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袋张力环植入对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中央角膜厚度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
2022-10-17韩光
韩光
高度近视会诱发眼球内部代谢环境紊乱,从而使其白内障发生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1]。与普通白内障一样,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亦通过摘除浑浊病变晶状体、植入新的合适度数的人工晶状体,从而消除近视,治疗白内障。然而,超高度近视患眼眼轴长度增加,玻璃体液化,故而出现晶状体囊袋增大且松弛,后囊膜支撑力及悬韧带弹性、韧性下降,这些均使得白内障手术难度和风险增大[2]。CTR 可为晶状体囊袋提供支撑,是晶状体悬韧带断裂患眼白内障手术的重要辅助材料。有报道显示,CTR 应用于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眼手术中,能有效提高手术安全性[3,4],但有关其使用对患眼角膜厚度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影响的报道较为罕见。本研究就CTR 植入对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视力、角膜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现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8 年7 月~2020 年10 月在辽阳眼科医院综合科病房接受治疗的44 例(44 眼)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入院序列号单双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2 例(22 眼)。对照组男9 例,女13 例;年龄58~77 岁,平均年龄(66.73±4.74)岁;眼轴长度:<30 mm 者8 眼,≥30 mm 者14 眼,平均眼轴长度(32.36±3.39)mm;Emery 分级:Ⅱ级6 眼,Ⅲ级11 眼,Ⅳ级5 眼。观察组男11 例,女11 例;年龄58~75 岁,平均年龄(66.32±4.93)岁;眼轴长度:<30 mm 者8 眼,≥30 mm 者14 眼,平均眼轴长度(31.36±3.09)mm;Emery 分级:Ⅱ级6 眼,Ⅲ级10 眼,Ⅳ级6 眼。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符合超高度近视诊断标准[4];晶状体核硬度的Emery 分级达Ⅱ~Ⅳ;非过敏体质或无药物过敏史;具备白内障手术指征。
1.2.2 排除标准 合并结膜或结膜炎、眼睑病、眼外伤等其他眼部疾病;合并糖尿病、高血压、严重心脏病等。
1.3 治疗方法 入选者术前接受常规视力、角膜和眼底结构等检查、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滴眼液,并用盐酸奥布卡因结膜囊内麻醉。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放置开眼器,于眼球10:30 部位做透明角膜,长度约3.0 mm,15°穿刺刀于1:30 处做角膜侧切口,向前房住入爱尔康粘弹剂,持续环形撕囊,大小5~5.5 mm,连接注射器进行水分离、分层,超声乳化仪对晶状体核进行常规乳化、吸出,同时吸出残存皮质;向晶状体囊袋中植入CTR,随后植入人工晶状体,清除囊袋内和前房部位残存粘弹剂,水密封切口;术毕向结膜囊内涂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无菌纱布包扎。对照组除未植入CTR 之外,其余操作均同观察组。
1.4 观察指标
1.4.1 视力 测量两组术前、术后1 周、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患眼的BCVA。
1.4.2 中央角膜厚度 采用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测量仪测定两组术前、术后1 周、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患眼的中央角膜厚度。
1.4.3 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扫描仪测定两组术前、术后1 周、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患眼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分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分析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手术前后视力变化比较 两组术前、术后1 周、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患眼的BCVA 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 周、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患眼的BCVA 均高于本组术前,术后3 个月患眼的BCVA 高于本组术后1 周和术后1 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术后1 周和术后1 个月患眼的BCVA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 周、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患眼的BCVA 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BCVA 变化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前后BCVA 变化比较(±s)
注:与术前比较,aP<0.05;与术后1 周比较,bP<0.05;与术后1 个月比较,cP<0.05
2.2 两组手术前后中央角膜厚度变化比较 两组术前、术后1 周、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患眼的中央角膜厚度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 周、术后1 个月患眼的中央角膜厚度大于本组术前,术后1个月患眼的中央角膜厚度小于本组术后1周,术后3 个月患眼的中央角膜厚度小于本组术后1 周和术后1 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术后3 个月与本组术前患眼的中央角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患眼的中央角膜厚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1 周患眼的中央角膜厚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中央角膜厚度变化比较(±s,µm)
表2 两组手术前后中央角膜厚度变化比较(±s,µm)
注:与术前比较,aP<0.05;与术后1 周比较,bP<0.05;与术后1 个月比较,cP<0.05;与对照组比较,dP<0.05
2.3 两组手术前后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比较两组术前、术后1 周、术后1 个月、术后3 个月患眼的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组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 周、术后1 个月患眼的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大于本组术前,术后1 个月患眼的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小于本组术后1 周,术后3 个月患眼的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小于本组术后1 周和术后1 个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术后3 个月与本组术前患眼的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术后3 个月患眼的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1 周、术后1 个月患眼的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小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比较(±s,µm)
表3 两组手术前后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变化比较(±s,µm)
注:与术前比较,aP<0.05;与术后1 周比较,bP<0.05;与术后1 个月比较,cP<0.05;与对照组比较,dP<0.05
3 讨论
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是临床常用的白内障治疗术式。然而,对于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其治疗关注双重视力障碍,术中需要在摘除晶状体改善视力的同时,能降低患眼屈光度,改善屈光性视力下降。眼轴长度、晶状体囊袋、悬韧带等结构变化,导致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难度和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均增大。以往有研究指出,视力正常眼患白内障经手术治疗后,患眼视网膜厚度不会发生明显变化,但合并高度近视的白内障经手术治疗后,其视网膜厚度会出现明显增厚[5];同时,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下降幅度和内皮细胞变异系数升高幅度显著高于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6-8]。提示,合并高度近视会降低角膜和视网膜对手术操作的耐受性,术中相关操作会对角膜和黄斑区视网膜造成不同程度损伤。
CTR 是复杂性白内障手术治疗中常用辅助性材料,将其植入囊袋中可为松弛的囊袋提供环形支撑力,降低囊袋的非对称性张力,为人工晶状体的准确植入提供足够空间,在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手术治疗中优势突出[9,10]。本研究显示,两组术后1 周、1 个月、3 个月患眼BCVA 均显著高于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王洪亮等[3]和林涛[8]报道结果相一致。证实,CTR 植入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治疗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疗效稳定。两组术后1 周、1 个月的中央角膜厚度和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术前比较,均出现明显波动,但观察组术后1 周的中央角膜厚度大于对照组,术后1 周和1 个月的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小于对照组。表明,CTR 植入能有效降低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操作对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眼角膜和视网膜的损伤作用,提高手术安全性,可能也是其可提高术后患眼视觉质量的重要原因[11,12]。其原因可能主要与CTR 植入能为人工晶状体植入提供空间,有效降低植入晶状体倾斜度有关。
综上所述,超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治疗中植入CTR 能显著促进早期视功能恢复,抑制早期黄斑区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增加,提高手术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