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高中心理课的“四有”与“四无”

2022-12-10李凤珍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连云港222006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22年35期
关键词:四有笔者心理

李凤珍 于 婕(江苏省新海高级中学,连云港 222006)

近年来,随着社会日益发展,处于成长关键期的青少年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焦虑与迷茫,这给当下及未来的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备受关注,越来越多的学校也开始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纳入正式的教学序列。

心理课作为学校教学序列之一,除了要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推进和实施,它还有这一学科自身的独特性。想要将心理课堂打造成学生乐于参与,并且能够学以致用的成长课堂,需要心理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乐于思考、勇于探索、善于总结、勤于反思。

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的课堂教学实例发现,无论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怎样调整,无论课堂教学的形式怎样变化,一节好的心理课始终需要教师把握好“四有”和“四无”。

一、以课堂教学为例谈高中心理课的“四有”

教学设计好不好,课堂一验便知晓。心理课作为一门新兴的课程,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评价体系等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不可否认,精彩的心理课堂离不开“四有”,即有学生、有体验、有思考、有效果。

(一)有学生

不同成长阶段的学生有其特定的心理特点和规律,这是心理教师教学实施最基本的出发点;每个地区及每所学校又有其自身的发展层次和生源特征,这是心理教师制定教学目标与计划最真实的出发点;每个班级及每个学生也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这是心理教师教学实施过程中不断捕捉和生成的落脚点。所以,从备课开始,教师要始终将自己面对的学生的发展需要当成基点,努力站在学生的视角,设计学生喜爱的主题、活动和环节,努力让学生动起来、忙起来。

例如,期中考试后,笔者面向学生开设了“学会合理归因,积极面对成败”主题课程,虽然这是心理课程中必不可少的一课,但放在这样的时间节点,显然更能贴近学生的需要,投入度会更高,效果也会更佳。课堂教学中,导入环节,通过绕口令等活动增强学生的体验感;讨论环节,通过对体验的反思归纳归因的认知过程;拓展环节,通过审视自身的表现及时反馈课堂成果,并学会在成败中找到提升的方向。

总之,有学生的心理课堂会让学生产生独特的体验、思维的碰撞和行动的愿景,学生也乐于追随教师的引领,主动前行。

(二)有体验

体验是心理课堂区别于其他课堂的重要环节,如何让学生在参与活动、体验活动的过程中有所思、有所悟,是需要心理教师花心思去琢磨的。高中阶段的学生与小学、初中相比,心理防御机制较强,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较弱,这无形中加大了设计一堂有趣的心理课的难度。因此,暖身活动的设计要能迅速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为课堂营造安全、轻松、开放、包容的心理氛围;与主题相关的趣味性游戏可以迅速拉近师生的距离、生生的距离;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短视频、故事、案例等,都可以帮助学生预设相应的情绪体验,这种情境渲染会让接下来的教学内容更能走进学生的内心。

例如,在“情绪转化的三部曲”这一主题的课堂中,笔者在暖场活动中设计了游戏“抓快乐”,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现,自己有时抓到的不是快乐,是那些自己不太喜欢、让自己感觉不舒服的情绪,那么如何转化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以绘画为载体,带领学生们在涂、撕、粘等一系列创作中完成了对负面情绪的觉察、释放、升华,也走完了情绪转化的三部曲。

在这样的心理课堂中,学生会在教师的陪伴下进行尝试和体验,体验过后的认知提升会给人一种拨云见日的感觉。在任何学科的课堂上,在推进的过程中,学生都容易陷入疲劳、注意力不集中的状态之中,所以设置几个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点就显得非常重要,它们可以帮助教师点燃学生思考的热情、参与的热情。

(三)有思考

体验是心理课堂的主体,但体验过后的分享与讨论会让体验得到升华,这才是心理课堂最精彩的部分,会让学生深受启发,甚至想要在未来的生活和学习中跃跃欲试,这才是学生在课堂上实实在在的收获。

