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文化形象的差异化建构:当代中国艺术电影在泰国的传播

2022-12-11王淞可刘洋

电影评介 2022年11期
关键词:影展泰国艺术

王淞可 刘洋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中国将在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国家电影局在《“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中也指出2025年中国银幕总数将超过10万块,2035年中国将建成电影强国。文化强国与国家的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文化形象建设密切相关。国家文化形象承载着内外部公众对一个国家价值观念、精神品格、行为模式等的综合认知,是提升一个国家文化影响力不容忽视的重要元素。[1]电影具有将抽象观念形象化的特点,是具体、可视、可感的艺术形式,电影机器具有意识形态效果,电影银幕是人们幻想的投射。电影可以建立起人们对形象的认知,在国家文化形象的建构和传播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如果说“新主流”电影如《战狼2》(2017)、《红海行动》(2018)、《我和我的祖国》(2019)、《长津湖》(2021)等传递的是一种宏观层面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那么当代中国的艺术电影如《山河故人》(2015)、《大象席地而坐》(2018)、《过春天》(2018)、《地久天长》(2019)等,则是在日常生活的细微之处构建了具体入微的中国人形象,是中国文化形象的一种差异化建构。艺术电影创作是另一套符码系统,它与商业主流电影并无高下之分,艺术电影的文化属性在某种程度上是对中国文化形象的一种差异化补充。

让–路易·博德里认为电影是意识形态机器,摄影机所拍摄下来的一切都带有先验性的意识形态,在放映电影的现实转化中又会将电影机器的主体视角隐藏起来。①让-路易·博德里,李迅.基本电影机器的意识形态效果[J].当代电影,1989(05):21-29.大众文化作为一种“他者”的文化,充分利用了潜在的意识形态效果。商业电影或主流电影具有大众文化的属性,配合着巴赫金式的“狂欢”,是一种符号化的电影。这种依靠符号表达社会情绪的叙事电影传播,往往会形成一种既定模式的文化输出,在传播广泛的前提下易形成文化偏见。泰国本土电影市场深受大众文化、流行文化的影响,泰国新浪潮以来的电影类型探索更像是一种“亚文化”(酷儿、青少年、恐怖)结合大众媒介(电影)的一种大众文化转向。通过观察近年来本土高票房的泰国电影,可以看到本土泰国商业电影呈现出一种多元类型融合的倾向,是一种具有“狂欢”性质的大众文化。电影类型杂糅是“狂欢”的体现,爱情、喜剧、悬疑等都是泰国本土电影喜欢融合的类型,在泰国2016年的本土票房冠军电影《4G僧侣》(Luang Pee Jazz 4G)、2019年的本土票房冠军《娘娘腔日记》(Diary of Tootsies The Movie)、2020年的票房冠军《牛气冲天的Riam》(E Riam Sing)等电影中均有所体现。相比,中国古装、奇幻类影片则多受泰国观众欢迎,如《天将雄狮》《诛仙》《长城》等。

一、迷影文化在泰国

迷影(Cinephilia)是以电影为核心组织起来的一系列活动,迷影文化已经变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观看方法和一种文化创发。[2]迷影的鼎盛在法国新浪潮前后,它围绕着电影放映、电影评论、电影交流、制作等展开,是一套影响深远的文化系统。迷影一词来自1920年代法国导演、影评人路易·德吕克创造的法语词“cinephilie”,这个词特指人对电影所产生的独特迷恋,这种“迷恋”,有别于我们常说的“影迷”“喜欢看电影”“爱好者”等词,也与人们对其他艺术的热爱和崇拜有区别。[3]放映是迷影的重要环节,也是电影得以传播的途径。迷影文化主要以艺术电影传播为主,相较于主流电影,它们对于文化形象的构建是一种差异化的补充。

