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度数>-6.00D 的高度近视患者应用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矫治的临床效果观察
2022-12-10华剑楠史芳荣韩宝军
华剑楠 史芳荣 韩宝军
(安阳市眼科医院屈光手术中心,河南 安阳 455000)
高度近视为临床常见眼部疾病,据报道,患病人数正在逐年上升[1]。高度近视患者有较高视网膜变性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风险,常规佩戴眼镜可矫正视力,但眼镜佩戴不便,且作用有限,对角膜屈光状态无明显作用,因此越来越多患者选择手术进行治疗。飞秒激光制瓣辅助下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和经上皮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TPRK)均为临床常用手术方案,但其安全性和术后屈光回退是目前关注的重点[2],因此,本次研究比较TPRK 与FS-LASIK 治疗屈光度数大于-6.00D 的高度近视患者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21年1月至2021年8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81例高度近视患者的屈光度数>-6.00D 共241 眼为受试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90例患者(118 眼)和实验组91例患者(123 眼),对照组患者中男性47例(60 眼),女性患者43例(58 眼);年龄18~32岁,平均(23.65±4.11)岁;术前屈光度平均(-7.70±0.50)D。实验组患者中男性46例(62 眼),女性45例(61 眼);年龄18~33岁,平均(23.58±4.06)岁;术前屈光度平均(-7.75±0.50)D。纳入标准:年龄18~35岁;术前屈光状态稳定;术前4 周及以上停止佩戴角膜接触镜;患者了解手术风险并自愿接受手术治疗;患者及家属了解本次研究分组,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合并眼部活动性疾病;合并眼部感染性疾病;合并青光眼、白内障等疾病;屈光状态不稳定;合并严重器官功能不全等疾病;存在既往眼部手术史或外伤史;合并严重精神疾病,依从性较差,无法配合治疗及复查。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术前检查,手术均由同一术者完成。两组患者均冲洗结膜囊,使用盐酸奥布卡因进行表面麻醉,浓度5g/L,麻醉进行2次,麻醉后使用玻璃酸钠滴眼液滴于术眼,对照组使用FS-LASIK 治疗:使用蔡司VisuMax 飞秒激光制作角膜瓣,负压固定术眼,角膜瓣厚度为100μm,直径6.0~6.5mm,根据患者眼部情况调节角膜瓣厚度与直径,然后使用Amaris750s 激光进行角膜屈光切削,使用眼部平衡盐溶液(BSS)冲洗间层,复位角膜瓣,水密切口。实验组使用TPRK 治疗:使用Amaris750s 激光机器,于显微镜下对位,使用PRK 程序消融角膜上皮,光学区直径6.0~6.5mm,根据术眼调节具体数值,发射激光切削角膜组织,使用BSS冲洗基质床,佩戴绷带镜,术后7d 后取出绷带镜。两组患者术后1 周均使用抗生素滴眼液预防感染,连续使用人工泪液2 个月。
1.3 指标检测方法:术后3 个月后两组患者均使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最佳矫正视力(BCVA),使用小数记录法记录数据;使用pantcam 眼前节分析系统检测角膜后表面高度、屈光度。
1.4 观察指标:比较两组患眼术后上皮愈合时间。比较术后3 个月后患眼视力(BCVA、角膜后表面高度、屈光度)变化。比较术后14d 内两组患眼手术并发症(感染、角膜穿透、角膜上皮下雾状浑浊)发生率。
1.5 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22.0 软件分析数据,计数资料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比较:对照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3.76±1.28)d,实验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为(1.52±0.86)d,实验组角膜上皮愈合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t=15.879,P<0.001)。
2.2 视力比较:术后3 个月后,两组患眼BCVA、角膜后表面高度较术前均有明显升高,两组患眼BCVA、角膜后表面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屈光度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两组患眼屈光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比较 (±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比较 (±s)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aP<0.05。
组别 时间 BCVA 角膜后表面高度(mm) 屈光度(D)实验组(眼数=123)手术前 0.26±0.13 6.07±1.22 -7.75±0.50术后3 个月后0.93±0.11a 7.53±1.31a -0.23±0.09a对照组(眼数=118)手术前 0.18±0.12 6.04±1.19 -7.70±0.50术后3 个月后0.92±0.09a 7.56±1.46a -0.25±0.13a 0.771 0.168 1.393 P 0.442 0.867 0.165 t
2.3 术后并发症比较:术后14d 内,两组患者均未产生术后并发症。
3 讨论
高度近视的发病机制较复杂,激光手术治疗已成为主要治疗方式之一,通过激光切削可调节屈光度,恢复患者视力,但术后并发症风险较高,且屈光度数大于-6.00D 的高度近视患者恢复视力稳定性相较于中低度近视患者差,影响手术治疗效果[3],因此需要研究安全性高且视力恢复稳定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
角膜生物力学特性会使手术后出现屈光回退现象,影响术后视力恢复,且术后角膜后表面高度等原因均影响术后视力和屈光度恢复[4]。FS-LASIK和TPRK 均会造成术后患者角膜后表面度增高[5]。本研究结果中,术后3 个月后,两组患眼BCVA、角膜后表面高度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升高,两组患者屈光度较术前均有明显降低,两组患眼BCVA、角膜后表面高度、屈光度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FS-LASIK 和TPRK 治疗屈光度>-6.00D 的高度近视患者疗效确切,且二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原因在于FS-LASIK 手术使用飞秒激光制造角膜瓣,尽量维持角膜上皮层和前弹力层完整,术后视力恢复良好;TPRK 手术使用激光消融角膜上皮层,缩短角膜失水时间,从而同样达到术后视力恢复良好的效果[6]。
FS-LASIK 和TPRK 手术治疗屈光度>-6.00D的高度近视患者需造成切口,但创口小,术后恢复较快,且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7]。本次研究结果中,实验组角膜愈合时间明显多与对照组,两组均为发生并发症,说明TPRK 治疗屈光度>-6.00D 的高度近视患者术后患者患眼角膜愈合较慢,两组手术方式均具有较高安全性。究其原因,TPRK 手术使用激光消融部分角膜上皮,而FS-LASIK 手术制作角膜瓣,避免角膜上皮损失,且在前弹力层下完成手术,避免损伤前弹力层,从而术后角膜愈合较TPRK 快[8]。且两组均为微创手术,尽量减少对眼部组织损伤,从而安全性较高,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较低。
综上所述,屈光度数≤-8.00D 的高度近视患者使用TPRK 治疗具有较高安全性,术后患眼视力恢复理想,角膜愈合较FS-LASIK 慢,具有临床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