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热点及发展态势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2-12-09张园园
李 慧 张园园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我国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1]275。“课程思政”正是在这一背景下的新探索。2014年,上海市教委出台《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首次提出“课程思政”这一概念,2017年,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正式将“课程思政”写入教育部文件,开始深化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探索之路[2]。“课程思政”开展的核心,是以专业课程作为基本的载体,通过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入,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有机结合,在润物细无声之中实现立德树人的效果。“课程思政”的建设,必须基于不同专业的理论特色、思维方法、价值主张进行综合设计。管理类专业是我国众多高校专业设置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多领域交叉性、理论外来性和内容实践性的特征,其“课程思政”的开展具有独特性。
教育部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了整体设计,提出应“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要在课程教学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和行业领域的国家战略、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关注现实问题,培育学生经世济民、诚信服务、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3]。在这一目标统领下,学者们围绕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思政”从不同视角展开了研究。如顾雷雷从课程视角切入,以市场营销学课程为例,围绕工商管理学科特点,提出应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管理人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管理理论和实践创新作为“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4];张莉从专业视角切入,以财务管理专业为例,提出在进行“课程思政”设计时要有专业的综合视角,专业中各类课程应在教学内容上实现同向同行,利用课程之间的联系有序分步推进,并以实践课程资源作为有益补充[5];张靖和陈晨从学科的视角切入,以中山大学信息管理学院的实践过程作为研究案例,从显与隐、外与内、道与器、零与整、开与闭5组关系出发,梳理了学院层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设计框架[6]。
总体上看,关于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数量逐年增多,但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比较繁杂。梳理、归纳和评述相关文献有助于了解当前研究的进展与困境,也能明晰未来的研究方向。因此,本文以CNKI数据库中有关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采用CiteSpace分析软件对其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相关知识图谱的绘制,更清晰地梳理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领域的热点及发展态势,并挖掘未来研究重点,为后续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的有效开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所用文献来源于中国知网(CNKI)期刊全文数据库。由于“课程思政”首次提出于2014年,考虑到论文发表的周期性,本文将检索时间段设置为2015—2022年(检索时间为2022年9月30日)。首先将检索主题词设置为“管理类课程思政”,检索到文献736篇。为了保证更全面地获取相关文献,再次尝试将主题词设为“课程思政”,且“篇名”为“管理”,检索到文献875篇。两次检索总计获得文献1611篇。通过人工方式逐篇审核,去除重复、与研究主题不符、非学术性文章(如新闻、会议介绍等),最终筛选得到适用于本研究的样本文献880篇。
本文以文献计量与知识图谱为主要的分析手段,使用CiteSpace 6.1.3.msi可视化软件,对筛选文献进行数据分析。CiteSpace是在JAVA环境下设计和运行的一种可视化工具软件,通过绘制知识图谱,使某一领域的热点演化和研究趋势更为清晰可视,有助于更好地掌握该领域的研究进展与前沿[7]。通过CiteSpace软件分析,得到有关论文作者、发文机构、论文关键词等知识图谱,并据此对研究主题进行梳理,对我国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热点和发展动态进行总结。
二、数据分析
1.发文量分析
通过观察某一领域的发文数量变化趋势,可以了解一定时间内该领域的研究发展变化,有利于研究者更好地把握该领域研究前沿的变化动态。从我国管理类专业有关“课程思政”研究文献的历年发文数量来看(见图1),2017年以前,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相关论文很少。2017年“课程思政”首次写入教育部文件,开始从国家层面出现在人们视野中,有关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思政”研究发文数量开始增加。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和中小学学科德育”,将“课程思政”正式写入中央文件[8],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吸引了理论界学者们的更多关注,其中管理类“课程思政”的研究数量增加明显,达到84篇。2020年,教育部《纲要》的发布,提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战略设计,进一步激起学者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探讨,关于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研究再创新高,达到170篇。2021年国家教材委员会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明确要求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融入课程教材,并提出要依据不同学科的特点,结合各学科独特优势和资源,实现有机融入[9],学者们对管理类“课程思政”的研究也随之进一步深入,发文量达到峰值333篇,年发文量增长近一倍。2022年截至9月底发文量为273篇,年发文量有望再创新高。总体上看,2015—2022年期间以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为主题的论文数量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说明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这一研究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但是,对论文样本进行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发表在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上的论文数量仅有20余篇,且均在2019年之后,一定程度上说明该领域论文的影响力尚待提高。