泰国的迷影文化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泰国曾存在着上千家独立的戏院,后由于城市化的发展相继被拆毁,纷纷建立起和商场配套的复合式影院。斯卡拉(Scala)是泰国存在时间最久的独立戏院,然而在2021年也面临着被拆除的命运。泰国第一代的迷影人除了在独立戏院观看电影外,还会在一些迷影的场所观看相对小众的艺术电影。泰国早期的艺术电影放映多集中在文化场所,如歌德学院、法国文化中心、美国大学校友会、日本电影基金会等。第一代迷影人催生了泰国电影资料馆的成立,并担任资料馆的策展人。泰国电影资料馆成立于1984年,是教育部美术部下属的国家图书馆的一部分,2002年被转移到文化部,2009年被确立为公共组织,其举办的一些活动在促进泰国电影文化事业发展中起到关键作用。[4]直到现在,由泰国电影资料馆举办的一年一度的泰国短片影像展还备受泰国电影界关注,持续为泰国电影输入新力量,很多年轻的泰国电影导演都获得过这一奖项。“电影病毒”(Duangkamol Film House)是由留学于英国的迷影人苏比安归国后创立,成立于1995年,他从英国拷贝回来的较为罕见的电影、实验影像等都会在此放映,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就是其中一位影迷。事实上电影病毒电影团体一直在进行一些小众的实验影像放映和电影制作项目,在2016年放映了中国女导演陆扬的影像作品如《子宫战士》(2013)和《陆扬妄想曼陀罗》(2015)等,也放映了澳门导演张健文的作品,在泰国年轻影迷圈中反响热烈。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泰国迷影人常活跃在VHS录像带店(Van Video)、网络论坛(Pantip.com)、Facebook、Kafe Lumiere等,纳瓦彭·坦荣瓜塔纳利(Nawapol Thamrongrattanarit)和林金伟(Ratchapoom Boonbunchachoke)是泰国新一代的迷影导演。纳瓦彭的纪录片《盗版大师》(The Master,2014)就是一部浓缩版泰国迷影史,记录了盗版传播对泰国迷影文化的影响。得益于盗版,很多泰国导演的电影创作也开始迷影化、国际化。这一点和受迷影文化影响的中国青年导演也十分相似。

目前,泰国的独立放映机构不太稳定,且集中在曼谷,主要有泰国电影资料馆、House Samyan、Documentary Club、Bangkok Screening Room、a.e.y.space、Cinema Oasis、DAM'N CINECLUB等①文中介绍的艺术电影放映机构均为正版渠道放映,不包含盗版或是私人聚会式的放映场所。。泰国电影资料馆位于曼谷市郊,园区有两个放映厅供日常节目放映,节目分为泰国本土的电影放映、主体放映、世界电影策展、世界经典电影等四个部分。本土放映主要以修复的泰国影史经典和艺术片为主,主题放映主要是资料馆的相关活动如泰国短片影像展等,世界电影单元放映世界各地的新的优秀艺术影片,世界经典单元主要是放映影史经典,如库布里克、法斯宾德、伍迪·艾伦等大导演的经典作品。中国艺术电影主要体现在世界电影单元,放映过像许鞍华的《半生缘》(1997)、万仁的《车拼》(2014)、王家卫的《花样年华》(2000)、杜琪峰的《真心英雄》(1998)等,大陆的有青年导演胡波的《大象席地而坐》(2018)。House Samyan的前身是House RCA,成立于2004年,专注于放映小众艺术电影、非商业电影和未在泰国广泛发行的世界各地的艺术影片,2019年更换新址改名House Samyan,House Samyan有3个影厅,共有361个座位。Bangkok Screening Room是一间集放映厅和酒吧于一体的艺术电影放映场所,2016年创办,小放映厅拥有50个座位,2021年因新冠肺炎疫情等原因关闭转让,由Documentary club接手。Documentary Club的创始人是Thida Plitpolkarnpim,致力于在泰国推广纪录片和独立电影,每年会固定联合展映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TIDF)上的影片,此外也放映过如贾樟柯的《江湖儿女》(2018),杜海滨的纪录片《少年·小赵》(2015)等。a.e.y.space是小型美术馆,会定期举办电影放映活动,曾放映过中国电影《霸王别姬》(1993)和《大象席地而坐》(2018),中国台湾电影《菠萝蜜》(2019)、《河北台北》(2015)等。Cinema Oasis是导演和艺术家们的精神绿洲,电影院成立的背景是泰国政府对泰国电影《莎士比亚必须死》(2012)的禁令,Cinema Oasis在2019年放映过我国纪录片导演吴文光的《调查父亲》(2016),现也因疫情处在关闭状态。以下表格为近两年来House Samyan放映片单中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影片和Bangkok Screening Room从2016年成立以来的中国电影放映情况。

Bangkok Screening Room放映的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影片情况(2016-2021)②资料来源:Bangkok Screening Room官方网站数据https://bkksr.com/.

House Samyan放映的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影片情况(2020-2021)①资料来源:House Samyan官方网站数据https://www.housesamyan.com/site.

