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林经济管理卓越人才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对河北农业大学本专业在校生的调研

2022-12-09李思靓

中国轻工教育 2022年5期
关键词:在校生农林调研

戴 芳 刘 畅 李思靓

(河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保定 071000)

自2013年我国教育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三部委共同组织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以来,部分高校管理者、一线教师以及创新创业指导教师对吉林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高校开展了卓越农林人才培养的探索[1-2],并对其实践进行了分析、归纳和总结[3-4],涉及园林树木学、农学农机、农林经济管理等多个专业领域,内容不仅包括培养模式、培养机制等整体设计方面[5],还包括课程设置优化、校企联合重构、实习基地建设、考核制度完善、师资能力提升等诸多卓越农林人才培养关键环节的具体建设内容[6]。

河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复合应用型项目更具综合性、复杂性和融合性,不仅兼具经济与管理双重特征,并且与三农问题紧密相连,甚至与社会学、政策学、环境学等学科交叉融合,许多知识、信息和技能都是在实习实践过程中得以更好地传播和传授。2019年4月9日,教育部发布通知,决定启动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这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修订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式的同时,要充分认识到实习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让实习实践教学成为教学环节的重要一环,成为专业知识再创造的阵地和综合提升学生全面能力的主战场。

一、数据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作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之后随即对本专业247名在校生进行了较为广泛和深入的调研和访谈,问卷在调研本专业在校生基本情况及学生对能力提升、课程学习、课程满意度等方面的基本认知和意愿表达的基础上,针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开展更加深入、细致和具体的调研,回收有效问卷21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7.04%,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汇总和统计描述,以期运用数据来量化学生对实践教学的时间、次数、期限、形式等方面的主观意愿。本着“以本为本”的育人理念,充分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和专业认知情况,并以此作为后续改革的基础和依据,确保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取得良好效果。

1.样本学生性别以女性为主

通过对调研问卷进行整理发现,215名被访本专业在校学生中,女生人数为男生人数的2.47倍。性别比例相差较为悬殊,这与专业特点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性,与学科性质也存在一定相关性。如表1所示。

表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校生性别比例统计表

2.样本学生生源以农村为主

对样本学生生源地进行统计之后发现,本专业48.37%的学生来自农村,这为更深入地开展实习实践教学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有51.63%的学生来自县城和城市,对农业、农村、农民的了解程度明显不足,需要在教学实践环节安排更多与“三农”问题相关的内容。如表2所示。

3.各年级样本学生分布较为均衡

近几年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招生基本稳定在2个班的规模,每个班50~60人不等,样本数据反映出各年级人数相对均衡,但是在稳定中呈现出小幅下降的趋势,每年下降一个百分点左右。这为探索小班教学的新形式和新模式提供了便利条件,同时也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表3所示。

表3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各年级学生分布统计表

图1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校生能力提升认知情况统计图

4.绝大部分样本学生愿意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不同年级学生对于毕业后继续攻读硕士学位还是直接就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归纳整理发现,选择继续攻读硕士学位的人数比例占到了80%,20%的学生明确表示本科毕业之后会选择就业。通过深入访谈和座谈发现,部分学生对数学类以及以此为基础的专业课程心存忧虑,担心影响考研成绩,有18.60%的学生表示在继续求学时会报考非经济管理类专业,16.28%的学生表示会报考农业管理等专业硕士;也有部分学生没有受到数学科目的影响,有26.05%的学生表示会继续报考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还有19.07%的学生表示将报考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

二、样本学生对能力提升和课程学习的认知

调研问卷中专门设计了本专业学生对能力提升、课程学习以及二者之间关系的认知等相关问题,对该方面信息的收集不仅能够有针对性地满足学生的需求,更有助于适当地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引。

1.对能力提升的认知

通过对二手文献的整理归纳[7],本研究汇总了16种能力,让学生按照提升各种能力的重要性程度从弱到强进行赋值,即非常没必要(1分)、没必要(2分)、一般(3分)、有必要(4分)、非常有必要(5分)。如图1所示。经对分值加总之后求平均数统计发现,学生对沟通协调、逻辑思维、动手实践、受挫抗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视程度相对较高,平均分均在4.67以上;对创新创业能力、农业生产认知能力、英语应用能力以及发现和分析本专业问题等能力的重视程度较低,平均分不足4.50分。从该结果可以看出,学生更加重视实用性通用能力,对专业性能力的重视程度不高。

2.对课程学习与能力提升之间关系的认知

课程学习是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按照课程学习对能力提升的助益性程度由高到低依次赋值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对分值进行加总求平均分之后发现,学生认为实习实践经历对能力提升产生的帮助作用最大,高达4.44分,经济类课程、管理类课程、农经类课程的贡献程度平均分均在4.40分以上;对会计类课程、创新创业类课程以及哲学类课程对能力提升帮助程度认可较低,平均分不足4分。如图2所示。

图2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校生课程学习与能力提升关系认知情况统计图

3.样本学生对课程满意度的认知

按照学生对课程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赋值为5分、4分、3分、2分和1分,对分值进行加总求平均分之后发现,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与学生对课程的认知程度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课程的满意度最高,达到4.37分,对农林技术类专业课程和经济类课程满意度平均分均达到4.20分以上;对创新创业类课程、哲学类课程、就业指导类课程、数学类课程、学术报告交流的满意度平均分不足4.10分。如图3所示。

三、样本学生参与实习实践活动意愿

实习实践活动是提升学生能力和专业素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然而,从调研数据来看似乎并未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究竟是哪些原因导致了这种现象?如何进行实习实践活动的改革、完善、优化,使其真正成为教学环节的关键一环,就此问题课题组又对学生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

