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卓越一拔尖”背景下工科院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以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为例
2022-12-09傅莉莉
傅莉莉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无锡 214122)
“六卓越”包括“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卓越医生”“卓越教师”“卓越法治人才”和“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是卓越拔尖系列计划历经10年改革实践后的升级,开启了我国全面振兴本科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历史新阶段。新计划的贯彻实施,要求各承担项目高校为国家战略需求和未来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培养勇攀世界科学高峰、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未来科学家。师资队伍是该计划有效实施的核心要素,江南大学食品学院作为第一批卓越工程师培养单位,经过多年的努力,将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双双建设成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为我国食品教育科技和产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人才,并积累了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方面丰富的经验。其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其关键因素。在“六卓越一拔尖”背景下,江南大学师资队伍建设从理念、方法、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积极努力的探索、实践和创新。
一、新工科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对于“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无论是培养卓越工程师,还是卓越医师、卓越法治人才,卓越的师资是基本保障,也是项目参与高校长期获得与保持发展机会与发展资源的基础。因此,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是“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根本要求之一。一所高校想要实施新工科、新农科等建设,拥有卓越的师资是基础,只有充分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将其列为重要的建设内容和项目,“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目标的实现才有现实基础。
1.师资队伍是工科院校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力量
高校本科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工科高校是培养未来工程师的主要阵地,同样需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本科教育始终,把握卓越工程师的人才成长规律,培养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立志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1]在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过程中,无论是思政课教师还是专业课教师,都要担负起立德树人的重任,培养的卓越工程师不仅应具有大学生应有的思想品德和政治素养,还必须具备较高的工程伦理意识和职业道德。
2.师资队伍是“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实施的核心主体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食品质量与安全两个本科专业,从人才培养角度看是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专业。这就要求专业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还要具有卓越的工程实践能力,如此才能培养出未来卓越的工程师人才。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共有8项改革任务和举措,每一项都需要教师的高度配合和全身心投入才能取得成效。例如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目标,要建立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标准体系,要求教师完成规定的工程能力培训和实践任务,搭建产业实训实践平台,推进高校教师与产业高层次人才互挂项目,通过系统的教师工程能力培训,使教师具备扎实的工程实践能力。
3.师资队伍是“新工科”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要素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推出与实施,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全面转向内涵建设。现有的高校本科教育存在很多与其根本任务不匹配的情况。学校的政策导向、资源配置、教师投入度、评价指标的科学化方面都有待进一步落实和改善。“高教四十条”的发布和“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的启动,提出了建设一批一流本科专业,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育人水平,加强教学手段信息化建设,强化协同育人等目标。教师队伍需要从师德师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投入等方面不断改进提升,学校也应该从促进教师积极性、主动性的政策方面科学谋划,从而保障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新工科建设中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现状
1.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分析
食品学院专任教师体量较大,分为教学科研型和科研型两类,两类教师的待遇一样,考核内容略有区别,学生人数多,特别是硕博研究生较多,生师比较高。学历结构反映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科研能力,职称结构反映教师的综合教学科研能力、成果及水平,而年龄结构则间接反映出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也可间接用来判断师资队伍的创新能力。