从以上放映片单中可以看出,泰国的艺术电影放映主要以国际电影节上的获奖、展映影片为主,港台电影要多于中国大陆的艺术电影放映。另外相较于中国大陆而言,日本电影周,伊朗电影周、女性影展、中国台湾纪录片影展,欧洲艺术电影展映也都有常年在泰国的艺术电影放映机构进行放映。而中国大陆电影在泰国的放映交流情况较为欠缺。

二、泰国电影节展上的中国艺术电影

除了泰国电影资料馆、泰国艺术电影放映机构中的中国艺术电影外,当代中国艺术电影在泰国的传播还体现在泰国本土的国际电影节及影展交流活动中。泰国本土的国际电影节和影展在亚洲地区还处于发展阶段,电影节在泰国的存在也有很多不稳定因素,例如两大国际性的电影节曼谷国际电影节(Bangkok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仅存在于2003年到2009年之间,举办了7届。曼谷世界电影节(World Film Festival of Bangkok)也于2017年停止举办。现存的泰国电影节展有曼谷东盟电影节(Bangkok ASEAN Film Festival)、曼谷国际纪录片奖(BKK DOC)①该电影节于2020年成立,12月中旬在曼谷举行,因为创立之初就处于疫情,所以前两年的举办都是在线上。、泰国国际电影节(International Thai Film Festival)、泰国默片影展(The Silent Film Festival in Thailand)、泰国实验短片影展(Thai Short Film and Video Festival)、曼谷夜色国际电影节(International Festival Signs of the Night–Bangkok)②该电影节成立于2003年法国,致力于推广另类影像,涵盖实验短片、纪录片等,在巴黎、柏林、曼谷、里斯本、图库曼、乌尔比诺等城市设立电影节。。其中默片影展和实验短片展主要由泰国电影资料馆负责策划,默片影展所放映影片为世界各国默片时期的优秀无声电影,展映过中国艺术影片《小玩意》(1933)《神女》(1934)。实验短片展则用于鼓励泰国的学生作品和青年创作者。

曼谷东盟电影节成立于2015年,由泰国文化部主办,代表着东盟成员国之间的电影合作,旨在推动东盟地区电影业发展。影展主要分为开幕影片、闭幕影片,展映单元、创投单元、短片单元等几个板块。在2015-2018年之间主要集中展映东南亚各国的优秀影片,在2019年-2021年之间有展映中国影片如周晓昀的《春天的马拉松》(2018),万玛才旦的《气球》(2019),张艺谋导演的《一秒钟》(2020)。曼谷国际电影节和存在时间较久的曼谷世界电影节都为中国艺术电影在泰国的传播、展映提供了平台。目前泰国国际电影节是国际上认证的泰国电影节,有电影产业活动、长片竞赛和短片竞赛,以及影展交流活动等。电影节创立于2018年,每一年都有中国影片入选,但也因为电影节处于成立初期,其选片标准和质量并不稳定。此外,由中国驻泰国大使馆和泰国文化部共同主办,曼谷中国文化中心、中国电影资料馆和泰国电影资料馆承办的中泰电影交流活动——曼谷中国电影节暨中泰电影交流周,已经连续举办16届。中泰电影交流周上所放映的影片兼顾商业和艺术等各种电影类型,代表着一种国家文化形象,是中国每一年度优秀艺术电影的荟萃。如近几年展映的影片有中国战争片《八佰》(2020)、科幻片《流浪地球》(2019)、戏曲片《曹操与杨修》(2019)、爱情喜剧电影《21克拉》(2018)、青春片《谁的青春不迷茫》(2016)等,最近几届也对中国国产优秀电视剧、纪录片等进行展播推介。

笔者通过对以上泰国电影节的中国艺术电影参赛、展映情况整理发现,中国艺术电影在泰国的传播还是以点状散布为主,而且随着泰国本土电影节的变化,传播平台的不稳定导致中国艺术电影在泰国的展映机会更少。中泰电影交流周虽然每年会汇集5-10部左右的中国电影展映,但片单缺乏系统,也是一种以点代面的文化窥探。

