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几何直观合理运算求解
——对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21题(1)的多解及推广
2022-12-10叶诚理林品玲
叶诚理 林品玲 俞 燕
(福建省福清第一中学 350300)
1 试题呈现
2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双曲线的标准方程、直线与双曲线的位置关系、双曲线内接三角形的面积;考查抽象概括能力;考查化归与转化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考查数学抽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
本题宽入口,解法多样,关键是如何将几何条件进行代数化表征,是值得欣赏和拓展的一道好题.
3 “本手”探析
易知直线l的斜率存在.
设l:y=kx+m,P(x1,y1),Q(x2,y2),
(1-2k2)x2-4mkx-2m2-2=0.
Δ=16m2k2+4(2m2+2)(2k2-1)>0.
所以m2-1+2k2>0.
即2kx1x2+(m-1-2k)(x1+x2)-4(m-1)=0.
化简,得(k+1)(2k-1+m)=0.
所以k=-1或m=1-2k.
又当m=1-2k时,直线l:y=k(x-2)+1过点A(2,1),与题意不符,舍去,故k=-1.
我们不难发现常规解法思路简洁,但计算量较大,关键是能否对条件“直线AP,AQ的斜率之和为0”这个几何条件进行有效转化.故本文接下去对第(1)问的求解进行多角度的探析.
4 “妙手”赏析
图1
(x-2)[(2k2-1)x-2(2k2-2k+1)]=0.
用-k替换k,得
方法2(切线法)当∠PAQ→0时,依题意,点P→点Q,设点A(2,1)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A′(2,-1),此时,割线PQ的极限位置是过点A′的切线,于是直线l的斜率就等于过点A′的切线的斜率.
由kAP=-kAQ,则kOM=-kON.
所以MN∥PQ.
即kl=kMN=-1.
方法4 (同构法)设直线PQ斜率为k,直线AP斜率为k1,直线AQ斜率为k2,则k,k1,k2互不相等,且k1+k2=0.
故k1,k2为关于K的一元二次方程(2-8k2-3km-2m2)K2+(4m-4+8k2+4km+4k)K+1-4k2=0的两个实根.
由k1+k2=0,得4m-4+8k2+4km+4k=0.
即(k+1)(m+2k-1)=0.
当m+2k-1=0时,直线PQ过点A(2,1),不符题意舍去,故kl=-1.
得(x-2)2+4(x-2)-2(y-1)2-4(y-1)=0.
两边同除(x-2)2,得
由m(x-2)+n(y-1)=1,代入上式,得
(2+4n)k2+(4m-4n)k-1-4m=0.
设kAP=k,kAQ=-k,P(x1,y1),Q(x2,y2),则
lAP:y=kx,lAQ:y=-kx,
即(1-2k2)x2+(4-4k)x=0.
5 推广拓展
事实上,本题有其深厚的几何背景,由切线法得到本题的一般性推广:
6 教学启示
在高三解析几何的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引导学生理解解析几何的基本思想,要求学生必须有画图、析图、用图的意识和习惯;立足概念、返璞归真,重视挖掘图形的几何特征,巧妙转化,培养直观想象素养;合理引入参数,进行多元表征,将几何条件代数化,培养逻辑推理素养,掌握坐标法、待定系数法、模型构造法、设而不求整体运算等技巧力争减少运算量,培养运算素养;在图形运动变化中探究运动变化规律,把握数学本质,运用特殊与一般思想,动中取静,以静制动,感受数学的美和哲学的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