由图1可知,2017年至2021年,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比例稳步增长。2021年,36~45岁的中年教师占教师总人数的39%,46岁以下教师成为教师队伍的主体。由图2可知,教师队伍的主体由副高级和正高级组成,两者数量基本持平。由表1可知,绝大多数教师拥有博士学位。卓越工程师的培养需要工程能力强、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老教师一般都有长期的工程实践和企业服务经历,在培养学生工程能力方面具有优越性。然而不同于职业院校培养普通技术人员,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那么中青年博士教师精深的专业知识理论水平、对于学术研究的激情以及科研成果的持续产出,将在学生培养过程中持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因此,合理的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是新工科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合理的工科院校师资队伍应注重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的均衡分布,注重师资队伍的均衡发展,保证不同年龄阶段教师群体高、中、低3个等级职称的合理分布,这样才能形成科学的培养梯队,在理论和实践上既具备扎实的功底,又不乏科学研究的闯劲和创新能力,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图1 食品学院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图 图2 食品学院师资队伍职称结构图
表1 2017—2021年食品学院师资队伍学历情况
2.深入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树立工程教育新理念
食品专业是传统的工科专业。随着“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提出,老百姓对食品的美味、营养、健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食品生产技术逐渐被颠覆,高新技术、智能制造不断应用于食品产业,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持续提升,食品产业的转型升级急需食品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和创新。食品学院努力深化“产学研、国际化、做中学”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内食品行业技术领先、管理先进的一流企业紧密合作,共同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和师资队伍,共同研究制定培养目标、培养标准、教学计划,共同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共同实施培养过程,共同组织考核与评价。
3.创新工程教育教学组织模式,完善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
食品学院根据卓越工程师计划培养标准,结合学院特色,制定了校企联合的人才培养机制。130多家食品行业头部企业作为学院董事会成员,为学生培养提供了多样化的实习实训项目、创新创业和社会实践的优质平台以及高水平的导师资源。卓越工程师计划采取校内培养与企业培养结合的“3+1”模式,学生在合作企业实习与实践的累计时间为1年;实行双导师制;课程内容、实践环节和系列专题都可由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共同讲授,授课地点灵活;本科生毕业设计的要求是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设立题目,即真题真做,学院教师作为毕业设计的指导教师,与企业导师组成团队共同指导。
4.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深化工程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
食品学院创新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学生实施创新实践链式教育模式,从大一的专业俱乐部到大二的大创项目、企业创新竞赛,再到高年级的国家和省部级高水平创新创业大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每个项目都有大小导师专门指导,青年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提高了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真正做到了教学相长。学院对标国际领先的食品工程教育标准,不断完善培养体系,提升食品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成为全国第一家3次通过食品专业IFT国际认证的单位。同时学院将卓越工程师计划与食品学院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相结合,通过800小时的实习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实践能力,特别是优良的工程素质和开阔的国际视野,使其成为从事国际食品领域产品开发生产或食品工程项目设计管理的专门人才,使专业建设、国际化人才培养与食品产业需求无缝对接并良性互动。另外,学院为国际班配备了18位青年导师对接海外课程教师,并承担疫情期间海外教师无法承担的线下实验课的授课工作。
5.强化工科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构建工程教育质量保障新体系
学院新进教师多为博士毕业生,从实验室直接走上讲台,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学院聘请专家在国家工程实验室粮食综合加工生产线每年对新进教师进行生产线实践培训;定期邀请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针对青年教师举办讲座或沙龙;利用寒暑假由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带队,组织青年教师去有代表性的生产企业考察学习,提升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要求非工程背景的新进教师全程学习食品工艺学、食品工厂设计、食品工厂机械与设备等设计和实践类课程;结合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要求青年教师协助指导卓越工程师班学生的毕业作业,鼓励青年教师和学生一起驻厂实践实习;学院加大了考核激励力度,学校也及时修订了职称评审条件和聘岗条件,来引导教师更多地投身到学生的创新创业指导、工程实践类研究和教学改革中。
三、工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1.政治修养和师德师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随着制造强国战略的不断推进,工科院校不断强化科研导向,二级学院也通过制定考核与激励政策提高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但对教师师德师风教育和培养缺少足够的重视,对教师在教书育人工作方面的投入也缺少有效的考核评价方法。教师受到考核压力和功利化思想双重影响,精力更多偏向于科研工作,而忽略了教学工作,课程思政的推进存在滞后性。