图1 2015—2022年国内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发文量趋势
2.发文机构与作者分析
通过对某一研究领域发文机构和作者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可以清楚地看出该领域研究者的分布情况及其之间的合作关系[10]。本文首先对样本文献所涉及的相关作者所在机构进行汇总,共计149家。之后对发文量较多的研究机构进行频次统计可知,发文数量在4次及以上的共有12家,共发文66篇,占发文总数的7.5%,排名前三位的均为高等职业技术类院校,分别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10篇)、黑龙江职业学院(7篇)、河北政法职业学院(7篇)。进一步对筛选出的CSSCI和核心期刊发表论文进行分析可知,论文作者所在机构包括南京审计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但数量较少。从发文机构所在地来看,整体上地域分布比较广泛,说明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已受到全国各大高校的广泛关注。
继续运用CiteSpace软件绘制作者发文数量分布图谱。由于文献数量较大,如果选择所有作者的全景图则节点太多,为突出显示核心作者,本文将发文数量设置为2篇及以上来呈现分布图谱(见图2)。在分布图谱中,节点圆圈越大、作者姓名字号越大,说明此作者在该领域的发文数量越多。从图2中可以看出,关于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的作者分布较为分散,除王金妍和严筱发文数量较多外,其余作者发文量区别不大,仍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从图谱连线情况来看,只形成了5个较小的研究团体,这说明该领域内以个人研究作者为主,作者之间合作较少,各研究者之间尚未形成强有力的合作研究网络。
图2 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作者发文数量分布图谱
3.关键词共现分析
关键词共现图谱通过对样本文献的关键内容进行聚类分析,来呈现某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格局[11],图谱中的节点代表关键词,圆圈大小代表关键词出现的次数和关注度。本文通过CiteSpace呈现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3),并对出现频次高于10的关键词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1)。根据分析结果可知,图谱中共有307个节点,536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114。综合表1和图3分析发现,以“课程思政”作为核心关键词的节点最大,出现的频次也最高(702次)。除此之外,“教学改革”“高职院校”“教学设计”“思政元素”等关键词出现频次均在40次以上,说明以课堂为主渠道的“课程思政”在管理类专业得以全面贯彻和落实;“思政教育”“立德树人”“人才培养”“协同育人”等关键词出现频次较高,表明目前“课程思政”已融入管理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当中,研究者们开始从“大思政”视角探讨如何开展管理类专业的课程思政;“物流管理”“管理会计”“旅游管理”等关键词出现频次也较高,表明“课程思政”在各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中得以实施,围绕具体专业、具体课程情境展开研究得较多;“教学实践”“实践”“实践教学”等词频繁出现,说明在目前的研究中,学者们较关注“课程思政”教育中课内与课外联动,这充分体现了管理类专业的特点,“课程思政”应以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特点为主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国管理理论和实践创新。总体上看,目前在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中,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课程目标制定、思政元素提取、教学过程落实等方面,且许多研究以具体课程为实施场景,开展“课程思政”的具体设计。
4.研究主题的演变分析
研究演化路径分析可以用于预测研究主题的研究趋势。本文将样本论文的关键词进行聚类,通过软件中Timeline View功能,绘制主题的演化路径,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发展方向(见图4)。结果表明,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大致上经历了对人才培养体系中“课程思政”融入模式的方案构建,到管理类学科下各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融合的深层思考,再到具体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的路径设计,最后到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评价体系以及创新模式的深入探讨这一研究演化路径。所有关键词除核心词“课程思政”之外,其余可以归结为9个主要聚类,分别为教学改革、教学设计、专业课程、高职院校、旅游管理、财务管理、思政教育、人才培养、学生管理。聚类模块值(即Q值)为0.4570(大于0.3),说明聚类内部的连接关系比较紧密,平均轮廓值(即S值)为0.8577(大于0.7),说明聚类结果的可靠性较高。
图3 管理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的关键词共现图谱
表1 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文献中频次高于10的关键词
图4 管理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关键词时间线图
CiteSpace软件具有突发性探测功能,可以分析出一定时间段内产生突发性变化的关键词,还能够展示该关键词开始与结束的时间跨度。因此,本文进一步对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突发性探测,得到14个表现最强的突现词(见图5)。结合图4和图5的数据可知,在2017年以前,我国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学者们对于“课程思政”这一新术语的出现开始感兴趣,着重探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内在关系,此阶段虽然发文量很少,但有些节点与后续节点存在共线关系,说明此阶段的研究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77,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讨论和深入思考,从2017年开始,对管理类“课程思政”的研究更为具象化,关注点逐渐转移到具体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与探索,思想教育、思政案例等突现词开始涌现。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在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中,开始出现“协同育人”“思政育人”“思想政治”等突现词,学者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立德树人、协同育人的实现策略与路径,探讨如何在“课程思政”教学中构建“三全育人”体系,以实现全方位的协同育人效应[12]。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积极采用各种教学方式、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都值得肯定和鼓励。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引起学者们对教学环境变化和教学技术与方法变化的关注,围绕“大思政”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对思政教育进行改革创新的研究逐渐涌现。与之相对应的是,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也开始呈现多元化的时代特点,出现“改革”“创业管理”等突现词汇,且学者们围绕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创新展开探讨,“创新路径”“创新管理”“线上线下教学实施”等主题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图5 管理学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突现词统计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1.研究结论