三、港台电影与泰国电影的文化亲缘性

在泰国的艺术电影传播中,港台电影的传播态势要明显优于中国大陆的艺术电影,虽然近年来中国电影工业的重心从中国香港转向大陆,但在迷影文化上港台的电影文化影响深远,很多经典的港台影片被反复重映。这种优势一方面是由于港台艺术电影起步较早,中国香港电影在东南亚的传播历史久远,邵氏电影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泰国取景、生产面向南洋地区的类型电影。1978年,中国香港控制了40.1%的泰国电影市场,到了1988年和1989年市场份额分别达到了52%和52.4%。[5]中国香港电影的功夫动作片、警匪片、恐怖片、喜剧片等对泰国电影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在泰国新浪潮电影、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泰国老电影中可以看到很明显的中国香港电影的影子。如朗斯·尼美毕达(Nonzee Nimibutr)的《喋血青春2499》(Dang Breleys and Young Gangsters,1997)就具有吴宇森的黑帮片风格,彭力·云旦拿域安的《宇宙只有我和你》(Last Life in the Universe,2003)、《密谈》(Ploy,2007)等也有着王家卫电影中的浪漫与疏离。另一方面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和文化习俗、语言语系等与泰国有文化亲缘性。王家卫是泰国迷影圈里人尽皆知的中国香港导演,在新一代泰国迷影导演的电影中会经常看到对王家卫的调侃和作品改编。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中老香港的街景就在泰国取景,他认为在这里可以找到老香港的韵味。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的地理位置使得东南亚成为其重要的电影市场。

泰国独立电影导演阿彼察邦·韦拉斯哈古曾谈及中国台湾新电影对他的影响,侯孝贤、蔡明亮的作品都如阿彼察邦的影片一样以“慢电影”①2003年米歇尔·西蒙(Michel Ciment)在第46届旧金山国际电影节上发表了《电影的状况》的主题演讲,他将贝拉·塔尔、阿巴斯、贾樟柯等人的电影形容为缓慢的电影(Cinema of slow)。著称,因为相似的城市景观和历史经验,蔡明亮电影中的马来西亚与台湾一样易使泰国影迷共情。除此以外,在东南亚地区的台湾金马影展、台湾国际纪录片影展等国际影展在东南亚的影响力也很大,每年台湾金马创投和香港亚洲电影投资会(HAF)都会有不少东南亚影人参加。近几年中国台湾的类型电影市场也和泰国电影类型有所交叉,特别是同性题材青春片《刻在你心底的名字》(2020)、《谁先爱上他的》(2018)、《亲爱的房客》(2020)、《金钱男孩》(2022)等,恐怖片《哭悲》(2021)、《咒》(2022),小清新爱情片《比悲伤更悲伤的事》(2018)、《消失的情人节》(2020)等。

港台电影与泰国电影的文化亲缘性还来自于复杂的身份认同和后殖民心态,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都有被殖民的历史,泰国虽然是东南亚国家中唯一没有被殖民过的国家,但由于一些绥靖政策也使得泰国的文化、经济等处于后殖民状态。这种后殖民的语境也体现在港台电影和泰国电影的创作中。另外,泰国对于港台电影的放映也有政策和审查上的优势,这也是港台电影得以在泰国传播的基础。

从泰国艺术机构放映的片单看,港台电影的放映新老交替,经典港台影片主要以胡金铨的《侠女》、王家卫的《花样年华》、李安的《卧虎藏龙》、侯孝贤的《海上花》、杨德昌的《一一》、蔡明亮《不散》等为主,新导演的作品也有陈小娟的《沦落人》、廖克发的《菠萝蜜》等,大陆青年导演的影片也都是在香港国际电影节或金马国际影展上获奖的影片。

四、电影现实性的理解差异

中泰电影对于“现实主义”的创作存在着理解偏差,这也是中泰两国青年电影人之间创作的隔阂,从而造成观众接受度上的差异,中国现实主义题材电影在泰国的传播处于劣势。

中国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有很强的社会关照,如果不是生活在中国的本土现实环境中,则很难对这些题材敏感。在写实主义电影观念中找到一个理论突破口,需要满足的条件是:它既要符合意识形态要求,又应具备电影性;既属于创作指导思想,又符合理论思维要求;既有中国特点,又能与世界学术对话,条件极其严苛。无论是中国的社会写实主义还是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都无法充分满足,中国学者能够找到的道路是,引进巴赞理论,加以消化,与中国已有的写实主义经验融合。②胡克.中国电影真实观念与巴赞影响[J].当代电影,2008(04):6-12.电影创作者们普遍认为电影是“物质现实的复原”,电影用来还原现实生活。在电影理论进入中国时,电影风格上也同时受到苏联蒙太奇学派、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的影响。因此,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具有写实性或是带有实验性的作品,但大部分都是现实主义题材影片,反映的也都是当时的社会变化。