在助力“一带一路”的金融制度中,丝路基金的设立也颇具亮点。丝路基金由中国出资400亿美元,其设立目标主要用于支持具有战略意义的中长期的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合作项目。亚投行的重心在于为相关项目提供间接融资,而丝路基金则定位于中长期开发投资基金,两者各有侧重。尽管中国在“一带一路”国际高峰论坛上宣布向丝路基金增资1 000亿人民币,但与中长期项目需要的庞大资金体量相比,仍然是杯水车薪,这也决定了丝路基金必须发挥间接指引功能和杠杆功能,引导社会资金进入。据亚洲开发银行研究所测算,亚洲地区2010—2020年需要超过8万亿美元的基础设施投资费用。
2.高层次人才偏少,团队原始创新能力薄弱
“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是我国高等教育为了主动应对新一代科技革命、产业变革和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培养卓越的科技和人文科学的高层次人才而实施的,工科院校的科研创新能力与高层次人才紧密相连,高层次人才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领头羊和主力军,直接决定了学校创造一流的科研成果以及培养卓越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影响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和未来发展。学术带头人缺乏、拥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大师偏少,同时,受制于传统工科专业设置和领域划分的局限,师资团队交叉融合和创新能力发展欠缺[3],这些成为制约工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
3.行政化管理机制阻碍教师学术活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
工科院校的人事管理是以行政化手段为主,包括以编制管理教师数量和规模,以岗位职级定位教师的资历与贡献,以年度聘期考核评价教师产出与效率,以资源配置调节教师的研究方向和兴趣,等等。教师的工作多以学术性活动为主,教师的人才培养需要因材施教、潜移默化、不拘一格,教师的科研创新更需要不甘寂寞、不畏权威、自主研究。在国家强调原始创新、自主创新的新时代,新工科建设更加需要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出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推动产业重大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在这样的背景下,量化指标已经不合时宜,需要破“五唯”立新标,需要树立以前沿突破论英雄的新标准,让具有创造力的杰出人才胜出[4]。
4.教师工程实践能力与“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要求有差距
新工科建设要求工科院校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培养一批工程实践能力强的高水平专业教师,培养出新时代卓越的工程科技人才,打造世界工程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提升国家硬实力和国际竞争力[5]。然而高校教师大多是国内外各大高校的博士毕业生或者师资博士后,其科研工作更多是在实验室做实验、写论文,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生产企业,很多教师对产业现状以及厂家实际情况比较陌生,对产业需求更加摸不着头脑。因此,课程体系中与生产密切相关的课程如生产设计、生产机械与装备等,只有一些年纪大且有经验的教师能够承担,教学梯队很难建立。同样,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科创竞赛等活动对指导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要求也很高,缺少实践背景的教师很难指导出优秀的学生参与竞争。
四、工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1.加强政治建设,努力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养
首先,要坚持思想铸魂,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师头脑。健全政治理论学习制度,系统化、常态化地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教育,重点加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教师队伍建设、师德师风建设重要指示精神的学习,使广大教师学懂弄通、入脑入心,自觉用“四个意识”导航,用“四个自信”强基,用“两个维护”铸魂。
其次,要坚持价值导向,引导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以“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为核心的师德文化和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为核心的学术文化,鼓励和支持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参加志愿服务,强化教育强国、教育为民的责任担当,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厚植教育情怀。
再次,要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和党员教师作用。切实增强教师党支部政治建设,充分发挥政治把关作用,使教师党支部成为涵养师德师风的重要平台,加强党员教师队伍建设,使党员教师成为践行高尚师德的中坚力量。重视在高层次人才、海外留学归国教师和优秀青年教师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
最后,要建立奖惩机制,在表扬机制方面,加大各类优秀教师及教师群体的荣誉激励,通过网站新媒体宣传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增强教师的荣誉感。还要建立全方位的师德监督机制,健全年度师德考核办法,鼓励学生参与教师道德状况评估,也可建立监督网站和邮箱,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督促教师自律[6]。
2.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科研创新团队
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是高校管理中的重要环节,高层次的人才引进是快速完善师资队伍、加快推进学科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要坚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不断拓宽人才招聘渠道,加快人才引进步伐,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首先,通过学校官方招聘公众号、官网、相关学科专业杂志、学术网站等国内外平台发布引进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可以开展学术交流会议,借机进行人才引进宣传;对于在企业中担任职务且不能脱离岗位的工程类人才,可以邀请其担任产业教授,给学生上课,同时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创新竞赛的平台。