1.大学四年累计教学时长意愿以12周以上为主

图3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校生课程满意度认知情况统计图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现行培养方案中包含10周毕业实习,这10周毕业实习不包括在寒暑假期间开展的其他实习实践活动。对于大学四年开展实习实践活动的累计时长,50.24%的学生表示12~14周最为合适。选择16周以上或12周以下的学生占比分别为8.37%和21.86%,表明太长或太短时间的实习都不能满足大部分学生们的要求;还有19.53%的学生表示14~16周的实习时间比较合适,表明其更倾向于时间较长的实践活动安排。

2.大学四年累计实习次数意愿以3次及以上为主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现行培养方案会集中安排2次教学实习,通过对学生的意愿调研发现,78.60%的学生认为在本科四年期间安排实习实践活动应至少在3次,只有1.4%的学生认为不应该安排实习实践活动。可见,学生们愿意更多地参与实习实践活动。

3.单次实习时长意愿集中于2~5天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现行培养方案中单次教学实习时间分别为一周和两周,48.84%的学生更倾向于2~5天的短期教学实习,25.58%的学生倾向于5~10天的教学实习,与目前的安排呈现出较高的吻合度。

4.实习实践活动以在第四、五学期为宜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现行培养方案中2次教学实习分别安排在第五学期和第六学期,从对学生意愿调研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认为实习实践活动安排在第四、五学期最为合理,第六学期次之。如图4所示。

图4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校生实习实践互动安排时间意愿统计图

5.绝大部分学生支持寒暑假开展实习实践活动

除了学期教学活动运行时间之外,53.48%的学生认为有必要在寒暑假期间安排必要的实习实践活动,但也有23.26%的学生明确表示不愿意在寒暑假期间参与实习实践活动。目前寒暑假调研小分队的活动难以有效满足学生参与实习实践活动的需求。

6.样本学生对课程实习的期望较高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现行培养方案均以教学综合实习形式开展,专门针对课程的实习实践活动相对较少。从调研数据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对课程实习的呼声和期望较高,更倾向于“边学专业课程边进行课程实习”,至少是“课程实习和综合实习相结合”。如图5所示。

图5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校生对实习实践活动类型意愿统计图

7.样本学生在实习实践方式方面呈现多样化需求

为了更好地满足和调动学生参与实习实践活动的积极性,需深入了解学生参与实习实践活动类型的倾向性。通过问卷调研发现,学生们倾向参与实习实践活动的方式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特征,除了参与竞赛型和虚拟实验型比例较低之外,其余多种实习实践活动类型比例较为均衡,技能培训型仍占据首位。如图6所示。

图6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校生实习实践方式参与意愿统计图

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习实践教学改革的主要举措

坚持“以本为本”的育人理念,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培养为目标,以学生成长为宗旨,通过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校学生进行广泛调研,更深入地了解学生对实习实践活动的意愿和态度,有助于高校更有效地开展实习实践活动的改革和创新。

1.产学研结合开展实习实践活动

依托河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经济岗位专家的工作,与教师团队的科研项目进行紧密结合和统筹,保障学生能够与农民进行直接、深入、长期的接触,参与到农业和农村的生产实践和发展建设过程之中,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敏感性,真正实现产学研有效结合,使学生“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

2.丰富实习实践活动的形式和类型

在开展现有参观考察、田野调查、顶岗实习、竞赛活动、学术报告等实习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生产劳动、技能培训、调查研究等。将现有的2次教学实习增加到3~5次,集中将实习实践活动安排在第四、五、六学期,其他实习实践活动灵活安排,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将2~5天的短期实习实践活动和5~10天、15天左右的实习实践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增加农业经济学、林业经济学、土地经济学、资源环境经济学以及农业农村调查方法等课程实习的比例,实现课程实习与专业综合实习的有效衔接。将报告和讲座的范围扩大,并形成不同主题的系列品牌活动:一是以学术前沿和专业问题为主题的“农经学术报告”,二是以生产实践和政策实施为主题的“实践导师进课堂”,三是以优秀毕业生职业规划和求学经验为主题的“学姐学长与我们分享”,四是以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和培养阅读习惯为主题的“农经读书会”。将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思维贯穿实习实践活动全过程,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激发学生双创激情,培养学生家国情怀,发挥农经专业在“三农”建设中的独有作用。

3.探索与实习基地的长期合作模式

在巩固现有农业局、乡村振兴局、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等教学实习基地的基础上,整合农林技术推广站和创新驿站的资源,启动“千村万户”观测点项目,选择一些特色村、重点村、典型村建立长期教学实习基地。历届学生对这些村都进行过长期跟踪调查,利用调研机会可向当地村民宣讲农业政策和农经知识,形成互助共建模式。与此同时,积极拓展与阿里产业研究院、产业联合体、产业园区、新型经营主体等多种涉农主体之间的联系和对接,统筹建设多种类型教学实习基地,以更好地实现产学研有效结合,并借助人才振兴之机,将教学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实践活动与学生就业有机结合,以此助推与实习基地的长期合作。

4.完善实习实践活动评价监督机制

实习实践活动是教学活动的关键一环,确保实习实践活动能够真正发挥专业能力提升主战场的作用,必须制定一套相对完善的绩效考评体系、质量监督体系、师资保障体系[8]、教学实习基地信息传导体系、学生反馈体系,以保证开展实习实践活动取得良好效果。

猜你喜欢

在校生农林调研
信阳农林学院作品精选
《天津农林科技》征稿启事
教育部发布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
《天津农林科技》稿约
人大到基层调研应做到“三不”
调研“四贴近” 履职增实效
浅谈高职高专院校在校生结构及变化趋势
AC311A加装农林喷洒设备首飞成功
脚踏实地扶贫调研
高职高专护理在校生升本现状调查及对策