第一,论文数量逐年递增,但研究较为分散,尚未形成强有力的合作研究网络。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历程从2015年开始零星出现,2017年由于政策的影响开始增加,发文量一直处于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相关研究已受到全国各大高校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发文作者人数众多。发文量相对分散,尚未形成有足够影响力的作者群,发文以独立研究为主,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少,机构之间的合作也不够广泛。
第二,较为关注专业背景下思政元素的挖掘,但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联动作用的深入思考较少,教学内容创新方面的研究不足。根据数据分析可知,总体上看,目前我国高校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主题比较全面,既包括对教学目标的整体设计,也包括课程建设的具体实施与推进,基本涵盖了“课程思政”开展的全过程。具体课程或专业情境下的思政要素设计仍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这一方面落实了教育部《纲要》中提出的“综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要求,突出了具体课程或专业的特色;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较多学者更倾向于从微观的层面探讨“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教学设计,对于如何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设计上更好地融合“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创新研究较少。
第三,开始重视“课程思政”价值引领的作用,但对于如何在管理类专业背景下实现协同育人的战略性深入思考较少。近几年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中,出现了“立德树人”“工匠精神”“三全育人”“价值引领”等关键词汇,学者们开始深入思考,在打造“大思政课”背景下,如何深化协同育人模式,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深入实施,贯彻教育部《纲要》中提出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不可割裂”的根本要求,表明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的研究在持续不断的学习中得以逐步深化,并在改革中开始探索如何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将思想的价值引领、专业的知识传授、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有机结合。但同时也可以看出,目前的研究对于教学设计、教学实践等内容比较关注,对于如何结合管理类专业的学科特点,科学设计“课程思政”融入“三全育人”体系以及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相对较少。
第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背景下,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等呈现出多元化、多层次的时代特点,但对人才培育和评价体系的研究较少。从数据分析可知,近年来“创新管理”“线上线下教学实施”等研究热点开始涌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路径,凸显了管理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弘扬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但目前较多研究将重点放在了“课程思政”中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探索等方面,关于教学效果评价以及教师能力培育方面的研究相对匮乏。
2.研究展望
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议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作为科学指南,以《纲要》中对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具体要求为核心目标,结合专业特色展开研究。在未来的研究中,第一,应进一步深化研究主题,深刻剖析“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理论基础,增加“课程思政”的学理研究,深入探讨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构建,提升“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作用,探索如何在管理类专业中搭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的课程链;第二,应加强理论创新,提升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建设内涵,加快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学学科体系,通过专题研讨会、专业方向建设会议等方式,增加作者之间和科研院所之间的联系,加强对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范式的综合思考,为教学的有效开展提供理论基础;第三,应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特点出发,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运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紧密联系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探讨如何从理论实践、职业素养等角度挖掘思政元素,如何将思政元素融于中国管理情境,增强思政教学案例的针对性和时代感;第四,应加强关于教师育人主体作用的提升路径研究,强化教师立德树人的使命,不断完善优秀师资的培养体系,从教师政治素养、专业素养和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有效的改革方案,通过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合能力、教师职业素养的示范作用、教师指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科研育人能力等方面,探讨提升高校教师“课程思政”综合能力的实现路径;第五,应注重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评价与反馈,将管理类专业的学科特点融入效果评价体系当中,从教师考评机制和学生满意度测评两个方面,融合教学管理、课内外结合、学生管理、教学实践等评价内容,通过政策引导、方式帮扶、教学督导等多维方式,探索管理类专业“课程思政”闭环的动态质量管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