在“自我悦纳”这一主题的心理课堂上,笔者设计了“补笔作画”活动。在体验环节,第一步,学生可以在白纸上随意勾勒出一个图形;第二步,学生可以在随机抽取的图形上进行补充,创作一个相对完整的作品;在分享环节,可以设置几个讨论的点,比如“最初拿到的是什么图形?”“对它进行了怎样的改造?”“把它创作成了一幅什么作品?”问题的设置是对学生有启发性的引领,及时的反馈是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引导。同时,针对活动或者作品本身的讨论,更容易降低学生的自我防御心理,容易让学生敞开心扉,在对话中产生与自己的联结,从而更深入地思考作品对自身成长的意义,进而达到心理辅导的目的。

总之,在一堂富有启发性的心理课上,教师不会急于公布答案,应耐心等待,在启发设疑上下功夫。

(四)有效果

有效果是指教学内容不仅在课上达到预期的目的,更能在课后发挥持久的作用,是学生离开课堂后对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的应用和创新。高中学生学业负担重,时间安排紧,所以一堂好的心理课要让学生心动、行动,要在学生内心播下能量的种子,这极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高中三年甚至是成长的一生。如果上与不上是一样的,心理课又何必占用学生紧张又有限的时间呢?对于高中生而言,有一些共性的话题,比如自我认知、情绪调节、人际沟通、生涯规划等,这类主题的教学设计应该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

例如“我的时间我做主”这堂心理课,重点便是引导学生发现自身时间管理中存在的低效、不科学问题,学会通过四象限分类法厘清头绪、列出清单,学会按照事件的轻重缓急分配时间、安排顺序,从而提高时间管理的效率。课堂最后,与学生探讨如何制定一日时间管理计划,并要求学生坚持到下次心理课。这是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课堂不再是有限的40 分钟,而是具有无限可能的未来。

二、以课堂教学为例谈高中心理课的“四无”

一堂理想的心理课是全体学生和教师的集体舞,所有人乐享其中。想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除了要谨记“四有”,还要把握“四无”,即无隐性霸权、无照本宣科、无拼凑堆砌、无潜在伤害。

(一)无隐性霸权

在课堂上,教师表面上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期待形成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但实际上也常会不经意间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比如急于纠错、急于公布答案或刻意回避问题等,这些都是课堂上的隐性霸权,而一节好的心理课要尽力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

例如,在探讨四象限分类法时,有学生提出,高考不是重要的事情,这显然与高中学生的主流方向是有出入的。教师如果立刻否定,便会通过隐性霸权让课堂陷入尴尬的状态。有智慧的教师会适时追问:“能分享一下,对于你来讲,重要的事情有什么吗?”这样的包容与接纳才会带领课堂进入畅所欲言的状态,也让心理老师有机会聆听学生内心真实的声音。

笔者在一次公开课中讲到探索成长资源部分,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从‘我有什么’到‘我要什么’,我们需要哪些资源?”当时一个男生迅速举手回答:“钱!”全班学生忍不住哄堂大笑,很想知道老师会如何收场。公开课遇到这样的情况,老师们可能大脑会有瞬间短路,但不要制造拥堵,更不要忽略或打压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资金确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幸运的是,我们还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赚取。”这样的回应既表达了对学生的肯定,也指明了学生可以努力的方向。

总之,无隐性霸权的心理课堂需要教师时刻关注个体差异,这样每位学生都能感受到他与课堂的距离之近,也愿意表达自己心底的声音,真实才是心理课最珍贵的部分。

(二)无照本宣科

教师是课程的教授者,也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在缺乏课程资源的课堂上,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学生学得索然寡味。高中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较强,对通过文字呈现出来的内容,他们基本可以读懂。笔者所在的学校每次把心理教材发下去,许多学生会第一时间翻阅,还会悄悄向老师反映哪几课需要重点讲解。这就要求心理教师善于选取、整合课程资源,并对教材进行二度创造,将统一的教材根据各种实际情况进行变通,对教材预留的空间进行补充和丰富。