其次,财政资源向高层次人才倾斜,需要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招才引智政策,为顶尖人才、领军人才以及青年拔尖人才争取丰厚的年薪报酬,同时提供科研经费、购房补贴等方面的支持;制定特殊人才包括院士、国家杰出青年以及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政策,将其作为学科或者团队方向带头人,充分发挥领头羊作用,带领本学科优秀中青年教师在教学领域和科研领域中快速成长。
最后,充分发挥学校已有的高层次人才的人脉资源,在全球各高校通过学术交流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内寻找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教师,让更多的优秀青年教师感受到学校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热情和真诚。注意教师学缘结构,注重从国内外一流高校引进教师,包含国内外优秀的博士、博士后,提高师资队伍的人才层次,为学院的健康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3.注重教师培养,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首先,系统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通过校院两级教师卓越中心和督导组,加强对课堂教学效果的监督,聘请教学能力强、乐于指导青年教师的退休老教师加入督导组,在课前课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及时总结归纳教务系统的教学效果反馈数据,组织教师培训;严格把关新教师选聘和教学工作,新进教师担任教学工作前必须接受学校和学院的入职培训,并且要加入相关课程群组,完整学习完全部课程以后通过严格的试讲环节才能上讲台。严格执行教授为本科生上课的规定,落实好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结对和传帮带工作,加快青年教师成长。
其次,有效强化教师课程思政教育素养。借助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学者的力量,共同研讨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方法,申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项目,研究如何将思政内容更加有机地融于科学知识的传授,润物细无声。征集“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及优秀案例评选活动,建立“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库,为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有益参考。
再次,不断加强教师工程教学水平。对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尤其是工程背景较弱的教师,利用1年时间对其开展工程能力专题培养。鼓励青年教师驻厂学习,由工程实践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带队,定期组织青年教师驻厂学习。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通过鼓励青年教师参与本科生毕业设计指导工作,安排工程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主讲教师,青年教师作为助教,要求所有青年教师全程参与本科生的毕业设计。鼓励和引导专业教师以多种方式和多种渠道开展企业合作,与国内外大型企业建立产学研联盟,与企业合作建立一系列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校外实践基地,通过外聘的企业导师指导,迅速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沟通能力。
最后,着力优化教师科研攻关能力。举办专题讲座,围绕科研项目、科研奖励申报与评审展开培训;通过团队化管理,以高水平团队支撑教师发展,扶持教师开展科研创新工作。选派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以博士后、访问学者与短期交流等学术身份赴海外研修;鼓励青年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建立学术影响力。
五、构建科学化的学术型人才管理政策体系
首先,在人才引进政策方面,与拟引进人才进行充分沟通,了解其学术成就和未来的学术规划以及与所在学科的匹配度;充分听取团队负责人的意见,将拟引进人才放入团队进行培养;对于领军型人才,要配合做好团队组建工作,给予优厚的生活和科研条件,让其更加快速地融入环境顺利发展;对于学院原有的优秀人才,配备进人指标鼓励其组建自己的团队,助力其更好更快地发展。
其次,在人才聘用和管理方面,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改革,打破编制体系的固化管理[7],运用灵活多样的聘用政策,长聘与短聘相结合,正式聘用与柔性引进互补,事业编制、人事代理和劳务派遣多种形式并用,以最优的投入组合实现最大化的效率产出,达成学院的发展目标。
最后,在评价政策方面,学院紧紧围绕一流学科的发展规划和目标,不断优化学科发展方向和布局,设计教师的考核评价政策,引导教师立足自身研究方向和兴趣,面向食品领域“卡脖子”技术问题,以促进食品科技和产业进步为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学院的考核政策将不再考核到教师个人,而是以团队为单位进行比较和评价;不再围绕量化指标,而是更注重科学研究的贡献度;弱化年度考核,更加注重聘期内所做出的成绩。将教师从追求短期绩效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使其将研究重点放在重大成果的培育和产出上。
六、结论
一流的高校必须以一流学科为依托,一流学科的发展离不开一流的师资队伍。“六卓越一拔尖”背景下工科院校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是长期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科学性与艺术性兼具的人才管理与开发的系统工程。工科院校应积极思考国家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从思想政治引领、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教师专业能力培养、管理政策体系改革等诸多方面系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工科院校应当在力争圆满完成“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中的各项任务的过程中,不断深化本科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整合多方资源,积极创造各种便利条件,为满足我国国家战略需求和未来高层次人才发展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