近年来国产电影的高票房、高口碑之作也大多集中在现实主义题材,这与中国人的观影习惯和喜爱情节剧的经验有关,《我不是药神》(2018)、《夺冠·笨小孩》(2020)、《送你一朵小红花》(2020)、《你好,李焕英》(2021)、《我的姐姐》(2021)、《奇迹》(2022)、《人生大事》(2022)等都具有强烈的中国本土社会现实关照,这种具有强烈煽情情节的影片往往引起观众热议。《我不是药神》是结合中国社会真实事件改编,其中对白血病人群的细致描写感人至深,推动了中国医保药的改革。小人物英雄叙事是导演文牧野的特色,在2022年新片《奇迹·笨小孩》中也是一样,歌颂了无数在深圳打拼的默默无闻的工人们。《我的姐姐》反映了中国社会中长期存在的重男轻女的现象、现代社会中的家庭问题、女性在当下的处境等,很多尖锐的现实问题都呈现在电影情节中。对于中国的现实主义题材,讲好中国故事、用真诚的创作打动观众、引起社会讨论是我们的诉求,现实主义创作也起到了一种教育功能。

泰国电影对于现实主义的理解则是一种“鬼魅的现实性”[6],这种鬼魅现实在中国台湾的现实主义题材影片中也较为常见。由于泰国社会大多信仰小乘佛教,因果报应、先世轮回等思想深入人心。万物有灵的观念也在泰国电影中随处可见,“幽灵性”体现在新世纪泰国电影的“泰国性”上。泰国本土电影中的“鬼魅”更偏向于“幽灵”,带有一种神秘主义倾向。在2010年阿彼察邦凭借《能召回前世的布米叔叔》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之后,这种幽灵的艺术化表现更加突出。泰国现实主义题材影片经常会出现“先世轮回”“前世记忆”等情节,如安诺查·苏薇查科邦(Anocha Suwichakornpong)的影片《佛历2562年的甲米》(Krabi,2562,2019)、《入黑之时》(By the Time It Gets Dark,2018)、《戏梦北碧》(Come Here,2021)等,都以时间为题,创造的是一种绵延的时间空间。2010年釜山国际电影节提名的泰国影片《永别》(Eternity,2010)讲的也是已故之人回到家乡的故事,纳瓦彭的《死于明日》(Die Tomorrow,2017)和《时光机》(Happy Old Year,2019)也表达对逝去之人和逝去之物的情感记忆。泰国的现实主义创作往往带有奇幻的色彩,是一种神秘的现实主义。讲好故事并不是泰国艺术电影的核心诉求,用影像制造现实的暧昧才是其普遍特点。

五、当代中国艺术电影的传播构想

从泰国艺术电影放映机构的片单中可以发现,中国大陆的艺术电影比重较少,主要集中放映贾樟柯、张艺谋、陈凯歌等早期活跃在国际电影节上的中国导演执导的作品,即便是近年来中国南方导演群体的电影都普遍呈现出一种神秘主义叙事倾向,这些艺术电影也几乎没有在泰国公开放映和被讨论过。因此,结合泰国当地迷影文化,举办一次经过系统策展的中国电影周是中泰文化交流的契机,中国电影周上的影片应有别于在泰国本土院线上映的中国商业片,构建起具体入微的中国文化形象。电影中的文化形象不仅是宏观的,通过电影可以让观众更了解中国的地域文化、饮食文化,中国人的精神气节与生活方式、生活状态等,通过策展也可以让观众了解当代中国艺术电影的风格走向,为海外的中国电影研究提供路径。

2021年笔者联合上海电影艺术联盟、极地光影策展的“失序的热带:泰国作者电影周”即是沿着这一思路进行实践。当回收影展的问卷调查时发现,在问题“您对泰国电影的第一印象是什么?”的回答统计中,44.95%的人对泰国电影的印象是小清新的爱情片,还有43.12%的人对泰国电影不熟悉,其他占比最多的就是恐怖片。为打破由主流电影构建起的泰国印象,这次策展选择了12部“小众”的泰国艺术电影与观众见面,一方面遵循“作者电影”的策略,同时也试图跳出“作者电影”的既定框架,希望呈现出不同年代的具有代表性的泰国艺术电影。这次电影周有近万人次观影,通过观众回馈可以看到大家对于泰国电影的认知有所改观,策展可以帮助观众对所放映影片有更直观的认知。

