

只有广泛树立课程思政的共同体意识,才能提高任课教师的合作执行力,才能最大限度地聚集一线教师的力量,集思广益,从内部加强思政研究共同体的建设。建立成熟的课程群思政研究团队是建构文化类课程思政共同体的有效路径。任课教师集结成团,在团队负责人的指导下定期举办小型研讨和相应的教学、科研活动,逐步完成成员彼此间的磨合,促进成员的团队身份认同,直至形成和谐、成熟的团队。负责人引导成员树立“双赢”的信念和前景,将自身的目标与团队的目标相结合,创造凝结团队核心力量的内驱力,加速成员的团队身份认同。同时,负责人引入相应的团队章程,确保团队成员能够有充分的时间投入团队建设、团队互助,约束任何可能伤害团队利益的行为,保护、维持成员的团队身份认同。

(二)搭建课程思政教研平台和培训平台

只有学院系部搭建了课程群思政教研平台和培训平台,才能为课程群思政研究共同体提供外部的政策保障和经费支持,提高思政研究共同体的业务能力。学院系部帮助把控课程思政的总体方向,制订课程思政建设标准,聘请海内外研究专家或组织系部内专家学者进行定期讲座、研讨,组织教师定期与其他学校或院校分享交流,开展课程思政竞赛、课程思政公开课等,充分利用互联网教研特征,系统且个性化地为共同体教师答疑解惑、提供课程思政发展和创新的多种路径,提供展示成果、激励创新的平台。同时,学院系部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组织学生参与相应的思政讲座、学习活动等,结合外语的语言优势为学生打造跨文化实训平台,从理论到实践多维度培养学生的中国情怀,开阔其国际视野。

(三)创新课程思政体系和教学模式

只有优化课程群内部结构,以思政活教学,以教学活思政,才能更深层地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达到课程群思政研究共同体的最大效用。共同体成员以“用情动人”为宗旨,从学生关心的现实问题入手,搜集案例和材料,并将具体案例按照思政分类整理,放至案例库中相应的标签下。成员授课前选择将要使用的案例并作出标记,其他教师选用素材时可以重复思政点进行正强化,也可避免不必要的思政重复。随后,成员在实践后根据实际效果对案例库中的资源进行改进,整理出较完整的教学资料,并通过案例库不断更新与固化,形成可持续的思政案例库,让思政成果“进头脑、进课堂、进教学、进方案、进大纲”,构建一个以价值引领、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目的的“三位一体”课程思政研究共同体。

四、建设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思政研究共同体的现实意义

以河北省某普通高校为例,目前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已经覆盖了全部课程,然而,这些课程思政多以独立课程,而非课程群为单位进行,无法充分发挥文化类课程的天然思政优势,制约了课程思政的系统性和纵深度。建立思政研究共同体是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全人”型专业人才的必由之路。

首先,建立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思政研究共同体能够实现以英语运用能力为重心,跨文化能力和思辨能力并行的教学目标。对于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英语运用能力是最根本的。通过该共同体,以文化类课程尤为注重的文化互动能力和思辨能力为助攻,革新教学理念,能更有效地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双语人才。

其次,建立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思政研究共同体有利于文化类课程间的深度融合和教研团队的建设。通过思政研究共同体的建立与实践,能够重新强调文化类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思政教学为学生构建内容更加紧密,目标更为明确的课程体系。与此同时,教研团队也在教学改革中得到反哺,由此构建专业的文化类课程团队。

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专业文化类课程思政研究共同体能够帮助改革教学理念、教学载体、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标准,取得持久有效的教学效果;能够协同思政实现资源优化,提供思政的标准化路径;能够实现文化类课程之间的深度沟通和融合,从而培养立场坚定、业务优秀的高端中英双语人才,最终实现课堂教学主渠道中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化的立体式教育,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共生英语专业跨文化
交互式教学在英语专业阅读课改中的应用研究
人与熊猫 和谐共生
论英语专业语法教学中三种思辨能力的培养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优生共生圈培养模式探索
TheRelationshipbetweenLanguageandSociety
Pragmatic Analysis of Cat in the rain
在体验中走向共生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