比如南京大学出版社《心理健康(高中一年级)》教材第十三课主题是“美丽的困惑”,学生对本课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但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只是按照教材的既定内容推进,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笔者从教材上的“心灵故事”说起,从帮助主人公解决问题的视角开始了话题,无论是对“好感”、“喜欢”和“爱”三种情感的区分,还是对“有了喜欢的人怎么办”、“有人喜欢我怎么办”和“失恋了怎么办”三种困惑的解答,都让学生觉得课堂耳目一新,图片、短视频和情景剧等资源的使用,让学生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有了新的感悟和收获。

总之,心理课程资源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和丰富的信息库,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是多方面的,教师在课堂上提供的资源一定要切合实际。

(三)无拼凑堆砌

心理学科的教学设计是心理教师根据正确的教学思想和原理,按照相应的教学目的和要求,针对具体的教学对象和教材,对心理课堂的整个程序及具体环节、总体结构及其有关层面所作出的预期策划。一个好的心理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教学实际,做到前后衔接、逻辑严谨、重点突出、过渡自然,而不是把大量的内容拼凑堆砌在一起。拼凑堆砌的课堂看似满满当当,内容充实,但学生真正得到的收获并不多,甚至分不清楚重点是什么。为了避免这种表面热闹、实质无效的课堂局面的出现,教师要明确重点,注意以点带面,让学生把握一条清晰的课堂主线。

例如在关于人际沟通的第一课中,会有教师一股脑地将与该话题有关的很多信息都呈现出来,比如周哈里窗、同学沟通技巧、亲子沟通误区等。分开来看,每一部分都足以吸引学生,但组合到一起便有些杂乱无序,以至于各部分之间的联结也显得有些牵强和生硬。所以,心理教师在做教学设计的过程中,要善于选择那些可以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内容,更要果断舍弃那些看似精彩,但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毫无关联或关联不大的内容。

(四)无潜在伤害

与显性伤害相比,潜在伤害不易被觉察和发现。课堂是一个集体学习的环境,由来自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个体组合而成。心理课堂开启的话题可能会涉及一些深层又敏感的内容,极有可能会不经意间唤起个别学生的创伤性记忆。如果教师没有就此进行适当地引导和照顾,非但实现不了心理辅导的功能,反而有可能让个体逐渐修复的心理创伤二次复发。

为了避免心理课堂出现潜在心理伤害,教师在备课前要对学情进行深入分析,上课前反复核查,尽量规避掉可预见的伤害;课堂中保持足够的敏感性,一旦发现某些内容让学生感觉不舒服,要及时地调整,适时地安抚,课堂结束后要给予学生持续的关注。

笔者在讲到亲子关系的主题时,曾经在课堂上使用过一段耳熟能详的音乐,目的是引导学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与父母的呵护。但一次课上,在课堂推进的过程中,发现有一个男生迟迟没有参与到课堂中来,一直坐在座位上低着头。这一幕在提醒我们,这样的课堂让个别学生感觉到了不适甚至痛苦,及时地调整和引导必须跟上。于是,笔者择机暂停音乐,来到那位男生所在的区域,依次拍了拍包括他在内几位学生的肩膀,说了这样一段话:“家庭带给我们的温暖与距离无关,是一想到它你就有了牵挂;父母带给我们的力量与方式无关,是一想到他们,你就有了努力的方向。父母爱的方式可能千差万别,但爱的本质是一样的,那就是‘打心底里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更好’”。课后,笔者从班主任那里了解到,该男生因为手机使用问题,近期与父母关系非常紧张,他由此成了笔者在这个班级需要持续关注的学生之一。

总之,心理课承担着心理辅导和疗愈的功能,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更需要教师的敏感和谨慎,努力做到心理课堂无潜在伤害。

猜你喜欢

四有笔者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老师,别走……
心理小测试
心理感受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小学英语“四有”课堂构建策略探究
进社区 争“四有”
自我管理出“四有”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