当代中国艺术电影的格局已经呈现出地域化分布的特点,在2015年之后尤为明显,近年来也有弱化地域的倾向,一批兼顾艺术和市场的新学院派电影,在影像的表达中深耕视听或叙事或精神意识的某一方面,淡化地域的生命经验,达到一种“共同体美学”①饶曙光,张卫,李彬,孟琪.构建“共同体美学”——关于电影语言、电影理论现代化与再现代化[J].当代电影,2019(01):4-18.。像黄璜的《武林孤儿》(2018)、曾赠的《云水》(2018)、竹原青《星溪的三次奇遇》(2018)、滕丛丛的《送我上青云》(2019)、魏书钧的《野马分鬃》(2020)、孔大山的《宇宙探索编辑部》(2021)等。第六代之后的中国青年导演的处女作多选择在自己生活过的家乡拍摄,跨越代际之后,风格更加多元,无法简单归类,影像呈现出真诚的生命经验。

中国影评人大旗虎皮认为毕赣的《路边野餐》(2015)把中国电影从“《偷自行车的人》带到了《去年在马里昂巴》或《奇遇》”,是对中国电影十年来的美学焦虑的回应。①影向标.即便充满争议,《路边野餐》依旧锁定年度新高![EB/OL].(2016-07-18)[2022-11-22] https://mp.weixin.qq.com/s/HewSv_EHiOphJ-a_iHP-pg.中国青年导演的地域性生命经验在电影中体现得更加透彻。一系列以地域命名的新电影开始在媒体上出现,如内蒙古新电影有德格娜的《告别》(2015)、张大磊的《八月》(2016)、周子阳的《老兽》(2017);杭州电影新浪潮有《郊区的鸟》(2018)《漫游》、(2018)《春江水暖》(2019)、《她房间里的云》(2020);贵州电影以毕赣《路边野餐》为代表;岭南电影的神秘主义有杨平道的《好友》(2018)、《裂流》(2019),温仕培《热带往事》(2021),高鸣《回南天》(2020),杨恒《空山异客》(2017)等;江西导演雷磊的《动物方言》(2019)、《公园日记》(2020)也体现一种非虚构的、暧昧性的记忆叙事。东北新电影有耿军《轻松+愉快》(2017)、《东北虎》(2021),杨荔钠《春潮》(2019),梁鸣《日光之下》(2019),孙傲谦《少年与海》(2019)等,藏地电影新浪潮导演代表有万玛才旦、松太加、德格才让等,西北地区如李睿珺(《隐入尘烟》)等。同时,近年来新疆青年导演的成长也越来越被国内外电影节所关注。中国实验影像、纪录片的年轻创作者如朱声仄《河流、奔跑着、倒映着》(2021),章梦奇的《自画像47公里》系列等也以一种影像创作者的态度与影像共生。

第六代导演之后的青年电影,整体上呈现出一种非传统现实主义的叙事特征,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通。在中国文化形象的构建中应注重各区域的差异性,发挥共同体意识,看到中国电影在当代的多面性。计划2023年在泰国进行的中国电影周拟起名为“散步中国:新生代中国艺术影像展”,影展从地域性出发,覆盖香港、台湾、大陆各区域的新电影,选择当代中国艺术电影中具有轻叙事特征的影片,兼顾学院派、工业美学与独立制作,为泰国观众带来耳目一新又轻松愉快的中国电影,有助于泰国观众认识到中国文化形象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结语

结合泰国迷影文化和泰国本土电影节展的现状及对泰国电影文化的分析,我们应该找到一条适应泰国本土传播的电影发展路线。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电影在泰国甚至在海外的传播都相对薄弱,应当一方面发挥中国电影的“异”传播,体现中国文化地域的多元性,另一方面利用“一带一路”政策优势和文化亲缘性,加强中泰艺术电影的文化交流,促进中泰两国艺术电影的合作,为更深入了解两国电影文化共筑互惠桥梁。通过当代中国艺术电影在泰国的传播,可以呈现中国电影的共同体意识,也能让泰国观众对于中国的电影创作有更全面的认识与了解。

猜你喜欢

影展泰国艺术
泰国的中秋节
纸的艺术
金日泰国欢乐之旅
因艺术而生
2016年各类国际影展金奖作品鉴赏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